
祖庭事苑卷第三
●雪竇祖英上
陽春白雪古樂府曲名也。唐顯慶二年。太常上言。禮記.家語云。舜彈五絃之琴。歌南風之詩。是知琴操曲弄。皆合於歌。
又張華博物志云。白雪。是大帝使素女鼓五十絃瑟曲名。
又楚大夫宋玉。甞對楚襄王云。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俚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歌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數十人而[A1]已。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是以唱彌高。其和彌寡也。
是知白雪琴曲。本宜合歌。以其調高。人和遂寡。自宋玉之後。未有能和者。五年。呂才造琴歌白雪等曲。製歌辭。編入樂府。
碧雲江文通擬休上人別怨云。西北秋風至。楚客心悠或。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露彩方泛艶。月華始裴回。寶書為君揜。瑤琴詎能開。相思巫山渚。悵望陽雲臺。膏爐絕沈燎。綺席生浮埃。桂水日千里。因之平生懷。
清風丞民之詩云。吉甫作誦。穆如清風。
鄭氏云。吉甫作此工歌之誦。其調和人之性。如清風之養萬物。
大珪不琢禮器云。禮有以文為貴者。天子龍袞。諸侯黼。大夫黻。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珪不琢。大羮不和。大路素而越席。犧尊疏布。鼏禪杓。此以素為貴也。注。大圭三尺。杼上。終葵首。琢。為篆字之誤也。明堂路曰大路。殷路也。鼏或作幕。禪。木白理也。黼黻。音甫弗。大羮。上音泰。和。胡臥切。越。音活。犧。素何切。鼏。莫歷切。禪。音善。
衡鑑衡以平萬物。鑑以照萬類。
戾即計切。詩.傳云。來也。
貽贈上與之切。賜也。
總緝文政序總緝成二百二十首。今此本復增五十首。乃知雪竇平日著述散落甚多。卒難考紀。
舍諸上始野切。論語曰。山川其舍諸。
慤志當作確。堅也。苦角切。易。確乎其不可拔。又選云。稚志彌確。慤。謹也。非義。
炎宋上于廉切。宋以火德王天下。故曰炎宋。本朝祖宗受禪。自宋而起。故稱宋也。
孟陬將侯切。爾雅。月名。正月為陬。
離騷云。攝提貞於孟陬。事義未詳。
辟命辟。公侯也。謂赴公侯之命。爾雅。皇.王.后.辟.公.侯。君也。
抑留於棘切。屈也。
撫會肇云。若能捨己心於封內。尋玄機於事外。齊萬有於一虗。曉至虗之非無者。當言至人。終日應會。與物推移。乘運撫化。未始為有也。
蕪辭上武扶切。荒蕪也。深蕪淺淨。詩病也。
賮別徐刃切。財貨也。孟子。行者必以賮。
奧域孫綽游天台賦云。天台山者。皆玄聖之所游化。靈仙之所窟宅。闕載於常曲者。以所立冥奧。其路幽迥。故雪竇引用以送僧。
絕槩古代切。大也。賦云。涉海則有方丈.蓬萊。登陸則有四明.天台。
烈作當作列。行列也。烈。炎也。非義。
黛徒耐切。青黛也。
彤霞上徒宗切。赤也。
赤松子神仙傳云。黃初平。年十五時。在山中牧羊。有道士目而異之。輒將至金華山四十餘年。其兄初起。尋久之不[A2]已。遇一道士將見與弟語。兄問。羊何在。平曰。近在山之東。兄即往視之。一無所覩。平遂與偕至山所。平環視而叱之。於是白石皆變為羊而起。兄方嘆曰。弟得仙道。如此可學否。曰。唯好道。即得起。乃弃妻孥。服松苓五萬曰。遂得仙。平自號赤松子。
白道猷神洲感通錄云。沙門帛道猷。承天台石梁終古無度者。乃慷慨曰。彼何人斯。獨無貞操。故使聖寺密爾對面千里。遂揭錫獨往。徑趣石梁。周瞰崖嶮。久之。方獲其山。石梁非一聖寺。亦多將欲直度。且虹梁亘谷。下望萬尋。上闊尺許。莓苔斜側。東邊似通。西礙大石。攀登路絕。猷乃別思異較。夜宿梁東。便聞寺西磬聲經唄唱薩。勇意相續。通夕不安。又聞聲曰。却後十年。當來此住。何須苦求。雖爾不息。辰夕惋恨。結草為庵。彌年禪觀。後試造梁。乃見橫石洞開。梁道平正。因即得度。遂見棟宇宏壯。圖塔[1]環奇。神僧接敘。宛同素識。中食既訖。將陳住意。僧曰。却後十年。自當至此。何勞早住。相送度梁。橫石[A3]已塞。
又梁僧傳云。猷居赤城山石室坐禪。有壯蛇競出。大十餘圍。循環往復舉頭向猷。經半日而去。後一日。神現形。詣猷曰。法師威德既重。來止此山。弟子推室以相奉。猷曰。貧道尋山。願得相值。何不共住。神曰。弟子無為。不可。何部屬未洽法化。卒難制禦。遠人往來。或相侵觸。人神道異。是以去爾。猷曰。本是何神。居之久。近欲移何處。曰。弟子。夏帝之子。居于此山二千餘年。寒石山是家舅所治。當往波住。尋還山陰廟。臨別手贈猷香三匳。於是凌雲鳴鞞吹角而去。
猷甞有招道一高僧住雲門詩云。連峯數千里。修林帶平津。雲過迷山翳。風至梗荒榛。茅茨隱不見。雞鳴知有人。閑步踐其徑。處處見遺薪。始知百代下。故有上皇民。開此無事迹。以待無俗賓。長嘯自林際。歸此保天真。匳音廉。
大輕上音泰。
風虎雲龍易.傳云。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
飇甫遇切。風也。
𩖼分勿切。風疾也。
玲瓏上郎丁切。下盧紅切。風聲也。
非閒居莧切。隔也。
副全提副當作赴。趨也。副。貳也。非義。
裴相國唐裴休。字公美。河內濟源人。志操堅正。童齓時。兄弟同學於濟源別墅。休經年不出門。晝講經籍。夜課詩賦。虞人有以鹿贄兄儔者。儔與弟俅炰之。召休食。休曰。我等窮生。菜食不充。今日食肉。翌日何繼。無宣改饌。獨不食。長慶中登第。又應賢良方正升甲科。歷官在相位五年。咸通初。遷吏部尚書.太子少師。卒。
休性寬慧。為官不尚激察。而民吏畏服。善為文。長於書翰。自成筆法。家世奉佛。休尤深於釋典。太原鳳翔近名山。多僧寺。視事之隙。遊踐山林。與義海僧講求佛理。中年後。不食葷血。常齋戒。屏嗜欲。香爐.貝典不離齋中。詠歌贊唄以為法樂。時人重其高潔。而鄙其太過。多以辭語嘲之。休不以為忤。
鎮洪州日。慕高安黃蘗山希運禪師之道。乃迎入府中。居開元寺演法。休一日述所解一編呈師。師接置於座。略不披閱。良久。云。會麼。休云。末測。師云。若便與麼會得。猶較些子。若也形於紙墨。何有吾宗。休乃贈詩一章云。自從大士傳心印。額有圓珠七尺身。挂錫十年棲蜀水。浮杯今日度漳濵。一千龍象隨高步。萬里香花結勝因。擬欲事師為弟子。不知將法付何人。
○蜀水。在今筠州米山縣北三里。桉晉書.地理志云。蜀水源出縣內小界山。東流五百九十里。入南昌縣漳水合。耆老傳云。仙人許遜為旌陽縣令。有奇術。晉末。人皆疾癘。多往蜀詣遜請救。與水投之上流。疾者飲之。無不愈也。邑人敬其神異。故以蜀水為名。
元豐間。高麗僧統義天。以華嚴大教慕學於錢塘淨源法師。躬朝 上國。當世宗匠悉皆參禮。至如大覺.圓照諸禪師。皆有問答摹印別行。然泥在文字之學。知解之外。詰無所得。甞問佛印元禪師曰。裴休愛黃蘗。重圭峰。優劣如何。元曰。在黃蘗為優。天曰。何以知之。元曰。甞讀裴休所作圭峯塔銘序云。休與師。於法為昆仲。於義為朋友。又甞覧傳燈錄.裴公贈黃蘗詩云。擬欲事師為弟子。不知將法付何人。其愛重優劣可知矣。人皆以為名對。
式芳塵式。法也。芳塵。猶清塵也。
斷際筠州黃蘗希運禪師也。生閩方。幼從本州黃蘗山出家。後嗣百丈之道。裴相國事以師禮。以師酷愛舊山。常名師為黃蘗。唐大中年。終於本山。敕[A4]諡斷際禪師。
李相國唐李翱。字習之。幼勤於儒。博學好古。為文尚氣質。正元十四年。登進士第。授校書郎。三遷至京兆府。司錄參軍。元和初。轉國子博士。史館修撰。尋權知職方員外郎。十五年六月。授考功員外郎。並兼史職。七月初。出為朗州[A5]刺史。
大和初。入朝為諫議大夫。尋以本官知制誥。三月二日拜中書舍人。以繆舉栢耆。坐是左授少府少監。俄出為鄭州[A6]刺史。五年。出為桂州[A7]刺史.御史中丞。充桂管防禦使。七年。改授潭州[A8]刺史.湖南觀察使。八年。徵為刑部侍郎。九年。轉戶部侍郎。七月。檢校戶部尚書.襄州[A9]刺史。充山南東道節度使。會昌中卒。[A10]諡曰文翱。
不甞執國政。或謂相國者。誤矣。為朗州[A11]刺史時。聞藥山惟儼禪師玄化。屢請不起。乃躬入山謁之。會師看經。殊不顧揖。侍者云。太守在此。翱性褊急。乃曰。見面不如聞名。師呼。太守。翱應𠰚。師曰。何得貴耳賤目。翱拱手謝之。曰。如何是道。師以手指上下。曰。會麼。翱曰。不會。師曰。雲在青天水在缾。翱乃忻愜作禮。述偈云。鍊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事。雲在青霄水在缾。
翱與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為文會之交。自相述古言。法六籍。為文黜浮華。尚理致。言為文者。韓.柳.劉焉。韓愈常論。仲尼既沒。諸子異端所。荀.孟復之。楊.墨之流洗然遺落。殆周.隋之世。王道弗興。故文中子有作。應在乎諸子左右。唐興。房.魏既亡。失道尚華。至有武后之弊.安史之殘。吾約二三子。同致君復堯舜之道。不可放清言而廢儒。縱梵書而猾夏。敢有邪心歸釋氏者。有渝此盟。無享人爵。無永天年。先聖神明是糺是殛。
無何。翱邂逅於儼禪師。頓了本心。末由戶部尚書.襄州[A12]刺史。充山南東道節度使。復遇紫玉禪翁。且增明道趣。著復性書上下二篇。大抵謂本性明白。為六情玷汙。迷而不返。今牽復之。猶地雷之復見天心矣。即內教之返本還源也。其書露而且隱。蓋而又彰。其文則象繫中庸。隱而不隱。釋教其理。則從真捨妄。彰顯自心。弗事言陳。唯萌意許也。韓.劉覧之。嘆曰。吾道萎遲。翱且逃矣。見宋僧傳。
列星史記.天官書曰。太微宮。五帝坐。後聚二十五星。蔚然。曰郎位。漢明帝時。館陶公主為子求郎。帝不許。賜錢一千萬。曰。天郎官上應列星。出宰百里。非其人。民受其殃。
藥嶠渠廟切。山銳而高也。
緬彌遠切。遠也。
台輔春秋曰。三公上應三台星。故曰台輔。
藩維上甫煩切。籬也。周禮。九州之外曰藩國。
仙都處之山名。世傳黃帝升遐之處。
太守漢景帝改郡守為太守。
褰帷東漢賈琮。字孟堅。東郡聊城人也。舊交阯土多珍產。前後[A13]刺史率多無清行。故吏民怨叛。中元元年。交阯屯兵反。執[A14]刺史及合浦太守。有司舉琮為交阯[A15]刺史。琮到部。訊其反狀。咸言賦斂過重。百姓莫不空單。京師遙遠。告冤無所。民不聊生自活。故聚為盜賊。琮即移書告示。各使安其資業。誅斬渠師。百姓以安。巷路為之歌曰。賈父來晚。使我先反。今見清平。吏不敢飯。
復徵拜為冀州[A16]刺史。舊典。傳車驂駕。垂赤帷裳。迎於州界。及琮之部。升車言曰。[A17]刺史當遠視廣聽。紏察美惡。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揜塞乎。乃命御者褰之。百城聞風。自然竦震。
化條漢書[A18]刺史六條分化。顏師古云。漢官典職儀云。[A19]刺史班宣。周行郡國。省察治狀。黜陟能否。斷治冤獄。以六條問事。非條所問。即不省。一.強宗豪右田宅踰制。以強陵弱。以眾暴寡。二.二千石不奉詔書遵承典制。背公向私。旁詔守利。侵漁百姓。聚斂為姧。三.二千石不䘏疑獄。風勵殺人。怒則任刑。喜則淫賞。煩擾刻暴。剝截黎元。為百姓所疾。山崩瓦裂。祅祥訛言。四.二千石選署不平。苟阿所愛。蔽賢竉頑。五.二千石子弟恃怙榮勢。請託所監。六.二千石違公下比。阿附豪強。通行貨賂。割損正令。
經緯下于貴切。文能經天。武能緯地。有武無文。無以懷遠。有文無武。無以禦亂。
牋函以色加紙曰牋。
開士應法師云。梵語菩薩。此言開士。謂以法開導之士。前秦符堅賜沙門有德解者。名曰開士。
恢苦回切。大也。張也。
覿徒的切。見也。
夜光史記。隋侯祝元暢。因之齊。道上見一蛇將死。遂以水洒。摩傅之神藥而去。忽一夜。中庭皎然有光。意謂有賊。遂案劒視之。廼見一蛇㗸珠在地而往。故知前蛇之感報也。以珠光能照夜。故曰夜光。
焦桐東漢蔡邕。字伯喈。陳留人也。避地吳會。吳人有燒桐而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時人名曰焦尾琴焉。又在陳留。日聞鄰人彈琴於屏。邕潛聽之。謂鄰人曰。公彈琴何為有殺心。鄰人曰。向吾鼓絃。見螳蜋方鳴。蟬相去而未飛。螳蜋為之一前一却。吾心聳然。惟恐螳蜋之失也。此豈為殺心而形於聲者乎。邕然之。其妙聽若此。
排步皆切。推也。
罔象當作象罔。黃帝遊於赤水之北。登乎昆崙之丘而望。還歸。遺其玄珠。使智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乃使象罔。象罔得之。見莊子。喫。口懈切。詬。口豆切。
塞請上蘇則切。
四河一.殑伽。二.尼連。三.信度。四.私[1]阿。此四天四大河。
枯枿下五割切。伐木餘也。
蹤橫上當作縱。
黃頭梵云迦毗羅。此言黃頭。以佛生迦毗羅國。就生處而稱佛為黃頭大士也。
碧眼初祖達磨大師眼有紺青之色。故稱祖曰碧眼。
離微寶藏論。其出微。其入離。知入離。外塵無所依。知出微。內心無所為。內心無所為。諸見不能移。外塵無所依。萬有不能覊。又離者。體不與物合。亦不與物離。五色不能汙。五音不能亂。[2]徵者。體妙無形。無色無相。應用萬端。而不見容。離.微二字。道之妙也。
䦨落干切。晚也。
少林少林寺。乃魏沙門䟦陀製。菩提達磨梁大通元年泛舶至此土。會武帝。問答不契。遂之魏之洛陽。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如是九年。得二祖可。以傳其法。舊作普通八年。誤矣。
花未當作花木。
庾嶺六祖盧行者自密授衣法。是夜潛遁。有道明者。與數十人躡迹而追。至大庾嶺。明最先見。祖乃置衣鉢於盤石。曰。此衣表信。可力爭耶。任君將去。明舉之。如山不動。
仲尼伯雪溫伯雪。南國賢人也。適齊。舍魯。仲尼見之而不言。子路曰。夫子欲見溫伯雪子久之。今見不言。何也。仲尼曰。若夫人者。目擊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聲矣。見莊子。
傾蓋傾蓋。非溫伯雪。乃程子也。家語。孔子之郯。逢程子於塗。傾蓋而語終日。甚相親。顧謂子路。取束帛以贈先生。子路屑然對曰。由聞士不中間見。女嫁無媒居。子不以交禮也。有間。又顧謂子路。子路又對如初。孔子曰。由。詩不云乎。有美一人。清陽宛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今程子。天下賢士也。於斯不贈。則終身不能見也。傾蓋。駐車也。傾。仄也。郯。音談。
[A20]麟鳳瑞應圖云。麟.鳳.龜.龍。國之四瑞。麟。仁獸也。四靈之首。鳳。王者之嘉祥。為鳥之長。龜。水族之靈。介蟲之長。龍。鱗蟲之長。亦謂之四靈。又云。麟有五彩。腹下黃。高一丈二尺。
巢許逸士傳。許由。字仲武。頴川陽城人。隱於箕山。師於齧缺。依山而食。就河而飲。堯知其賢。讓以帝位。由聞之。乃臨河洗耳。有巢父者。飲犢。牽而避之曰。惡吾水也。後卒。堯封其墓曰箕公。
蟾印上時廉切。月光也。
高蹈徒到切。踐履也。
不知為貴肇云。如曰不知。則公貴矣。
鷲峯西域記云。梵語姞栗陀羅矩吒山。此云鷲峰。即釋尊說法華之地。出王舍城最為高顯故。表出過二乘。以多栖鷲鳥。因以名焉。又云。山形似鷲頭。亦名鷲頭峯。
壞衲壞衲。指迦葉也。迦葉頭陀第一。著壞衲衣。十誦云。衲衣有十利。一.在麤衣數。二.少所求索。三.隨意可坐。四.隨意可臥。五.浣濯易。六.少蟲壞。七易染。八.難壞。九.更不須餘衣。十.不失求道。
熊嶺即達磨塔所也。塔記云。大師化緣[A21]已畢。傳法得人。乃端居而逝。即大同二年十二月五日也。葬於熊耳山。起塔定林寺。
顏師古云。熊耳山在順陽北。益陽縣東。其山兩峯狀若熊耳。因以名焉。與少林相去三百餘里。據此。非二祖立雪之處。蓋指事之誤也。
索索昔各切。懼貌。又散也。
菀轉當作宛轉。
平闐上房連切。下音田。平闐。盛貌。
弁當作辨。別也。弁。皮變切。周冠名。非義。下倣此。
虎兕下徐妹切。青色一角似牛。重千斤。
石窻四明記云。山之上有自然石窻。四面透明。故曰四明。
掣斷金鏁禪月覧李白集詩。常思李太白。仙[竺-二+妻]驅造化。玄宗致之七寶牀。虎殿龍樓無不可。一朝力士脫靴後。玉上青蠅生一箇。紫皇案前五色麟。忽然掣斷黃金鏁。五湖太浪如銀山。滿船載酒搥鼓過。賀老成異物。顛狂誰敢和。寧知江邊墳。不是猶醉臥。
輕舍書冶切。
七星七星。劒飾也。西京雜記云。高祖斬白蛇劒。劒上有七星珠.九華玉以為飾。雜廁五色瑠璃為匣。劒在室中。光影猶照於外。與挺劒不殊。十二年一加磨鎣。刃上常若霜雪。開匣拔鞘。輒有風氣。光彩射人。
把欲贈行人。當作欲把贈行人。
卞和楚人卞和獻玉於楚厲王。王曰。石也。遣使刖一足。及武王即位。和又獻之武。武王復怒。又刖一足。至楚文王立。和抱璞哭於荊山之下。文王召而謂曰。刖足者。何怨乎。曰。不怨刖足。而怨真玉以為凡石。忠事以為慢事。是以哭之。文王乃使工剖石。乃真玉也。文王嘆曰。哀哉。二先君易刖人足。而難於剖石。令和果是璧。乃國寶也。見韓子。
輕觸不輕觸第三板一行脫三字。
靡毋彼切。無也。
慷慨上苦郎切。下苦愛切。竭誠也。
曲木據位韶陽雲門大師云。諸方老禿奴。曲木禪牀上坐。求名求利。問佛答佛。問祖答祖。痾屎送尿也。三家村裏老婆傳口令相似。識甚麼好惡。總似者般底。水也難消。利刀斬却百千萬億箇有甚麼過。
楚甸堂練切。郊甸也。
纍纍力追切。說文。綴得理也。一曰蔓也。又網落也。
尺𨤲理之切。十毫曰𨤲。
規矩圜曰規。方曰矩。
周行瑞應經云。菩薩示生。即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宏綱古郎切。網之大繩也。
郜音告。
春雨春雨如膏。百糓仰之。
春雲易通封驗曰。立春。青陽雲出。房如積水。春分。正陽雲出。張如白鶴。
枯荄古哀切。草根也。
離離當从草。作籬。輕細貌。
維風維。辭助也。
幽石公羊傳曰。雲觸石而生。膚寸而合。不崇朝而徧天下者。太山之雲也。
一花達磨謂可祖曰。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後代澆薄疑慮競生。但出此衣并吾法偈。用以表明。聽吾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獨運孤明第三板十三行脫運字。
歷魏遊梁見少林。
矚之欲切。視也。
覉居宜切。絆也。
[A22]態 垂天雲垂於天。莊生取以比鵬翼。
噫於其切。恨聲。
悠悠夷周切。遠也。
菡萏上戶感切。下徒感切。蓮花欲舒貌。
萬卉許貴切。草之總名也。
蹙子六切。迫也。
皺側救切。
讎敵當作酬敵。謂遠赴酬問。敵應群機。讎。冤也。非義。
寒山老天台寒山子。本無氏族。始豐縣西七十里。有寒.闇二巖。子甞居寒巖中。故以名焉。容貌枯倅。布擩零落。以樺皮為冠。曳大木屐。時來國清寺。就拾得取菜滓食之。或廊下徐行。或時叫噪。寺僧以杖逐之。飜身撫掌大笑。雖出言如狂。而有意趣。
白雲抱幽石寒山子詩云。重巖我卜居。鳥道絕人迹。庭際何所有。白雲抱幽石。住茲不記年。屢見春冬易。寄語鍾鼎家。虗名定無益。
蘭芷左思齊都賦曰。其草則有杜若.蘅菊.石蘭.芷葸.蘭芷。古人所以比君子。
家語曰。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
空生梵云須菩提。又云蘇補底迦。此有三義飜譯。一曰空生。謂初生之時。家室盡空。以表解空之相。二曰善現。謂生時種種善瑞顯現。三曰善吉。謂生[A24]已。相師占之云。此子唯善唯吉。
西域記云。本東方青龍陀佛。影化釋迦會下。今為禪者之通稱。謂參玄解空之士也。
嶺南黃梅密付老盧衣盂。奔馳為嶺南之歸。
鄙彼論語或問子西曰。孔子曰。彼哉。彼哉。說者曰。言無足稱也。
伊予猶是我也。
古人有言貫休擬君子有所思。我愛尹吉甫。思賢作商頌。我愛楊子雲。理亂皆如鳳。振衣中夜起。露華香𭥃旎。撲辟驪龍明月珠。敲出鳳凰五色髓。陋巷蕭蕭㭊㭊。緬想斯人勝珪璧。寂寞[1]于載不相逢。無限浮生盡虗擲。君不見沈約道。佳人不在斯。春光為誰惜。
驪龍郎奚切。黑色龍也。
頻彈指雲巖晟。初參百丈海。侍左右二十年。不悟玄旨。彈指掁然下山。後謁藥山。方乃契悟。
八紘淮南子云。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桂。九州之外有八埏。埏之外有八紘。東北方紘曰荒土。東方之紘曰桑野。東南方之紘曰眾安。南方之紘曰反戶。西南方之紘曰火土。西方之紘曰沃野。西北方之紘曰沙所。北方之紘曰委羽。故曰四方四角謂之八紘。八紘之外有八極。又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
寥沈下呼決切。寥。沈空貌。
藹藹於蓋切。盛貌。
天驥几利切。天馬也。詳見頌古。
驟鉏祐切。馬疾步也。
大鵬步登切。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見莊子。
湛盧吳王劒名也。筆談云。古劒名湛盧者。謂其湛湛然黑色也。
射斗牛晉書。雷煥善天文。張華因望斗牛間常有異氣。乃邀煥夜登樓仰視。煥曰。僕察之久矣。乃寶劒之精上於天。在豫章酆城縣界。華乃薦煥為酆城令。煥至。修獄。掘基得石匣。有雙劒。光甚艶發。使送一與張公。一留自佩。華後被誅。劒遂失。煥卒。子為州從事。佩父劒之延平。於腰間忽躍墮水。使人投之。但見兩龍長數丈。燔瑩有文章。投者懼而返。
點額水經云。鱣鮪出鞏穴。三月則上度龍門。得度為龍矣。否則點額而還。鱣。張連切。鮪。羽軌切。二魚名。
雲蘿女蘿也。博物志云。寄草木生。根不著地。而條葉藹然如植。即菟絲也。
洲渚上音州。爾雅曰。水中可止曰洲。下章與切。釋名曰。遮也。能遮水使旁流也。
大般若云。善現白佛。云何菩薩為與世間作洲渚故。發趣無上正等菩提。佛言。譬如巨海。大小河中高顯可居。周回水斷。說名洲渚。如是善現。色前後際斷。乃至諸佛正等菩提前後際斷。由此前後際斷。一切法斷。此一切法前後際斷即是寂滅。即是微妙。即是如實。謂空無所得。色斷愛盡。無餘離染。永滅涅盤。菩薩欲為有情開示寂滅微妙之法。是為世間作洲渚故。發趣菩提。
園林華嚴。普賢菩薩答普慧言。佛子。菩薩有十種園林。所謂生死是菩薩園林。無厭捨故。教化眾生是菩薩園林。不疲倦故。
憚徒案切。懼也。難也。
十影神駒王子年拾遺云。周穆王即位三十二年。巡行天下。馭八龍之駿。一名絕地。足不踐土。二名翻羽。行越飛禽。三名奔宵。夜行萬里。四名越影。逐日而行。五名踰輝。毛色炳燿。六名超光。二形十影。七名騰霧。乘雲而趨。八名挾翼。身有肉翅。徧而駕焉。
佛本行經云。我念往昔有一馬王名雞尸。行疾如風。時有五百人入海求寶。忽值惡風。吹至羅剎國。其國多有羅剎女。即往救接。與彼娛樂。時女謂諸商人曰。是城南面不得從彼而去。有一商主自生疑念。以何等過。不聽。南去。即執利刀尋往所禁之處。見一微徑。甚可畏懼。狀如地獄。近城有一高樹。即上觀看。見彼城中多有死人。或有食半。或唯筋骨。是諸苦人仰觀樹上。作如是言。汝今濟拔於我。我本商人。五百同伴船破至岸。遭羅剎女先受五欲。入此城中[A25]已被食半。商主曰。頗有方便得脫是苦。苦人曰。有一方便。至十五日。有一馬王來詣海岸。出人聲言。誰欲渡彼大醎海水。我今安隱得度彼岸。若值馬王。即免斯苦。商主聞[A26]已。即告諸人慎莫放逸。共詣彼處。見於馬王。時彼馬王語諸商人。汝等莫生染著。可乘我背。或執我身.脚足.支節。馬即飛騰行疾如風。度海彼岸。
五色祥麟本行經云。昔者菩薩身為鹿王。厥體高大。身毛五色。眾鹿伏從。數千為群。國王出獵。群鹿分散。投巖墮阬。盪樹貫棘。摧破死傷。所殺不少。鹿王覩之。哽噎。吾為眾長。宜當明慮。凋殘群小。罪出我也。徑自入國。乃到殿前。跪而言曰。小畜貪生。寄命國界。卒逢獵者。群類奔逃。或生相失。或死狼藉。天仁愛物。實為可哀。願自相選。日供太官。乞知其數。不敢上欺。王甚奇之。曰。太官所用。日不過一。不知汝等傷死甚多。若實如之。吾誓不獵。
鹿王退還。悉命群鹿具以斯意。群鹿伏聽。自相差次。應先行者。每當就死。過辭其王。王為涕泣。誨喻之曰。浮世皆爾。孰有免之。卿路念佛仁教。慈心向彼人王。慎無怨矣。日日若茲。中有應行者而身有胎。曰。死不敢避。乞須[1]挽身。更取其次。欲以代之。其次頓首涕泣曰。必當就死。尚有一日一夜之生。斯須之命。時至不恨。鹿王不忍枉其生命。明日遁眾。身詣太官。厨人識之。即以上聞。王問其故。辭答如上。王愴然為之流涕。豈有畜獸殺身濟眾。吾為人君。日殺眾生。王遣鹿去。還其本居。敕一國界。若有犯鹿者。與人同罰。
祥麟。今引鹿王緣。鹿。非麟。文者之飾辭耳。
瓴甋頻磨音令滴。爾雅云。瓴甋謂之甓。郭璞云。㼾甎也。
昔馬祖甞庵居。但務坐禪。一日。讓和上謂曰。汝坐禪圖甚麼。祖曰。圖作佛。讓遂取一片磚磨於庵前。祖曰。磨磚何為。讓曰。欲作鏡。祖曰。磨磚豈得作鏡。讓曰。磨塼既不作鏡。坐禪豈得成佛。祖遽然而起曰。如何即是。讓曰。如人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祖無對。讓又曰。汝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
盧公語中宗神龍初。遣內侍薛簡詔六祖赴闕。祖辭以疾。薛簡因問祖曰。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此理如何。祖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云。若見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若無生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豈況坐邪。
蒂正作抵。音帝。根也。
希聲老氏曰。大音希聲。
瞖於計切。目生障也。
子州史記。子州。字支父。堯以天下讓許由。由不受。又讓子州。州曰。以我為天子。可也。雖然。我適有幽憂之疾。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
單卷單。姓。卷。名。舜以天下讓卷。卷曰。予立於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種。形足以動勞。秋収斂。形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消搖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
歸去來晉陶潛。為彭澤令。是時郡遣督郵至。縣吏當束帶見督郵。潛乃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閭里小兒。乃自解印綬。將歸田里。因而命篇云歸去來辭。見陶潛集。
甄別上居延切。察也。下筆列切。辨也。
曠排猶遠去也。
沽待沽。賣也。語云。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忽致致當作置。弃置也。致。至也。非義。
譏襃上幾音。下博毛切。譏䛼襃贊也。
衣裓古得切。衣前襟也。
一尋六尺曰尋。
韜光它刀切。藏也。
八駿穆天子傳。天子之八駿。一曰赤腰。二曰盜驪。三曰白犧。四曰驊騮。五曰騄耳。六曰渠黃。七曰踰輪。八曰山子。驪。音離。馬深黑色。騄。音綠。
觀氣四祖大師謂眾曰。吾武德中遊廬山。登絕頂。望破頭山。紫氣如蓋。下有白氣。橫分六道。汝等會否。眾皆默然。五祖曰。得非和上它後橫出一枝佛法否。祖曰。然。即牛頭嬾融是也。
師子話雲巖晟參藥山次。山問。聞汝解弄師子。是否。曰。是。弄得幾出。曰。弄得六出。我亦解弄。曰。和上弄得幾出。我弄得一出。曰。一即六。六即一。晟後到溈山。山曰。聞長老在藥山弄師子。是否。曰。是。長弄耶。還有置時。曰。要弄即弄。要置即置。置時。師子在甚麼處。曰。置也。置也。
厇愬厇當作𤟍。陟革切。愬。色責切。𤟍愬。張耳貌。或音卓朔。非義。
剔它歷切。解也。
西江水龐蘊居士初參馬祖。問云。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祖曰。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帔披義切。衣帔也。
扣音口。擊也。
凌晨上當作陵。侵也。下皆倣此。
屈眴即達磨大師所傳袈裟。至六祖。遂留於曹溪。屈眴。梵語。此云大細布。緝木緜華心織成。其色青黑。裏以碧絹。唐肅宗上元初。降詔請衣入內供養。凡六年。至永泰初五月五日夜。代宗夢能大師請衣却歸曹溪。至七日。命中使楊崇景奉而置之。眴。音舜。
花偈初祖達磨傳法一花五葉之偈。
劉陽叟劉陽。當作瀏陽。邑名也。即潭州石霜慶諸禪師受道吾法印。遁迹自處。于時始為二夏僧。因避世。混俗於長沙瀏陽陶家坊。人不之識。洞山价訪而得之。遂辟居石霜山。
希冀几利切。望也。
動天地貫休擬古別離。離恨如旨酒。古今飲皆醉。只恐長江水。盡是兒女淚。伊予非此輩。送人空把臂。它日再相逢。清風動天地。
蓬島即蓬萊山也。其說具十二鼇。
宵征宵。夜也。征。行也。詩。肅肅宵征。夙夜在公。
百城華嚴。善財童子自福城東[1]六塔廟處。與五眾等禮文殊師利。發菩提心[A27]已。漸次南行。歷一百一十城。見五十二善知識。至彌勒樓閣前。白言。大聖。開樓閣門。令我得入。時彌勒菩薩前詣樓閣。彈指出聲。其門即開。命善財入。入[A28]已還閉。
惠理惠。當作慧。陸鴻漸記云。晉西域異僧慧理。指今靈隱飛來峯曰。此吾國靈鷲小峰。何時飛來至此。頌題送廣華嚴歸鷲峰。即靈隱也。故用慧理事。
樓閣緣見百城。
抗可浪切。拒也。
九野即古九州。爾雅。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楊州。濟河間曰兗州。濟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
茵於真切。褥也。
三十四老西域二十八祖.支那六祖。然達磨來此土為初祖。實三十四也。
頹綱上杜回切。下墜地也。
襲爾似入切。合也。
瓊玖上渠營切。下舉有切。玉名。詩。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玖。
龍騎當作龍驥。見它本。
睥睨上匹詣切。下奴計切。視也。
射虎西漢李廣。北平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入矣。
又韓詩外傳。熊渠子夜行。見寢石似虎。彎弓射之。沒金飲羽。
葛稚川西京雜記云。李廣與兄弟共獵於冥山之北。見臥虎焉。射之一矢即斃。斷其髑髏以為枕。示服猛也。鑄銅像其形為溲器。示猒辱之也。它日復獵於冥山之陽。又見臥虎。射之。矢飲羽。進而視之。乃石也。其形類虎。退而更射。鏃破簳折而石不傷。余甞以問楊子雲。雲曰。至誠則金石為開。予應之曰。昔人有遊東海者。既而風惡。船漂不能制。船隨風浪莫知所之。一日一夜。得至一孤洲。共侶歡然。下石植䌫。登洲煑食。食未熟而洲沒。在船者斫斷其䌫。船復漂蕩。向者孤洲。乃大魚。怒棹揚鬣。吸波吐浪而去。疾如風雲。在洲上死者十餘人。又予所知陳縞。質木人也。入終南山採薪。還晚。趨舍未至。見張丞相墓前石馬。謂為鹿也。即以斧𢰸之。斧缺柯折。石馬不傷。此二者亦至誠也。卒有沈溺缺斧之事。何金石所感之偏乎。子雲無以應子。斃。音弊。頓化也。溲。所留切。小便也。
觀馬秦穆公使伯樂舉人求馬。伯樂舉九方堙求馬。三月而反。曰。得馬矣。在沙丘。牡而黃。及馬至。則牝而驪。公謂伯樂曰。子所求馬者。毛色牝牡不知。敗矣。伯樂太息曰。一至此乎。堙之所觀者。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麤。見其內而忘其外也。果得千里馬。見淮南子。
甑人楚王夫人甞夏乘涼。抱鐵柱感孕。後產一鐵。楚王令干將鑄以為劒。三年乃成雙劒。一雌一雄。干將密留雄。以進雌於楚王。王閟於匣中。常聞悲鳴。王問群臣。臣曰。劒有雌雄。鳴者憶雄耳。王大怒。即収干將殺之。干將知其應。乃以劒藏屋柱中。因囑妻莫耶曰。日出北戶。南山其松。松生於石。劒在其中。
妻後生男。眉閒尺。年十五。問母曰。父何在。母乃述前事。久思惟。剖柱得劒。日夜欲報楚王。王亦[1]慕覔其人。宣言。有得眉閒尺者。厚賞之。尺遂逃。俄有客曰。子得非眉閒尺耶。曰。然。客曰。吾甑山人也。能為子報父讎。尺曰。父昔無辜。枉被茶毒。君今惠念。何所須耶。客曰。當得子頭并子劒。尺乃與劒并頭。
客得之。進於楚王。王大喜。客曰。願烹之。王遂投於鼎。客紿於王曰。其首不爛。王方臨視。客於後以劒擬王頭墮鼎中。於是二首相齧。客恐尺不勝。乃自刎以助之。三頭相齧。尋亦俱爛。見孝子傳。紿。音待。欺也。
崢嶸上士耕切。下戶萠切。峻貌。
曾閒古莧切。
葩溥巴切。花房也。
卷席百丈海一日與馬祖遊山。見野鴨子。祖問曰。是甚麼。丈曰。野鴨子。曰。甚麼處去。丈曰。飛過去。祖遂引手[捅-用+(司-(一/口)+士)]百丈鼻頭。丈作痛聲。祖曰。何曾飛過。丈於是大悟。至明日。祖陞堂。丈出卷却面前禮拜席。祖便下座。
揜耳丹霞天然禪師初參石頭。因緣相契。躬執爨役凡三年。忽一日。石頭告眾曰。來日剗佛殿前草。至來日。大眾與童行各備鍬𨰃剗草。唯師以盆盛水洗頭。於和上前胡跪。石頭見而笑之。便與剃髮。方與說戒法。師乃揜耳而去。後謁馬祖。入僧堂。騎聖僧項。眾皆驚呼。祖見之曰。我子天然。下來。師下作禮曰。謝師賜名。
曹溪流見雲門錄序曹溪。
止水莊子云。人鑒於止水而不鑒於流水。唯止能止眾止。此頌意反莊語也。
皮髓達磨大師欲返天竺。乃命門人曰。時將至[A29]已。汝等盍各言所得乎。時道副曰。如我所見。不離文字。不執文字。而為道用。師曰。汝得吾皮。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閦佛國。一見更不再見。師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師曰。汝得吾骨。最後。慧可禮拜。依位而立。師曰。汝得吾髓。遂傳衣鉢。
石頭有言青原思令石頭希遷持書往南嶽讓和上處。曰。待汝回。吾有箇鈯斧子與汝住山。遷至彼。未呈書。便問。不慕諸聖。不重己靈時如何。讓曰。子問[A30]太高生。何不向下問。遷曰。寧可永劫沈淪。不慕諸聖解脫。讓便休。遷回。思曰。書達否。遷曰。書亦不達。信亦不通。思曰。作麼生。遷乃舉前話。復云。去時蒙和上許鈯斧子。便請。思垂下一足。遷便禮拜。
古之送人子路將行。辭於孔子。子曰。贈汝車乎。贈汝言乎。對曰。請以言。子曰。不強則不達。不勞則無功。不忠則無親。不信則無復。不恭則失禮。慎此五者。子路曰。由請終身奉之。見家語。
新豐曲洞山价。唐大中末。居新豐山。以山稱之也。一日。示眾云。兄弟。初秋夏末。或東去西去。直須向萬里無寸草處去始得。又曰。只如萬里無寸草處作麼生去。因僧舉到石霜。霜聞之。乃云。出門便是草。洞山聞。乃曰。大唐國內能有幾人。
杲杲古老切。日出也。从日在木上。故曰在上為杲。在下曰杳。在中曰東也。
光陰晉陶侃語人曰。聖者惜寸陰。眾人當惜分陰。
蒲柳晉顧悅。與文帝同年而髮早白。帝問之。何也。曰。松栢之姿。經霜彌茂。蒲柳之質。望秋先落。
毋音無。禁亡辭也。
奪席東漢戴憑。字次仲。汝南平興人也。正旦朝賀。百僚畢會。帝令群臣能說經者。更相難詰。義有不通。輙奪其席以益通者。憑遂重坐五十餘席。故京師為之語云。解經不窮戴侍中。
誦箒正作帚。增一阿含云。尊者周利槃特性多暗鈍。佛教使誦掃帚。得掃忘帚。得帚忘掃。六年之中。專心誦此意。遂解悟。而自[1]准曰。帚者篲。掃者除。除篲即喻八正道。糞者喻三毒垢也。以八正道篲掃三毒垢。所謂掃帚義者。正謂此矣。深思此理。心則開解。得阿羅漢道。篲。似歲切。帚也。
伐木詩。伐木。燕朋友故舊也。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須友以成者。親親以睦。友賢不弃。不遺故舊。則民德歸厚矣。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丁丁中耕切。伐木聲。
濛濛音蒙。細雨貌。
古人之言即大法眼頌寄復長老云。渠渠渠。我我我。南北東西皆可可。可可不可可。但唯我無不可。
奯呼括切。
曾鄙褒美切。恥也。
遺我余貴切。
木羊兒行奯長老甞作頌寄雪竇云。萬變施為不繫時。清風何必在東西。有人問我西來意。石虎吞却木羊兒。
不器論語。子曰。君子不器。包氏曰。器者。各周其用。至於君子。無所不施。雪竇謂至人者。無所不至者也。
賺當作詀。佇陷切。被誑也。餘倣此。
銷爍下當从金。作鑠。書藥切。銷金也。[2]鑠。灼鑠。光也。非義。
因事叢林或說因事。往往妄議當日𪫑瑣世諦雜事。豈其然也。夫宗師唱道。無不因此事而有語言偈頌以接引學者。豈存誠於世諦者哉。若宗師因世諦彼非此是。以出示人天。又何足為後世法耶。至如初洞山因事頌曰。五臺山上雲蒸飯。佛殿前頭狗尿天。剎竿頭上煎䭔子。三箇猢猻夜簸錢。
又慈明因事頌。時來開鉢展巾單。飯了収盂困即眠。石人撫掌呵呵笑。木女彈箏你自箏。又韶九峰因事頌。収得便除四足。兩耳却挂金鐶。好是月明深夜。一聲清透松關。此皆因事而作。豈留情於是非動靜之間者哉。
落落碌碌碌。當作琭。玉也。碌。石也。非義。老氏曰。不琭琭如玉。落落如石。說者曰。玉琭琭。貴而[A31]已矣。不能賤也。石落落。賤而[A32]已矣。不能貴也。
𧬊速𧬊。音西。聲振也。一曰呻歎。謂何呻歎之頻速也。語見度夏空過因緣。故雪竇引用。
白蘋宋玉風賦。夫風生於地。起於青蘋之末。浸淫溪谷。緣太山之阿。舞於松栢之下。謂之白蘋者。以其色青而花白也。
周處風土記曰。萍蘋。芹菜之名也。大者蘋。小者萍。
十二鼇列子.湯問。歸墟之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其山高下周旋三萬里。其頂平處九千里。山之中間相去七萬里。以為鄰居焉。其上臺觀皆金玉。禽獸皆純縞。珠玕之樹皆叢生。花實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聖之種。一日一夕飛相往來者。不可數焉。而五山之根無所連著。常隨潮波上下往還。不得暫峙焉。仙聖毒之。訴之於帝。帝恐流於西極。失群聖之居。乃命禺彊使巨鼇十五舉首而戴之。迭為三番。六萬歲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動。而龍伯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步而暨五山之前。一釣而連六鼇。合負而趨歸其國。灼其骨以數焉。於是岱輿.員嶠二山流於北極。沈於大海。仙聖之播遷者巨億計。帝憤怒。侵減龍伯之國使阨。侵小龍伯之民使短。至伏犧.神農之時。其國人猶數十丈。桉此止六鼇爾。頌云十二。諸方互多建立。故難揩定。然唯理是從。
幾番孚飯切。
踟躅上直離切。下直誅切。踟躅。未見所出。
猿攀靈光之猿。攀掾而相追。掾。音傳。陳掾。馳逐也。司馬正說。
鶴望飛來雙白鶴篇曰。五里一反顧。十里一裴回。
又文選。指蓬壺而飜翰。望崑閬以揚音。
王老師池州南泉普願禪師。鄭州新鄭人。姓王氏。得馬祖之法。即唱道南泉。常自稱王老師。甞示眾云。盡大地覔箇癡鈍人不可得。
金闕金闕。國門也。崔豹古今注云。闕。君門下。以人臣至此思其所闕。或君自思補闕過。布以丹堊。其下𦘕雲氣仙靈.奇禽怪獸之類。以示萬民。又闕者。缺也。門兩邊缺然。[門@我]閟。自序也。
履水韓詩外傳曰。夫水者。緣理而行不遺。似有禮者。重而下之。似有智者。履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消。似知命者。歷險致遠。似有德者。或本作履冰。
傾蓋見前頌傾蓋。同途不同轍。
夏雲陶潛四時詩。春水滿四澤。夏雲多奇峯。秋月揚明輝。冬嶺秀孤松。古有春雲處處生。詩云。春色遍空明。春雲處處生。入風衣暫斂。隨車蓋轉輕。作葉還依樹。為樓欲近城。含愁上對影。似有別離情。
乾城苑法師云。乾闥婆。此云尋香城。謂十寶山間有音樂神。名乾闥婆。忉利諸天意須音樂。此神身有異相。則知天意。往彼娛樂。因此事故。西域名樂人為乾闥婆。彼樂人多幻作城郭。須臾如故。因即謂龍蜃所現城郭亦為乾闥婆城。
又物類相感志云。一說蜃即蛤也。車螯是大蛤。能吐氣為樓臺。海中常依島嶼間出此氣。一云龍。一云蜃。蜃之為狀如螭龍。而有耳角皆鬣。江海中望如烈火。而多變化。天之將雨。朝暮間吐氣。黑靄結成樓臺。屋欄分明。一視之間。變現闊狹高低。故無揩定。
雨從何來劉禹端公求雨於雲居山感應。遂問雲居膺曰。雨從何來。居曰。從端公問處來。公喜而謝之。膺却問曰。問從何來。公無語。
風作何色西禪東平與官員坐次。西禪云。風作何色。官無語。禪却問僧。僧拈起衲衣云。在府中鋪。禪云。用多少帛子。僧云。勿交涉。禪無語。雲門代云。咄。者話墮阿師。見懷和上雲門室錄。
波波稜稜雪竇禪錄。凡作語句。未甞妄發。必有依據。且如波波稜稜之語。即僧問清平。波波稜稜時如何。平云。為君不達。僧云。達後如何。平曰。休更茵茵陳陳。又如大勳不竪賞。即僧問風穴。刻舟求劒遠。當體事如何。穴云。大勳不竪賞。柴門草自深。又頭長三尺知是誰。即僧問洞山。如何是沙門行。山云。頭長三尺。頸長二寸。又如今拋擲西湖裏。即僧問巖頭。如何是道。頭云。破草鞋拋擲湖裏著。又如五帝三皇是何物.誰道黃金如糞土.白月宮中天馬駒。皆禪月歌詩中語也。
三三九九僧問雲門。如何是向上一竅。門云。九九八十一。又僧問。如何是最初一句。門云。九九八十一。又僧問。以字不是。八字不成。未審是甚麼字。門云。九九八十一。
詨訛上正作殽。胡交切。溷殽。雜也。下五禾切。謬也。
冥當作瞑。合眼也。
曙常恕切。曉也。
毳楚稅切。細手衲也。
象骨老師象骨。即雪峰之別山。以形似而稱。雪峯存因送鼓山。後有語云。一隻聖箭子射入九重城裏去也。時太原孚云。須勘過始得。遂於中路把住云。甚麼處去。山云。九重城裏去。孚云。忽遇圍逼。又作麼生。山云。它家自有青霄路。孚云。恁麼則離宮失殿去。山云。何處不稱尊。孚便休去。歸謂雪峯云。一隻勝箭子被我拗折了也。峯云。它有語在。孚云。者老漢脚跟未點地。
偃草於殄切。仰也。論語。草上之風必偃。
毗城癡愛維摩詰經。文殊師利云。世尊殷勤致問無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云何滅。維摩詰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得不病者。則我病滅。
清拙潘岳閑居賦.序曰。拙者。可以絕意乎寵榮之事。築室種樹。消[1]搖自得。此清拙也。
[褒-保+(共-八)]巖當作襄巖。居士龐蘊。字道玄。衡陽人也。元和初。方寓襄陽。止遁巖竇。今襄陽有龐公巖。初參石頭。次謁馬祖。與丹霞為友。後示疾。州牧干公往省問。居士乃曰。慎勿空諸所有。亦莫實諸所無。善住世間譬如影響。言訖。枕公膝而化。
難御音語。禁也。
閉必別切。叶韻。
囓正作齧。五結切。噬也。
林樾音越。陰也。
堪為當作堪與。
偏索當作徧索。
捋郎括切。手取也。
后夜當作後夜。
擬寒山擬。比擬也。寒山子詩云。白鶴㘅苦桃。千里作一息。欲往蓬萊山。將此充粮食。未達毛摧落。離群情慘惻。却歸舊來巢。妻子不相識。
蓮城處州之仙都也。
欹側上去宜切。傾也。
飛瀑蒲木切。山泉急下也。
再成古詩此詩前有和于柲丞白髮詩一章。蓋當時失於編錄。故補之於此。詩曰。莖莖𩯭上絲。偶對菱花照。孰為當老顏。我曾幾年少。知音知未知。相逢且相笑。
商山吟商山。即四皓所隱之地。皓為𩯭眉交白老者之稱。四皓者。一.東園公。二.綺里季。三.夏黃公。四.角里先生。顏師古曰。四皓稱號。本起於漢。更無姓名可稱。知此蓋隱居之人。匿迹遠害不自顯。祕其氏族。故史傳無得而詳。班氏不載於書。諸家皆臆說。一無取焉。在烏如在曰。未見所出。角。音祿。
芻狗老氏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說者曰。束芻為狗。祭祀所用。事[A33]已。則棄而捐之。
金粟十門辨惑論云。維摩是金粟如來。吉藏師云事出思惟三昧經。自云未見其本。
靠若到切。相違也。
戲靠師一日見安巖。問曰。春秋多少。巖曰。與[A34]陝府鐵牛同歲。師曰。[A35]陝府鐵牛年多少。巖無語。師因戲作此頌。
䟽黑白所初切。通也。演義九云。西域邪見九十五種。為十一宗。統収所計不出四見。四見不出二因。一是無而忽有。是曰無因。二是所計處謬。是曰邪因。第十一無因論師。計一切萬物無因無緣。自然而生。自然而滅。故此自然是常。是萬物因。此計一切無染淨因。如棘[A36]刺自[絲*戍]。鳥色非染。鶴色自白。瑜伽第七云。何因緣故。彼諸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法。答。謂見世間無有因緣。或時歘爾大風卒起。或時一日寂然止息。或時忽爾暴沙沬漫。於一時間頓即空竭。或時鬱爾果木敷榮。或一時間颯然衰顇。由如是故。起如是見。立無因論。
又此方莊生云。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為辨。說者曰。鵠白烏黑。稟之自然。以文會之。正同無因邪見。
蠢尺尹切。動也。
靦它典切。面慚也。
歸帝鄉莊子。夫聖人有道。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厭俗上僊。乘彼白雲。歸于帝鄉。
偃溪玄沙會中有道怤上座。夜靜入室禮拜云。道怤與麼來。乞和上慈悲。指箇入路。玄沙云。還聞偃溪水聲麼。怤云。聞。沙云。從者裏入。怤即鏡清也。
桃花靈雲勤自雪峯謁玄沙。沙云。那裏何似者裏。雲曰。也祇是桑梓。別無它故。沙云。恒然。又云何不道。雲曰。道有甚麼難。沙云。便請。雲乃成頌。三十年來尋劒客。幾回葉落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沙云。灼然桑梓之能。
雲曰。向道固非外物。沙云。是。是。雲曰。不敢。不敢。沙云。諦當。甚諦當。甘保汝未徹在。雲曰。和上還徹也未。沙云。與麼始得。雲曰。亘古亘今。沙云。甚好。甚好。遂作偈送行云。三十年來只如常。幾回落葉放毫光。自此一出雲霄外。圓音體性應法王。右二緣見光化三年智嚴所集玄沙廣錄。
庭栢僧問趙州。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云。庭前栢樹子。僧云。和上莫將境示人。師云。我不將境示人。僧云。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云。庭前栢樹子。
寶陀巖西域記云。梵語寶陀洛伽山。此言孤絕處。觀自在菩薩所居之山。在南海中。眾寶宮殿與大菩薩而為眷屬。
未跡當作末跡。
狎胡甲切。近也。
石城金陵之石頭城也。
鶚五各切。鳥名。
巘魚蹇切。山之峰。
宗雷宗炳.雷次宗。白蓮社客也。詳見十八人。
霅史甲切。吳興水名。
河聲西聽周朴詩。湖州安吉[1]縣。門與白雲齊。禹力不到處。河聲流向西。去衙山色遠。浸水日光低。中有高人在。紗巾倚杖黎。
融老牛頭嬾融庵居山中。以禪定為業。人來輒不起。皆謂之嬾融。居常飛走率銜花以獻。自見四祖之後。無有此異。
賦方遇切。釋名曰。敷布其義曰賦。
瑞雪臘為瑞。春為災。
五六韓詩外傳云。凡草木花多五出。獨雪花六出。
玉馬晉書。新蔡王騰發于并州。於常山真定縣遇天大雪。平地數丈。雪融不積。騰怪而使掘之。得玉馬高數尺。
銅駝北涼錄云。先酒泉南有銅駝出。言虜犯者。大雨雪。沮渠蒙遜遣工取之。得銅數萬斤。
灣烏關切。水曲也。
趙州關諗和上示眾云。趙州關也難過。僧云。如何是趙州關。師云。石橋是。又問僧云。甚麼處來。南來。師云。還知有趙州關否。僧云。須知有不涉關者。師云。者販私鹽漢。眾中或以庭前栢.喫茶去為趙州關。誤矣。
靈槎博物志云。天河與海通。海濵年年八月有浮槎。往來不失信。博望侯張騫乃多賷粮食。乘槎而去。忽忽不[2]學晝夜。奄至一處。見城郭居室。室中多織女。唯一丈夫率牛。臨渚不飲。驚問之。此人何由至此。騫乃問。此何處所。曰。君可往蜀問嚴君平。乃如其言。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斗牛。
○因話錄云。漢書載張騫窮河源。言其奉使之遠。實無天河之說。唯張茂先博物志說賷粮乘槎到天河。見飲牛丈夫。遣問嚴君平。客星犯斗牛。即此人也。後人相傳得支機石。持以問君平。都是憑虗河之說。今城都嚴真觀有一石。呼為支機石。皆云當時君平留之。寶歷中。于下第還家。於京師途中。逢官差遞。失舁張騫槎。先在東都禁中。今准詔系有司取進。不知是何物也。先輩詩往往有張騫槎者。相襲訛謬矣。縱出雜書。亦不足據也。
霽子計切。說文云。雨止雲罷曰霽。
狖余救切。獸名。似猿。
煙水茫茫洛京慧林寺。故光祿卿李憕居第。祿山陷東都。憕以居守死之。子源少時以貴游于豪侈。善歌聞於時。及憕死。悲憤自誓。不住.不娶.不食肉。居寺中五十餘年。
寺有僧圓澤。富而知音。源與之遊甚密。促交語竟日。人莫能測。一日。相約蜀青城峨嵋山。源欲自荊州泝[山*夬]。澤欲取長安斜谷路。源不可。曰。吾以絕世事。豈可復道京師哉。澤默然。久之曰。行止固不由人。遂自荊州路。
舟次南浦。見婦人錦襠負甖而汲者。澤望而泣曰。吾不欲由此者。為是也。源驚問之。澤曰。婦人姓王氏。吾當為之子。孕三歲矣。吾不來。故不得乳。今既見。無可逃者。公當以符呪助我速生。三日浴兒時。願公臨。我以一笑為信。後十二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外當與公相見。源悲悔而為具沐浴.易服。至暮。澤亡。而婦乳三日。往視之。兒見源果笑。具以語王氏。氏以家財葬澤山下。源遂不果行。返寺中。問其徒。則既有命矣。
後十二年。自洛適吳赴其約。至所約。聞葛洪川畔有牧童扣牛角而歌曰。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臨風莫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呼問。澤公徤否。答曰。李公真信士。然俗緣未盡。慎勿相近。唯勤修不墜。乃復相見。又歌曰。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山川尋[A37]已徧。却回煙棹上瞿塘。遂去。不云所之。後二年。李德裕奏源忠臣子篤孝。拜諫議大夫。不就。死寺中。年八十矣。
○煙水茫茫。蓋頌家自有深意。且以文勢推之。但創其遠情爾。不必涉事。尤為簡當。然吾教論受生。經論備載。三緣啐啄。一不可差。安有此身未滅而先託質[A38]已三年矣。設以菩薩人隨意生身。一多自在者。如此澤又何必見錦襠而泣耶。詳此。乃好事者為之。而理不可考。
遺我余貴切。
呈似君請道末後句。此五當作注字寫。見它本。
難瞞瞞。當作謾。欺也。下倣此。
金槌槌。當从金。作鎚。說文云。鐵為黑金。故曰金鎚。槌。蠶曲拄。非義。
指南古今注云。黃帝與蚩尤戰於𣵠鹿。蚩尤作大霧迷於四方。帝在車以指指南而示士。卒擒蚩尤而斬之。遂號指南車。
三尺吾佛攝應歸真。了無一相可得。從真起應。乃有千尺.丈六.三尺之身。以至猿猴.鹿.馬隨類化身。三尺多引俱尸長者。未見出於何經。
懲直陵切。示也。戒也。
革轍上古核切。改也。下直列切。途轍也。
傅大士大士。婺州義烏人。齊建武四年五月八日。生于雙林鄉傅宣慈家。名翕。天監十一年。納劉氏女。名妙光。生普成.普光二子。甞致書于梁武帝。自號當來解脫善慧大士。後會西域僧嵩頭陀。曰。我與汝。毗婆尸佛所發願。今兜率宮衣鉢見在。何時當還。因命照水觀影。見圓光寶蓋。即彌勒菩薩也。
德雲華嚴。善財童子漸次南行。向勝樂國。登妙峰山。於其山上。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觀察求覔。渴仰欲見德雲比丘。經于七日。見彼比丘在別山上徐步而行。見[A39]已。往詣。頂禮其足。清涼疏主云。忘所住位。方為得旨。
塗毒鼓泥洹經云。佛告迦葉。譬如良毉合和諸藥。以塗其鼓。若有眾鬪戰被瘡。聞彼鼓聲。一切悉愈。唯除命盡。及應死者。此摩訶衍法鼓音聲。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聞其音聲。婬怒癡箭不樂。菩提未發意者。犯四墮法及無間罪。一切除愈。唯除一闡提輩。
樂聞魚教切。欲也。
毗耶離此云廣嚴。維摩詰所居之城。
弋者慕楊子.問明。或問君子在治。曰。若鳳在亂。曰。若鳳或人不諭。曰。未之思矣。曰。治則見。亂則隱。𩾯飛冥冥。弋人何慕焉。說者或引此緣。則弋者何慕。言不可慕也。頌意弋者慕。固反此義。
透法身見雲門錄上偈頌福朗上座緣。
潦倒 啾[3]秋即由切。古頌云。揚湯不止沸。祖師來去薪。啾啾依舊閙。各各謂修真。
祕魔巖宋傳云。名常遇。姓陰。范陽人。出家於燕北安國寺。來居五臺山之祕魔巖。即文殊降龍之所。因以為名焉。常持一木叉。每見僧來禮拜。即叉却僧頸。云。那箇魔魅教你去出家。那箇魔魅教你行脚。道得也叉下死。道不得也叉下死。速道。學者少有酬對。唯晉州藿山景通。即大禪佛也。才到便趒入懷中坐。師於藿山背撫三下。山便走出云。三千里外詀我來。
保福謾人漳州保福從展禪師四謾人。一.問僧。殿裏是甚麼佛。僧云。和上定當看。師云。釋迦佛。僧云。莫謾人好。師云。却是你謾我。二.問僧。作甚麼業。喫得與麼大。僧云。和上也不小。師便作蹲勢。僧云。和上莫謾人好。師云。却是你謾我。三.問僧。汝名甚麼。僧云。咸澤。師云。忽遇枯涸者如何。僧云。誰是枯涸者。師云。我是。僧云。和上莫謾人好。師云。却是你謾我。四.問浴主。湯鍋闊多少。主云。請師量。師便作量勢。主云。和上莫謾人好。師云。却是你謾我。
緣生緣生。即十二因緣。亦名十二緣生。解脫論云。一.無明者。不知四諦。二.行者。身.口.意業。三.識。入胎一念心名識。四.名色。共相續心起心數法及迦羅邏色。五.六入者。六內入。六.觸者。六觸身。七.受者。六受身。八.愛者。六愛身。九.取者。四取。十.有者。是業能起欲色.無色有。十一.生者。於有陰起。十二.老死者。陰熟曰老。陰壞散名死也。又於一剎那中成十二因緣。如眼見色。癡人起愛。於此時淨樂者心癡。此謂無明。思著是無明緣行。心著此行緣識。知相應心數法及彼所造色緣故。諸根清淨。是名色緣六入。無明.觸是六入緣觸。喜觸緣受欲。受緣愛以著取淨樂。是愛緣取。以著思是取緣有。彼法起是有緣生。往[A40]已是老。念散壞是死。
布鼓漢王尊為東平相。謂王之太傅曰。毋持布鼓向雷門。說者曰。雷門。越之會稽城門也。有大鼓。越擊之。聲聞洛陽。布鼓。以布為鼓。無聲也。毋。音無。
鐵[A41]券僧問雪竇。如何是緣生義。師云。金剛鑄鐵[A42]券。僧云。學人不會。師云。閙市裏牌。僧云。恁麼則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師云。[利-禾+不]下。[A43]券。去願切。
名實無當肇法師云。夫以名求物。物無當名之實。以物求名。名無得物之功。物無當名之實。非物也。名無得物之功。非名也。是以名不當實。實不當名。名實無當。萬物安在矣。
清涼國師云。若實則名。見面即應知名。若名即實。召火即應燒口。
春米當作舂。書容功。
崔嵬上徂回切。下吾回切。大高也。
空生巖中見後錄須菩提巖中。
圖𥁞當作圖𦘕。
五老師子廬山記云。棲賢寺。寺之東北有五老峯。歷歷可數。中有師子峰。狀若刻削。雲物隱映。尤所肖似。廬山之勝。此最為優者。
居士凡具四德。乃稱居士。一.不求仕宦。二.寡欲蘊德。三.居財大富。四.守道自悟。又菩薩行經云。有居財之士.居家之士.居法之士.居朝居山之士。通名居士也。
隈烏灰切。倚也。
太湖吳地志云。太湖在吳縣西南四十里。周回三萬六千頃。一名具區澤。
七百甲子趙州從諗俗壽一百二十歲。甞有人問。師年多少。師云。一穿數珠數不足。鎮府塔記云。師得七百甲子歟。七百甲子乃泛舉一百二十之大數。實一百一十六歲餘八月。凡四萬二十日也。
連城璧史記。趙國有卞氏璧。秦欲以十五城易之。趙遣閵相如進璧。秦昭王得璧而不割地。相如詐云璧有瑕。取而指之。因倚柱不還。曰。請割地。齋戒五日方受璧。王若急臣。臣則頭璧俱碎。王懼碎璧。而不敢加害。璧竟歸趙。
悲風流水古二曲名。陳纂琴書云仲尼作。
嗚咽嗚。心有所惡。若吐也。咽。聲塞也。
希聲見雲門錄上。
定乾坤句雲門大師行脚時。有官人問。還有定乾坤句麼。門云。蘇嚕蘇嚕悉哩薩訶。
蘭舟選.注。蘭舟.桂橈。取香潔之異。
八詠唐沈約八詠。登樓望秋月.會圃臨春風.秋至愍衰草.寒來悲落桐.夕行聞夜鶴.晨征聽曉鴻.解佩去朝市.披褐守山東。
碧雲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儒釋先輩往往謂湯慧休詩也。雪竇多用此意。如送僧云碧雲流本是詩家。又和頑書記云湯慧休辭豈易聞。暮風吹斷碧溪雲是也。桉文選。乃江淹擬慧休別怨詩。實江淹作也。
選佛丹霞然始讀書。方應舉長安。遇禪客。問云。奚為。然曰。選官。客曰。選官何如選佛。然因扣選佛之由。欣然感悟。後得法於石頭也。
難兄難弟東漢陳元方子長文。即陳群也。與季方子孝光。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決。咨於太丘。太丘即陳寔。元方.季方父也。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又晉王珉。字秀傑。少有才藝。名出於兄王詢之右。語曰。法護非不嘉。僧彌難為兄。法護。詢小字。僧彌。[1]泯小字也。
芳菲音妨妃。芳香草也。菲。草盛貌。
玄沙玄沙。名師備。福州閩縣謝氏子。幼以漁釣為業。唐咸通初。俄有出塵之志。從芙蓉山靈訓受業。三十落髮。得戒於道玄律師。布衲甚屢。食午接氣。而終日宴坐。晚謁雪峯。峯喜其善抖擻諸業。居以頭陀稱之。既得法於雪峰。竟不它適。
晚居玄沙。四方學者而輻湊焉。嗣其道者頗盛。如羅漢琛.安國球。皆師席之白眉也。然門弟子得其法而抱道嘉遁者。不可得而詳。僧傳禪錄豈能悉數。
予甞過抗之外沙。瞻禮還鄉和上真身。其石刻云。師諱道勤。[A44]閩越李氏子。從師落髮。二十受具。得正法眼藏於玄沙備。建隆初。入吳越。抵錢塘之普安。雖不開堂演唱。而參玄入室者。常盈五百。興國丙子夏六月。師忽謂侍僧曰。吾還鄉矣。僧莫之曉。因索筆書偈云。還鄉寂寂杳無蹤。不挂孤帆水陸通。踊得故關田地穩。更無南北與西東。後三日。正坐而盡。壽六十。臘四十五。全身儼然。今留院之北隅。雖庭宇頹[A45]圮。而瞻禮者踵武不絕。以師有還鄉偈盛傳於時。故不以名顯。遂號還鄉和上云。
袈裟梵云袈裟。此言不正色。律云。一切上色衣不得畜。當作袈裟。業疏曰。字本作迦沙。梁葛洪撰[1]寧苑。下添衣。言道服也。
刻夜燈竟陵王子良甞夜集諸學士。刻燭為詩。四韻者刻一寸。以此為率。共以為無難。遂擊銅鉢立韻。響滅則詩成。皆可觀覧。見南史。
蘆芽穿膝觀佛三昧海經。爾時。菩薩坐於樹下。入滅意三昧。三昧境界名寂諸根。諸天啼泣。淚下如雨。勸請菩薩當起飲食。作是請時。聲徧三千大千世界。菩薩不覺。有一天子。名曰悅意。見地生草穿菩薩肉。上生至肘。告諸天曰。奇哉男子。苦行乃爾。不食多時。喚聲不聞。草生不覺。
為蓋魏文帝詩。西北有浮雲。亭亭如車蓋。
莎羅此云高遠。以其林木森聳。出於餘木之上。或飜堅固。誤矣。由莎羅與娑囉聲相近也。若呼堅固。則轉舌言之。若呼高遠。則依平言之也。
頏下浪切。
磷磷力珍切。石在湍水間也。
湯慧休湯。[2]浴姓也。古沙門多以俗姓或師姓稱之。如竺道生.帛道猷.竺法汰等是也。自道安法師始稱釋氏。譯十誦律。乃見其文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四姓出家。同一釋種。
慧休。字茂遠。住長干寺。嗜酒好色。輕釋侶。慕俗意。秉筆造牘。文辭斐然。才鋒挺出。名譽頓上。至宋世祖孝武。敕令還俗。授楊州文學從事。意氣既高。甚有[3]慚慨。會出補句容令。不得意而卒。見沈約.朱書.顏延之。每薄湯慧休制作。委巷中歌謠耳。方當誤後生事。
紅葉志閑頌云。僧家無事最幽閑。近對青松遠對山。詩句不曾題落葉。恐隨流水到人間。
又鄭䖍為廣文博士。學書病無紙。知慈恩寺有柿葉數屋。遂借僧房居止。取紅葉學書。歲久殆徧。
今古情當作合古情。見它本。
槁木苦皓切。莊子。形固可使如槁木。
膺門東漢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年十歲。隨父詣京師。時河南尹李膺以簡重自居。不妄接士賓。敕外自非當世名人及與通家。皆不得白。融欲觀其人。故造膺門。語門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門者言之。膺請融。曰。高明祖父甞與僕有恩舊乎。融曰。然。先君孔子與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義。而相師友。則融與君累世通家。眾坐莫不嘆息。大中大夫陳煒後至。坐中以告煒。煒曰。夫人小而聦了。大未必奇。融應聲曰。觀君所言。將不早慧乎。膺大笑曰。高明必為偉器。
眹兆上直引切。吉凶形兆也。
鶴樹涅槃經。爾時。世尊娑羅林下寢臥寶牀。於其中夜。入第四禪。寂然無聲。於是時頃。便般涅盤。入涅槃[A46]已。其娑羅林東西二雙合為一樹。南北二雙合為一樹。垂覆寶牀。蓋覆如來。其樹即時慘然變白。猶如白鶴。枝葉.花果.皮𠏉。悉皆𪹼烈墮落。漸漸枯悴摧朽無餘。
雙趺見雲門錄上。
學步莊子.秋水。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爾。
大嚮當作大饗。周禮。掌客。主合諸𬾃。而饗則具十二[舉-與+穴].具百物。諸侯為賓。大饗尚暇脩而[A47]已矣。謂不享味也。暇。丁貫切。籤𮝁也。
香飯維摩詰經云。爾時。舍利弗心念。日時欲至。此諸菩薩當於何食。時維摩詰知其意。而語言。佛說[4]入解脫。仁者受行。豈雜欲食而聞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須臾。當令汝得未曾有食。於是維摩詰不起于座。居眾會前。化作菩薩。而告之言。汝往上方界分。度如此二恒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到彼。如我辭曰。維摩詰稽首世尊足。願得世尊所食之餘。當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
於是香積如來以眾香鉢盛滿香飯與化菩薩。時彼九百萬菩薩但發聲言。我欲詣娑婆世界。佛言。可往。須臾之間。與化菩薩至維摩詰舍。維摩詰即化作九百萬師子之座。諸菩薩皆坐其上。化菩薩以滿鉢香飯與維摩詰。香飯普薰毗耶離城.三千大千世界。語舍利弗諸大聲聞。仁者。可食如來甘露美飯。大悲所薰。無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有異聲聞念是飯少。化菩薩曰。勿以聲聞小德小智。稱量如來無量福德。四海有竭。此飯無盡。使一切人食。[1]端若須彌。乃至一切猶不能盡。於是鉢飯悉飽眾會。其諸食者。身安快樂。
鶖鷺梵云舍利弗。此言鶖鷺子。以其母之眼如鶖鷺。因母得名。故云舍利子。智慧第一。辯捷無雙。
鬱頭藍普耀經云。世尊逾城出家。至檀特山。始於阿藍迦藍處三年。學不用處定。知非便捨。復至鬱頭藍處三年。學非想非非想定。知非亦捨。
普集經云。菩薩於二月八日菩提樹下。舉頭見明星。悟道成佛。欲先往報恩。有神人報云。阿藍迦[A48]已死七日。鬱頭藍[A49]已死三[2]目。乃往鹿野苑度五俱輪。
昳徒結切。日𣅳也。
晡奔謨切。日加申時也。
頂罩燒鍾眾中或舉戴火鍱腹外道緣。意甚不類。甞見蜀僧云。此蜀語也。川人或譏人之無知。則云燒鍾盖却你頭。往往喚作孟夏漸熱。蓋雪竇。川人也。
雨花王遇切。從上而下曰雨。
黃金宅黃金宅。僧伽藍之總稱也。賢愚經云。須達長者欲買園造精舍。祇陀太子言。若能以黃金布地。令間無空者。便當相與。須達言。[3]諸。謹隨其價。太子言。我戲語爾。須達言。太子不應妄語。便使人。象負金出。八十頃中。須臾欲滿。殘餘少地。須達思惟。何藏金足不多不少。當取滿之。祇陀問言。嫌貴置之。答言。不也。自念金藏何者可足。當得補滿。祇陀念言。佛必大德。乃使斯人輕寶乃爾。教齊且止。勿更出金。園地屬卿。樹木屬我。我自上佛。共立精舍。
閙市夾山和上垂語云。閙市裏識取天子。百草頭上薦取老僧。
拶姉末切。逼也。
憍尸迦六欲天主帝釋也。大智度論云。昔摩伽陀國中。有婆羅門。名摩伽。姓憍尸迦。有福德大智慧。知友三十三人。共修福德。命終皆生須彌山頂第二天上。摩伽婆羅門為天主。三十二人為輔臣。
俱胝老婺州金華山俱胝和上。始以庵居。以尼實際激厲其志。方有慕大之心。俄然天龍至庵。因具陳實際到庵之緣扣之。天龍竪一指示之。師即顯悟。將示寂之秋。謂眾曰。吾得天龍一指頭禪。一生用不盡。言訖奄化。天龍嗣大梅常。即馬祖之的孫。
糲竭節梵云糲竭節。此言杖。智門祚和上綱宗歌云。糲竭節。拽路布。靈利衲僧通一路。師子不捉麒麟兒。猛獸那堪牀下顧。糲。或作剌。郎達切。
露冕東漢郭賀。字喬卿。雒陽人。拜荊州[A50]刺史。引見賞賜。恩寵隆異。及到官。有殊政。百姓便之。歌曰。厥德仁明郭喬卿。忠正朝廷上下平。顯宗巡狩到南陽。時見嗟嘆。賜以三公之服。黼黻冕旒。敕行部去幨[A51]帷。使百姓見其容服。以彰有德。每所經過。吏人指以相示。莫不榮之。
蒼蒼蒼蒼青青天之色。穹穹窿窿天之形。蓋以天地之大德。以比無私之政治也。
倚毗猶毗倚也。
生祠古人有德政。惠及生民。往有遺愛。去思為立生祠。繪塑形像。以四時饗之。東漢王堂。字敬伯。廣漢郪人也。永初中。西羗宼巴郡。為民患。詔書遣中郎將尹就攻討。連年不剋。三府舉堂治劇。拜郡守。堂馳兵赴賊。斬虜千餘級。巴.庸清淨。吏民生為立祠。庸。即上庸縣也。郪。千私切。
蒱團當从浦。作蒲。水艸。可以作席蒱摴。蒲。戲也。非義。
猿猱下奴刀切。猴也。
綸言禮記.[糸*(色-巴+田)]衣。子曰。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故大人不倡游言。游。猶浮也。不可用之言也。綍。音弗。
紫袍僧史。古之所貴。名與器焉。賜人章服。極則朱紫。緣皇黃綬乃為降次。故曰加紫綬。必得金章。今僧但受其紫而不金。方袍。非綬也。尋諸史。僧衣赤.黃.黑.青等色。不聞朱紫。按唐書。則天朝有僧法朗等。重譯大雲經。陳符命言。則天是彌勒下生為閻浮提主。唐氏含微。故由之革命稱周。法朗.薛懷義九人並封縣公。賜物有差。皆賜紫迦沙.銀龜袋。賜紫自此始也。又玄宗時。友愛頗至。以寧王疾。遣中使尚藥。馳驚旁午。唯僧崇憲醫効。帝悅。賜緋魚袋。又代宗永泰年中。章敬寺僧崇慧與道士角術告勝。中官鞏庭玉宜賜紫衣一副。除魚袋也。今大宋降誕節賜。其或內道場僧[A52]已著紫。又賜紫羅衣三事。謂之重紫。
都護西漢鄭吉。會稽人也。以卒伍從軍。數出西域。繇是為郎。吉初破車師國。又降日逐王歸漢。威震西域。遂并護車師以西北道。故號都護。都護之置。自吉始焉。顏師古曰。並護南北二道。故謂之都護。都猶大也。功也。
百越越圖經。百越。越之別名。百。以種類不一之稱。亦名越絕。猶破吳之惡.越惡絕也。或謂靈越。言山海靈異所出。
信旗崔豹古今注。信幡。古徽號也。幡亦旗屬。以題表官號。以為符信。故為信幡。若乘輿。則𦘕白虎。取其義而有威信之德也。魏有東青龍.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畿內黃龍。亦信也。今晉朝唯白虎示信。用鳥取其飛騰輕疾也。一曰鴻鴈.燕乙。有去來之信是也。
白蘋汀古詩。柳惲江洲採白蘋。惲甞作吳興太守。為政清淨。人吏懷之。
祖庭事苑卷第三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 第 64 冊 No. 1261 祖庭事苑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04-0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台灣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