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續傳燈錄卷第五目錄
- 雲居曉舜禪師
- 大溈懷宥禪師
- 佛日契嵩禪師
- 太守許式郎中(已上四人見錄) 百丈暹禪師
- 建山堅禪師(已上二人無錄)
洞山曉聰禪師法嗣六人
- 育王懷璉禪師
- 靈隱雲知禪師
- 承天惟簡禪師
- 九峯鑑韶禪師
- 西塔顯殊禪師
- 崇善用良禪師
- 慧力有文禪師
- 雪峯象敦禪師
- 雲居守億禪師
- 洞山永孚禪師
- 令滔首座(已上十一人見錄)
- 壽聖普誗禪師
- 金鵝靜旻禪師
- 廣慧遇新禪師
- 會初慶誠禪師
- 清陽忠禪師
- 南泉靖禪師
- 智者岳禪師
- 靈泉子象禪師
- 壽聖志明禪師
- 永安智禪師
- 南蕩利勤禪師
- 衡嶽永恩和尚
- 蘇州洪澤禪師
- 洪州元亨和尚
- 明州啟霞和尚
- 天聖道禪師
- 大溈智明禪師
- 臨安慧和禪師
- 永安道昇禪師
- 藥山紹新禪師
- 雙嶺處賢禪師
- 歸宗守輪禪師(已上二十二人無錄)
泐潭懷澄禪師法嗣三十三人
- 洞山清辯禪師(一人見錄)
- 洞山鑑遷禪師
- 月華海林禪師
- 月華慶雍禪師
- 南臺文禪師
- 華光誨禪師
- 長慶慧恩禪師(已上六人無錄)
洞山自寶禪師法嗣七人
- 玉泉承皓禪師(一見見錄)
- 永樂德忠禪師
- 北塔從穩禪師(二人無錄)
北塔思廣禪師法嗣三人
- 雲居文慶禪師(一人見錄)
- 栖賢堅禪師(一人無錄)
雲蓋志顒禪師法嗣二人
- 廣果擇能禪師
- 德山讓禪師(已上二人無錄)
翠峯慧顒禪師法嗣二人
- 廣明常委禪師(見錄)
四祖端禪師法嗣一人
- 水南文秀禪師
- 承天和禪師(二人無錄)
海會通禪師法嗣二人
- 淨光為覺禪師(見錄)
雁蕩文吉禪師法嗣一人
- 天聖守道禪師(一人見錄)
- 天聖楚祥禪師
- 極樂用基禪師
- 上方守能禪師(已上三人無錄)
金山瑞新禪師法嗣四人
- 東山順宗禪師(見錄)
上方齊嶽禪師法嗣一人
- 育王澄逸禪師
- 湖山擇賢禪師(已上二人無錄)
育王常坦禪師法嗣二人
- 夾山道禪師(無錄)
夾山惟俊禪師法嗣一人
- 興化紹銑禪師
- 法昌倚遇禪師
- 廣因擇要禪師(已上三人見錄)
- 興化暉禪師
- 北禪順禪師
- 白兆垂素禪師
- 南嶽子祥禪師(已上四人無錄)
北禪智賢禪師法嗣七人
- 雲居了元禪師
- 智海本逸禪師
- 天童元楚禪師
- 萬杉善爽禪師(已上四人見錄)
- 鵝湖恭禪師
- 九仙元舜禪師
- 廣慧文深禪師
- 開先海淵禪師
- 安國思皎禪師
- 上方善全禪師
- 法濟善禪師
- 長慶紹新禪師
- 洞山慧圓禪師(已人九人無錄)
開先善暹禪師法嗣十三人
- 曹山雄禪師(一人見錄)
- 北禪昇禪師
- 報恩紹端禪師
- 薦福守機禪師
- 新豐全湛禪師(已上四人無錄)
禾山楚才禪師法嗣五人
- 本覺省文禪師
- 資聖子璋禪師(已上二人無錄)
資聖感勤禪師法嗣二人
- 梁山應圓禪師(見錄)
欽山悟勤禪師法嗣一人
大鑑下第十一世
續傳燈錄卷第五
大鑑下第十一世
洞山曉聰禪師法嗣
南康軍雲居曉舜禪師瑞州人也。少年麁猛。忽悟浮幻投師出家。乃修細行參洞山。一日如武昌行乞。首謁劉公居士家。士高行為時所敬。意所與奪莫不從之。師時年少不知其飽參頗易之。士曰。老漢有一問。若相契即開疏。如不契即請還山。遂問。古鏡未磨時如何。師曰。黑似漆。士曰。磨後如何。師曰。照天照地。士長揖曰。且請上人還山。拂袖入宅師懡㦬即還洞山。山問其故。師具言其事。山曰。爾問我我與爾道。師理前問。山曰。此去漢陽不遠。師進後語。山曰。黃鶴樓前鸚鵡洲。師於言下大悟。機鋒不可觸。住後僧問。承師有言。不談玄不說妙。去此二途如何指示。師曰。蝦蟇趕鷂子。曰全因此問也。師曰。老鼠弄猢猻。上堂。唯一堅密身。一切塵中現。蝦蟇蚯蚓各有窟穴。烏鵲鳩鴿亦有窠巢。正當與麼時為甚麼人說法。良久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上堂。三峽道無別。朝朝祗麼說。僧繇會寫真。鎮府出鑌鐵。上堂。不長不短不小不大。此箇道理是誰境界。咄。上堂。聞說佛法兩字。早是污我耳目。諸人未跨雲居門。脚跟下好與三十棒。雖然如是。也是為眾竭力。上堂舉夾山道。鬧市門頭識取天子。百草頭上薦取老僧。雲居即不然。婦搖機軋軋。兒弄口喎喎。上堂。諸方有弄蛇頭撥虎尾跳大海劍刃裏藏身。雲居這裏寒天熱水洗脚。夜間脫襪打睡。早朝旋打行纏。風吹籬倒喚人夫劈篾縛起。上堂。雲居不會禪。洗脚上床眠。冬瓜直儱侗。瓠子曲彎彎。
潭州大溈懷宥禪師。僧問。人將語試金將火試。未審衲僧將甚麼試。師曰。拄杖子。曰畢竟如何。師曰。退後著。僧應喏。師便打曰。教休不肯休。直待雨淋頭。
杭州佛日契嵩禪師。藤州鐔津李氏子。七歲出家十三得度。十九遊方遍參知識。得法于洞山。師夜則頂戴觀音像而誦其號。必滿十萬乃寢以為常。自是世間經書章句不學而能。作原教論十餘萬言。明儒釋之道一貫。以抗宗韓排佛之說。讀之者畏服。後居永安蘭若。著禪門定祖圖傳法正宗記輔教編。上進仁宗皇帝覽之加嘆。行傳法院編次入藏。下詔褒寵賜號明教。宰相韓琦大參歐陽脩。皆延見而尊禮之。洎東還熙寧四年六月四日晨興寫偈曰。後夜月初明。吾今喜獨行。不學大梅老。貪聞鼯鼠聲。至中夜而化。闍維不壞者五。曰頂曰耳曰舌曰童真曰數珠。其頂骨出舍利紅白晶潔。道俗合諸不壞葬於故居永安之左。後住淨慈北磵居簡嘗著五種不壞贊。師有文集二十卷。目曰鐔津。盛行于世。洪洲太守許式。參洞山得正法眼。一日與泐潭澄上藍溥坐次。潭問。聞郎中道。夜坐連雲石。春栽帶雨松。當時答洞山甚麼話。公曰。今日放衙早。潭曰。聞答泗州大聖在揚州出現底是否。公曰。別點茶來。潭曰。名不虛傳。公曰。和尚早晚回山。潭曰。今日被上藍覷破。藍便喝。潭曰。須是爾始得。公曰。不奈船何打破戽斗。
泐潭澄禪師法嗣
明州育王山懷璉大覺禪師。漳州龍溪陳氏子。誕生之夕夢僧伽降室。因小字泗洲。既有異兆僉知祥應。齠齓出家丱角圓頂。篤志道學寢食無廢。一日洗面潑水于地。微有省發即慕參尋。遠造泐潭法席投機印可。師事之十餘年。去遊廬山掌記于圓通訥禪師所。皇祐中 仁廟有詔住淨因禪院。召對化成殿。問佛法大意。奏對稱旨。賜號大覺禪師。後遣中使問曰。才去竪拂人立難當。師即以頌回進曰。有節非干竹。三星偃月宮。一人居日下。弗與眾人同 帝覽大悅。又詔入對便殿。賜羅扇一把題元寂頌於其上。與師問答詩頌書以賜之。凡十有七篇。至和中乞歸老山中。乃進頌曰。六載皇都唱祖機。兩曾金殿奉天威。青山隱去欣何得。滿篋唯將御頌歸 帝和頌不允。仍宣諭曰。山即如如體。也將安歸乎。再住京國且興佛法。師再進頌謝曰。中使宣傳出禁圍。再令臣住此禪扉。青山未許藏千拙。白髮將何補萬幾。霄露恩輝方湛湛。林泉情味苦依依。堯仁況是如天闊。應任孤雲自在飛。既而遣使賜龍腦鉢。師謝恩罷捧鉢曰。吾法以壞色衣以瓦鐵食。此鉢非法遂焚之。中使回奏 上加歎不已。治平中上疏乞歸。仍進頌曰。千簇雲山萬壑流。閑身歸老此峯頭。餘生願祝無疆壽。一炷清香滿石樓 英廟依所乞賜手詔曰。大覺禪師懷璉。受先帝聖眷累錫宸章。屢貢誠懇乞賜歸林下。今從所請俾遂閑心。凡經過小可菴院任性住持。或十方禪林不得抑逼堅請。師既渡江少留金山。西湖四明郡守以育王虛席迎致。九峯韶公作疏勸請四明之人相與出力。建大閣藏所賜詩頌。榜之曰宸奎翰林。蘇公軾知杭州時。以書問師曰承要作宸奎閣碑。謹以撰成。衰朽廢學不知堪上石否。見參寥說。禪師出京日 英廟賜手詔。其略云。任性住持者。不知果有否。如有切請錄示全文欲添入。此一節師終藏而不出。逮委順後獲於篋笥。開堂日僧問。諸佛出世利濟群生。猊座師登將何拯濟。師曰。出高水闊。曰華發無根樹。魚跳萬仞峯。師曰。新羅國裏。曰慈舟不棹清波上。劍峽徒勞放木鵞。師曰。脫却衣裳臥荊棘。曰人將語試。師曰。慣得其便。僧拊掌。師曰。更𨁝跳。問聖君御頌親頒賜。和尚將何報此恩。師曰。兩手拓地。曰恁麼則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師曰。半尋拄杖攪黃河。問艣棹不停時如何。師曰。清波箭急。曰恁麼則移舟諳水勢。舉棹別波瀾。師曰。濟水過新羅。曰古佛位中留不住。夜來依舊宿蘆花。師曰。兒童不識十字街。問坐斷毘盧頂。不稟釋迦文。猶未是學人行業。如何是學人行業。師曰。砟額望明月。僧以手便拂。師曰。作甚麼。僧茫然。師曰。賺却一船人。師曰。若論佛法兩事。是加增之辭廉纖之說。諸人向這裏承當得。盡是二頭三首。譬如金屑雖貴眼裏著不得。若是本分衲僧。纔聞舉著一擺擺斷。不受纖塵獨脫自在最為親的。然後便能在天同天在人同人。在僧同僧在俗同俗。在凡同凡在聖同聖。一切處出沒自在。並拘檢它不得。名𨗿他不得。何也。為渠能建立一切法故。一切法要且不是渠。渠既無背面。第一不用妄與安排。但知十二時中平常飲啄快樂無憂。秖此相期更無別事。所以古人云。放曠長如癡兀人。它家自有通人愛。上堂。應物現形如水中月。遂拈起拄杖曰。這箇不是物。即今現形也。且道月在甚麼處。良久曰。長空有路還須透。潭底無蹤不用尋。擊香臺下座。
臨安府靈隱雲知慈覺禪師。僧問。一佛出世各坐一華。和尚出世有何祥瑞。師曰。白雲橫谷口。曰光前絕後去也。師曰錯。曰大眾證明學人禮謝。師曰點。問如何是道。師曰。甚麼道。曰大道。師曰。欲行千里一步為初。曰如何是道中人。師曰。西天駐泊此地都監。僧禮拜。師乃吽吽。上堂。日月雲霞為天標。山川草木為地標。招賢納士為德標。閑居趣寂為道標。拈拄杖曰。且道這箇是甚麼標。會麼。拈起則有文有彩。放下則糲糲磕磕。直得不拈不放。又作麼生。良久曰。扶過斷橋水。伴歸無月村。卓一下下座。上堂。秋風起庭梧墜。衲子紛紛看祥瑞。張三李四賣囂虛。拾得寒山爭賤貴。覿面相逢更無難易。四衢道中棚闌瓦市。逼塞虛空普天匝地。任是臨濟赤肉團上。雪峯南山鼈鼻。玄沙見虎。俱胝舉指。一時拈來當面布施。更若擬議千山萬水。復曰過。
婺州承天惟簡禪師。僧問。佛與眾生是一是二。師曰。花開滿樹紅。花落萬枝空。曰畢竟是一是二。師曰。唯餘一朵在。明日恐隨風。問如何是吹毛劍。師曰。星多不當月。曰用者如何。師曰落。曰落後如何。師曰。觀世音菩薩。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理長即就。曰如何領會。師曰。繪雉不成雞。問開口即失閉口即喪。未審如何說。師曰。舌頭無骨。僧曰。不會。師曰。對牛彈琴。上堂。夫遮那之境界眾妙之玄門。知識說之而莫窮。善財酌之而不竭。文殊體之而寂寂。普賢證之以重重。若也隨其法性。如雲收碧漢本無一物。若也隨其智用。如華開春谷應用無邊。雖說遍恒沙乃同遵一道。且問諸人。作麼生是一道。良久曰。白雲斷處見明月。黃葉落時聞擣衣。參。上堂。莫離蓋纏。莫求佛祖。去此二途以何依怙。江淹夢筆天龍見虎。古老相傳月不跨五。參。上堂。一刀兩段埋沒宗風。師子翻身拕泥帶水。直饒坐斷十方不通凡聖。脚跟下好與三十。
明州九峯鑒韶禪師。僧問。承聞和尚是泐潭嫡子是否。師曰是。曰還記得當時得力句否。師曰。記得。曰請舉看。師曰。左手握拳右手把筆。上堂。山僧說禪如蚱蜢吐油。揑著便出。若不揑著一點也無。何故秖為不曾看讀古今因緣。及預先排疊勝妙見知等候陞堂。便磨唇捋嘴捋粥飯氣熏炙諸人。凡有一問一答蓋不得已。豈獨山僧。看它大通智勝如來。默坐十劫無開口處。後因諸天梵天及十六王子再三勸請。方始說之。却不是祕惜。秖為不敢埋沒諸人。山僧既不埋沒諸人。不得道山僧會陞座。參。
婺州西塔顯殊禪師上堂。黃梅席上數如麻。句裏呈機事可嗟。直是本來無一物。青天白日被雲遮。參。
天台崇善寺用良禪師。僧問。三門與自己是同是別。師曰。八兩移來作半斤。曰恁麼則秋水泛漁舟去也。師曰。東家點燈西家為甚麼却覓油。曰山高月上遲。師曰。道甚麼。曰莫瞌睡。師曰。入水見長人。
臨江軍慧力有文禪師。上堂。建山寂莫坐倚城郭。無味之談七零八落。以拄杖敲香臺下座。
福州雪峯象敦禪師。僧問。如何是佛。師曰。把火照魚行。曰如何是法。師曰。唐人譯不出。曰佛法已蒙師指示。未審畢竟事如何。師曰。臘月三十日。
南康軍雲居守億禪師上堂。馬祖纔陞堂。雄峯便卷席。春風一陣來。滿地花狼藉。便下座。
瑞州洞山永孚禪師上堂。棒頭挑日月木馬夜嘶。鳴拈拄杖曰。雲門大師來也。卓一下曰。炊沙作飯。看井作袴。參。
令滔首座久參泐潭。潭因問。祖師西來單傳心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子作麼生會。師曰。某甲不會。潭曰。子未出家時作箇甚麼。師曰牧牛。潭曰。作麼生牧。師曰。早朝騎出去。晚後復騎歸。潭曰。子大好不會。師於言下大悟。遂成頌曰。放却牛繩便出家。剃除鬚髮著袈裟。有人問我西來意。拄杖橫挑囉哩囉。
洞山自寶禪師法嗣
瑞州洞山清辯禪師。僧問。百丈得大機。黃蘗得大用。未審和尚得箇甚麼。師便喝。僧亦喝。師便打。僧曰。爭奈大眾眼何。便歸眾。師噓兩噓。
北塔思廣禪師法嗣
荊州軍玉泉承皓禪師姓王氏。眉州丹稜人也。依大力院出家登具。後游方參北塔發明心要。得大自在三昧。製犢鼻裩書歷代祖師名字。乃曰。唯有文殊普賢較些子。且書於帶上。故叢林目為皓布裩。元豐間首眾於襄陽谷隱。有鄉僧亦効之。師見而詬曰。汝具何道理敢以為戲事耶。嘔血無及耳。尋於鹿門如所言而逝。張無盡奉使京西南路就謁之。致開法于郢州大陽。時谷隱主者私為之喜。師受請陞座曰。某在谷隱十年。不曾飲谷隱一滴水嚼谷隱一粒米。汝若不會來。大陽為汝說破。携拄杖下座傲然而去。尋遷玉泉。有示眾曰。一夜雨霶烹打倒蒲萄棚。知事頭首行者人力。拄底拄撐底撐。撐撐拄拄到天明。依舊可憐生。自贊粥稀後。坐床窄先臥。耳聵愛高聲。眼昏宜字大。冬至示眾曰。晷運推移布裩赫赤。莫怪不洗無來換替。僧入室次狗子在室中。師叱一聲。狗便出去。師曰。狗却會爾却不會。師示疾門人圍繞。師笑曰。吾年八十一。老死舁屍出。兒郎齊著力。一年三百六十日。言畢而逝。
雲蓋志顒禪師法嗣
南康軍雲居文慶海印禪師。僧問。如何是函蓋乾坤句。師曰合。曰如何是隨波逐浪句。師曰闊。曰如何是截斷眾流句。師曰窄。上堂。道本無為法非延促。一念萬年千古在目。月白風恬山青水綠。法法現前頭頭具足。祖意教意非直非曲。要識廬陵米價。會取山前麥熟。以拂子擊禪床下座。
雁蕩山文吉禪師法嗣
溫州淨光為覺禪師。僧問。雲門一曲師親唱。未審西來意若何。師曰。道什麼。云恁麼則便是和尚為人處也。師曰錯。乃曰。淨光紺宇古佛祇園。聞名者塵心頓息。目觀者宛若昇天。面臨郛郭背靠林泉。處處盡歌皇化。何須演妙談玄。向上一竅又且如何。驀拈拄杖卓一下曰。鴛鴦繡了從君看。莫把金針度與人。下座。
金山瑞新禪師法嗣
安吉州天聖守道禪師上堂。日月繞須彌。人間分晝夜。南閻浮提人秖被明暗色空留礙。且道不落明暗一句作麼生道。良久曰。柳色黃金嫩。梨花白雪香。參。上堂。不從一地至一地。寂滅性中寧有位。釋迦稽首問然燈。仁者何名為受記。便下座。
上方齊岳禪師法嗣
越州東山國慶順宗禪師上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拈起拄杖曰。此箇是法。那箇是滅底心。若人道得許爾頂門上具眼。其或未然。雲暗不知天早晚。雪深難辯路高低。參。
北禪智賢禪師法嗣
潭州興化紹銑禪師泉州人。上堂拈拄杖曰。一大藏教是拭不淨故紙。超佛越祖之談。是誑謼閭閻漢。若論衲僧門下。一點也用不得。作麼生是衲僧門下事。良久曰。多虛不如少實。擊香臺下座。

福州廣因擇要禪師上堂。王臨寶位胡漢同風。紐半破三佛殿倒卓藏身句即不問。爾透出一字作麼生道。拈拄杖曰。春風開竹戶。夜雨滴花心。上堂。古者道。秖恐為僧心不了。為僧心了總輸僧。且如何是諸上座了底心。良久曰。漁翁睡重春潭闊。白鳥不飛舟自橫。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長安東洛陽西。問如何是佛。師曰。福州橄欖兩頭尖。問佛未出世時如何。師曰。隈巖傍壑。曰出世後如何。師曰。前山後山。
廬山開先善暹禪師法嗣
南康軍雲居山了元佛印禪師。饒州浮梁林氏子。誕生之時祥光上燭。鬚髮爪齒宛然具體。風骨爽拔孩孺異常。發言成章語合經史。閭里先生稱曰神童。年將頂角博覽典墳。卷不再舒洞明今古。才思俊邁風韻飄然。志慕空宗投師出家。試經圓具感悟夙習。即遍參尋投機。於開先法席。出為宗匠。九坐道場。四眾傾向名動朝野。神宗賜高麗磨衲金鉢以旌師德。上堂。寒寒風撼竹聲乾。水凍魚行澁。林疎鳥宿難。早是嚴霜威重。那堪行客衣單。休思紫陌山千朵。且擁紅爐火一攢。放下茱萸空中竹橛。倒却迦葉門前剎竿。直下更云。不會算來也太無端。參。師一日與學徒入室次。適東坡居士到面前。師曰。此間無坐榻。居士來此作甚麼。士曰。暫借佛印四大為坐榻。師曰。山僧有一問。居士若道得即請坐。道不得即輸腰下玉帶子。士欣然曰。便請。師曰。居士適來道。暫借山僧四大為坐榻。秖如山僧四大本空五陰非有。居士向甚麼處坐。士不能答。遂留玉帶。師却贈以雲山衲衣。士乃作偈曰。百千燈作一燈光。盡是恒沙妙法王。是故東坡不敢惜。借君四大作禪床。病骨難堪玉帶圍。鈍根仍落箭鋒機。會當乞食歌姬院。奪得雲山舊衲衣。此帶閱人如傳舍。流傳到我亦悠哉。錦袍錯落猶相稱。乞與佯狂老萬回。
東京智海本逸正覺禪師福州彭氏子。上堂。開口是合口是。眼下無妨更著鼻。開口錯合口錯。眼與鼻孔都拈却。佛也打祖也打。真人面前不說假。佛也安祖也安。衲僧肚皮似海寬。此乃一出一入半合半開。是山僧尋常用底。敢問諸禪德。剎竿因甚麼頭指天。力士何故揎起拳。良久曰參。又一日上堂拈拄杖曰。這拄杖在天也與日月並明。在地也與山河同固。在王侯也以代蒲鞭。在百姓也防身禦惡。在衲僧也晝橫肩上渡水穿雲。夜宿旅亭撐門拄戶。且道在山僧手裏用作何為。要會麼。有時放步東湖上。與僧遙指遠山青。擊禪床下座。上堂。憶得老僧年七歲時。於村校書處得一法門。超情離見絕妙絕玄。爰自染神逾六十載。今日輒出普告大眾。若欲傳持宜當諦聽。遂曰。寒原耕種罷。牽犢負薪歸。此夜一爐火。渾家身上衣。諸禪德。逢人不得錯舉。上堂。我有這一著。人人口裏嚼。嚼得破者速須吐却。嚼不破者翻成毒藥。乃召諸禪德。作甚麼滋味。試請道看。良久曰。醫王不是無方義。千里蘇香象不回。
越州天章元楚寶月禪師。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一年三百六十日。曰便恁麼會時如何。師曰。迢迢十萬不是遠。上堂。鼓聲錯落。山色崔嵬。本既不有。甚處得來。良久曰。高著眼。
廬山萬杉善爽禪師。僧問。如何是萬杉境。師曰。萬株杉下千尋竹。僧云。如何是境中人。師曰。老僧叉手對闍梨。問佛法大意請師指示。師曰。崑崙頭戴華山尖。乃曰。古即今今即古。家家囱下有諸祖。文殊示現滿山川。自是時人不能悟。大眾且道。悟箇甚麼。喝一喝。晚參。侍者度拂子與師。師曰。百丈昔因拈起悟。始覺蒸糊是麫做。禪人到此莫商量。向道僧堂對厨庫。復曰。經有經師論有論師律有律師。教老僧說箇甚麼。良久曰。春困歸堂打睡。
廬陵禾山楚才禪師法嗣
撫州曹山寶積雄禪師。僧問。如何是佛。師曰。寒猫不捉鼠。問一塵一佛國一葉一釋迦。學人如何下足。師曰。大地草漫漫。僧云。謝師答話。師曰。明眼人難瞞。僧云。大眾一時記取。師曰。曹山今日失利。問法雷一震龍象四來如何行令。師曰。清風不會儂家意。吹散白雲撩亂飛。僧云。學人還有安身立命處也無。師曰。脚踏實地。乃曰。善應群方萬機叢湊相逢相見即不問。爾拈匙把筯為甚麼道不得。良久曰。曹山今日失利。又曰。山不青水不綠。南北東西無下足。白雲片片嶺頭飛。夜來却入蘆花宿。又曰。千江競湊萬派同源。寶月騰輝光分沙界。山河大地明暗自殊。坐臥經行何人分上。其中莫有語言道斷函蓋相應底衲僧麼。出來與曹山相見。時有僧出方禮拜次。師曰。大眾分明記取話頭。
欽山悟勤禪師法嗣
鼎州梁山圓應禪師。僧問。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談。師曰。喫粥喫飯。
續傳燈錄卷第五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51 冊 No. 2077 續傳燈錄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10-2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