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典資訊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第九
- 第十
- 第十一
- 第十二
- 第十三
- 第十四
- 第十五
- 第十六
- 第十七
- 第十八
- 第十九
- 第二十
- 第二十一
- 第二十二
- 第二十三
- 第二十四
- 第二十五
- 第二十六
- 第二十七
- 第二十八
- 第二十九
- 第三十
- 第三十一
- 第三十二
- 第三十三
- 第三十四
- 第三十五
- 第三十六
- 第三十七
- 第三十八
- 第三十九
- 第四十
- 第四十一
- 第四十二
- 第四十三
- 第四十四
- 第四十五
- 第四十六
- 第四十七
- 第四十八
- 第四十九
- 第五十
- 第五十一
- 第五十二
- 第五十三
- 第五十四
- 第五十五
- 第五十六
- 第五十七
- 第五十八
- 第五十九
- 第六十
- 第六十一
- 第六十二
- 第六十三
- 第六十四
- 第六十五
- 第六十六
- 第六十七
- 第六十八
- 第六十九
- 第七十
- 第七十一
- 第七十二
- 第七十三
- 第七十四
- 第七十五
- 第七十六
- 第七十七
- 第七十八
- 第七十九
- 第八十
- 第八十一
- 第八十二
- 第八十三
- 第八十四
- 第八十五
- 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第八十八
- 第八十九
- 第九十
- 第九十一
- 第九十二
- 第九十三
- 第九十四
- 第九十五
- 第九十六
- 第九十七
- 第九十八
- 第九十九
- 第一百
- 第一百零一
- 第一百零二
- 第一百零三
- 第一百零四
- 第一百零五
- 第一百零六
- 第一百零七
- 第一百零八
- 第一百零九
- 第一百十
- 第一百十一
- 第一百十二
- 第一百十三
- 第一百十四
- 第一百十五
- 第一百十六
- 第一百十七
- 第一百十八
- 第一百十九
- 第一百二十
- 第一百二十一
- 第一百二十二
- 第一百二十三
- 第一百二十四
- 第一百二十五
- 第一百二十六
- 第一百二十七
- 第一百二十八
- 第一百二十九
- 第一百三十
- 第一百三十一
- 第一百三十二
- 第一百三十三
- 第一百三十四
- 第一百三十五
- 第一百三十六
- 第一百三十七
- 第一百三十八
- 第一百三十九
- 第一百四十
- 第一百四十一
- 第一百四十二
- 第一百四十三
- 第一百四十四
- 第一百四十五
- 第一百四十六
- 第一百四十七
- 第一百四十八
- 第一百四十九
- 第一百五十
- 第一百五十一
- 第一百五十二
- 第一百五十三
- 第一百五十四
- 第一百五十五
- 第一百五十六
- 第一百五十七
- 第一百五十八
- 第一百五十九
- 第一百六十
- 第一百六十一
- 第一百六十二
- 第一百六十三
- 第一百六十四
- 第一百六十五
- 第一百六十六
- 第一百六十七
- 第一百六十八
- 第一百六十九
- 第一百七十
- 第一百七十一
- 第一百七十二
- 第一百七十三
- 第一百七十四
- 第一百七十五
- 第一百七十六
- 第一百七十七
- 第一百七十八
- 第一百七十九
- 第一百八十
- 第一百八十一
- 第一百八十二
- 第一百八十三
- 第一百八十四
- 第一百八十五
- 第一百八十六
- 第一百八十七
- 第一百八十八
- 第一百八十九
- 第一百九十
- 第一百九十一
- 第一百九十二
- 第一百九十三
- 第一百九十四
- 第一百九十五
- 第一百九十六
- 第一百九十七
- 第一百九十八
- 第一百九十九
- 第二百
- 第二百零一
- 第二百零二
- 第二百零三
- 第二百零四
- 第二百零五
- 第二百零六
- 第二百零七
- 第二百零八
- 第二百零九
- 第二百十
- 第二百十一
- 第二百十二
- 第二百十三
- 第二百十四
- 第二百十五
- 第二百十六
- 第二百十七
- 第二百十八
- 第二百十九
- 第二百二十
- 第二百二十一
- 第二百二十二
- 第二百二十三
- 第二百二十四
- 第二百二十五
- 第二百二十六
- 第二百二十七
- 第二百二十八
- 第二百二十九
- 第二百三十
- 第二百三十一
- 第二百三十二
- 第二百三十三
- 第二百三十四
- 第二百三十五
- 第二百三十六
- 第二百三十七
- 第二百三十八
- 第二百三十九
- 第二百四十
- 第二百四十一
- 第二百四十二
- 第二百四十三
- 第二百四十四
- 第二百四十五
- 第二百四十六
- 第二百四十七
- 第二百四十八
- 第二百四十九
- 第二百五十
- 第二百五十一
- 第二百五十二
- 第二百五十三
- 第二百五十四
- 第二百五十五
- 第二百五十六
- 第二百五十七
- 第二百五十八
- 第二百五十九
- 第二百六十
- 第二百六十一
- 第二百六十二
- 第二百六十三
- 第二百六十四
- 第二百六十五
- 第二百六十六
- 第二百六十七
- 第二百六十八
- 第二百六十九
- 第二百七十
- 第二百七十一
- 第二百七十二
- 第二百七十三
- 第二百七十四
- 第二百七十五
- 第二百七十六
- 第二百七十七
- 第二百七十八
- 第二百七十九
- 第二百八十
- 第二百八十一
- 第二百八十二
- 第二百八十三
- 第二百八十四
- 第二百八十五
- 第二百八十六
- 第二百八十七
- 第二百八十八
- 第二百八十九
- 第二百九十
- 第二百九十一
- 第二百九十二
- 第二百九十三
- 第二百九十四
- 第二百九十五
- 第二百九十六
- 第二百九十七
- 第二百九十八
- 第二百九十九
- 第三百
- 第三百零一
- 第三百零二
- 第三百零三
- 第三百零四
- 第三百零五
- 第三百零六
- 第三百零七
- 第三百零八
- 第三百零九
- 第三百十
- 第三百十一
- 第三百十二
- 第三百十三
- 第三百十四
- 第三百十五
- 第三百十六
- 第三百十七
- 第三百十八
- 第三百十九
- 第三百二十
- 第三百二十一
- 第三百二十二
- 第三百二十三
- 第三百二十四
- 第三百二十五
- 第三百二十六
- 第三百二十七
- 第三百二十八
- 第三百二十九
- 第三百三十
- 第三百三十一
- 第三百三十二
- 第三百三十三
- 第三百三十四
- 第三百三十五
- 第三百三十六
- 第三百三十七
- 第三百三十八
- 第三百三十九
- 第三百四十
- 第三百四十一
- 第三百四十二
- 第三百四十三
- 第三百四十四
- 第三百四十五
- 第三百四十六
- 第三百四十七
- 第三百四十八
- 第三百四十九
- 第三百五十
- 第三百五十一
- 第三百五十二
- 第三百五十三
- 第三百五十四
- 第三百五十五
- 第三百五十六
- 第三百五十七
- 第三百五十八
- 第三百五十九
- 第三百六十
- 第三百六十一
- 第三百六十二
- 第三百六十三
- 第三百六十四
- 第三百六十五
- 第三百六十六
- 第三百六十七
- 第三百六十八
- 第三百六十九
- 第三百七十
- 第三百七十一
- 第三百七十二
- 第三百七十三
- 第三百七十四
- 第三百七十五
- 第三百七十六
- 第三百七十七
- 第三百七十八
- 第三百七十九
- 第三百八十
- 第三百八十一
- 第三百八十二
- 第三百八十三
- 第三百八十四
- 第三百八十五
- 第三百八十六
- 第三百八十七
- 第三百八十八
- 第三百八十九
- 第三百九十
- 第三百九十一
- 第三百九十二
- 第三百九十三
- 第三百九十四
- 第三百九十五
- 第三百九十六
- 第三百九十七
- 第三百九十八
- 第三百九十九
- 第四百
- 第四百零一
- 第四百零二
- 第四百零三
- 第四百零四
- 第四百零五
- 第四百零六
- 第四百零七
- 第四百零八
- 第四百零九
- 第四百十
- 第四百十一
- 第四百十二
- 第四百十三
- 第四百十四
- 第四百十五
- 第四百十六
- 第四百十七
- 第四百十八
- 第四百十九
- 第四百二十
- 第四百二十一
- 第四百二十二
- 第四百二十三
- 第四百二十四
- 第四百二十五
- 第四百二十六
- 第四百二十七
- 第四百二十八
- 第四百二十九
- 第四百三十
- 第四百三十一
- 第四百三十二
- 第四百三十三
- 第四百三十四
- 第四百三十五
- 第四百三十六
- 第四百三十七
- 第四百三十八
- 第四百三十九
- 第四百四十
- 第四百四十一
- 第四百四十二
- 第四百四十三
- 第四百四十四
- 第四百四十五
- 第四百四十六
- 第四百四十七
- 第四百四十八
- 第四百四十九
- 第四百五十
- 第四百五十一
- 第四百五十二
- 第四百五十三
- 第四百五十四
- 第四百五十五
- 第四百五十六
- 第四百五十七
- 第四百五十八
- 第四百五十九
- 第四百六十
- 第四百六十一
- 第四百六十二
- 第四百六十三
- 第四百六十四
- 第四百六十五
- 第四百六十六
- 第四百六十七
- 第四百六十八
- 第四百六十九
- 第四百七十
- 第四百七十一
- 第四百七十二
- 第四百七十三
- 第四百七十四
- 第四百七十五
- 第四百七十六
- 第四百七十七
- 第四百七十八
- 第四百七十九
- 第四百八十
- 第四百八十一
- 第四百八十二
- 第四百八十三
- 第四百八十四
- 第四百八十五
- 第四百八十六
- 第四百八十七
- 第四百八十八
- 第四百八十九
- 第四百九十
- 第四百九十一
- 第四百九十二
- 第四百九十三
- 第四百九十四
- 第四百九十五
- 第四百九十六
- 第四百九十七
- 第四百九十八
- 第四百九十九
- 第五百
- 第五百零一
- 第五百零二
- 第五百零三
- 第五百零四
- 第五百零五
- 第五百零六
- 第五百零七
- 第五百零八
- 第五百零九
- 第五百十
- 第五百十一
- 第五百十二
- 第五百十三
- 第五百十四
- 第五百十五
- 第五百十六
- 第五百十七
- 第五百十八
- 第五百十九
- 第五百二十
- 第五百二十一
- 第五百二十二
- 第五百二十三
- 第五百二十四
- 第五百二十五
- 第五百二十六
- 第五百二十七
- 第五百二十八
- 第五百二十九
- 第五百三十
- 第五百三十一
- 第五百三十二
- 第五百三十三
- 第五百三十四
- 第五百三十五
- 第五百三十六
- 第五百三十七
- 第五百三十八
- 第五百三十九
- 第五百四十
- 第五百四十一
- 第五百四十二
- 第五百四十三
- 第五百四十四
- 第五百四十五
- 第五百四十六
- 第五百四十七
- 第五百四十八
- 第五百四十九
- 第五百五十
- 第五百五十一
- 第五百五十二
- 第五百五十三
- 第五百五十四
- 第五百五十五
- 第五百五十六
- 第五百五十七
- 第五百五十八
- 第五百五十九
- 第五百六十
- 第五百六十一
- 第五百六十二
- 第五百六十三
- 第五百六十四
- 第五百六十五
- 第五百六十六
- 第五百六十七
- 第五百六十八
- 第五百六十九
- 第五百七十
- 第五百七十一
- 第五百七十二
- 第五百七十三
- 第五百七十四
- 第五百七十五
- 第五百七十六
- 第五百七十七
- 第五百七十八
- 第五百七十九
- 第五百八十
- 第五百八十一
- 第五百八十二
- 第五百八十三
- 第五百八十四
- 第五百八十五
- 第五百八十六
- 第五百八十七
- 第五百八十八
- 第五百八十九
- 第五百九十
- 第五百九十一
- 第五百九十二
- 第五百九十三
- 第五百九十四
- 第五百九十五
- 第五百九十六
- 第五百九十七
- 第五百九十八
- 第五百九十九
- 第六百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六
第二分漸次品第七十三之二[4]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無性性中,起四靜慮發五神通,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具諸功德,安立有情三聚差別,令其獲得利樂事者,云何初發心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無性性中,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作諸有情勝利樂事?」
佛告善現:「諸菩薩摩訶薩初發心位,或從佛聞,或復從於多供養佛、菩薩、獨覺及阿羅漢、不還、一來、預流果等賢聖所聞,謂證諸法無性為性究竟圓滿方名為佛,漸證諸法無性為性名為菩薩,乃至預流深信諸法無性為性名賢善士,故一切法及諸有情無不皆以無性為性,法及有情乃至無有如毛端量自性可得。
「是菩薩摩訶薩聞此事已,作是念言:『若一切法及諸有情皆以無性而為自性,證得此故說名為佛,乃至預流深信此故名賢善士。我於無上正等菩提若當證得、若不證得,諸法有情常以無性而為自性故,我定應發趣無上正等菩提,得菩提已,若諸有情行有想者,方便安立令住無想。』是菩薩摩訶薩作此念已,求趣無上正等菩提,普為有情得涅槃故,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如過去世諸菩薩摩訶薩求趣無上正等菩提,先學漸次業、學、行故,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是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先應修學布施波羅蜜多,次應修學淨戒波羅蜜多,次應修學安忍波羅蜜多,次應修學精進波羅蜜多,次應修學靜慮波羅蜜多,後應修學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當知!是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修學布施波羅蜜多時,應自行布施,亦勸他行布施,無倒稱揚布施功德,歡喜讚歎行布施者。由此因緣,得大財位,常行布施離慳悋心,隨諸有情所須飲食、衣服、臥具、瓔珞、香華、財寶、燈明、車乘、舍宅及餘資具悉皆施與。是菩薩摩訶薩由布施故,受持戒蘊,生天人中得大尊貴;由施、戒故復得定蘊;由施、戒、定故復得慧蘊;由施、戒、定、慧故復得解脫蘊;由施、戒、定、慧、解脫故復得解脫知見蘊;由施乃至解脫智見蘊圓滿故,超諸聲聞及獨覺地,證入菩薩正性離生。既入菩薩正性離生,成熟有情、嚴淨佛土。作此事已,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轉妙法輪,以三乘法安立度脫諸有情類,令出生死證得涅槃。善現!是菩薩摩訶薩由布施故,雖能如是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而於一切都無所得。所以者何?以一切法無自性故。
「復次,善現!是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修學淨戒波羅蜜多時,應自行淨戒,亦勸他行淨戒,無倒稱揚淨戒功德,歡喜讚歎行淨戒者。由此因緣,戒蘊清淨,生天人中得大尊貴,施貧窮者所須財物。既行施已,安住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智見蘊。由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蘊清淨故,超諸聲聞及獨覺地,證入菩薩正性離生。既入菩薩正性離生,成熟有情、嚴淨佛土。作此事已,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轉妙法輪,以三乘法安立度脫諸有情類,令出生死證得涅槃。善現!是菩薩摩訶薩由淨戒故,雖能如是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而於一切都無所得。所以者何?以一切法無自性故。
「復次,善現!是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修學安忍波羅蜜多時,應自行安忍,亦勸他行安忍,無倒稱揚安忍功德,歡喜讚歎行安忍者。是菩薩摩訶薩行安忍時,能以資具施諸有情皆令充足。既行施已,安住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智見蘊。由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蘊清淨故,超諸聲聞及獨覺地,證入菩薩正性離生。既入菩薩正性離生,成熟有情、嚴淨佛土。作此事已,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轉妙法輪,以三乘法安立度脫諸有情類,令出生死證得涅槃。善現!是菩薩摩訶薩由安忍故,雖能如是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而於一切都無所得。所以者何?以一切法無自性故。
「復次,善現!是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修學精進波羅蜜多時,應自於諸善法發勤精進,亦勸他於諸善法發勤精進,無倒稱揚精進功德,歡喜讚歎行精進者。是菩薩摩訶薩行精進時,能以資具施諸有情皆令充足。既行施已,安住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知見蘊。由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蘊清淨故,超諸聲聞及獨覺地,證入菩薩正性離生。既入菩薩正性離生,成熟有情、嚴淨佛土。作此事已,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轉妙法輪,以三乘法安立度脫諸有情類,令出生死證得涅槃。善現!是菩薩摩訶薩由精進故,雖能如是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而於一切都無所得。所以者何?以一切法無自性故。
「復次,善現!是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修學靜慮波羅蜜多時,應自入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亦勸他入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無倒稱揚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功德,歡喜讚歎入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者。是菩薩摩訶薩行靜慮時,能以資具施諸有情皆令充足。既行施已,安住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智見蘊。由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蘊清淨故,超諸聲聞及獨覺地,證入菩薩正性離生。既入菩薩正性離生,成熟有情、嚴淨佛土。作此事已,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轉妙法輪,以三乘法安立度脫諸有情類,令出生死證得涅槃。善現!是菩薩摩訶薩由靜慮故,雖能如是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而於一切都無所得。所以者何?以一切法無自性故。
「復次,善現!是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修學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自行六波羅蜜多,亦勸他行六波羅蜜多,無倒稱揚六波羅蜜多功德,歡喜讚歎行六波羅蜜多者。是菩薩摩訶薩由於六波羅蜜多方便善巧,超諸聲聞及獨覺地,證入菩薩正性離生。既入菩薩正性離生,成熟有情、嚴淨佛土。作此事已,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轉妙法輪,以三乘法安立度脫諸有情類,令出生死證得涅槃。善現!是菩薩摩訶薩由般若故,雖能如是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而於一切都無所得。所以者何?以一切法無自性故。
「善現!是為初發心菩薩摩訶薩,依學六種波羅蜜多,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與諸有情作利樂事。
「復次,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時,從初發心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信解一切法皆以無性而為自性,先應修學佛隨念,次應修學法隨念,次應修學僧隨念,次應修學戒隨念,次應修學捨隨念,後應修學天隨念。
「善現!云何菩薩摩訶薩修學佛隨念?謂菩薩摩訶薩修學佛隨念時,不應以色思惟如來、應、正等覺,不應以受、想、行、識思惟如來、應、正等覺。何以故?色乃至識皆無自性,若法無自性則不可念、不可思惟。所以者何?若無念、無思惟是為佛隨念。
「復次,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學佛隨念時,不應以三十二大士相思惟如來、應、正等覺,不應以真金色身、常光一尋、八十隨好思惟如來、應、正等覺。何以故?如是相好、金光色身都無自性,若法無自性則不可念、不可思惟。所以者何?若無念、無思惟是為佛隨念。
「復次,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學佛隨念時,不應以戒蘊思惟如來、應、正等覺,不應以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智見蘊思惟如來、應、正等覺。何以故?如是諸蘊皆無自性,若法無自性則不可念、不可思惟。所以者何?若無念、無思惟是為佛隨念。
「復次,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學佛隨念時,不應以五眼、六神通思惟如來、應、正等覺,不應以佛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思惟如來、應、正等覺。何以故?如是諸法皆無自性,若法無自性則不可念、不可思惟。所以者何?若無念、無思惟是為佛隨念。
「復次,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學佛隨念時,不應以無忘失法、恒住捨性思惟如來、應、正等覺,不應以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及餘無量無邊佛法思惟如來、應、正等覺。何以故?如是諸法皆無自性,若法無自性則不可念、不可思惟。所以者何?若無念、無思惟是為佛隨念。
「復次,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學佛隨念時,不應以緣性法思惟如來、應、正等覺,不應以緣起法思惟如來、應、正等覺。何以故?緣性、緣起俱無自性,若法無自性則不可念、不可思惟。所以者何?若無念、無思惟是為佛隨念。
「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是修學佛隨念。若如是修學佛隨念,是為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若菩薩摩訶薩能如是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時,則能圓滿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亦能圓滿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亦能圓滿八解脫乃至十遍處,亦能圓滿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亦能圓滿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亦能圓滿真如乃至不思議界,亦能圓滿苦、集、滅、道聖諦,亦能圓滿空、無相、無願解脫門,亦能圓滿諸菩薩地,亦能圓滿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亦能圓滿五眼、六神通,亦能圓滿如來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亦能圓滿無忘失法、恒住捨性,亦能圓滿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由此證得一切智智。善現!是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法無性為性方便力故,覺一切法皆無自性,其中無有想亦復無無想。善現!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修學佛隨念,謂一切法無性性中,佛尚不可得,況有佛隨念!
「善現!云何菩薩摩訶薩修學法隨念?謂菩薩摩訶薩修學法隨念時,不應思惟善法非善法,不應思惟有記法無記法,不應思惟世間法出世間法,不應思惟有愛味法無愛味法,不應思惟有諍法無諍法,不應思惟聖法非聖法,不應思惟有漏法無漏法,不應思惟墮三界法不墮三界法,不應思惟有為界法無為界法。何以故?如是諸法皆無自性,若法無自性則不可念、不可思惟。所以者何?若無念、無思惟是為法隨念。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是修學法隨念。若如是修學法隨念,是為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若菩薩摩訶薩能如是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時,則能圓滿四念住,廣說乃至一切相智,由此證得一切智智。善現!是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法無性為性方便力故,覺一切法皆無自性,其中無有想亦復無無想。善現!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修學法隨念,謂一切法無性性中,法尚不可得,況有法隨念!
「善現!云何菩薩摩訶薩修學僧隨念?謂菩薩摩訶薩修學僧隨念時,應作是念:『佛弟子眾具淨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1]智見蘊,四雙八[A1]隻補特伽羅,一切皆是無為所顯,皆以無性而為自性,由此因緣不應思惟。何以故?如是善士皆無自性,若法無自性則不可念、不可思惟。所以者何?若無念、無思惟是為僧隨念。』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是修學僧隨念。若如是修學僧隨念,是為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若菩薩摩訶薩能如是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時,則能圓滿四念住,廣說乃至一切相智,由此證得一切智智。善現!是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法無性為性方便力故,覺一切法皆無自性,其中無有想亦復無無想。善現!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修學僧隨念,謂一切法無性性中,僧尚不可得,況有僧隨念!
「善現!云何菩薩摩訶薩修學戒隨念?謂菩薩摩訶薩修學戒隨念時,從初發心應念聖戒無缺無隙,無瑕無穢,無所取著,應受供養,智者所讚,妙善受持,妙善究竟,隨順勝定,思惟此戒無性為性,由是因緣不應思惟。何以故?如是聖戒都無自性,若法無自性則不可念、不可思惟。所以者何?若無念、無思惟是為戒隨念。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是修學戒隨念。若如是修學戒隨念,是為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若菩薩摩訶薩能如是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時,則能圓滿四念住,廣說乃至一切相智,由此證得一切智智。善現!是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法無性為性方便力故,覺一切法皆無自性,其中無有想亦復無無想。善現!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修學戒隨念,謂一切法無性性中,戒尚不可得,況有戒隨念!
「善現!云何菩薩摩訶薩修學捨隨念?謂菩薩摩訶薩修學捨隨念時,從初發心常應念捨,若念自捨,若念他捨,若念捨財,若念捨法,於捨施位終不起心:『我能捨施或不捨施。』若捨所有身分[2]肢節,亦不起心:『我能捨施或不捨施。』亦不思惟所捨所與施福、施果。何以故?如是諸法皆無自性,若法無自性則不可念、不可思惟。所以者何?若無念、無思惟是為捨隨念。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是修學捨隨念。若如是修學[3]捨隨念,是為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若菩薩摩訶薩能如是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時,則能圓滿四念住,廣說乃至一切相智,由此能證一切智智。善現!是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法無性為性方便力故,覺一切法皆無自性,其中無有想亦復無無想。善現!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修學捨隨念,謂一切法無性性中,捨尚不可得,況有捨隨念!
「善現!云何菩薩摩訶薩修學天隨念?謂菩薩摩訶薩修學天隨念時,從初發心應作是念:『四大王眾天乃至他化自在天,由有淨信、戒、聞、捨、慧,從此命終生彼天處。我今亦有如是淨信、戒、聞、捨、慧,與彼諸天功德相似。』又作是念:『諸預流等生六欲天,諸不還等生上二界,如是一切皆不可得、不應思惟。何以故?如是諸天皆無自性,若法無自性則不可念、不可思惟。所以者何?若無念、無思惟是為天隨念。』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是修學天隨念。若如是修學天隨念,是為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若菩薩摩訶薩能如是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時,則能圓滿四念住,廣說乃至一切相智,由此證得一切智智。善現!是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法無性為性方便力故,覺一切法皆無自性,其中無有想亦復無無想。善現!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修學天隨念,謂一切法無性性中,天尚不可得,況有天隨念!
「復次,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若欲圓滿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以一切法無性為性方便力故,應學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應學真如乃至不思議界,應學苦、集、滅、道聖諦,應學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應學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應學八解脫乃至十遍處,應學空、無相、無願解脫門,應學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應學菩薩摩訶薩地,應學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應學五眼、六神通,應學如來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應學無忘失法、恒住捨性,應學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如是修學菩提道時,覺一切法皆以無性而為自性,於中尚無少念可得,況有念色、受、想、行、識!況有念眼處乃至意處!況有念色處乃至法處!況有念眼界乃至意界!況有念色界乃至法界!況有念眼識界乃至意識界!況有念眼觸乃至意觸!況有念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況有念地界乃至識界!況有念因緣乃至增上緣!況有念無明乃至老死!況有念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況有念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況有念真如乃至不思議界!況有念苦、集、滅、道聖諦!況有念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況有念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況有念八解脫乃至十遍處!況有念空、無相、無願解脫門!況有念淨觀地乃至如來地!況有念極喜地乃至法雲地!況有念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況有念五眼、六神通!況有念如來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況有念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況有念無忘失法、恒住捨性!況有念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況有念預流果乃至獨覺菩提!況有念一切菩薩摩訶薩行!況有念諸佛無上正等菩提!況有念一切智智!善現!如是諸念及所念法,若少實有,無有是處。
「如是,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雖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而於其中心皆不轉,以一切法無自性故。」
具壽善現白言:「世尊!若一切法皆無自性,則應無色、受、想、行、識,乃至應無一切智智,是則應無佛、法、僧寶、道果染淨,亦無得、無現觀,則一切法皆應是無!」
佛告善現:「於意云何?於一切法無性性中,有性、無性為可得不?」
善現對曰:「不也!世尊!」
佛告善現:「若一切法無性性中,有性、無性俱不可得,汝今云何可作是說:若一切法皆無自性,則應無色、受、想、行、識,乃至應無得及現觀,則一切法皆應是無?」
善現白言:「我於是義自無疑惑,但為未來有苾芻等或求聲聞,或求獨覺,或求佛果,彼作是念:『若一切法皆無自性,誰染?誰淨?誰縛?誰解?』彼於染、淨、縛、解義中不了知故,毀戒、毀見、毀威儀、毀淨命,由此當墮三惡趣中,受諸劇苦難得解脫。我觀未來當有如是可怖畏事,故作是說,然我於此實無疑惑。」
第二分無相品第七十四之一
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皆以無性而為自性,諸菩薩摩訶薩見何等義,為欲利益安樂有情,求趣無上正等菩提?」
佛告善現:「以一切法皆以無性而為自性,諸菩薩摩訶薩為欲利益安樂有情。所以者何?諸有情類具斷、常見,住有所得難可調伏,愚癡顛倒難可解脫。善現當知!住有所得者由有所得想,無得、無現觀,亦無無上正等菩提。」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若有所得者無得、無現觀亦無無上正等菩提,無所得者為有得、有現觀、有無上正等菩提不?」
佛告善現:「若無所得即是得、即是現觀、即是無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以彼不壞法界相故。善現當知!若有於此無所得中欲有所得、欲得現觀、欲得無上正等菩提,當知彼為欲壞法界。」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若有所得者無得、無現觀亦無無上正等菩提,若無所得即是得、即是現觀、即是無上正等菩提,無所得中無得、無現觀亦無無上正等菩提,諸菩薩摩訶薩云何得有初地乃至十地?云何得有無生法忍?云何得有異熟神通?云何得有異熟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云何得有安住如是異熟生法成熟有情、嚴淨佛土,於諸佛所恭敬供養上妙供具所獲善根,乃至無上正等菩提與果無盡,展轉乃至般涅槃後,自設利羅及諸弟子,猶得種種恭敬供養,善根勢力爾乃窮盡?」
佛告善現:「以一切法無所得故,諸菩薩摩訶薩得有初地乃至十地,即由此故得有無生法忍,即由此故得有異熟神通,即由此故得有異熟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即由此故得有安住異熟生法成熟有情、嚴淨佛土,於諸佛所恭敬供養上妙供具所獲善根,乃至無上正等菩提與果無盡,展轉乃至般涅槃後,自設利羅及諸弟子,猶得種種恭敬供養,善根勢力爾乃窮盡。」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若一切法皆無所得,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諸神通有何差別?」
佛告善現:「無所得者布施等六波羅蜜多及諸神通皆無差別,為欲令彼有所得者離諸染著,方便宣說布施等六波羅蜜多及諸神通有差別相。」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以何因緣,無所得者布施等六波羅蜜多及諸神通說無差別?」
佛告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不得布施,不得施者,不得受者,不得所施,不得施果而行布施,不得淨戒而護淨戒,不得安忍而修安忍,不得精進而勤精進,不得靜慮而入靜慮,不得般若而起般若,不得神通而發神通,不得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而修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不得三解脫門而修三解脫門,不得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而修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不得八解脫乃至十遍處而修八解脫乃至十遍處,不得菩薩地而修菩薩地,不得陀羅尼門、三摩地門而修陀羅尼門、三摩地門,不得五眼、六神通而修五眼、六神通,不得如來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而修如來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不得無忘失法、恒住捨性而修無忘失法、恒住捨性,不得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而修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不得有情而成熟有情,不得佛土而嚴淨佛土,不得一切佛法而證無上正等菩提。如是,善現!諸菩薩摩訶薩應行無所得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能行無所得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惡魔及魔眷屬皆不能壞。」[1]
[2]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一心現起則能攝受六波羅蜜多,亦能攝受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亦能攝受三十七菩提分法,亦能攝受三解脫門,亦能攝受八解脫乃至十遍處,亦能攝受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亦能攝受五眼、六神通,亦能攝受如來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亦能攝受無忘失法、恒住捨性,亦能攝受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亦能攝受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
佛告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所修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皆為般若波羅蜜多之所攝受方得圓滿。如是乃至所[3]引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皆為般若波羅蜜多之所攝受方得圓滿。如是,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一心現起則能攝受六波羅蜜多,如是乃至亦能攝受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
具壽善現白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諸有所作皆為般若波羅蜜多之所攝受故,一心起則能攝受六波羅蜜多,乃至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
佛告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所修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皆為般若波羅蜜多所攝受故遠離二想,如是乃至所[*]引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亦為般若波羅蜜多所攝受故遠離二想。」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云何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雖行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而無二想,如是乃至雖[*]引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而無二想?」
佛告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為欲圓滿布施波羅蜜多故,即於布施波羅蜜多中,攝受一切波羅蜜多乃至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而行布施,由此因緣而無二想。如是乃至為欲圓滿八十隨好故,即於八十隨好中,攝受一切波羅蜜多乃至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而引八十隨好,由此因緣而無二想。
「復次,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故,若行布施波羅蜜多時,住無漏心而行布施波羅蜜多。若行淨戒乃至般若波羅蜜多時,住無漏心而行淨戒乃至般若波羅蜜多。是故,雖行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而無二想。如是乃至若[*]引三十二大士相時,住無漏心而[*]引三十二大士相;若引八十隨好時,住無漏心而引八十隨好。是故,雖[*]引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而無二想。」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云何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故,若行布施波羅蜜多時,住無漏心而行布施波羅蜜多,如是乃至若[*]引八十隨好時,住無漏心而引八十隨好?」
佛告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以離相心不見諸相而行布施波羅蜜多,所謂不見誰能行施?所施何物?誰受此施?云何行施?住是離相無漏心中,離愛離慳而行布施波羅蜜多,爾時不見所行布施,亦復不見此無漏心,乃至不見一切佛法,如是菩薩摩訶薩住無漏心而行布施波羅蜜多。如是乃至若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以離相心不見諸相而[*]引八十隨好,所謂不見誰是能引八十隨好?於誰而[*]引八十隨好?為何而[*]引八十隨好?云何而引八十隨好?住是離相無漏心中,無染無著而[*]引八十隨好,爾時不見所引八十隨好,亦復不見此無漏心,乃至不見一切佛法,如是菩薩摩訶薩住無漏心而引八十隨好。」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若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於一切法無相無作,云何能圓滿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如是乃至云何能圓滿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
佛告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能以離相無漏之心而行布施,隨諸有情所須資具悉皆施與,若有須內頭目、髓腦、皮肉、肢節、筋骨、身命,亦皆施與;若有須外國城、妻子、所愛親屬、種種嚴具,亦皆施與。如是施時,設有人來現前呵毀:『咄哉!大士!何用行此無益施為,如是施者今世後世多諸苦惱!』是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故,雖聞其言而不退屈,但作是念:『彼人雖來呵毀於我,而我不應心生憂悔,我當勇猛施諸有情所須之物身心無倦。』
「是菩薩摩訶薩持此布施,與諸有情平等共有迴向無上正等菩提。如是布施及迴向時不見其相,所謂不見誰能布施?所施何物?誰受此施?云何行施?亦復不見誰能迴向?何所迴向?云何迴向?何處迴向?於如是等一切事物悉皆不見。所以者何?如是諸法無不皆由內空故空,如是乃至由自相空故空。
「是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無不空[A2]已,復作是念:『誰能迴向?何所迴向?云何迴向?何處迴向?如是等法皆不可得。』是菩薩摩訶薩由如是觀及如是念,所作迴向名善迴向。由此復能成熟有情、嚴淨佛土,亦能圓滿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如是乃至亦能圓滿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
「是菩薩摩訶薩雖能如是圓滿布施波羅蜜多,而不攝受施異熟果。雖不攝受施異熟果,而由布施波羅蜜多善清淨故,隨意能辦一切資具。譬如他化自在諸天一切所須隨意皆現,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諸有所須隨意能辦,能以種種上妙供具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諸佛世尊,亦能充足世間天、人、阿素洛等所須資具,由此布施波羅蜜多攝諸有情,方便善巧以三乘法而安立之,令隨所宜各得利樂。
「如是,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由離諸相無漏心力,能於無相、無作法中,圓滿布施波羅蜜多,亦能圓滿諸餘功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六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7 冊 No. 220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05-09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妙雲蘭若提供,眾生出版社提供,日本 SAT 組織提供,眾生出版社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