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第三
([□@考]開成五年四月)
廿八日([□@考]廿八日至十六日記事重出而互有具略。兩文相異以線示之)入平谷。西行卅里。巳時到停點普通院前。始望見中臺頂。此即文殊師利所居清凉山。五臺之中臺也。伏地遙禮。不覺雨淚。遠望臺頂。圓高不見樹木。便入停點普通院。禮文殊像。見西亭壁上題名云。日本國內供奉翻經大德靈仙。元和十五年九月十五日。到此蘭若。午時入食堂齋。見上僧座。安置文殊像。不見置賓頭盧座。恠而問眾僧。乃云。此山諸畫如是矣。齋後見數十僧遊南臺去([□@考]一上以下至而來三十二字前文在廿九日記事中)。一上時晴天忽陰。風雲鬬暗。雹雨交零。晚際見其歸來。被雹打破笠子。渾身濕而來。自今月廿三日申時始入山。至于今日。每日入山谷行。經六日始得到此五臺。去二月十九日離赤山院。直到此間。行二千三百餘里。除却歇日。正在路行得卌四日也。慙愧。同行竝无病累。
廿九日。院中有百僧齋。亦同赴請。又因台州國清寺僧巨堅巡臺歸本寺。付二封書送圓載上人所。
五月一日天晴。巡五臺去。從停點普通西行十七許里。向北過一高嶺。行十五里。到竹林寺斷中。仍見諸州來求受戒沙彌數十人。在寺候日。齋後巡禮寺。有般舟道場。曾有法照和尚。於此堂修念佛三昧。有勅諡號大悟和尚。遷化來近二年([□@考]前文注參看)今造影安置堂裏。又畫佛陁波利。儀鳳元年來到山門見老人之影。花嚴院佛堂有金剛界曼㭟羅一鋪。
二日。入貞元戒律院上樓。禮國家功德七十二賢聖諸尊曼㭟羅。綵畫精妙。次開萬聖戒壇巡看。純用白玉石作。高三尺而八角。以香泥築填壇底。壇上敷一張五色綵絲毯。亦八角造。闊狹共壇恰齊。押壇老宿。法諱靈覺。生年一百歲。七十二夏。貌骨非凡。是登壇大德。見客慇懃。見說去年六月中天竺那蘭陀寺三藏三人來巡禮五臺。見五色雲。圓光。攝身光。歸天竺去。此竹林寺有六院。律院。庫院。花嚴院。閣院。佛殿院。一寺都有四十來僧。此寺不屬五臺。
五月五日。有七百五十僧齋。諸寺同設。竝是齊州靈嚴 ([□@考]嚴恐巖字)寺供主所設矣。晚際隨喜([□@考]此間前文有竹林寺齋式之一項)。
十四日夜。惟正惟曉。共數十人。於白玉壇上受具足戒。
十六日早朝。出竹林寺乘谷東行十里。向東北行十餘里。到大花嚴寺。入庫院住。齋後到涅般院。見賢座主。於高樓上講止觀。講第四卷欲終。有卅餘僧同聽。便見志遠和上([□@考]宋傳七)在講下聽止觀。其殿內外莊嚴精麗難名。待下講禮拜志遠和上及講座主。同聽眾僧等。和上等慰問慇懃。座([□@考]座上前文有法堅二字)主新從西京來。文鑒座主久住山。曾講止觀法花經數遍。諸聽眾是遠和上門下。不或有諸方來聽者。志遠和上云。貞元廿年。見日本國㝡澄三藏。入天台求法。台州刺史陸公自出紙墨及書手。寫數百卷。與澄三藏。[A1]三藏兼得印信。却歸本國(云[A2]云)。便問日本天台宗興盛之事。因粗陳南岳大師生日本弘法之事。遠和尚及大眾甚歡喜。大花嚴寺十二([□@考]二字前文作五)院。僧眾至多。皆以遠和上為首座。和上不受施利。日唯一飡。戒行清高。六時禮懺。不闕一時。而常修法花三昧。一心三觀以為心腑。志超物外。遍山諸寺老宿盡致欽敬者。其深意。一生欲得見普賢[A3]菩薩。證法花三昧也。喫㭟後。入涅槃道場。禮佛涅槃相。於雙樹下右脇而臥。一丈六尺之容。摩耶夫人。悶絕倒地之像。四王八部龍神天人。及諸聖眾。或舉手悲哭之形。或閉目觀念之貌。一切依經相作。次入般若院。禮文鑒座主。兼禮天台大師影。鑒座主相喜不已。乃云。此寺開二座講。弘傳天台教。感見遠國僧求天台教來到此處甚有感應哉。更見大鞋和上影。曾在此山修行。巡五臺五十遍。又曾在中臺頂。冬夏不下。住頂三年。遂得大聖加被。著大鞋。高一尺 ([□@考]尺下前文有長一尺三字)五寸。大一量則廿五斤。小一量則十斤。量([□@考]量即一足之義)見在影前。和上曾造一萬五千具衣帔。施一萬五千僧。設七萬五千供。令置影於高閣上供養。
十七日將延曆寺未決三十條。呈上志遠和上。請決釋。遠和上云。見說。天台山已決此疑。不合更決。不肯通矣。晚際。與數僧。上[A4]菩薩堂院。見持念和上。年七十。適見可卌來也。人云。年高色壯。得持念之力。開堂聖禮拜大文殊[A5]菩薩像。容貌顒然。端嚴无比。騎師子像。滿五間殿在。其師子精靈。生骨儼然。有動步之勢。口生潤氣。良久視([□@考]東本作觀傍注視)之。恰似運動矣。老宿云。初造此[A6]菩薩時。作了便裂。六遍柤作。六遍頹裂。其博士惆悵而云。吾此一才。天下共知。而皆許孤秀矣。一生來柤作佛像。不曾見裂損之。今時作此像。齋戒至心。盡自工巧之妙。欲使天下人瞻禮。特為發心之境。今既六遍造。六遍皆摧裂。的應不稱大聖之心。若實然者。伏願。大聖文殊[A7]菩薩。為我親現真容。親覩金顏。即倣与而造。纔發願了。開眼見。文殊[A8]菩薩騎金色師子。現其人前。良久乘五色雲。騰空飛去。博士得見真容。歡喜悲泣。方知先所作不是也。便改本樣。長短大小。容貌髣髴([□@考]髴東本無)。取所現之相。第七遍柤作此像。更不裂損。每事易為。所要者皆應矣。其人造此像了。安置此殿。露光眼中注淚。乃云。大奇。曾來未曾見者。今得見也。願劫劫生生常為文殊師利弟子。言竟身亡。向後。此像時時放光頻現靈瑞。每有相時。具錄聞奏。勅施袈裟。今見披在[A9]菩薩體上者。是其一也。因此每年勅使送百領袈裟。表賜山僧。每年勅使別勅送香花。寶蓋。真珠幡蓋。珮玉。寶珠。七寶寶冠。金鏤香鑪。大小明鏡。花毯。白㲲。珍假花菓等。積漸已多。堂裏鋪列。不盡之。餘者惣在庫。貯積見在。自餘諸道州府官私施主。每年送者不可勝數。今五臺諸寺。造文殊[A10]菩薩像。皆此聖([□@考]此聖東本倒置)像之樣。然皆百中只得一分也(云[A11]云)。其堂內外。七寶傘蓋。當[A12]菩薩頂上懸之。珍彩花幡。奇異珠鬘等。滿殿鋪列。寶裝之鏡。大小未知其數矣。出到殿北。望見北臺東臺。圓頂高聳。絕无樹木。短草含彩。遙望觀之。夏中秋色。却到堂前。遙望南臺。亦无樹木。臺頂獨秀。與碧天接連。超然出於眾峯之外。西臺隔中臺。望不見也。於[A13]菩薩堂前。臨涯有三間亭子。地上敷板。四面高欄。亭下便是千仞之岸嶮峻。老宿云。昔者日本國靈仙三藏。於此亭子。奉見一萬[A14]菩薩。遍禮訖。到閣院見玄亮座主。從四月始講法花經。兼天台疏。聽眾卌餘人。惣是遠和上門下。朝座閣院講法花經。晚座涅槃院講止觀。兩院之眾。互往來聽。從諸院來聽者甚多。當寺上座僧洪基。共遠和上同議。請二座主。開此二講。實可謂五臺山大華嚴寺是天台之流也。共眾僧上閣。禮拜功德。閣之內外莊嚴。所有寶物。與[A15]菩薩堂相似也。見辟支佛頂骨。其色白黯色。狀似本國輕石。骨內堅實。大二升梡許大。見是額已上之骨。上生白髮。長五分許。似剃來更生矣。西國僧貞觀年中將來者也。兼有梵夾法花經。又佛舍利。置之於瑠璃瓶裏。金字法花。小字法花。精妙極也。閣前有塔。二層八角。莊嚴珠麗。底下安置阿育王塔。埋藏地下。不許人見。是阿育王所造八萬四千塔之一數也。次入善住閣院隨喜。有禪僧五十餘人。盡是毳衲錫杖。各從諸方來巡者([□@考]者下東本更有者字。上者恐看)也。勅置鎮國道場。有天台宗僧。講四分律。亦是遠和上門下。
十八日赴善住閣院主請。到彼斷中。仍見從台州國清寺將來書。先於楚州。付留學僧圓載上人。送天台山延曆寺未決卅條。國清寺修座主。已通決之。便請台州印信。刺史押印已了。修禪寺敬文座主具寫。送臺山。弘天台諸德。兼日本國无行和上送天台書。天台修座王通決已畢。請州印信之書。台州刺史批判。與印信之詞。具寫付來。
廿日始巡臺去。從華嚴寺向西。上坂行七里許。到王子寺喫茶。向西上坂行六七里。至王花寺。更向西上坂十餘里。到中臺。臺南面。有求雨院。從院上行半里許。到臺頂。[A16]頂上近南。有三鐵塔。竝無層級相輪等也。其體。一似覆鍾。周圓四抱許。中間一塔四角。高一丈許。在兩邊者團圓。竝高八尺許。武婆天子。鎮五臺所建也。武婆者。則天皇是也。鐵塔北邊。有四間堂。置文殊師利及佛像從此北一里半。是臺頂中心。有玉花池。四方各四丈許。名為龍池。池中心小嶋上有小堂。置文殊像時人呼之龍堂。池水清澄。深三尺來。在岸透見底砂。淨潔竝无塵草。臺頂平坦。周圍可百町餘。超然而孤起。猶如[A17]雙出。臺形圓聳。於此望見餘之四臺西臺。北臺。去中臺稍近。下中臺向北上坂。便是北臺之南崖([□@考]崖東本作涯)又下中臺([□@考]臺東本作堂)向西上坂。便是西臺之東崖也。三臺地勢近相連。東臺南臺。去中臺竝五十來里。中臺東脚。長嶺高低。屈曲[A18]邐迤。向南五十里。地便與南臺西北脚連。北臺東北脚。嶺下而復上。高低長嶺參差。向東四十餘里。便與東臺西脚連。然五臺高顯出眾嶺之上。五臺周圓五百里。外便有高峯重[A19]重。隔谷高起。遶其五臺而成墻壁之勢。其峰參差。樹木欝茂。唯五頂半腹向上。竝无樹木。然中臺([□@考]臺東本作堂)者。四臺中心也。遍臺水湧地上。軟草長者一寸餘。茸[A20]茸稠密。覆地而生。蹋之即伏。舉脚還起。步[A21]步水濕。其冷如氷。處[A22]處小窪。皆水滿中矣。遍臺砂石。間錯石塔无數。細軟之草間莓苔而蔓生。雖地水濕。而無滷泥。緣莓苔軟草布根稠密故。遂不令遊人汙其鞋脚。奇花異色。滿山西開。從谷至頂。四面皆花。猶如鋪錦。香氣芬馥。薰人衣裳。人云。今此五月猶寒。花開未盛。六七月間。花開更繁(云[A23]云)。看其花色。人間未有者也。從臺頂東。下坂半里許。有[A24]菩薩寺。夏有粥飯。秪供巡臺僧俗。從鐵塔前向西漸下路。行十餘里。下峻坂二里許。更上坂向西半里許。到西臺供養院。於院後有三大巖峰。嶮峻直秀。三鋒竝起。名曰香山。昔天竺僧來。見此三峰乃云。我在西國久住香山。今到此間再見香山。早出現此乎。從供養院。向西上坂五六里。到西臺頂。[A25]臺頂平坦。周圍十町許。臺躰南北狹。東西闊東西相望。東狹西闊臺頂中心。亦有龍池。四方各可五丈許。池之中心。有四間龍堂置文殊像。於池東南。有則天䥫塔一基。圓形无級。高五尺許。周二丈許。莓苔軟草槃石。石塔奇異。花草不異於中臺。地上水湧。潛停於草下。窪處水停。三方崕([□@考]崖東本作涯)峻。而東岸邐迤漸下與中臺脚根連。從臺西下坂行五六里。近谷有文殊與維摩對談處兩箇大巖相對高起。一南一北。高各三丈許。巖上皆平。皆有大石座。相傳云。文殊師利[A26]菩薩。共維摩相見對談之處。其兩座中間於下石上有師子蹄跡。蹋入石面。深一寸許。巖前有六間樓。面向東造。南頭置文殊像。騎雙師子。東頭置維摩像。坐四角座老人之白。頂髮雙結。慬([□@考]僅或慬字)色素白。而向前覆。如戴蓮荷。著黃丹衣及白裙於衣上襲披皮裘。毛色斑駮而赤白黑。兩手不入皮袖右膝屈之。著於座上。竪其左膝。而踏座上。右肘在案([□@考]案東本作𭢀)[A27]几之上。仰掌以申五指。左手把麈尾。以腕押左膝之上。開口顯齒。似語㗛之相。近於座前。西邊有一天女。東邊有一[A28]菩薩。手擎鉢滿盛飯而立。又於此樓前。更有六間樓相對矣。人云。見化現時之樣而造之矣。樓東行百許步。有八功德池。水從大巖底湧。巡看至夜。却到供養院宿。
廿一日齋後。却到中臺[A29]菩薩寺喫茶。向東北遙望。谷底深處數十町地。見白銀之色。人云。是千年凍凌。年[A30]年雪不消。積為凍凌。谷深而背陰被前巖遮日光不曾照著。所以自古已來。雪无一點消融之時矣。谷之前嶺。便是中臺之東脚也。從[A31]菩薩寺向北傍中臺之東岸。邐迤下坂十里來。又更上坂行十餘里。到北臺。[A32]臺頂周圓六町許。臺躰團圓。臺頂([□@考]頂下東本更有頂字)南頭有龍堂。[A33]堂內有池。其水深黑。滿堂澄潭。分其一堂為三隔。中間是龍王宮。臨池水上置龍王像。池上造橋。過至龍王座前。此乃五臺。五百毒龍之王。每臺各有一百毒龍。皆以此龍王。為君主。此龍王及民。被文殊降伏。歸依不敢行惡(云[A34]云)。龍宮左右。隔板墻。置文殊像。於龍堂前。有供養院。見有一僧。三年不飯。日唯一食。食泥土便齋。發願三年。不下臺頂。有數箇弟子院。前院俯臨深谷。臺崕嵯峨。而可千刃。此谷是文殊曾化現金鍾寶樓之處。今呼為鍾樓谷。[A35]谷之西源。是中臺東岸之底。谷南便是高嶺。[A36]嶺之北岸極嶮。而深至谷底千年凍凌。在幽底而皓暉。又向東南。望見大花嚴寺。臺頭中心。有則天鐵塔。多有石塔圍遶。軟草莓苔。遍敷地上。隔三四步。皆有小井池無數。名為龍池。水涌沙底而清淺。正北正東岸峻高。臨深谷。北谷名之宋([□@考]宋池本作榮)谷。曾有一僧依天台智者。法花三昧。行法禮懺。得見普賢[A37]菩薩及多寶塔之處。南面雖嶮路。而有路可攀躡。西北岸漸下成帷。終為深谷。臺頂東頭有高垖。名羅漢臺。遍臺亦无樹木。從羅漢臺。向東南下。路邊多有燋石滿地。方圓有石墻之勢。其中燋石積滿。是化地獄之處。昔者。代州刺史。性暴。不信因果。聞有地獄不信。因遊賞巡臺觀望。到此處。忿然見猛火。焚燒巖石。黑烟衝天而起。焚石火炭赫奕。而成圍廊。獄卒現前忿慟。刺史驚怕。歸命大聖文殊師利。猛火即滅矣。其迹今見在。燋石壘為垣。周五丈許。中滿黑石。
廿二日。粥後傍北臺東腹向東北邐迤下坂。尋嶺東行廿里許。到上米普通院。在堂裏忽見五道光明。直入堂中照。忽然不現矣。惟正。惟曉等。同在堂。皆云。不見物。奇之不已。齋後。尋嶺向東。漸上坂廿里。來到東臺。[A38]臺東頭有供養院。入院喫茶。向南上坂二里詐。到臺頂。有三間堂。壘石為墻。四方各五丈許。高一丈許。堂中安置文殊師利像。近堂西北有則天鐵塔三基。躰共諸臺者同也。臺頂无龍池。地上亦无水。生草稍深。臺頂周圓。四方各可十丈許。臺躰南北漸長。東西狹。北根長一里許。臺南有嶺。高低長連三里許。然臺頂㝡高顯。而无樹木。從臺頂向東直下半里地。於峻崖上有窟。名為那羅延窟。人云。昔者那羅延佛。於此窟行道。後向西去。窟內濕潤。而水滴戶。闊六尺。窟內黑暗。宜有龍潛藏矣。日晚。却到供養院宿。時欲黃昏。天色忽陰。於東谷底。白雲靉靆。忽赤忽白而飛揚。雷聲霹靂。在深谷紛閾。人在高頂𫢏頭而視。風雨共雹亂墜。夜深而息。
廿三日齋後下臺。却到上米普通院。便向南直下坂。行十八里許入谷。更向東南行三四里。更向西谷行一里許。到金剛窟。[A39]窟在谷邊。西國僧佛陁波利空手。來到山門。文殊現者([□@考]者恐老字之誤上文一百▆記事▆之)人身不許入山。更教往西國取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其僧却到西天。取經來到此山。文殊接引。同入此窟。波利纔入。窟門自合。于今不開。窟巖堅密帶黃色當窟戶有高樓。崛門在樓下。人不得見。於樓東頭。有供養院。窟戶樓上。有轉輪藏。六角造之。見于窟記。窟內多有西天聖迹維衛佛時。香山摩利大仙。造三千種七寶樂器。其佛滅後。文殊師利將來。取 ([□@考]取或收字)此窟中。拘留秦佛時。兜率天王造鍾。盛一百廿石。聞聲者。或得四果。或得初地等。佛滅。文殊師利。將此鍾來。置此窟中。迦葉佛時。造銀箜𥱌。有八萬四千曲調。八萬四千曲調。各治一煩惱。佛滅度後。文殊師利。將此箜𥱌來。收入窟中。星宿劫第二佛全身寶塔一千三百級。文殊[A40]菩薩將此塔來。收入此窟。振旦國銀紙金書。及百億四天下文字。文殊[A41]菩薩。收入此窟(云[A42]云)。從窟上坂百步許。有文殊堂。普賢堂。此乃大超和上。見金色世界之處也。日晚。却到大花嚴綱維寺。引涅槃院安置閣下一房。此則講法花經。座主玄亮上人房。座主因講。權居閣院遠和上及文鑒座主院。天台教迹文書備足。
廿三日始寫天台文書日本國未有者。
六月六日。勅使來。寺中。眾僧盡出迎候。常例每年。勅送衣鉢香花等。使送到山表施十二大寺([□@考]寺東本作事今依下文改之)。細[A43]帔五百領。綿五百屯。袈裟布一千端。青色染之。香一千兩。茶一千斤。手巾一千條。兼勅供巡十二大寺設齋。
七日於此寺設勅齋。齋後。轉花嚴經一部。晚際。勅使共數十僧。上[A44]菩薩堂求化現。到涅般院。禮拜遠和上。
八日勅使設齋供一千僧。
九日齋後。勅使往金閣寺。
十一日今上德陽日。勅於五臺諸寺。設降誕齋。諸寺一時鳴鍾。㝡上座老宿五六人。起座行香。聞勅使在金閣寺行香歸京。
廿一日天色美晴。空色青碧。无一點翳。共惟正。惟曉。院中數僧。於院閣前庭中。見色光雲。光明暉曜。其色殊麗。炳然流空。當于頂上。良久而沒矣。院中數十僧。不出來者。不得見。爰有汾州頭陀僧。五臺十二寺。及諸普通蘭若。十年供養。主名義圓。因送今年供來。於同([□@考]於同池本作於同案同於同莊子之語)見光瑞。注淚而云。義圓發心十年已來。每年送遍山供不闕。未曾見一相。今共外國三藏。同見光雲。誠知生處雖各在殊方。而蒙大聖化同有緣哉。從今已後同結([□@考]結下東本更有結字)緣。長為文殊師利[A45]菩薩眷屬 (云[A46]云)。
廿九日。寫天台教迹畢。作目錄。呈遠和上。令題法諱。
七月一日。為往長安。排比行李。見人說。從五臺往長安。向西南行。二千餘里。得到長安也。齋前。拜遠老宿。及講天台止觀文句二座主。及大眾訖。院主僧廣初。設空飯送路。齋後便發。院內大眾相送。到三門外。捫淚執手別矣。取竹林路。從竹林寺前。向西南。踰一高嶺。到保磨鎮國金閣寺堅固[A47]菩薩院宿。遍臺供養主僧義圓。亦歸汾州去。今日從花嚴寺。續後來同院宿。院僧茶語云。日本國靈仙三藏。昔住此院二年。其後移向七佛教誡院亡過。彼三藏。自剝手皮長四寸闊三寸。畫佛像。造金銅塔安置。今見在當寺金閣下。長年供養(云[A48]云)。二日。共義圓供主等及寺中數僧。開金閣。禮大聖文殊[A49]菩薩騎青毛師子聖像。金色顏貌。端嚴不可比喻。又見靈仙聖人。手皮佛像及金銅塔。又見辟支佛牙。佛肉身舍利。當[A50]菩薩頂懸七寶傘蓋。是勅施之物。閣九間三層。高百尺餘。壁簷椽柱。无處不畫。內外莊嚴。盡世珍異。顒然獨出杉林之表。白雲自在下而靉靆。碧層超然而高顯。次上第二層。禮金剛頂瑜伽五佛像。斯乃不空三藏。為國所造。依天竺那蘭陁寺樣作。每佛各有二脇士。竝於板壇上列置。次登第三層。禮頂輪王瑜伽會五佛金像。每佛各一脇士[A51]菩薩。二[A52]菩薩作合掌像。在佛前面向南立。佛[A53]菩薩手印容貌。與第二層像各異。粉壁內面。畫諸尊曼茶羅。填色未了。是亦不空三藏為國所造。瞻禮已畢。下閣到普賢道場。見經藏閣。大藏經六千餘卷。惣是紺碧紙金銀字。白檀玉牙之軸。看願主題。云鄭道覺。長安人也。大曆十四年五月十四日。巡五臺。親見大聖一萬[A54]菩薩及金色世界。遂發心。寫金銀字大藏經六千卷(云[A55]云)。亦有畫脚迹千輻輪相。并書跡之根申云。貞觀年中。太宗皇帝送袈裟使到天竺。見阿育王古寺。石上有佛跡。長一尺八寸。闊六寸。打得佛迹來。今在京城。轉畫來此安置(云[A56]云)。次開持念曼㭟羅道場。禮拜尊像。此則不空三藏弟子含光。為令李家昌運長遠。奉 勅持念。修法之道壇面三肘。以白檀汁。和泥塗作。每風吹時。香氣遠聞。金銅道具甚多。惣著壇上。次開普賢堂。禮普賢[A57]菩薩像。三馬竝立。背上安置一[A58]菩薩像。堂內外莊嚴。綵畫鏤刻。不可具言。七寶經凾。真珠繡佛。以線串真珠。繡著絹上。功迹奇妙。自餘諸物。不暇具錄。禮看畢。却到院斷中。齋後。共[A59]供主頭陀僧義圓等數人。同為一行。向南臺去。從金閣寺西。去寺五里。有清凉寺。今管南臺。此五臺山。都號清凉山。[A60]山中造寺。此寺㝡初。故號清凉寺。寺中有清凉石(云[A61]云)。被頭陁引。向南臺去。不得到彼寺。出金閣寺三門。尋嶺向南。上坂行廿里。到南臺西頭。向東。傍臺南岸。行四五里。到臺上。竝无樹木。臺東南側。有供養院。從院向北。上坂三百步許。方到臺頂。於三間堂內。安置文殊[A62]菩薩像。白玉石造。騎白玉師子。軟草稠茂。零凌香花。遍臺芳馥。臺躰西北及東南。長嶺高低。邐迤而漸遠。東西北面。峻涯臨于邃谷。在頂向北。遙見四臺。歷然在眼前。[A63]廻首遍觀五頂圓高。超然秀於眾峯之上。千峯百嶺。松杉鬱茂。參差間出五頂之下。深谿邃谷不見其底。幽泉澗水。但聞流響。異鳥級翔眾峰之上。羽翼凌高。而飛臺上頂者稀矣。五頂之地。五百里外。四面皆有高峰張列。闡擁五臺。而可千里。竝其鋒刃。而有重壚周遶之勢。峰谷重[A64]重。不知幾重。且從東入臺山。入山谷行。五百里。上至巉巖之頂。下到深谷之底。動經七日。方得到五臺山地。其餘三方四維。亦是遠涉山谷。方到五臺。誠知五臺山。乃萬峰之中心也。五百毒龍潛山。而吐納風雲。四時八節輟雷。雹頻降矣。天色急晴。遊人不見長明之光景。每晴明時。觀于五臺。是淺黃之色。臺上忽見一點雲起。俄爾之間。重雲遍山。入此山者。自然起得平等之心。山中設齋。不論僧俗男女大小。平等供養。不看其尊卑大小。於彼皆生文殊之想。昔者。大花嚴寺設大齋。凡俗男女。乞匃寒窮者。盡來受供。施主𢛡嫌云。遠涉山坂。到此設供意者。只為供養山中眾僧。然此塵俗乞索兒等。盡來受食。非我本意。若供養此等乞([□@考]乞東本無)匃。只令本處設齋。何用遠來到此山。僧勸令皆與飯食。於乞匃中。有一孕女懷姙。在座備受自分飯食訖。更索胎中姟子之分。施主罵之不與。其孕女再三云。我胎中兒。雖未產生。而亦是人數。何不與飯食。施主曰。儞愚癡也。肚裏兒雖是一數。而不出來索得飯食時。與誰喫乎。女人對曰。我肚裏兒不得飯。即我亦不合得喫。便起出食堂。纔出堂門。變作文殊師利。放光照曜。滿堂赫奕。皓玉之貌騎金毛師子。萬[A65]菩薩圍遶。騰空而去。一會之眾。數千之人。一時走出。茫([□@考]茫東本忙今從池本)然不覺倒地。舉聲懺謝。悲泣雨淚。一時稱唱大聖文殊師利。迄于聲竭喉涸。終不蒙[A66]廻頋。髣髴而不見矣。大會之眾。飡飯不味。各自發願從今已後。送供設齋。不論僧俗男女大小尊卑貧富。皆須平等供養。山中風法。因斯置平等之式。自餘靈化。頻現多瑞。天下共知。今見齋會於食堂內。丈夫一列。女人一列。或抱姟兒。兒亦得分。童子一列。沙彌一列。大僧一列。尼眾一列。皆在床上受供養。施主平等行食。有人分外多索。亦不恠之。隨多小。皆與之也。山中多寒。五六七月。遍五臺五百里內。奇異之花。開敷如錦。滿山遍谷香。[A67]香氣薰馥。每臺多有䓗韮生。昔者。孝文皇帝。住此五臺遊賞。文殊[A68]菩薩化為僧形。從皇帝乞一座具地。皇帝許之。其僧見許已。敷一座具。滿五百里地皇帝恠云。朕只許一座具地。此僧敷一座具。遍滿五臺大奇。朕不要共住此處。遂以䓗韮。散五臺上。便出山去。其僧在後。將零凌香子。散䓗韮之上令无臰氣。今見每臺。遍生䓗韮惣不聞臰氣。有零凌香滿臺生茂。香氣氛氳。相傳云。五臺五百里。敷一座具地矣。今在南臺上。共頭陁等數十人。同求大聖化現。及夜不見。遂歸院宿。初夜。臺([□@考]臺下東本更有臺字)東隔一谷。嶺上空中。見有聖燈一盞。眾人同見而禮拜。其燈光。初大如鉢許。後漸大如小屋。大眾至心。高聲唱大聖號。更有一盞燈。近谷現。亦初如笠。向後漸大。兩燈相去。遠望十丈許熖光熖然。直至半夜。沒而不現矣。
三日齋後。共頭陀等。同為一行。頭陀云。相送直到汾州。在路與作主人。從臺頂向南。下行十七里許。於谷裏。有一院屋舍破落無人。名為名([□@考]名字恐衍)七佛教誡院。院額題云。八地超蘭若。日本僧靈仙曾居此處身亡。渤海僧貞素。哭靈仙上人詩。於板上書。釘在壁上寫之。如後。
哭日本國內供奉大德靈仙和尚詩(并序)
渤海國僧貞素
起余者謂之應公矣。公仆而習之。隨師至浮桑。小而大之。介立見乎緇林。余亦身期降([□@考]降東本作綘)物。負笈來宗霸業。元和八年。窮秋之景。逆旅相逢。一言道合。論之以心。素至於周鹽小子非其可乎。居諸未幾。早向鴿原。鶺鴿之至。足痛乃心。此仙大師。是我應公之師父也。妙理先契示于元元。長慶([□@考]慶東本作廣)二年。入室五臺。每以身厭青瘀之器。不將心聽白猿之啼。長慶五年。日本大王遠賜百金。達至長安。小子轉領金書。送到鐵懃。仙大師領金訖。將一萬粒舍利。新經兩部。造勑五通等。屬附小子。請到日本。答謝國恩。小子便許。一諾之言豈憚萬里重波得遂鍾无外緣期乎遠大([□@考]此句有疑无池本作元)。臨[A69]廻之日。又附百金。以大和二年四月七日。却到靈境寺。求訪仙大師。已 ([□@考]已或亡誤)來日久。位([□@考]位或泣誤)我之血。崩我之痛。便泛四重溟渤。視死若歸。連五同行李。如食之頃者則應公之原交所致焉。吾信始而復終。願靈凡兮([□@考]兮或分字)表悉([□@考]悉或志字)。空留澗水嗚咽千秋之聲。仍以雲松惆悵萬里之行。四月蓂落如一([□@考]如一恐一如)首途望京之耳。不那([□@考]那即那字▆超傳多用此字)塵心淚自涓。情因法眼奄幽泉。明朝儻問滄波客的說遺鞋白足還。
大和二年四月十四日書
於小窟中。安置七佛像當窟戶。有一堂。堂南邊。有一小菴室。於堂下有二屋。竝破落。庭地芒蕪而无人。昔於此窟前。七佛現矣。南行三里許。到大曆靈境寺。向老宿問靈仙三藏亡處。乃云。靈仙三藏。先曾多在䥫懃蘭若。及七佛教誡院。後來此寺。住浴室院。被人藥𭣦中毒而亡過。弟子等埋殯。未知何處(云[A70]云)。於寺三門兩邊。有聖金剛[A71]菩薩像。昔者。於太原幽鄭等三([□@考]三下池本有州字)節度府。皆現金剛身。自云。我是樓至佛。身作神。護佛法。埋在地中。積年成塵。再出現。今在臺山靈境寺三門內。三州節度使驚恠。具錄相貌。各遣使令訪。有二金剛。在寺門左右。其形貌躰氣。一似本州所現體色同。其使却到本道報之。遂三州發使來。特修舊像。多有靈驗。具如碑文。寫之在別。近三門側𠃵角。有山榆樹。根底空豁成窟。名曰聖鍾窟。[A72]窟中時[A73]時發鐘響。[A74]響發之時。山峯振動。相傳云。斯是大聖文殊所化也。相傳呼為聖鍾谷。寺之正東。去寺十來里。有高峯。號為寶石山。窟中多有小石。每石現圓光攝身光五色雲。此亦聖人化現所致也。
四日齋後。向西南入谷踰嶺。行十五里。到大曆法花寺。重閣於峻崖上建立。四方涯面。盡是花樓寶殿。任地高低堂舍比櫛。經像寶物。絕妙難言。巡觀諸院。次入法花院。見神道和尚影。此和上在生。依天台法花三昧行法修行。長念法花經。四十三年不出院。感得六根清淨。遷化數年矣。其影及所持法花經。及三昧行法。并證得三昧坐處大椅子。並今見在。從法花寺。西北十五里。有佛光寺。
五日齋後。西南行二里。到上房普通院宿。
六日早發。向西南行五里許。向南遙望高嶺。巖頂巉[A75]巘。中心有一大孔。透見那畔之空。其孔遠見。如笠子許大。斯乃孝文帝。射箭透過之處。向西南行七里許。到思陽嶺。昔儀鳳元年。西天梵僧。佛陁波利。來到此處。雨淚遙禮臺山。感得大聖化為老人。約([□@考]約池本作初)令却[A76]廻天竺取佛頂之處。今見建寶幢。[A77]幢上篆佛頂陀羅尼及序便題波利遇老人之事。從思陽嶺。西南行十三里。到大賢嶺。於普通院斷中。路從嶺上過。當嶺頭有重山門樓。此乃五臺南山門也。齋後。向西南行五里許。到代州所管五臺縣。向西南行卅里。過胡陁河。到建安寺宿。
八日齋後。向西南行卅里。到忻州定襄縣七巖寺宿。
九日早發。西南行卅里許。到胡村普通院斷中歇。
十日早發。行卅 ([□@考]卅東本改廿)里許。到宋村普通院斷中。行卅五里。到名嶺鎮南關頭普通院宿。
十一日早發。行廿里許。到大干普通院斷中。行廿五里。至蹋地店宿。
十二日五更發。行卅五里。到白楊普通院斷中。更行十五里。到三交驛歇。次入定覺寺庄。見水碾。名為三交碾。更行十五里。到古城普通院宿。
十三日。平明發。行十五里到太原府。屬河東道。此則北京。去西京二千來里。北門入到華嚴下寺住。見南天竺僧法達。從臺山先在。自云。我是鳩摩羅什三藏第三代苗裔。五臺山大莊嚴寺僧。下山來者。皆此寺下。故名華嚴下寺。彼供養主義圓頭陁。引到此寺。頭陁自從臺山為同行。一路已來勾當粥飯茶。无所關少。
十五日赴四眾寺主請。共頭陁等。到彼寺齋。[A78]齋後入度脫寺。巡禮盂蘭瓫會。及入州見龍泉。次入崇福寺。巡禮佛殿閣下諸院。皆鋪設張列。光彩映人。供陳珍妙。傾城人盡來巡禮。黃昏自恣。
十六日入開元寺。上閣觀望。閣內有彌勒佛像。以䥫鑄造。上金色佛身三丈餘。坐寶座上。諸寺布設。各選其勝。
十七日。赴節度同十將胡家請。共供主僧義圓。到彼宅齋。諸寺盂蘭瓫會。十五日起首。十七日罷。
十八日南天竺三藏法達邊。寫取五臺山諸靈化傳碑等。十八日欲向長安發去。頭陀僧義圓。見雇博士。自出帔[糸*奧]子一領。畫五臺山化現圖。擬付傳日本國。為待畫畢。不得發去。
十九日隨頭陁。赴女弟子真如性請。到宅斷中。因同巡臺來。今為主人。
廿二日共頭陁赴尼真如心宅齋。亦是同巡五臺者也。
廿三日共頭陁赴大業寺律大德院齋。尼大德三人。亦共頭陁。同巡臺來。
廿六日畫化現圖畢。頭陁云。喜遇日本國三藏。同巡臺。同見大聖化現。今畫化現圖一鋪奉上。請將歸日本供養。令觀禮者發心。有緣者同結緣。同生文殊大會中也。齋後辭別院中眾僧。始向長安去。頭陀云。余本心。欲送和上。直到汾州。在路作主人。今到此間。勾當事未了。不免停住十數日間。不遂本請(云[A79]云)。同巡臺僧令雅云。余欲得送和上。向長安去。頭陁囑云。替余勤勾當。行([□@考]行下東本有里字)李努力。侍奉莫令遠客在路寂寞。便為同行發。頭陁云。相送同出城。共巡禮西山去。便同出城西門。向西行三四里。到石山。名為晉山。遍山有石炭。近遠諸州人盡來取([□@考]來取池本作取來)燒。修理飯食。極有火勢。見乃巖石燋化為炭。人云。天火所燒也。竊惟。未必然矣。此乃眾生果報所感矣。山門有小寺。名為石門寺。[A80]寺中有一僧。長念法花經已多年。近日感得舍利。見傾城人盡來供養。僧俗滿寺。不知其數。得舍利之初源者。念經僧夜於([□@考]夜於東本作於夜)房中。坐念經。有三道光明來照。滿房暉明。而遍照寺。尋光來處。從寺西。巖底出來。每夜照室及寺院。其僧數日之後。尋光到巖所。掘地深一丈餘。得三瓶佛舍利。青瑠璃瓶裏有七粒舍利。白瑠璃瓶中。有五粒舍利。金瓶之中。有三粒舍利。擎來安置佛殿中供養。大原城及諸村。貴賤男女。及府官上下盡來。頂禮([□@考]禮東國二本無)供養。皆云。是和上持法花經。不可思議力所感得也。從城至山。來往人滿路。稠密觀禮奇之。從石門寺向西上坂。行二里許。到童子寺。慈恩臺法師。避新羅僧玄測法師。從長安來。始講唯識之處也。於兩重樓殿。滿殿有大佛像。見碑。文云。昔冀州禮禪師。來此山住。忽見五色光明雲。從地上空而遍照。其光明雲中。有四童子。坐青蓮座遊戲。響動大地。巖巘頹落。岸上崩處。有彌陀佛像出現。三晉盡來致禮。多有靈異。禪師具錄申送。請建寺。遂造此寺。因本瑞。號為童子寺。敬以鐫造彌陁佛像。出現顏容顒([□@考]顒下恐脫然字)皓玉端麗趺座之體。高十七丈。闊百尺。觀音大勢。各十二丈(云[A81]云)。
廿七日粥後發。於此與供養主義圓頭陁別矣。共同巡臺僧令雅。同為一行。共往西京。從童子寺。南踰一嶺。到雨花寺斷中。從雨花寺向西南。出山行卌里。到清凉縣。入普通院宿。院主不解主客之禮。
廿八日向西南行十五里。到晉村家斷中。西南行廿五里。到石高村。入石臺院宿。
廿九日西南行廿五里。到文水縣李家斷中。是義圓頭陀親門徒。飯食如法。齋後行卌里。到郭柵村。入村寺宿。院主僧。見客不喜。
八月一日。西南行廿五里。到汾州東眾香寺斷中。寺東有汾河泊水。汾河流到此漲泊。故喚為泊。周圍千町許。而漸向南流。到河中府。入於黃河。從眾香寺。西行五里。到汾州城南行門西邊。入法津寺涅槃院宿。此院是臺山供主義圓頭陁院也。於大原苦請云。到汾州必到院歇息。因此到院宿。州押衙姓何。來寺中。相看安存。是義圓頭陁門徒。見此遠客。作主人慇懃。從州向西。去寺五十里。山中有廣城院。有仙悟座主。講天台止觀。門人五十餘人。今見在州。南去州八十里。有寶福山高峻。人云。空王佛行道之處。迄今聖跡甚多。
二日雨下。早朝到何押衙宅。茶語。押衙設斷中。齋後發向。南行卅里。到孝義縣。[A82]縣北一里。有魏文[A83]侯墓。入城內涅槃院宿。有桂輪座主。初見則不喜。後語話始歡喜。曾講涅槃經數遍。兼解外典。新造唐韻略。及大藏經音八卷。擬進今上。未畢功迹。
三日早發。向南行十五里。到王同村王同院斷中。齋後南行卅里。到冷泉店宿。主人周匝 ([□@考]匝東本作通)。
四日粥後傍汾河尋山谷。行卅五里。到小水店李家斷中。齋後傍汾河。西南行十里。到靈石縣。過縣傍汾河。南行廿里。到陰地關。[A84]關司勘出。過關南行十里。到桃柳店掉家宿。店臨汾河。有五六家。主人心平。
五日平明。南行十里。到長寧驛汾水關。[A85]關司勘入。是河中府北堺。晉州汾西縣管內。南行廿里。到永清驛斷中。齋後南行廿里。到晉州管內。霍邑縣。縣城西近側。有白雉泉。昔魏孝文帝。此城西過見石下白雉飛([□@考]飛東本作[(敲-高)*飛]恐飛字)山。其泉涌出。縣城南行三里。有金[A86]狗鼻。漢文帝。自代過此南。見金㺃吠於此鼻上([A87]已上二事并題着木上)。金[A88]狗鼻者。三丘竝列。貌如覆鉢。丘體高大。北西二方。峻岸。北向縣家。西臨汾河。縣北去大原三百五十里。南去上都。九百一十里。南去晉州。百六十里。從縣西行十五里。到霍昌村馬家店宿。主人麁賊。
六日粥後。南行十五里。到益昌驛斷中。主人雖有道心極貧。齋後南行卅里。到趙城縣。從縣南行。十五里。到屈頂([□@考]頂東本作項)村大曆寺宿。
七日朝。南行廿里。到洪洞縣斷中。齋後南行六十里。到晉州城內市西普通院宿。
八日早朝。出城西門。西南行卅里。到晉橋店斷中。南行廿五里。到故關店。過河入景雲普通院宿。河北晉州襄陵縣南界([□@考]界東本作堺)。河南絳州太平縣北界。
九日朝雷雨。少時雨止。南行廿五里。到太平縣斷中。出南廓門。向未申。行五十里。到長秋驛宗家店宿。驛北十五里許。有馬頭山。
十日早發。西行卅里。稷山縣斷中。從縣山([□@考]山字恐衍)望見稷山。去縣十五里地。黃虫滿路。及城內人家。无地下脚。齋後。西行六十五里。黃虫滿路。喫粟穀盡。百姓憂愁。黃昏之時。到龍([□@考]龍東本作瀧)門縣。入招提院宿。院主僧无周匝([□@考]匝東本作帀)。
十一日齋後。西南行十六里。到新橋渡。渡汾河。渡從([□@考]渡從東本作從渡)西岸。著東岸。正南行卅五里。到寶𣂰縣管內秦村。入村院宿。
十二日遲發。向西望見黃河。南行廿五里到寶𣂰縣。入天王邑斷中。齋後南行卌里。到臨晉縣。汾([□@考]汾東本作粉)店宋家宿。主人有道心。
十三日早發。南行卌里。到辛驛店頭斷中。齋後。南行卅五里。到河中節度府。黃河從城西邊。向南流。黃河從河中府。已北向南流。到河中府南。便向東流。從北入舜西門出。側有蒲津關。到關得勘人。便渡黃河浮船造橋。闊二百步許。黃河西流。造橋兩處南流。不遠兩派合都過七重門。向西行五里。到河西縣八柱寺宿。寺在縣城西。去縣百步來([□@考]來東本作未)地。
十四日歇。
十五日發。西行卅里。到朝邑縣於店斷中。齋後。西行卅五里。到同州入靡化坊天王院宿。夜雨。
十六日朝時雨停。發西行十里。渡洛河西行十里。到憑翊縣安遠村王明店王家斷中。雨行([□@考]行恐下字)不行。入村院宿。從洛河西。穀苗黃虫喫盡。村鄉百姓愁極。
十七日雨止。西行十五里。到蕃驛店高家斷中。西行卌里。到故市店入天王院宿。
十八日遲發。西行廿五里。到永安店斷中。齋後。西行卅五里。到新店。經卅來家。覓宿處不得。強入趙家宿。
十九日南行卅里。到京兆府界。操陽縣斷中。於縣南頭。見山陵使廻入京城。是葬開成天子使。營幕軍兵。陳列五里。軍兵在大路兩邊對立。不妨百姓人馬車從中路過。縣西去縣八九十里。山中有陵頭。去京在東二百餘里。過軍營中。南行卅五里到高陵縣渭橋。水闊一里許。橋闊亦爾。鎮臨渭水。在北岸上渭水本從土蕃出來。東流遠入黃河。過橋南行五里。到三家店佛殿宿。
廿日早南行廿五里。到萬年縣灞橋店斷中灞水本從終南山。來入渭河。齋後。從灞橋。南行十五里。到滻水橋。滻水從終南山來。入於渭河。灞滻兩水。向北流去。水色清。唯未問得涇水。西行十里。到長安城東章敬寺前歇。寺在城東。通化門外。從通化門外。南行三里許。到春明門外。鎮國寺西禪院宿。
廿二日午前。山陵使廻來。從通化門入。齋後出鎮國寺。入春明門。到大興善寺西禪院宿。
廿三日齋後。到左街功德巡院。見知巡押衙監察侍御史。姓趙名鍊。通狀。請寄住城中諸寺尋師。狀文如左。
日本求法僧圓仁。弟子僧惟正。惟曉。行者丁雄萬。竝連青州公驗白。右圓仁等。去開成三年。隨朝貢使來尋訪佛教。今年三月。請青州公驗。入五臺山。禮謁聖跡。遂到此間。擬學聖法。伏請。寄住城中寺舍。尋師聽學。謹具如前。伏聽處分。 帖件狀如前。謹牒。
開成五年八月廿三日 日本國求法僧圓仁牒
知巡侍御。差巡官一人。領僧等。於資聖寺安置。
廿四日辰時。巡院押衙。作狀差巡官。令參見功德使。左街功德使護軍中尉開府儀同三司知內省事上將軍仇士良。封三千戶。僧等隨巡官人使御。從寺北行。過四坊入望仙門。次入玄化門。更過內舍使門。及惣監院。更入一重門。到使衙南門。門內有左神策步馬門。惣過六重門。到使衙案頭通狀。請處分。細問來由。更作一狀。合([□@考]合恐令字)知事由。如左。
日本國僧圓仁。弟子僧惟正。惟曉。行者丁雄萬。
右圓仁等。去開成三年四月。隨本國朝貢使。上船過海。到。七月二日。到揚州海陵縣白湖([□@考]湖上文作潮)鎮。八月內到揚州。寄住開元寺。過一冬。開成四年二月。離揚州。到楚州。寄在開元寺。至七月。到登州文登縣赤山院住過一冬。至今年二月。離登州。三月到青州。權住龍興寺。十日已來。遂於節度使壽尚書邊。請得公驗。五月一日。到五臺山。巡禮聖跡。七月一日。從五臺來。今三月廿(三)日。到城。今請。權寄住城中寺舍。尋師聽學。却歸本國。謹具如前。伏請處分。 牒件狀如前。謹帖。
開成五年八月廿四日 日本國求法僧圓仁帖
緣開府不出。不得進狀。案頭何判官送到。內護國天王寺安置。寺在左神策軍毬場北。寺與大內隔墻。即皇城內城東北隅也。常置二七僧令轉念。眾僧見客周匝。
廿五日齋後。從使院有使喚僧等。隨使入使衙。得功德使牒偁。權寄住資聖寺。仰綱維供給者。知巡侍御。准使帖轉帖資聖寺。便差巡官。送到寺。且在庫西亭安置。
廿六日雨下。暮際。綱維安排房院。於淨土院安置。院主僧師安。有道心。見客僧。慰問慇懃。每向諸僧。尋問持念知法人。未得的實。
九月五日。夜繫念毘沙門。誓願乞示知法人。聞。揚州節度使繫([□@考]繫恐衍)李德裕。有勑令入京。九月三日。入內任宰相。
六日早朝。當院僧懷慶。持念為業。將佛舍利五粒。來令禮拜。語曰。如要持祕法。余能知一城內解大法人。青龍寺潤和尚([□@考]案惠果弟子法潤)。但解胎藏。深得一業。城中皆許好手。彼寺雖有西國僧。未多解語。持念之業。不多苦解。大興善寺文悟闍梨。解金剛界。城中好手。青龍寺義真和尚([□@考]惠果弟子)兼兩部。大興善寺有元政和尚。深解金剛界。事理相解。彼寺雖有西國難陁三藏。不多解唐語。大安國寺有元簡闍梨。解金剛界好手。兼解悉曇解畫。解書梵字。玄法寺法全和尚。深解三部大法。新天子新造一寺。在宣陽坊。未賜寺額。是元和上太后所建也。今上與太后。別勑新造。勑城中諸寺。簡擇五十餘僧。配入此寺。
七日齋時。左街功德使知巡押衙趙鍊。入當寺來。簡取七僧。從八月廿六日。至九月十日。霖雨不霽。
十四日作狀。起居知巡侍御。如左。
季秋漸冷。伏惟。侍御尊體動止萬福。即此圓仁蒙恩。限以客事。不獲詣展。勤竭([□@考]勤竭池本作覲謁似是)之誠。在物難喻。圓仁先因小事。甚為奉煩。乍得房院。欲擬參謝。緣數十日陰雨不晴。未由遂情。伏深悚㡱。伏請。莫賜恠責。覲謁在近。但增([□@考]增字東本無)馳結。謹遣弟子僧惟正。奉狀起居。不宣謹狀。
開成五年九月十四日 日本國求法僧圓仁狀上
知巡侍御(閣下謹空)
侍御答書在別。更得侍御傳語云。客中乍到如何。寺裏無堂飯。飯食應不如法。和尚自作一狀將來。余進開府。安置有堂飯寺(云[A89]云)。
十八日。作狀。奉呈侍御。
日本國求法僧圓仁
右圓仁。先日伏蒙雅旨。殊賜安存。下情无任歡荷之誠。然圓仁等。乍到[A90]已蒙使司仁造。權置此寺。感慶伏深。更無所望。如請移住有堂飯寺。伏恐惱亂大官。今請住資聖寺。往來諸寺。尋師聽學。任意求法。夜歸本寺。伏乞侍御恩造。特賜允許。謹具如前。伏請處分。牒件狀如前。謹牒。
開成五年九月十八日 日本國求法僧圓仁牒
侍御傳語云。任和尚意。更有所要即報來。與和尚取穩便。
十月十三日。差惟正。共懷慶闍梨。遣青龍寺。令見知法人。於東塔院。有義真和尚。解胎藏。日本國行闍梨 ([□@考]圓行)於此學法。更有法潤和尚。解金剛界。年七十三。風疾老耄。
十六日遣大興善寺。令簡擇知法人。翻經院有元政阿闍梨。解金剛界。持念文書備足。天竺難陀三藏不多解唐語。文語闍梨不及於政阿闍梨。
十七日遣狀起居政阿闍梨。兼借請念誦法門。
久藉芳猷。未因接展。欽仰之誠。難以喻言。昨辱榮問。殊慰愚情。孟冬漸寒。伏惟。 和尚道體動止萬福。圓仁。遠辭本緣。訪尋佛教。遊到城中。未有服勤。伏承。 和尚德尊道高。究暢法藏。開演真教。圓仁。雖未頂謁。殊仰道風。伏以。客事不獲專詣。勤慕空積。奉顏未間。但增馳結。謹遣弟子僧惟正。奉狀代身。不宣謹狀。
開成五年十月十七日 日本國僧圓仁狀上
興善寺政和尚(法前謹空)
於赤山寺。夢見買得秤一具。其賣秤人云。此是秤定三千大千世界輕重之秤也。聞語奇歡(云[A91]云)。借得念誦法門。
十八日始寫。
廿九日。往大興善寺。入勑翻經院。參見元政和尚。始受金剛界大法。入勑置灌頂道場。禮諸大曼茶羅。設供養。受灌頂。又翻經堂壁上。畫金剛智和尚及不空三藏影。於翻經堂南。有大弁正廣智不空和尚舍利塔。金剛智不空二三藏。曾於此院翻經也。開成五年十二月廿九日。夜夢見畫金剛界曼陀羅。到本國。大師披其曼陀羅。極太歡喜。擬禮拜大師。[A92]大師云。我不敢受汝禮拜。我今拜汝(云[A93]云)。慇懃歡喜畫曼陀羅來。
十一月三日雪下。
十三日雪下。
廿六日冬至節。僧中拜賀云。伏惟。和尚久住世間。廣和眾生。臘下及沙彌。對上座說。一依書儀之制。沙彌對僧。右膝著地。說賀節之詞。喫粥時。行餛([□@考]錕東本作餛)飩菓子。
開成六年(辛酉)正月一日。僧俗拜年寺中。
三日有飯供僧。
四日國忌。奉為先皇帝勑於薦福寺令行香。請一千僧。
六日立春節。賜胡餅。寺粥時行胡餅。俗家皆然。又別勑除左金吾([□@考]吾東本作五)衛大將軍。是國親。今帝之阿舅。元來貧窮。去年行於坊寺。擔蘿菊紫等賣。今新承恩。作金吾([□@考]吾東本作五)大將軍。入內蒙除。出來時廿對金甲引馬。騎軍將五六十來。把棒遏道。步軍一百來衛駕。步軍竝皆著錦來。帽子錦袍。其大將軍。著衣冠靴。皆繡鳥衛([□@考]衛恐銜)瑞草之文。拜。南郡([□@考]郡恐郊字南郊天壇所在)後。除鳳翔府節度使。
七日今天子幸太清宮齋。
八日早朝。出城。幸南郡([□@考]郡恐郊字下俲之)壇。[A94]壇在明德門前。諸衛及左右軍。廿萬眾相隨。諸奇異事。不可勝計。
九日五更時。拜南郡 ([□@考]郡下池本有壇字)了。早朝歸城。幸在丹鳳樓。改年號。改開成六年。為會昌元年。及勑於左右街七寺。開俗講。左街四處。此資聖寺。令雲花寺賜紫大德海岸法師講花嚴經。保壽寺。令左街僧錄三教講論賜紫引駕大德體虛法師講法花經。菩提寺。令招福寺內供奉三教講論大德齊高法師講涅槃經。景公寺。令光影法師講。右街三處。會昌寺令內供奉三教講論賜紫引駕起居大德文漵法師講法花經。城中俗講。此法師為第一。惠日寺崇福寺講法師未得其名。又勑開講道教。左街令勑新從釰南道。 ([□@考]道東本作追)召太清宮內供奉矩令費。於玄真觀。講南花等經。左街一處。未得其名。竝皆奉勑講。從大和九年以來廢講。今上新開。正月十五日起首。至二月十五日罷。
二月八日金剛界曼茶羅禎畫了。又勑令章敬寺鏡霜法師於諸寺傳阿彌陀淨土念佛教。廿三日起首至廿五日。於此資聖寺。傳念佛教。又巡諸寺。每寺三日。每月巡輪不絕。又大莊嚴寺。開釋迦牟尼佛牙供養。從三月八日。至十五日。薦福寺開佛牙供養。藍田縣從八日至十五日。設无礙茶飯。十方僧俗盡來喫。左街僧錄體虛法師。為會主([□@考]主東本作至主至屢誤)。諸寺赴集各設珍供。百種樂食。珍妙菓花。眾香嚴備。供養佛牙。及供養樓廊下敷設。不可勝計。佛牙在樓中𨓍。城中大德。盡在樓上。隨喜讚歎。舉城赴來禮拜供養([□@考]養東本無)。有人施百石粳米廿石粟米。有人无礙供䭃頭足。有人施无礙供雜用錢足。有人供无礙薄餅足。有人施諸寺大德老宿供足。如是各[A95]各發願布施。莊嚴佛牙會。向佛牙樓。散錢如雨。求法僧等。
十日。往彼隨喜。登佛牙樓上。親見佛牙。頂戴禮拜。兼入翻經院。見義淨三藏影。壁上書([□@考]書恐畵字)三藏摩頂。松樹街西興福寺。亦二月八日至十五日。開佛牙供養。崇聖寺。亦開佛牙供養。城中都有四佛牙。一崇聖寺佛牙。是那吒太([□@考]太東本傍注天歟)子。從天上將來。與終南山宣律師。一莊嚴寺佛牙。從天竺入([□@考]入字有疑或人字)腿肉裏將來。護法迦毗羅神將護得來。一法界和尚。從于填國將來。一從土蕃將來。從古相傳如此。今在城中。四寺供養。
二月十三日。受金剛界大法畢。供養金剛界曼茶羅及受傳法灌頂。以五瓶水。灌於頂上至夜供十二天。每事吉祥。兼登慈恩寺塔。
十五日興唐寺奉為國開灌頂道場。從十五日。至四月八日。有緣赴來。結緣灌頂。
三月廿五日。詣崇聖寺。禮釋迦牟尼佛牙會。有人多云。終南山和尚。隨毘沙門天太子。得此佛牙。那吒天子。從天上將來。與和尚。今置此寺供養。
四月一日。大興善寺翻經院。為國開灌頂道場。直到廿三日罷。
四日往青龍寺。入東塔院。委細訪見諸曼茶羅。
七日往大興善寺。入灌頂道場隨喜。及登大聖文殊閣。
九日開府迎碑。讚揚開府功名。德政之事也。從大安國寺。入望仙門。左神筞軍裏建之。題云。仇公紀功德政之碑。迎碑軍馬及諸嚴備之事。不可計數。今上。在望仙樓上觀者。
十三日喚畫工王惠。商量畫胎藏幀功錢。
十五日齋了。睡見當寺老僧送卌疋絹來云。有施主。知噵和尚。擬作胎藏像。故付布施來 (云[A96]云)。房裏有俗人十人許。相共隨喜云。和尚令早作胎藏曼茶羅。錢物滿滿无著處領得其物。又夢有一僧將書來云。從五臺山來。住北臺頭陁。付書慰問日本和尚。便開封看書。初注云。生年未相謁。先在五臺一見。 (云[A97]云)具問詞。付送來白絹帶小刀子。竝舊極好。領得其物。擎喜(云[A98]云)。晚間。博士王([□@考]王東本無)惠來。畫幀功錢同量定了。五十貫錢。作五副幀。
二十八日始畫胎藏幀。
孟夏漸熱。伏惟。和尚道體萬福。即此圓仁蒙惟免。被拘抄寫事。不得數就面展。乃㡱([□@考]乃㡱恐反㡱見下文)伏深。一兩日後專到。拜覲未間。但增馳結。謹遣弟子僧惟曉。謹狀起居。不宣謹狀。
會昌元年四月 日 日本國求法沙門 仁狀上
青龍寺真和尚(座前識空)
絹參疋
右物輕尠。謹充遮勢之資。圓仁數年行客。緣身貧薄。奉覲雖近。無物供養。前件微物。謹表重志。伏望領至。莫嫌輕少。不宣謹白。
會昌元年四月 日 求法僧圓仁上
青龍寺真和尚(法前)
興善寺新譯經。念誦法等。四月廿二日寫了。和尚曰。余所解金剛界大法。盡付囑了。其法門等盡寫了。更有不足者。別處尋覓。與元政和尚金前後都計廿五兩。自外不在數限。
錢壹拾貫文
右雖輕少。謹表重誠。伏望檢領。圓仁為法遠來。喜遇和尚求學胎藏大法。伏請慈悲特垂付授。伏願弘傳佛法。利益有情。无任勤欽之誠。謹奉狀謹白。
會昌元年四月廿八日 日本國求法僧圓仁上
青龍寺真和尚(法前)
廿八日。下手畫胎藏幀。
卅([□@考]卅池本作二十九)日黃昏([□@考]昏東本無)。畫金剛界九會曼茶羅。功錢商量。定除畫絹外六十([□@考]十下文作千)文真和尚教化俗人助加絹卌六尺。賜充畫絹。
五月一日。遣行者丁雄萬謝。
昨日。伏奉芳旨。諸事欲成就。歡躍無極。深謝 和尚教化賜絹卌六尺。充畫功德慈緣殊深。專在圓仁。无任感荷。夏熱夜來。惟 和尚道體萬福。即此圓仁蒙惟免緣有小事不獲自詣陳謝。悚愧伏深。後日專到院中面謝未間。但增馳仰。无任感愧歡欣之誠。謹遣丁雄萬。奉狀伏申。不宣謹狀。
會昌元年五月一日 求法僧圓仁狀上
青龍寺真和尚(法前謹空)
五月一日。勑開講兩街十寺講佛教。兩觀講道教。當寺內供奉講論大德嗣標法師當寺講金剛經。青龍寺圓鏡法師。於菩提寺講涅槃經。自外不能具書。
三日始畫金剛界九會曼茶羅幀五副。除畫絹外六千文。是畫功也。此日於青龍寺。設供養。便於勑置本命灌頂道場。受灌頂拋花。始受胎藏毘盧遮那經大法。兼蘇悉地大法。
五月十四日。喫苽美熟。
六月十一日。今上降誕日。於內裏設齋。兩街供養大德及道士集談經。四對論議。二箇道士賜紫。釋門大德。惣不得著。南天竺三藏寶月入內對君王。從自懷中拔出表進請歸本國。不先諮開府惡([□@考]惡或急字)發。五日軍內收禁。犯越官罪故寶月弟子([□@考]子東國兩本無)三人。各決七棒。通事僧決十棒。不打。三藏。不放歸國。
八月七日。為歸本國。修狀進使資寺。
日本國求法僧圓仁。弟子僧惟正。惟曉。行者丁雄萬
右圓仁等。去年八月廿三日。從五臺山。來到城中。伏蒙開府仁造。令權寄住資聖寺。今擬劫歸本國。不敢專擅。謹具如前。伏聽 處分。牒件狀如前。謹牒。
會昌元年八月 日 日本國求法僧圓仁謹牒
九月一日。勑兩街諸寺。開俗講。
七日聞日本僧惠萼弟子三人。到五臺山。其師主發願。為求十方僧供却歸本國。留弟子二人。令住臺山。
廿三日大雪下。一日一夜。樹木摧折。
十二月三日。移住西院。
四日月共大伯星。相近一處行。
八日國忌。當寺官齋。城中諸寺有浴。彗星漸沒現。
三月三日。李宰相聞奏僧尼條疏。勑下發遣保外。無名僧不許置童子沙彌。
八日薦福寺聞佛牙供養。詣寺隨喜供養。街西興福寺。開佛牙會([□@考]會東本無)。巡院轉帖興善青龍資聖等三寺。
外國僧三藏等
右奉軍客處分。前件外國僧。竝仰安存。不得發遣者。事須轉帖。各仰准此處分訖報者。准狀轉帖者。
會昌二年三月五日帖
押衙知巡何公貞
十一日。詣興福寺禮佛牙一宿。
十二日晚因臺山供主([□@考]供主東本作求供)義圓歸山。付送百五十僧供。
日本國求法僧圓仁。弟子僧惟正。惟曉。行者丁雄萬。敬送清凉山佰伍拾僧供。
右圓仁等。設供意者。求法得遂。過海無難。平善得達。廣利羣生([□@考]群生東本作郡主)。劫劫生生。常為大聖文殊眷屬。利益十方。法界含靈。同霑此福。謹疏。
會昌二年三月十二日
日本國求法僧圓仁等謹疏
[A12]廻鶻軍兵入唐侵境。今在秦府。國家抽六節度府兵馬。遣[A13]廻鶻界。首城中有[A14]廻鶻人數百。准勑盡斬煞訖。在諸州府亦同斯格。
巡院帖 資聖寺
日本國僧圓仁。并弟子惟正。惟曉。行者丁雄萬等。
右奉使帖得狀。令發遣保外客僧出寺。其圓仁等。未敢專擅發遣。奉軍客處分。不用發遣。依前收管者。准狀巡帖者。帖寺仰准使帖處分者。
會昌二年三月十日帖
押衙知巡何公貞
見說。[A15]廻鶻兵馬。入秦府城住。節度使逃走。新除節度使在路不敢入。玄法寺法全座主。解三部大法。施胎藏大軌儀三卷。兼別尊法三卷。胎藏手([□@考]手池本作印)契。充遠國廣行。送書謝展。
接近勤渴([□@考]勤渴池本作覲謁)難令夏契([□@考]此句有疑)伏惟。座主道體萬福。即此圓仁蒙恩。依少故。詣展不獲。伏深反[厂@(ㄠ-ㄙ+人)]。謝。座主慈流施法門六卷。充廣行。不勝感愧。弘傳遠國。以答法恩。但未有供養。悚側尤甚。一兩日後。自到院中。面謝未間。但增馳結。謹遣小師奉狀。不宣謹狀。
會昌二年四月 日([□@考]會昌二年東本無)
日本國求法沙門圓仁狀
全座主(法前謹空)
四月廿三日。天子在御樓冊尊號。諸司軍兵馬。排隊樓前。百寮僧門道士班列。宰相進尊號。
五月。奉勑開俗講。兩街各五座。
廿五日圓載留學傔從僧仁濟來。便得載上人會昌元年十二月十八日書委曲云。日本入唐大使相公。到本國京城有亡薨([□@考]亡東本似六字池本作六大使藤原常嗣承和七年薨)長判官得伊豫介。錄事得左少史。高錄事大宰典。淳和皇帝。去年七月崩。第二船漂落裸人國。被破船。人物皆損。偶有卅來人得命。圻([□@考]圻恐折歟)破大舶。作小船。得達本國(云[A16]云)。又楚州新羅譯語[A17]劉慎言。今年二月一日。寄仁濟送書云。送朝貢使。梢工水手。前年秋[A18]廻彼國。
玄濟闍梨。附書狀。并砂金廿四小兩。見在弊所。惠萼和尚附船到楚州。已巡五臺山。今春擬返故鄉。慎言已排。比人船訖。其萼和尚去秋蹔住天台。冬中得書云。擬趁李隣德四郎船。取明州歸國。依萼和尚錢物衣服并弟子。悉在楚州。又人船已備不免奉邀。從此發送載上人委曲云。僧玄濟。將金廿四小兩。兼有人人書狀等。付於陶十二部([□@考]部恐郎)歸唐。此物見在[A19]劉慎言宅。廿五日使牒勘。問外國僧藝業。
巡院帖 揚化團
當團諸寺 應有外國僧等
右奉 使帖勘從何國來。及到城年月。兼住寺。并年幾許([□@考]許東本無)。解何藝業。具名申上者。事須帖團。仰速折狀通功待申上。不得遲速([□@考]速恐違)者。准狀帖團者。
會昌二年五月廿五日帖
押衙知巡何([□@考]何下池本有公貞二字)
資聖寺日本國僧圓仁(年五十。解講法花經)弟子僧惟正(年三十)。僧惟曉(年卅一。竝解法花經)。
奉帖勘。從何國來。及到城年月。兼住寺。并年幾許([□@考]年許東本無)。解何藝業等。
右圓仁等。為抄寫闕本經論。流傳本國。去開成三年七月。隨日本國朝貢使來。到揚州。去開成五年八月廿三日。到城。奉使牒。權寄住資聖寺聽學。謹具如前。謹牒。[A110]牒件狀如前。謹帖。
會昌二年五月廿六日 日本國僧圓仁等謹牒
五月十六日起首。於青龍寺天竺三藏寶月所。重學悉曇。親口受正音。
廿九日有 勑。停內供奉 大德兩街各廿員。
七月廿一日。留學僧傔人仁濟歸天台去。遣惟正相隨到楚州。令([□@考]令東本作全)取本國書信。
八月十六日夜月蝕。
十月十三日。惟正從楚州歸。到上都。得大國書二封。楞嚴院狀一封。高上人書一封。刀子四抦。其付陶中金廿四小兩。楚州譯語[A111]劉慎言。先已月([□@考]月恐用字)盡惣不得。而空手來。得譯語報云。據圓載闍梨命。先已用矣。書凾封先已拆開。
十月九日勑下。天下所有僧尼解燒。練呪術。禁氣。背軍。身上杖痕。鳥文雜工功。曾犯婬。養妻。不修戒行者。竝勒還俗。若僧尼。有錢物及穀斗田地庄園。收納官。如惜錢財。情願還俗。玄亦任([□@考]玄亦任恐亦任意之誤)勒還俗。充入兩稅傜伇。勑文在別。城中兩街功德使帖諸寺。不放出僧尼。長閇寺門。僧眩玄。奏自作劒輪。自領兵打[A112]廻鶻國。勑令彼僧試作釰輪。不成。又准宰相李紳聞奏。因起此條疏。其僧眩([□@考]眩東本作[目*各])玄。當誑隸僧尼財物。准勑條疏天下大同諸州府中書門下牒。行京城內仇軍容([□@考]仇軍容左傍東本有勅罪准勑斬煞訖左右街功德使帖諸寺勘十七字)拒勑。不欲條疏。緣勑意不許。且許請權停一百日內。帖諸寺。不放僧尼出寺。左街功德使奏。准勑條疏。僧尼。除年已衰老。及戒行精確外。愛惜資財。自還俗([□@考]俗下恐脫僧字)尼共一千二百卅二人。右街功德使奏。准勑 條疏。僧尼除年已衰老。及戒行精確外。愛惜資財。自願還俗僧尼。共二千二百五([□@考]五東本無下文有五)十九人。
奉 勑右街功德使奏准去年十月七日。十六日 勑條疏。令還俗僧尼。宜依其愛惜資財情願還俗者。各委本貫。收充兩稅戶。向後諸道。有如此色類。竝准此處分。所蓄奴婢。僧許留奴一人。尼許留婢二人。餘各任本家。收管如无家者官為貨賣。同衣鉢餘外資財收貯。待後勑處分。其僧尼所留奴婢。如有武藝。及解諸藥諸術等。竝不得留。不得剃([□@考]剃東本作削)髮私度。如有違犯。綱維知事。錄報官。餘資產錢物等。各委功德使自條疏聞奏。
會昌三年歲次癸亥正月一日。
十七日。功德使帖諸寺。僧尼入條疏內。竝令還俗。此資聖寺卅七人。
十八日早朝。還俗訖左街還俗僧尼共。一千二百卅二人。右街還俗僧尼共。二千二百五十九人。
廿七日。軍容有帖。喚當街諸寺外國僧。
廿八日早朝入軍裏。青龍寺南天竺三藏寶月等五人。興善寺北天竺三藏難陁一人。慈恩寺師子國僧一人。資聖寺日本國僧三人。諸寺新羅僧等。更有龜[A113]茲國僧。不得其名也。都計廿一人。同集左神筞軍。軍容衙院喫茶。後見軍容。軍容親慰安存。當日各歸本寺。
廿九日楚州新羅人客來。得楚州譯語[A114]劉慎言([□@考]言東本無)書一道。順昌阿闍梨([□@考]梨東國本作利)書一道。
二月一日。使牒云。僧尼已還俗者。輒不得入寺。及停止。又發遣保外僧尼。不許住京入鎮內。
二月廿五日。和蕃公主入城。百司及三千兵馬。出城外。迎入通化門入內得對。勑令安置南內院。是大和公。大和天子。為和[A115]廻鶻國。嫁與[A116]廻鶻王。今緣彼國王法崩。兵馬亂起。公主逃歸本國。隨公([□@考]公下恐脫主字)來[A117]廻鶻人。竝不得入城。[A118]廻鶻王子隨公主來。公主在路自煞之。
五月廿五日。使帖勘諸寺外國僧來由。
巡院帖 菩提團
諸寺應有外國僧等
右奉使帖仰 勘。從何處來。及到城。兼住寺年月。并年幾。解何藝業。各具名分折申。不得遲違者。事須帖團仰速具分折。狀過待憑。申使者。准狀帖團者。
五月廿五日
行押衙知巡何
日本國求法僧圓仁(五十一解講法華經)。弟子僧惟正(年卅一)。僧惟曉(年卅二竝習法花經)。
右圓仁等。為求佛教。隨朝貢使過海。去開成五年八月廿三日。奉使處分。權寄住資聖寺。謹具如前。謹牒。牒件狀如前。謹牒
會昌三年五月廿六日 日本國求法圓仁謹牒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第三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藏經補編 第 18 冊 No. 95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08-31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藏經補編」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