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第五十五
- 第五十六
- 第五十七
- 第五十八
- 第五十九
- 第六十
- 第六十一
- 第六十二
- 第六十三
- 第六十四
- 第六十五
- 第六十六
- 第六十七
- 第六十八
- 第六十九
- 第七十
- 第七十一
- 第七十二
- 第七十三
- 第七十四
- 第七十五
- 第七十六
- 第七十七
- 第七十八
- 第七十九
- 第八十
- 第八十一
- 第八十二
- 第八十三
- 第八十四
- 第八十五
- 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第八十八
- 第八十九
- 第九十
- 第九十一
- 第九十二
- 第九十三
- 第九十四
- 第九十五
- 第九十六
- 第九十七
- 第九十八
- 第九十九
- 第一百
- 第一百零一
- 第一百零二
- 第一百零三
- 第一百零四
- 第一百零五
- 第一百零六
- 第一百零七
- 第一百零八
- 第一百零九
- 第一百十
- 第一百十一
- 第一百十二
- 第一百十三
- 第一百十四
- 第一百十五
- 第一百十六
- 第一百十七
- 第一百十八
- 第一百十九
- 第一百二十
- 第一百二十一
- 第一百二十二
- 第一百二十三
- 第一百二十四
- 第一百二十五
- 第一百二十六
- 第一百二十七
- 第一百二十八
- 第一百二十九
- 第一百三十
- 第一百三十一
- 第一百三十二
- 第一百三十三
- 第一百三十四
- 第一百三十五
- 第一百三十六
- 第一百三十七
- 第一百三十八
- 第一百三十九
- 第一百四十
- 第一百四十一
- 第一百四十二
- 第一百四十三
- 第一百四十四
- 第一百四十五
- 第一百四十六
- 第一百四十七
- 第一百四十八
- 第一百四十九
- 第一百五十
- 第一百五十一
- 第一百五十二
- 第一百五十三
- 第一百五十四
- 第一百五十五
- 第一百五十六
- 第一百五十七
- 第一百五十八
- 第一百五十九
- 第一百六十
- 第一百六十一
- 第一百六十二
- 第一百六十三
- 第一百六十四
- 第一百六十五
- 第一百六十六
- 第一百六十七
- 第一百六十八
- 第一百六十九
- 第一百七十
- 第一百七十一
- 第一百七十二
- 第一百七十三
- 第一百七十四
- 第一百七十五
- 第一百七十六
- 第一百七十七
- 第一百七十八
- 第一百七十九
- 第一百八十
- 第一百八十一
- 第一百八十二
- 第一百八十三
- 第一百八十四
- 第一百八十五
- 第一百八十六
- 第一百八十七
- 第一百八十八
- 第一百八十九
- 第一百九十
- 第一百九十一
- 第一百九十二
- 第一百九十三
- 第一百九十四
- 第一百九十五
- 第一百九十六
- 第一百九十七
- 第一百九十八
- 第一百九十九
- 第二百
- 第二百零一
- 第二百零二
- 第二百零三
- 第二百零四
- 第二百零五
- 第二百零六
- 第二百零七
- 第二百零八
- 第二百零九
- 第二百十
- 第二百十一
- 第二百十二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 第一百八十九卷目錄
- 僧部列傳六十五
- 明一
- 梵琦
- 來復
- 無慍
- 原瀞
- 惟則
- 福報
- 力金
- 宗泐
- 至仁
- 白雲
- 子定
- 清濬
- 啟原
- 智及
- 懷信
- 妙聲
- 志常
- 慧明
- 清濋
- 可靜
- 西竺禪師
- 子嚴
- 正叅
- 受紹
- 德然
- 道安
- 慧日
- 善如
- 東峰長老
- 巋玉崕
- 明徹
- 文謙
- 崇裕
- 輔良
- 妙淨
- 祖偁
- 自緣
- 智度
- 丁真
- 行丕
- 啟禪師
- 祖燈
- 宗濟
- 常欽
- 可授
- 碧峰
- 故山
- 祖闡
- 勝學
- 無念
- 德祥
- 如玘
- 夷簡
- 寶曇
- 法衡
- 潘頭陀
- 妙智
- 具生吉祥
- 克新
- 長在
- 守仁
- 原真
- 紹宗
- 道成
- 普智
- 南宗
- 大圭
- 僧隆
- 如蘭
- 明一
神異典第一百八十九卷
僧部列傳六十五
明一
梵琦
按增集續傳燈錄嘉興天寧楚石梵琦禪師四明象山人姓朱母張氏師在襁褓中有僧來見之謂其父曰此兒佛日也必當振佛法照耀濁世鄉黨因以曇曜稱之從族祖晉翁洵公說法湖之崇恩師往從之趙魏公見之特器重為鬻牒為僧繼受具晉翁遷道塲師為侍者又司藏室因閱楞嚴至緣見因明暗成無見恍然有省由是覽內外典宛如宿習然尚有滯礙原元主徑山師往叅次即問如何是言發非聲色前不物叟遽云言發非聲色前不物速道速道師擬答叟震威一喝師錯愕而退會英宗詔金書大藏經有司以師善書選上京都一夕聞彩樓鼓鳴豁然大悟撫几笑曰徑山敗闕處被我識破了也因成偈曰崇天門外鼓騰騰驀劄虛空就地崩拾得紅爐一點雪却是黃河六月冰翻然東旋至雙徑叟迎笑曰西來密意喜子[A1]已得之矣遽處以第二座初居海鹽福臻升永祚遷杭之報國嘉興之本覺晚年於永祚築西齋而終老焉因自號西齋老人洪武元年九月上念將臣或沒於戰民庶或死於兵宜以釋氏法設冥以濟拔之於鍾山建大法會徵師說法廷臣奏其說上大悅明年三月復用元年故事召師說法又明年秋上又召師以鬼神為問師與同召諸師援據經論辯覈其理成書將入朝敷奏師忽示微疾索浴更衣取筆書偈曰真性圓明本無生滅木馬夜鳴西方日出置筆謂夢堂曰師兄我去也堂曰何處去師曰西方去堂曰西方有佛東方無佛耶師乃震威一喝而逝實七月二十六日也禮部官以遺偈聞上為嗟悼之緇白瞻禮如佛涅槃天界住持白庵乃法門猶子也為治後事時制火化上以師故特開僧家火化之例火餘齒牙數珠不壞舍利紛綴學徒奉其遺骼歸葬西齋而塔焉壽七十五臘六十三
來復
按繼燈錄杭州靈隱見心來復禪師南昌豐城王氏子祝髮於邑之西方寺誓屏諸緣直明涅槃妙旨久之全體無礙謁南楚楚然之洪武元年冬以高行召說法鍾山賜食內庭師有能文聲上詔侍臣取而覽之褒美弗置時蜀王椿為太祖所鍾愛命儒臣李時荊蘇伯衡等與師論道無虛日蜀王遇師甚恭命撰坐心觀道崇本敬賢四箴牓於宮以自警二十四年山西捕獲胡黨舉師等往來胡府坐罪入滅
無慍
按繼燈錄台州瑞巗恕中無慍禪師台之臨海陳氏子七歲入鄉校讀書不煩再授年未冠白父母依徑山寂照禪師剃落謁竺元以狗子無佛性話未破疑問纔開口被元一喝遂大悟呈偈曰狗子佛性無春色滿皇都趙州東院裏壁上挂葫蘆元乃發笑曰恁麼會又爭得師拂袖而出初住明之靈巖遷瑞巖洪武七年夏日本國主遣使入貢就奏請師化其國師以老病辭遂住鄞之翠山一日忽遘微疾索筆書偈曰七十八年無法可說末後一句露柱饒舌咄端坐而逝
原瀞
按增集續傳燈錄杭州靈隱天鏡原瀞禪師會稽倪氏幼從至大寺雪庭立公祝髮及受具遂往杭之集慶從天岸濟公學止觀一日師自謂從上諸老多由教入禪吾亦究別傳之旨乎登華頂叅無見覩又如玉几見石室瑛室與語大奇之曰吾法叔徑山元叟和尚具大眼目今代妙喜也子欲了己躬事往見勿後師遂叅叟於不動軒入門叟震威一喝師不覺汗流浹背即禮三拜已而俾居侍司繼掌記室尋遊金陵見笑隱於龍翔上江西禮諸祖塔像過臨川訪文靖公道話契合延師度夏為作斷江塔銘樸隱軒銘至正丙申出世邑之長慶遷天衣洪武五年設廣薦法會於鍾山詔天下名宿輪座說法師預焉九年冬杭諸山請居靈隱終時年六十七臘五十五
惟則
按繼燈錄嘉興府海門天真惟則禪師湖州費氏子母夢異僧分衛覺而有娠及誕異香襲人髫年出家徧叅楚石千巖一十八位尊宿皆機緣不契後聞匡廬無極源禪師徑往叩之源亦無啟發後值源於廁上乃趨問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源擒住曰道道師於言下釋然頓悟但搖手而已洪武初嘗預廣薦法會以足疾賜歸癸酉仲春示微疾一日清晨告眾曰吾去矣即瞑目而逝茶毗獲舍利無算頂骨牙齒舌根不壞建塔於福祐禪院
福報
按增集續傳燈錄杭州徑山復原福報禪師台之寧海人俗姓方母張氏稟父母命往杭之梁渚崇福出家時石湖美公主淨慈師往叅湖器之為祝髮徑山元叟門庭嚴峻師以己事未明往咨決之叟問近離甚處師云淨慈叟云來作甚麼師云久慕和尚道風特來禮拜叟云趙州見南泉作麼生師云頭頂天脚踏地叟云見後如何師曰饑來喫飯困來眠叟云何處學得這虛頭來師曰今日親見和尚叟頷之次日命居侍司明年升掌藏教久之出世慈溪廬山遷越之東山四明智門洪武初驛召道行沙門師與徑山以中及上竺日章偁赴京館天界寺屢入內庭應對稱旨畱三年賜還智門庵於寺東扁曰海印為終焉之計徑山虛席起師補處前往山象原經始佛殿未就而終師力完之甫八年忽一日得疾甚革侍者請偈師叱曰吾世壽尚有三年[A2]已而果然終時壽八十四夏六十四門人奉全身窆寂照塔右之岡
力金
按繼燈錄嘉興府天寧西白力金禪師吳都姚氏子幼依寶積院祝髮初謁古鼎鼎示以德山見龍潭話從而有契俾掌記室未幾命首眾分座說法至正丁酉出住瑞光會天寧寺災師為起廢帝師授以圓通普濟之號師自幼喪父惟有母存乃去城東一舍築孤雲庵以奉養焉或譏之師呵曰伱不見編蒲陳尊宿乎何言之易易也洪武初遷淨慈四年春詔住天界見皇上於外朝慰勞再三思意優渥即令內官送入院繼復召入內庭奏對稱旨上大悅是春詔建廣薦法會於鍾山命師總持齋事五年復建大會大駕幸臨命師闡揚第一義諦自公侯以下環而聽之靡不悅服一日忽示弟子曰吾有宿因未了必當酬之汝等勿以勢相逼我未幾示微疾委順而化茶毘舍利無數塔於嘉興城西環翠蘭若
宗泐
按繼燈錄南京天界寺季潭宗泐禪師台之臨海周氏子始生坐即跏趺人異之八歲從笑隱學佛經書過目成誦十四薙落二十受具元末隱徑山洪武元年出世中竺洪武四年遷徑山詔致天下高僧有學行者師首應詔至奏對稱旨命住天界五年上建廣薦會於蔣山親行三獻之禮命師撰樂章召集諸幽爽命師為陞座說法十年冬詔師箋釋心經金剛楞伽三經丁巳奉使西域十五年還朝授右街善世復命育髮授以儒職師姑奉命至髮長上召而官之師再辭上乃從之賜師免官後以胡黨獲譴著往鳳陽槎枒峰十九年取歸越五年以老賜歸渡江至江浦之石佛寺示寂塔於天界
至仁
按增集續傳燈錄蘇州萬壽行中至仁禪師自號澹居子又曰熙怡叟番陽吳氏父仲華為江州儒學教授師方五歲其父俾從州之報恩真牧純公七歲得度自幼見地穎拔迥出常兒西域指空和尚赴英宗召便道憩報恩見師歎異曰再世人天師也因授以戒及持摩利胝天呪法師受真牧囑叅元叟於徑山叟視師軒渠一笑師罔知所以汗流浹背失展尼師壇叟咄曰叅堂去次日又見叟曰爾何處人師曰鄱陽人叟曰鄱陽湖深多少闊多少師展手作量勢叟曰不是不是師曰合取臭口遂留侍香繼掌外記叟喜得師謂其徒曰仁書記虎而翼者也出世蘄之德章次住越之雲頂崇報蘇之虎丘萬壽法道衰微位以求得獨師務韜晦五名剎皆公卿敦迫而赴故一出人皆尚之師旁通外典尤邃於易其所論著務在匡宗不以此自多若虞文靖公集黃文獻公溍張潞公翥宋侍講濂輩皆稱之文靖見師黃州思賢寺蘇文忠公祠堂記曰文辭簡奧有西漢風潞國嘗以詩寄有今代能仁叟高風播海涯之句洪武初上以鬼神之理召釋氏之老問焉師語同召者曰鬼神之說當本佛旨以對及為書以進上大說師暮年養閒於松林蘭若道望益尊人不敢叱名咸稱曰松林和尚十五年三月忽示疾十九日有同叅如愚仲來問訊曰師兄時節既至矣諸弟子在側可不賜一言為末後訓乎師曰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曰與師締交五十年矣此別直至淨土相見師厲聲曰盡大千界是一個淨土何處不相見良久索紙書偈已泊然而逝世壽七十四僧臘六十七
白雲
按處州府志白雲禪師麗水人年十五薙髮即禪智寺側楞伽庵習禪定越五歲遊八閩歷諸山復居白雲胡深嘗造問之曰滅卻心頭火特來叅老禪師曰將軍來太早妻伴別人眠深怒欲刃之師曰心頭火未滅略撥即生煙深愧謝師曰若問前程事古月落西川後深提兵至福建征陳友定戰於西陽兵敗為友定所擒死之果如其言洪武[A3]己酉詔起天下名僧師力辭強起之既赴即還杭居虎跑明年歸眾堅留之師曰葉落歸根吾所願也遂回居白雲五日索筆書偈擲筆而逝
清濬
按列朝詩集天淵名清濬黃巖人古鼎銘公之入室弟子嘗司內記雙徑說法四明之萬壽歸隱清雷峰洪武中應召為天界僧官左覺義庚午歲命住持靈谷寺御製詩十三首賜之年六十五示疾畱偈而化師初游金陵宋景濂嘗有文送還四明極稱其詩文以為其才不下於祕演浩初其隱伏東海之濱未能大顯者以世無柳儀曹與歐陽少師也
啟原
按繼燈錄羅陽三峰寺太初啟原禪師日本國人年十九叅上國四十五員知識末於傑峰得法後住三峰一日書偈曰生也鐵面皮死也鐵面皮一椎百雜碎白日繞鐵圍擲筆而逝塔於院南
智及
按增集續傳燈錄杭州徑山愚庵智及禪師字以中別號西麓蘇之吳縣顧氏子父茂卿母周氏入海雲院為童子釋書儒典並進閩國王清獻公都中見之特加賞異聽賢首家講法界觀未終章遂莞爾笑曰一真法界圓同太虛但涉言辭即成剩法乃去謁廣智於龍翔微露文彩廣智大驚有嶼上人者呵曰子才俊爽若此不思負荷大法甘作詩騷奴僕乎無盡燈偈所謂黃葉飄飄者何謂也師舌禁不能答即歸海雲胷中如礙巨石踰月忽見秋葉吹墜於庭豁然有省雖喜不自勝不取證明眼恐涉偏執乃走見徑山山勘辨之師應答不滯山遂命執侍久之遷主藏室至正壬午行院舉師出世昌國隆教轉普慈未幾行省左丞相達失公延主淨慈復請陞徑山洪武癸丑詔有道碩師十餘人集天界寺師居其首以病不及召對賜還穹窿山即海雲也戊午八月忽示疾至九月四日索筆書偈而逝其徒以遺骨藏海雲山陰又分爪髮歸徑山於無等才禪師塔左瘞焉壽六十八臘五十一
懷信
按繼燈錄南京天界孚中懷信禪師明之奉化姜氏子年十五往法華院出家已而祝髮受具習教學三觀之旨後叅竺西西知是法器厲色待之不與交一言師疑益熾一日西上堂舉興化打克賓話問師師曰俊哉師子兒西頷之住明之觀音遷洛迦山賜廣慧妙悟智寶弘教禪師之號法衣一襲至正壬午升中竺乙酉升天童冬十月移主龍翔會明兵下金陵寺僧散去師獨趺坐執兵者滿前無不投仗而拜高皇帝嘗幸其寺聽師說法嘉師言行純慤特改龍翔為大天界寵賚尤加一日謂左右曰吾將歸矣汝等當以荷法自期勵精進行可也言畢而瞑侍者請畱偈遂握筆書曰平生為人戾契七十八年漏洩今朝撒手便行萬里晴空片雪書畢復瞑停龕七日顏面如生其示寂前一日上方督師江陰夢師入謁上問曰師來何為師曰將西歸來告別耳及駕還金陵聞師訃正與夢符上驚異詔出內帑以助喪事舉龕之夕上親致奠送出都門之外茶毗於聚寶山前舍利如麻如菽五色燦爛煙所及處亦纍纍然
妙聲
按列朝詩集妙聲字九臯吳縣人景德寺僧嘗居常熟之慧日寺師事古庭學公洞明止觀博綜內外典善詩文主平江北禪寺洪武三年與西白金公同被召蒞天下僧教有東臯錄七卷洪武十七年法孫德瓛所刻
志常
按松江府志志常號梅隱華亭朱氏子幼有出繩之志禮本一院僧善實薙度習禪誦服勞報事及進具戒歷叅南堂了庵西齋楚石二禪師有得而歸遂繼師席延接雲水邑人嚮慕平居誦華嚴圓覺楞嚴等經以為日課臨終諭眾勉力進修合掌泊然而逝
慧明
按增集續傳燈錄杭州靈隱性原慧明禪師幻隱別號也出台之黃嵒項氏母陳氏既長不甘俗處往依溫之寶冠東山魯公出家謁竺原道公於仙居紫籜山咨問心要不大省發去叅徑山元叟職侍香朝叅夕究一旦默契育王雪牕招師掌藏教未幾出住鄞之五峯遷金峨洪武五年春詔天下高僧建大齋會於鍾山師與徑山季潭俱與是選既竣事季潭奉旨住天界延師居第一座提綱舉要得表率叢林體又明年鎮江金山請師補處十一年升居靈隱學徒坌集宗風大振示滅於洪武十九年六月二十三日壽六十九夏五十
清濋
按列朝詩集清濋字蘭江天台人嘗說法吳中緇素傾向四座至無所容後居天界寺高皇帝召對稱旨御製清濋說賜之有應制次鍾山寺作晚憩錫邑東禪寺有望雲集及語錄毗盧正印行世學士宋濂為敘
可靜
按廬江縣志可靜禪師居廬江大隆寺洪武初考選天下名僧第一賜錦襴袈裟紫金鉢盂永樂間遣御史白玉修其墓
西竺
按崇仁縣志江西西竺大禪師邑九都裴氏子生於元乙未歲出家本邑觀音寺後叅禮一峯寧禪師及金山慈舟濟禪師江西寧王權師禮之賜以尊號隱旴江壽昌寺焚香趺坐示寂時永樂壬寅歲也
子嚴
按繼燈錄南陽府萬安寺松庭子嚴禪師河南之古緱氏縣樊姓幼多疾病父母憐之許以從釋禮齊雲於少林十八受具師聰敏過人博通內外典凡詩文之類不學而能援筆立就碩師鉅儒無不以法器期之叅淳拙禪師拙以寶鏡三昧反覆徵辯大豁疑礙拙曰荷擔大法盡在子躬遂付以衣法有五乳峰頭獅子子光前耀後自超羣之句時南陽府萬安虛席延師主之明洪武二年己酉主少林力田給眾偈曰亂後歸來自耨耘生涯辛苦與誰論晝拈塊石驅山鳥夜坐巢庵逐野豚腸斷秋風頻擊柝目窺夜月暗銷魂近來始識農夫苦一飯仍思施主恩
正叅
按溫州府志正叅永嘉李氏子自幼出家住廣福院勤諷誦嚴戒律屢興名剎座下受其戒者幾二千人壽八十一緇流尊為恆然禪
受紹
按溫州府志受紹永嘉李氏子號繼宗童年出俗投普明坦衢法師得受具於幽谿尊者尋蒙普明記莂堅秉戒律講演法華於山斗精舍梅峰玉泉修法華楞嚴大悲淨土等懺總七十二期勤懇垂老不惓學士大夫與法門龍象叅禪秉律者無虛日著有圓覺懺法心經義語諸編行世壽八十四西泠盧學士琦銘其塔
德然
按松江府志德然號唯庵華亭張氏子生具異相七歲通法華經於杭之天龍寺初叅洪石屋後參長干巗洪屬以緣在吳松為書松隱二字遂來郡南結庵以居題曰松隱足不越閫者三年嘗劃指血命高僧道謙書華嚴經八十一卷天雨寶花洪武初以高行僧薦尋還松隱建塔七級奉藏所書華嚴經二十一年四月沐浴辭眾而逝全身塔於松隱有船居詩十首學士宋濂為序
道安
按松江府志道安字靜中華亭人朱姓出家興聖寺叅松隱德然服勤二十載於松隱建浮圖七級造千佛像還興聖重修寶塔建般舟三昧道場一期九日永樂十五年作偈坐逝年七十有七
慧日
按明高僧傳杭州上天竺寺慧日號東溟天台賈氏子即宋相賈似道之諸孫及似道責戍師尚幼志求出家依縣之廣嚴寺平山和尚數年落髮受具戒年二十二聞柏子庭講台教於赤城師趨座下未幾能領大義子庭歎曰投丸於峻坂不足以喻其機之疾也吾道藉子其大昌乎自是師之學沉浸醲郁而名重一時矣一旦假寐恍見竹橫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師臥地食之既覺言於子庭庭為解曰竹與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緣在上下天竺乎於是渡錢塘謁竹屋淨法師于上竺所處房頗卑濕乃作詩風之竹屋見詩謂眾曰此子不凡異日當主茲山不可以少年易之也故乃遇如賓友無何命典客寮尋掌僧籍竹屋化去時湛堂澄公繼其席器師延居後堂年餘出主吳山聖水元至正四年住薦福歷三禩下天竺災元臣高納麟請師新之寺宇告成王溍為之記四年遷上竺師知緣在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緝之元順帝聞特賜慈光妙應普濟之號併金襴衣以徵之十六年退隱於會稽巖壑間人無識者元相達識帖穆爾遣使物色得之力請還山凡兩住上竺二十五年至明洪武二年詔赴蔣山佛會命禮部給饌明日召見奉天殿百寮咸集僧若魚貫惟師臘最高朱顏白眉班居前列上親問昇濟沈冥之道師備奏稱旨太祖顧謂僧眾曰邇來學佛者惟飽餐優游玩忽歲月如金剛楞伽心經皆攝心之要典何不研窮其義今有不通者當質諸曰眉法師自後召見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嘗與別峰同法師金碧峰禪師輩賜食禁中因奏瓦棺寺乃隋智者大師釋法華之所不可從廢太祖命就天界別建室廬以存其跡詔即開山說法五年孟春復於鍾山建水陸大齋命師說毗尼戒太祖親率百僚臨聽事竣辭歸上竺謝院事日修彌陀懺以臻淨業十二年秋七月一夕夢青蓮花生方池中芬芳襲人寤告眾曰吾生淨土之祥見矣於人間世殆不遠乎後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壽八十九僧臘七十三越十日奉全身藏於寺之西峰妙應塔院師生軀幹修偉眉長寸餘目睛閃閃射人而人無老少見師入城咸呼曰我白眉和尚來也爭持香花以散其上師面嚴冷言不妄發嘗對王公大臣未出一輭媚語至於誘引後學其辭色溫如春曦故人多悅從其學嗣法有思濟行樞允鑑允忠良謹普智文會元秀景梵等若干人
善如
按增集續傳燈錄蘇州開元愚仲善如禪師吳江人動止安徐言不妄發或有求偈語信筆而書皆有警策之意若寄閬門草庵僧云國師萬代善知識鴈宕草庵天下聞得在其中居住者生難遭想報深恩度牒親從天上降得來何翅萬黃金時中若不修僧行孤負皇王一片心師晚年因法門從子瓛瑩中住萬壽闢一室延之養老及相本空繼席待之尤至故得優游以樂其道嘗居葑門直指庵人因稱之曰直指和尚將終呼本空及松林諸子貞松石等訣別泊然而逝
東峰長老
按保定府志東峰長老深澤人洪武初入興果寺為僧年九十餘一日遍告諸舊遊曰吾以某年某月某日歸歷數至期觀者萬人乃對眾作偈遂入塔闔門而逝未入時語鄰人權某曰吾素好食黍糗可取吾食權抵家取之未至遇諸塗見其杖錫如生與之糗搖手不言而去
巋玉崖
按武昌府志巋玉崖元末隱者精形家言著名江湖明初時上徹御聽因落髮一瓢一笠遊至蒲圻常趺坐上方靈鷲二寺精通釋典卒葬鳳凰山下每清明時寺僧鐃歌鼓吹于墓至今不廢
明徹
按漢陽府志明徹不知何許人也洪武初掛錫興國寺時寺遭元末兵燹人舉徹為都綱經理營構寺遂再盛徹之力也徹有戒力通書義嘗賦梅花詩三十首老年退居陽臺一日微恙具湯沐更衣索筆書偈曰漚生漚滅如露如電吾知去矣錫飛難見又自為祭文從容而逝
文謙
按列朝詩集文謙閩縣人十一歲出家遊吳楚歷金陵住台之鴻福寺振揚宗教洪武初召對稱旨久之語其徒曰吾將去矣援筆書偈云有世可辭是眾生見無世可辭是如來見踏倒須彌廬虛空無背面遂端坐而化
崇裕
按繼燈錄九江府圓通約之崇裕禪師毗陵陳氏子年十六從壽昌院東林曉公為沙彌具戒後首叅元叟端次謁斷崖義皆未有所證入乃往見笑隱隱首肯之洪武五年秋上建法會於鍾山師應召至便殿問以佛法大意師以偈獻上大悅賜食上前師或假寐鼻息微有聲鄰坐引裾覺之上笑曰此老人無機心誠善知識也後示寂塔於石耳峰笑隱嘗稱其戒律嚴潔言行不相背馳惟崇裕一人而已
輔良
按繼燈錄杭州靈隱用貞輔良禪師蘇州吳縣人范文正公十葉孫十五從迎福院薙髮受具從北禪澤法師學台教充然若有所契叅笑隱隱一見器之久之乃契心宗尋往四明育王叅石室瑛縱橫叩擊石室極推譽之出世嘉興之資聖遷越之天章移杭之中竺升靈隱臨寂顧謂左右曰吾望日巳時逝矣及時索浴端坐入寂
妙淨
按臨海縣志妙淨邑人性聰慧十五出家聞了堂和尚居四明大興宗教即往叅之得其奧旨時左庵為浙東叢林第一延師主之眾皆敬服洪武初退休巾峰尋移雲峰見山水幽勝曰此可居矣足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法門大振年八十餘端坐而逝所著有方便錄百忍圖
祖偁
按明高僧傳蘇州嘉定淨信寺祖偁字日章別號用拙蘇州常熟張氏子祝髮後東游四明時我庵無公住延慶石室瑛公居育王皆待以忘年後嗣法於竹屋淨法師出世永定教寺繼遷崑山廣孝嘉定淨信而主教吳下垂五十年洪武初預選高行有旨就天界寺說法上數召入禁中奏對稱允加賜慈忍法師之號後賜歸故里終焉
自緣
按臨海縣志自緣姓陳邑人年十七薙髮受具足戒趺坐一室日以縛禪為事謁天寧日溪泳一見以為法器隨泳住杭之淨慈寺咨決心要漸息羣念以至於無念而父母俱耄獨繫念不去乃辭歸省道經臨界日已向暮欲求憩泊之所不可得夜行十餘里乃逢破屋半間夜不能寐自誓結團蕉以棲行脚遂力新古妙相寺佛法精進號佛心普濟禪師洪武戊申三月忽一日索浴更衣書偈而逝瘞於寺之西偏宋景濂銘其塔
智度
按繼燈錄處州福林院白雲智度禪師處之麗水吳氏子從空中假禪師祝髮受具深習禪定者四年出遊閩中還乃築福林院以居日取楞嚴圓覺閱之久之復出遍叅謁無見問西來密意未審如何見曰待娑羅峰點頭却向汝道師以手搖曳欲答見遽喝師曰娑羅峰頂白浪滔天花開芒種後葉落立秋前見曰我家無殘羹剩飯也師曰此非殘羹剩飯而何見頷之乃服勤數載及辭歸見祝之曰心法相投豈在多言勿掉三寸舌誑人須真正見解著於行履可也師佩服之居龍泉之普慈僧徒雲集至八百人丙午遷武峰洪武己酉應召入京未幾回浙明年二月示寂還福林五日索浴更衣書偈曰無世可辭有眾可別太虛空中何必釘橛擲筆而逝荼毗得舍利五色齒牙數珠不壞塔於院西
了真
按紹興府志了真天台人寄跡山陰諸寺嗜酒落魄拖杖乞錢市中時散與貧者冬月惟著單衣或敲冰而浴洪武二年大旱真乃留重偈辭眾瞑目而逝鄉人舉龕燔於五雲門外甘雨隨澍
行丕
按明高僧傳寧波普陀寺行丕字大基寧波鄞縣人也宗說兼通行解相應蔚為時之名僧初由天台佛隴昇主寶陀匡眾說法恢復產業而振興叢席洪武庚戌春正明部使者贑州劉君承直與師抱杖西東遊使者曰此清淨境也盍為亭師乃建清淨境亭於寺之南嶺上從三十尺衡如之左倚山右入潮音洞學士宋景濂為記
啟禪師
按增集續傳燈錄台州護聖迪原啟禪師臨海人為書生時拜叔父堅上人於里之寶藏寺偶閱其几上首楞嚴經至山河大地皆是妙明心中所現物處置卷紬繹良久豁然有省白父母求出家禮寂照為師服頭陀行久而益勤出世護聖退居東堂七年著書曰大普幻海曰法連通略曰贅譚曰疣說曰儒釋精華總若干卷又作佛祖大綂賦終時壽四十三
祖燈
按繼燈錄天台上雲峰無盡祖燈禪師四明王氏子叅日溪詠公於天寧溪頷之出叅方山諸大老尋卓錫上雲峰足不出閾者五十春秋洪武二年二月八日示微疾書曰生滅與去來本是如來藏拶倒五須彌廓然無背向投筆端坐而逝
常欽
按鎮江府志常欽字惟心金壇王氏子生不肉食穎異過人稍長讀六經過目不忘為僧住儀真天寧寺時兵後尸骨山積並聚火葬之洪武初帝親選住持甘露欽至說法聽者千餘人一日忽斂篋中經衲諸物悉以遺其徒而書偈曰諸幻因緣本不有怪怪奇奇心與口只今舉似向人看放下依然空兩手書畢擲筆而逝其人執行峻特儀貌整潔為文下筆立成詩亦清圓有損叟集若干卷行世一時名士如翰林張翥危素叅政滕毅暨俞希魯顧觀輩咸與游焉
可授
按繼燈錄杭州淨慈無旨可授禪師台之臨海李氏子年十二入石門寺為驅烏十九得度為大僧已而歎曰所貴為比丘者務欲究明心宗爾苟纏蔽文字相中何時能脫離耶遂杖策遍歷諸方因緣俱弗契久之叅普覺明公於靈隱問答之頃疑情頓釋覺可之洪武六年杭之中竺以府侯之命起師主其席師勉強應之行至江濱淨慈諸眾相率邀於道擁入居其位師却之不得色頹然不怡居二載手撾鼓而退歸臥竹院俄示疾端坐西向謂左右曰吾將逝矣眾請偈師曰吾宗本無言說乃合爪稱佛號至聲漸微而寂茶毗牙齒貫珠不壞舍利色如金銀水精者遍地藏於龍塔
碧峰
按江寧府志碧峰禪師乾州永壽人少棄家入禪林時如海真公樹法蜀晉雲山亟往見之聞法要遂出遊憩峨嵋山中不復粒食日採柏啖之脅不沾席者三年自是入定或累日不起嘗趺坐大樹下溪水橫溢人疑其死七日水涸競往視之趺坐如故眾以為神高帝詔至京師止於天界寺時召入問佛法及鬼神情狀奏對稱旨後忽鬻衣鉢作佛事七日示微疾上親御翰墨賜詩問之亡何沐浴更衣危坐而逝
故山
按蘇州府志故山洪武初住吳之延慶次住寶華後歷揚州都綱兼住天宮所著松月集格韻高絕有唐人風
祖闡
按寧波府志祖闡字仲猷祝髮於邑之永樂寺年十八機鋒峭峻敻出流輩洪武四年主郡天寧席詔取天下高僧闡與焉尋奉使日本歸一日郡僧恕中訪之及別闡笑曰可遲一日送我明日果合掌而逝
勝學
按繼燈錄武昌府九峰無念勝學禪師德安隨州應山人陳姓九歲禮本郡寶林緣公出家自覺己事不明叅無聞聞示萬法歸一話後入嵩山住靜一日有省偈曰數載東山昏霧濛憑欄終日待晴空夜來忽起霜天月萬象全彰一鏡中由是道風昭著後回寶林楚昭王建剎延師居之洪武間太祖召至奉天殿親問法要師進偈上大悅御製詩文以賜永樂三年三月二十九日說偈曰世尊七十九無念八十邊打破華藏海依舊水連天儼然而逝塔全身於師子巖諡清福廣慧禪師
無念
按東昌府志無念堂邑人早祝髮為馬橋寺僧手寫法華經三時持誦不出門戶清心苦行嚴奉戒律士夫聞其名時有所叩請語及時事掉頭不應一日其師遊武當山無念囑曰幸速還吾某日將去遲之不及見也師以為誑至日召其徒設几浣衣具食食畢攝衣徧謝寺中僧趺坐几上而瞑時其師在河南道中恍惚見無念牽衣語別歸問之蓋圓寂之日也年甫三十二
德祥
按列朝詩集德祥字麟洲錢唐人持戒律書宗晉人擅名一時詩刻苦高逼郊島有詩曰桐嶼集洪武初住持徑山臨終倚座曰一隊酒糟漢我爭如爾何談笑而逝公有題倪雲林周履道書畵云東海東吳兩故人別來二十四番春又有為王駙馬賦清真軒詩則知公生元季至永樂中尚在也有和御製賜赤脚僧詩又句容道中詩云十年三度上京華則洪武中應召浮屠也田汝成西湖志云故宋時為僧入元屬念舊國有風雨望月諸詩汝成志稱詳博其疎繆如此
如玘
按明高僧傳杭州演福寺如玘字具庵別號太璞得法於文明海慧繼絕宗公師學冠羣英才逸三教非但十乘三觀九經七史凡世間所有名言祕典無不博綜太祖命住天界日與諸耆德闡揚教乘以備召問命同宗泐訂釋心經楞伽金剛諸經奉旨頒行天下
夷簡
按列朝詩集夷簡字易道義興人與止庵祥公同嗣法於平山林和尚洪武五年與鍾山法會十一年住杭州淨慈寺十二年住南京天界寺除僧錄左善世鍾山法會詩八首以應制篇章宣說第一義諦聲韻鴻朗宣公鴻樓之作方斯蔑如也
寶曇
按蘇州府志寶曇先世汴人母吳生曇之夕夢有僧踵門適天目斷崖禪師示寂謂斷崖再世也襁褓中見僧輙喜笑見佛即禮拜常時疊足方起皆以和尚稱之後出家隨方建立伽藍洪武六年召至京師賜膳慰勞居天界寺又久居蜀之峨嵋因奏先居吳門集雲妙隱大雲三寺乞并為一因勅號南禪集雲之額二十五年示寂於天禧寺上傷悼遣官諭祭飯僧三千茶毗會者萬人命其徒分遺骨歸葬於吳及峨嵋建塔焉
法衡
按寧波府志法衡字允平徐氏子自元時年十一由白巖智門寺祝髮博覽經教主寺慧和尚令掌庫事固辭乃於寺南松林結庵以居甘尚清苦習禪定能以善導人人咸禮之明洪武十年鄞碩儒單仲友以使事止僧舍因問如何是芥子納須彌衡遽答曰先生讀五車書今安在何處單駭而敬之遂著名湖海主寺者置之首座忽微疾即沐浴更衣請眾辭謝危坐而寂闍維之後於灰爐中得堅固子光明瑩徹狀如冰雪
潘頭陀
按寧波府志潘頭陀年二十好屠宰一旦悔悟改作從善棄家入天台浪遊江湖得道而歸居等慈寺說法從者甚眾一日縱步出行有一老嫗浣衣溪上見頭陀來諦視良久乃曰此非昔日潘屠邪潘俯首作偈云人說歸家好歸家心不寧溪邊老婆子猶說舊時名乃負父母棺歸山中合掌誦經忽火起與之同化後數年有人見頭陀於他方者
妙智
按溫州府志妙智號白猷姓楊氏五歲隨父念法華經至火宅求解說父異之十四歲出家靈鷲適月出其師東林出對云日暝來看天際月何患無明智指佛前燈應聲云燭殘摘起佛前燈管教續焰林喜曰此再來人也由是北造雪峰西抵峨嵋南登鴈蕩東入天台洪武間縱遊廬山於天池葺茅居焉母陳氏一日暴卒復甦語家人曰昨至一處見宮殿森嚴吏戒勿入指以歸路仍與偈云八十四年獅子母偶因風燭悟無常好箇愚溪勤念佛天風吹送藕花香時智在廬山號愚溪云後母果八十四卒永樂戊子孟秋庚申夕智向月三復汪鼎新詩庵無人守庚申夜池有荷開子午花眾曰何也智曰十日後可見浹旬晨起沐浴升堂乃說偈跏趺而逝
具生吉祥
按山西通志具生吉祥姓剎帝邾氏與釋迦同國明洪武中來禮五臺太祖召見奉天殿奏對稱旨賜銀印金號及御製善世歌有笑談般若生蓮花之句其後沐浴危坐而化停龕六日自焚得五色舍利煙焰所及皆綴於松枝若貫珠然今立塔在普光寺與碧峰塔對
克新
按列朝詩集克新字仲銘番陽人宋左丞余襄公之九世孫始業科舉朝廷罷進士乃更為佛學既治其學益博通外典務為古文出遊廬山下大江覽金陵六朝遺迹書記於文皇潛邸之寺七年兵起畱滯蘇杭主常熟之慧日遷平江之資慶洪武庚戌奉詔往西域招諭吐蕃公為文二十年所著有南詢稿黟南程文河東張翥所正也所與遊者楊廉夫顧仲瑛丁仲容之流而今所傳雪廬稿者如送側失總管還朝序則徵糧于張氏由海道還朝者也蘇院判招降詩序而張氏之蘇同僉攻江陰而旋師也大率望庚申之中興美張氏之內附而於聖朝多指斥之詞其為文自稱江左外史殆亦有微指歟
長在
按蘇州府志長在號別峰江陰陳氏子方晬值兵亂母攜之走墜水不能救次日兵見錦䙀小兒浮水中舉取其䙀而體尚溫俄頃遂甦異之攜歸邑民張勝乞為子集慶寺僧正純聞其事遂乞為徒既長往天界寺謁曇公器之俾領綱維洪武二年補雞鳴寺住持引見奏對稱旨適信國公奏寧波育王寺乃釋迦世尊真身舍利道塲久乏住持帝曰雞鳴寺僧有福著他住育王越數歲宗風遠暢永樂二年歸住雞鳴十月無疾而化闍維五色舍利纍纍
守仁
按列朝詩集守仁宇一初號夢觀富陽人發跡四明延慶寺住持靈隱洪武十五年徵授僧錄司右講經甚見尊禮三考升右善世母沒奉旨奔喪賜鏹殯殮洪武二十四年主天禧示寂於寺南洲洽公跋楊鐵厓送夢觀遊方序云師少從鐵厓遊奇才俊氣師友氣合觀於序文可知鐵厓東維子集有送蘭仁二上人歸三竺序蘭即古春蘭公仁即公也其略云余在富春時得山中兩生曰蘭曰仁皆用世之才授之以春秋經史學兵興潛於釋又云二子齒甚稚志甚宿學甚能以宗乘與吾聖典合兩為一以載諸行事以俟昭代之太平夢觀集六卷即古春所編定也
原真
按明高僧傳原真號用藏松江上海米氏子也出家受具興聖寺傳天台教觀戒行高潔博極羣書精修法華彌陀懺法暇則書法華諸經隨緣演說禪坐達旦洪武乙丑微疾索浴書偈告眾曰四十二年無作無修有生有滅大海一漚真歸無歸心空淨遊趺坐泊然而終
紹宗
按松江府志紹宗字一原號遂初上海陳氏子年十三出家里之安國寺得法於靜庵鎮法師天資穎悟戒行精嚴初說法杭之長慶緇素嚮化次陞吳興慈感時右講經守仁住持長干延居第一座扶樹居多洪武二十六年應召有事廬山奏對稱旨賜金縷僧伽棃等服擢右講經陞右善世三十年正月五日示微疾端坐而化勅遣中使致祭茶毘日會者數千人其徒奉舍利遺骨塔於安國寺
道成
按繼燈錄金陵天界寺雪軒道成禪師雲州趙大王之遠孫父徙居保定遂家焉年十五出家郡之興國寺師廣顙平額氣象雄偉有大志受具已結三人為侶在青州土窟中密究單傳之旨忽有老人貌甚奇古謂之曰汝三人忘苦辛甘淡泊究明向上大事他日必作法門棟梁去也師叱之曰既作棟梁居土窟之中老人曰未有常行而不住未有常住而不行言訖而隱師益自勵聞秋江潔公大弘曹洞之旨於靈巖遂往禮謁潔問金鎖元關打開也未師曰千年桃核裏覓甚舊時仁潔頷之囑曰是汝本有之事善自護持他日能弘吾道者必汝也洪武十五年天下郡縣開立僧司統領釋教師應選道契親王殿下睿眷[A6]尤隆三十年秋八月上召師至殿命住天界師奏不會佛法上製詩一首鑴於金榜懸諸法堂曰不答來辭許默然西歸隻履舊單傳鼓鐘朔望空王殿示座從前數歲年是年十月勅就寺建普度大齋三晝夜上躬率百僚行祭獻禮已幸丈室從容顧問賜寶鈔若干錠文皇嗣位奉使日本國往宣聖化二年回與同使官僚備奏皇情大悅恩寵之隆有加四年以僚佐譖繫於囹圄百餘日師坦然無慮上知其非罪宥之六年春奉旨就鍾山建普度大齋命師說法聽者數萬人十一年赴北京朝賀奉旨於慶壽建齋賜賚尤加宣德三年師年七十六表辭歸山宣皇憫其誠遣內官護送南還天界寺西庵養老七年臘月八日示微疾辭眾說偈趺坐而逝上遣官致祭有文春秋八十一僧臘六十有五闍維之日煙焰五色仙鶴翔空異香縹[緲-目+耳]官貴四眾萬餘人咸歎希有火後收舍利圓紅者無筭建塔於應天府安德門外勅賜塔所為鷲峰禪寺
普智
按浙江通志愚海名普智姓葉氏寧邑人崇先講師辟為侍者令讀華嚴頓明教觀入明住持崇惠有修蛇現於庭師囑曰果是天龍呈象宜現大身須臾果現大身騰空而去洪武中詔入京師講華嚴敕住安國寺入寂茶毘齒舌不壞
南宗
按貴州通志南宗長沙沙門悉志禪宗洪武間遊貴陽募建大興寺推演內教感化者多示寂茶毘得舍利子
大圭
按繼燈錄泉州開元夢觀大圭禪師晉江廖氏子初習儒學既成父詔之曰吾為佛不成吾以汝許佛汝其毋違師乃往開元禮廣漩為師得度後侍佛果凡三歷職而至分座宣政院檄師主承天堅謝不起築室於寺西額曰夢觀日以詩文自娛其文似柳其詩似陶允登作者之壇學者俱宗之示寂建塔於西山所著有夢觀集紫開士傳行世
僧隆
按蘇州府志僧隆姓施氏尹山寺僧也洪武壬申四方沙彌給牒京師者三千人悉籍為軍時方旱禱雨隆因乞焚身以代之至雨華臺望闕再拜取瓣香書風調雨順四字語中使曰為我奏之已爇或進香火中舒臂接之既焚雨即大澍上喜此即僧隆雨也製落魄僧詩以彰之
如蘭
按列朝詩集如蘭字古春富陽人自號支離少與夢觀仁公俱游於楊鐵之門剃染後住杭州天竺道行超邁太宗御極召四方名德較鋑金律論三藏師與首列錫賚優渥于忠肅公謁古春蘭法師塔詩序云古春法師先君方外友也予彌月時師赴湯餅之會摩予頂曰此兒他日救時宰相也已而齠齓知學先君數以師言警予及登第拜官恐負師之知言茲以內艱家居而師與先君不可復作矣感時追舊祗具盤蔬茗盌展拜師墓爰賦一律以識予之耿耿云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藏經補編 第 16 冊 No. 88 古今圖書集成選輯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10-1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藏經補編」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