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勝鬘經講記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A1]

懸論

一 敘大意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簡稱勝鬘經為真常妙有的大乘要法華經涅槃經楞伽經等經的要義本經都包含得有在南北朝時流通極廣今先以三義來略明本經的要義平等義究竟攝受義

平等義大乘佛法有一名句一切眾生皆得成佛。」[A2]這句話是極深極偉大的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這是不簡別任何人的人人都可以成佛的在六道中輪轉的其他眾生無論如何也終於會有修學佛法的能力達到成佛的目的不可說這些眾生可以成佛那些不可成佛而是普為一切眾生的所以佛法極其平等比之一般佛法才是真正的大平等究竟的真平等佛法雖是為一切眾生的一切眾生皆成佛的但仍以人類為本其他眾生要到人的地位才能發心修學而成佛所以唐朝裴休的圓覺經序佛法是遍為一切眾生的然其真能發菩提心的唯在人道以人言人佛法是不簡別什麼人的約本經作三點來說

(一)出家與在家佛法有出家與在家的兩類有以為佛法是出家人的或出家眾是特別重要的其實約大乘平等義說學佛成佛以及弘揚正法救度眾生在家與出家是平等平等的像本經的勝鬘夫人就是在家居士她能說非常深奧圓滿究竟的法門若說大小乘有什麼不同可以說小乘以出家者為重大乘以現居士身為多維摩居士中國的學佛者都是知道的他是怎樣的方便度眾生呀考現存的大乘經十之八九是以在家菩薩為主的說法者不少是在家菩薩而且也大多為在家者說向來學佛者總覺得出家勝過在家然從真正的大乘說勝過出家眾的在家眾多得很有一次文殊與迦葉同行文殊請迦葉前行說你是具戒證果了迦葉轉請文殊先行說你早已發菩提心領導眾生了結果是文殊先行發菩提心的大乘學者雖是在家眾也是被尊敬的佛教的史實上看晉時法顯去印度時見到華氏城的佛教多虧了一位在家居士羅沃私婆迷的住持唐時玄奘到印度去先在北印度從長壽婆羅門學中觀到中印度跟勝軍論師學瑜伽近代中國如楊仁山居士等對佛教的貢獻及影就很大小乘說出家得證阿羅漢果在家就不能得以大乘佛法說一切是平等的反之佛在印度的示現出家相——丈六老比丘是適應印度的時代文明而權巧示現的不是佛的真實相如佛的真實身——毘盧遮那佛不是出家而是在家相的不以出家眾為重而說出家與在家平等為大乘平等的特徵之一

(二)男子與女人現在人都在說男女是平等的不知佛法原就主張男女平以小乘說比丘得證阿羅漢果比丘尼同樣得證阿羅漢果以大乘說智慧斷煩惱自利利人男女是一樣的寶積經中的勝鬘會妙慧童女會恒河上優婆夷會大集經中的寶女品中善財童子所參訪的善知識中有休捨優婆夷慈行童女師子頻申比丘法華經的龍女維摩詰經的天女等大乘佛教中的女性是從來男眾平等的但過去佛教受了世間重男輕女的影響女眾仍不免有相形見拙這在大乘佛法的平等上說男女平等而且都應荷擔佛法的摩訶波闍波提丘尼圓寂後佛就將她的舍利對大眾說要說大丈夫她就是大丈夫了因大夫所能做的她都做到了這可見大丈夫不是專拘形跡的能依佛法去做到佛法所當作的不論是男是女都是大丈夫經中每說女子聞佛說法即轉女身為男身法華經中的龍女轉丈夫身成佛這不都顯示這一番深義嗎經是極深奧圓滿的一乘大教而由勝鬘夫人說法開顯了男女平等的真義

(三)老年與少年在形式上傳統的聲聞僧團是重年老上座的因而佛教養成重老的習慣說什麼和尚老就是寶其實佛教所重的上座是勝義上座即能證真而解脫的那怕是年輕比丘或沙彌如解脫生死就是上座有智慧上座就是受持三藏的大德法師有福德上座他的福緣殊勝得信眾信仰能因他而得財力修寺塑像等為佛法服務這三類勝義上座是專精禪思的智慧上座是受持三藏的福德上座是勤勞僧事的傑出者此外還有生年上座即指出家多年的老比丘這只是由於衰朽龍鍾而得他人哀愍推許而已其實老有何用釋迦佛成佛時才三十五歲八十歲的老外道要歸依佛呢大乘經中充滿青年信眾許多童男童女都是發大乘心的嚴經的善財童子般若經的常啼菩薩都是修學大乘法的好榜樣羅什藏受學中論不過才十幾歲佛藏經老上座們鬥諍分散為五部年少比丘多有利根[A3]住持了佛法沙彌雖小不可輕[A4]小乘經本有此意到大乘佛法中才充分的開展出來勝鬘夫人為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的愛女年紀極輕弘通大乘法教引導七歲以上的童男童女都信修佛法從青年人的弘揚大法一切青年的修學佛法來看顯示了大乘佛法的青年老年平等不揀別少年而有所輕視的

究竟義上約人說此約法說大乘佛法說平等不是但求平等甚至普遍降低而是要求普遍的進展提高擴大而到達最究竟最圓滿的佛法的究竟平等就是成佛人人都可到達這一地步所以是極平等而又最究竟經從一乘章到自性清淨章都發揮這佛乘的究竟圓滿義佛法中有聲聞緣覺但這是方便說的不是究竟真實究竟圓滿處唯是如來——即是一切眾生皆成佛的佛如來才是究竟這可從如來功德如來境智如來因依三點去說

(一)如來功德佛的果德是究竟圓滿的不是小乘可比所證的涅槃如來是無餘涅槃小乘是少分的涅槃所斷的煩惱佛是斷盡五住二乘只斷除了前四住的煩惱所離的生死苦佛是永離二種死二乘只離去了分段生死苦所修的道佛是一切道因此而得過恒沙的一切佛法得第一義智二乘只是修少分得初聖諦智不論從那方面看唯如來的常住功德才是究竟的

(二)境智境是佛所悟證的——是一滅諦即諸法實相智是悟證實相的佛的第一義智——平等大慧智所悟的實相境所發的實慧都是究竟圓滿的通常說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A5]即此一滅諦與第一義智佛地經佛果功德就是以四智菩提圓成實性——五法為體所以從佛的無量無邊功德中統攝為智與境都超越二乘圓滿究竟

(三)因依如來的能證智與所證理一般的說來要到如來才究竟其實究竟的真如是常恒不變智慧與無邊功德也是不離於真實而本有此功德勝能一切眾生本來具有的這就是經中所說的如來藏(即佛性)如來藏即一切法空性即一滅諦而為功德勝能的所依因人人有如來藏因而人人都可成佛從如來究竟的境智推求到根源即指出如來究竟所依的如來藏如長江大河一直往上推可以發現到它的發源處人人有如來藏只要能本著如來藏中的稱性功德智能引發出來就是如來如來是究竟的由於一切眾生有如來藏所以一切眾生平等一切終於要成佛而後已這一思想在真常妙有不空的大乘經中發揮到極點

攝受義這從人法的相關說受是領受接受攝是攝取攝屬攝受正法就是接受佛法領受佛法使佛法屬於行者成為自己的佛法達到自己與佛法的合一所以攝受正法在修學佛法的立場說極為重要如不能攝受佛法為自己說平等說究竟對我們有什麼用眾生本有功德智慧的根源但還是凡夫具足又有什麼用原因在不能攝受佛法不能使佛法與自己的身心合一未能從身心中去實踐體驗世間沒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彌勒與釋迦是從精進勇猛中修學佛法而成必須使佛法從自己的身心中實現出來這才能因一切眾生平等具有究竟的如來藏而完成究竟的如來功德

攝受正法也應分三義說即信行三者通常以為念佛須具足信其實凡是佛法都要有此三者信為欲依欲為勤依[A6]以信為依而起願欲的求得心有了願求心就能精進的去實行但此中最要者為信常妙有的大乘法信是特別重要的如有人能了解佛法但不依著做去這就明他信得不切如真能信得佛法信得佛的功德智慧的偉大信得佛法的救眾生的功用信得人生確為眾苦所逼迫不會不從信起願從願去實行的是學佛的初步如勝鬘夫人一聞佛的無量功德就欲見佛見佛即歸依生信接著就是發誓願修正行一切都從信心中來等到說明如來藏為大乘道」,即廣為勸信極究竟的如來乘唯有極切的誠信心才能攝受成就華嚴經信為道源功德母。」[A7]大智度論信如手[A8]手是拿東西要得佛法就應從信下手佛法的無邊智慧功德寶如有信心就可盡量取得(攝受)否則即是入寶山而空手回佛乘是究竟而又平等的從平等到究竟關鍵就在攝受正法攝受正法以信為初門有信而後立大願修大行本經中都是有所說明的這即是從歎佛功德到攝受正法章

平等究竟攝受——三個意義為本經的核心精要特先為略說

二 釋經題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簡別律與論經是一切經的總稱有大乘經小乘經今說方廣即簡別了小乘經方廣又是一切大乘經的通名大乘經的部門很多凡是說一佛乘而聲聞緣覺是不究竟的即可稱一乘經與方便經法華經有十三個名字其中就有稱為一乘經大方便經這是大乘經中會三歸一教典的通名本經在這一類大乘經裡別名為勝鬘子吼因為這是勝鬘夫人所說的所以經題有三層通別現在再分開來講

勝鬘勝鬘夫人是波斯匿王和末利夫人的女兒傳說是七地菩薩——也有說是八地的從世間的名義說梵語室利末利此云勝鬘末利是母(末利夫人)名——此云鬘印度人多以父母的名字立名如舍利弗是提舍的兒子名優波提舍室利此云勝所以勝鬘是父母希望女兒的才貌福德超越母親意思是印度的裝飾品是用花結成的掛在頸項或頭上如從佛法立名的意義說鬘指種種功德聖賢以功德為莊嚴——大涅槃經七覺妙鬘[A9]德鬘優婆夷[A10]維摩詰經深心為華鬘[A11]例如華嚴是以菩薩大行的因華莊嚴無上的佛果法身(如來藏)是一切眾生所具有的但因沒有功德莊嚴而法身還不能顯現菩薩發菩提心修自利利他就是為了莊嚴一乘的法身今勝鬘夫人修一乘行弘一乘教即是以功德鬘莊嚴一乘的佛果人天功德二乘功德都可以說是莊嚴然菩薩的大行莊嚴莊嚴中的殊勝是殊勝的功德鬘所以名為勝鬘

師子吼師子為獸中王經中每喻佛菩薩的說法如師子吼師子吼的含義很多現在簡為二義來說無畏說師子吼時在一切獸類中無所怖畏而得自在今勝鬘夫人在佛前說一乘大法縱橫無礙無所怖畏所以讚美為師子吼勝鬘夫人說法降伏非法——習諸外道腐敗種子勝鬘如師子一吼百獸畏伏無畏說是含有無畏於他而令他畏伏二義的本經稱師子吼特別是指一乘法說如說說一乘道如來四無畏成就師子吼。』一乘章[A12]成就四無所畏而暢說一乘究竟義故名師子吼定說傳說師子是一往直前而不走曲徑的說法有二種方便說即是不究竟不徹底的說過後還須另加解釋決定說即是肯定的究竟徹底的本經說以師子吼依於了義一向記說。』[A13]一向記說者即究竟而肯定的說不再改變修正的這種決定的說法與師子的一往直前一樣佛法中的法門有人天乘法聲聞乘法緣覺乘法這都是方便的說法而此菩薩大行如來極果的唯一大乘法為最究竟徹底的了義說今勝鬘夫人亦作此究竟了義說以名勝鬘師子吼

一乘關於一乘古來諍論極多為三乘中的大乘就是一乘呢還是大乘之外另有一乘中國自光宅法雲天臺智者以來都傾向於後說論到一一是不二義唯此而更無第二所以名一乘即車乘運載自在喻佛法的眾生從生死此岸運至涅槃彼岸出三界而到一切智海佛法中有的地方說五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有的地方說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或大乘現在說一乘即簡別不是(五乘)三乘聲聞乘和緣覺乘究竟的所證的涅槃也不是真實無餘的涅槃真得究竟涅槃即是成佛一乘即一佛乘為簡別聲聞和緣覺乘否定聲聞與緣覺乘的究竟而說一乘是無諍的但一乘是三乘中的大乘——即無二唯一大乘呢還是於聲聞菩薩三乘之外另有一乘呢這就有異說了其實對二說一或對三說一樣的如手中只有一顆荔枝而對小孩說我手裡有三樣果子有梅有荔枝等到伸開手來手中只有一顆荔枝餘二皆無這即如法華經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A14]但也可以說並無三果唯有一果以初說有三果開手時只有一枚法華經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第)二若(第)三。』[A15]由此看來簡三說一與簡二說一根本是一樣的沒有什麼矛盾我們指右邊的二線說此二是短的而說左邊的是長的一長兩短這是一種說法約上下而論或者並沒有三根長線長線只有一根這又是一種說法所以無論說無二唯一或無三唯一大乘是貫徹始終即是一乘而不可破的不過約菩薩的修行說都名為大乘約簡別聲聞覺果的不究竟說唯有佛果才是究竟的這稱為一乘也即是大乘華經專說一乘又說佛自住大乘[A16]大乘與一乘可作如此觀

   菩薩乘(因)──大乘
          /
         /
   佛 乘(果)──一乘

待二乘(三乘)而說一乘略有二義破二明一會三歸一破二明一是佛說聲聞緣覺乘法有的即執此二乘所證的涅槃為究竟不再想發菩心進入佛乘為了說明二乘非究竟所以開方便門示真實相[A17]開方便門光宅即解說為開除」;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A18]因為偏執極深以非徹底破除不可然菩薩修行而未成佛果並不自執菩薩行為究竟所以只說餘二則非真[A19]不破菩薩乘會三歸一是成佛雖不一定要經歷二乘然聲聞緣覺乘果是一佛乘的前方便法華經五百由旬聲聞緣覺走了三百由旬到化城這雖沒有真的到達目的地但所走的三百由旬還是五百由旬裡面的三百由旬所以只要明了二乘不是究竟的那麼過去所行所證的小果都是成佛的方便會入一乘了法華經汝等所行是菩薩道。』[A20]這就是說覺乘果不失為一乘的因行所以說會小歸大使二乘知道二乘不是究竟妨破使二乘人知道是一乘的方便即應當會關於菩薩乘初學菩薩也有誤以為確是三乘究竟的有的也還想退證小乘知道二乘非真三乘同歸一乘即不再退墮了依此也可說會三乘而同歸於一乘總之一乘的重心在說明二乘非真在顯示如來果德大乘是貫徹因行果德的而多少側重菩薩因行(本經可為確證)上來大體依三論師說

大方便法華經亦名大方便經方便品方即是方法便是便宜即適應義方便是適應環境根性的方法眾生的根機不一如到處都用真實法門是不一定被信受的必須用方便去接引然後歸到真實方便的定法華論佛法唯是大乘為適應眾生的根機說聲聞緣覺人天乘法這些都是方便方便可由二方面去說從法的方面說這是不究竟的從說法的人說方便即是善巧比執實無權是更不容易的如果只說唯有一佛乘或為二乘根性說聲聞緣覺乘法而不能會歸到一乘這即是不夠巧便佛有巧妙的方便唯一佛乘而能夠隨機分別說三乘說三乘而能會歸於一乘為實施權又會權歸實這真是無比的大方便今本經也是這樣初說於大乘出生二乘及人天法次又會二乘入一佛乘二乘法不單是方便假說還是趨入一乘法的大方便上題勝鬘師子吼是能說了義的人一乘大方便是所說的究竟法

方廣梵語毘佛略此云方廣也譯為方等這是大乘經的通名華嚴經大方廣經法華經別名方廣經涅槃經方等泥洹經方等是一切大乘經的總稱不應看作一分大乘經的別名方是正而不偏邪廣是廣大義等是普遍義大乘經文富義廣中正而離邊邪所以名為方

梵語修多羅此云線有貫串的功能如線貫花而成鬘佛隨機說結集貫串為部佛法得以攝持而久住故喻之為修多羅中國人稱聖賢的至理名言為經經也本是線所以順中國的名言譯名為經

三 明傳譯

劉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求那跋陀羅此云德賢或功德賢中印度人精通經律論三藏故尊稱為天竺三藏本經為求那跋陀羅在江蘇丹陽譯出劉宋指國王姓劉的宋朝簡別不是趙宋劉宋繼東晉之後建都南京賢經錫蘭廣州來於劉宋元嘉年間譯出此經本經的異譯有唐武后時菩提流志三藏所譯的大寶積經裡的第四十八會勝鬘夫人會據傳說古代有一譯本是東晉安帝時曇無讖三藏譯的簡稱勝鬘經或名勝鬘師子一乘方便經此經已不傳現在所講的是劉宋求那跋陀羅的譯本

四 論頓漸

頓教與漸教頓漸的教判是劉宋時慧觀法師所提出的佛初說華嚴大是頓教此後漸引眾機從阿含般若到涅槃等是漸教頓漸二教以大乘為究竟而約說法的方式說據此而論本經不是最初說所以不是頓勝鬘夫人初見佛即悟入究竟一乘作師子吼也不能說是漸教所以古人稱本經為偏方不定教為後來天臺宗判頓祕密不定化儀四教所本約說教的頓漸說本經是屬於非頓非漸的不定教

頓悟與漸悟古代判本經為頓悟門因為勝鬘夫人久處宮闈一見佛聞即能深悟究竟一乘但勝鬘夫人怎樣會頓悟的呢如本經中說我久安立前世已開覺[A21]勝鬘已親近百千億佛能說此義[A22]這可見勝鬘夫人也不一步登天的還是因久劫修學才會一聞頓悟的由此從學者的修學說是漸而非頓的學佛切不可好高騖遠為頓教圓教等好聽的詞句所欺儘他說即身成佛當下成佛一切還要問自己只要腳踏實地發心修學功到自然成就佛法中或說即身成佛等是專為懈怠眾生說的有些人聽了要久劫熏修就畏難而退所以說即生可以成辦攝引他發心向佛如好高騖遠而誇頓說圓那是圖僥倖而貪便宜的腐敗種子

頓入與漸入修學大乘法有二條路最初即發菩提心頓入大乘名直往菩薩先發小乘心或證小乘果然後回心向大這是迂回曲入名漸入大乘一乘法中直往的頓入大乘華嚴經經小乘而漸入大乘的法華經但從所入的唯一大乘法門說並無不同本經是屬於頓教直往大乘的不但勝鬘如此化七歲以上的童男童女學大乘法也都不經小乘的曲徑大抵古代依出家眾而開發到一乘回小而向大經中即有次第漸學的文證如從在家眾而開發到大乘即是直往大乘中國的佛教形跡上根本沒有學小乘法的都自以為大乘所以應直以大乘佛法為教不必先學小乘直依大乘經論而趣向大乘即是頓入但是否能頓悟那就要問自己有否夙習三多(見般若經五事具足(見解深密經)了

民國四〇年講。CBETA 按:印順文教基金會提供如下資訊:

參見《印順導師著作總目.序》第 3 頁(正聞出版社編,竹北:正聞出版社,2008 年,重版一刷;初版發行於 2000 年)。

(1)《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1〈4 二諦品〉:「是一一有情皆得成佛」(CBETA, T08, no. 246, p. 839, c8-9);(2)《妙法蓮華經》卷1〈2 方便品〉:「於諸過去佛,[8]在世或滅[9]度,若有聞是法,皆已成佛道。」(CBETA, T09, no. 262, p. 9, a26-27)[8]在世=現在【敦】。[9]度=後【宋】【元】【明】【宮】【博】【敦】。 《佛藏經》卷2〈5 淨戒品〉(CBETA, T15, no. 653, p. 790, b17-18) 《大莊嚴論經》卷1:「王子、蛇、火、沙彌等都不可輕」(CBETA, T04, no. 201, p. 261, c5-6)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2〈3 分別三身品〉(CBETA, T16, no. 665, p. 408, b28-29) 《成唯識論述記》卷6(CBETA, T43, no. 1830, p. 433, c10)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6〈8 賢首菩薩品〉:「信為道元功德母」(CBETA, T09, no. 278, p. 433, a26) 《大智度論》卷1〈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63, a8) 《大般涅槃經》卷15〈8 梵行品〉(CBETA, T12, no. 374, p. 455, b22) 《大般涅槃經》卷1〈1 壽命品〉(CBETA, T12, no. 374, p. 367, a25) 《維摩詰所說經》卷2〈8 佛道品〉(CBETA, T14, no. 475, p. 549, c17)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卷1(CBETA, T12, no. 353, p. 221, a15-16)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卷1(CBETA, T12, no. 353, p. 220, c6-7) 《妙法蓮華經》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8, a21) 《妙法蓮華經》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7, b2-3) 《妙法蓮華經》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8, a23) 《妙法蓮華經》卷4〈10 法師品〉(CBETA, T09, no. 262, p. 31, c17) 《妙法蓮華經》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10, a19) 《妙法蓮華經》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8, a21) 《妙法蓮華經》卷3〈5 藥草喻品〉(CBETA, T09, no. 262, p. 20, b23)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卷1(CBETA, T12, no. 353, p. 217, b7)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卷1(CBETA, T12, no. 353, p. 223, a3-4)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