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寶積經講記

寶積經講記[A1]

懸論

一 大寶積經與寶積經

大寶積經共一百二十卷是唐代的菩提流志在武后神龍二年開譯到先天二年編譯完成的在中國佛教界大寶積經被稱為五大部之一有著高的地位這部大寶積經共有四十九會也就是四十九部經的纂集雖然菩提流志奉詔翻譯其實只能說是譯編因為四十九會當中如古人翻譯得很就不再新譯如古譯文義艱澀或者脫落或者古人還沒有譯出的這才加翻譯所以現在的大寶積經實是多數人翻譯的編集菩提流志新譯的二十七會古師所譯的共二十二會論卷數菩提流志新譯的不過三分之只因為到菩提流志手中大部才編集完成所以一般說是菩提流志所譯的

本經為什麼稱為寶積有人以為大寶積經是一部叢書所以寶積是多經典——法寶總集的意思當然大寶積經被作為多種經典的編集在玄法師時代早就如此了慈恩傳奘師去世那一年元旦曾因寺僧的而試譯大寶積經但真正說起來現在所要講的普明菩薩會大寶積經第四十三會第一百十二卷才是原始的寶積經而現在的大寶積只是附合寶積二字將四十九部不同的經典編集在一起而已所以現在的四十九會性質互不相同既沒有一貫的論題也說不上前後的一定次第大寶積經四十九會大般若經十六會華嚴經九會等義完全不

現在要講的大寶積經普明菩薩會是古典的寶積經(其餘四十八會是合編而才稱為寶積的)這可以從兩點來說

古代所說的寶積經都是指本經說的(一)本會內題古大寶積經」。糅譯於大乘寶雲經中的寶積品(二)龍樹大智度論(卷二八)寶頂經明菩薩初發心勝於二乘就是此經可知寶頂是寶積的異(三)魏菩提流支(或勒那摩提)譯的大寶積經論四卷傳為世親菩薩所依西藏所譯說是世親弟子安慧菩薩造的這部大寶積經論就是本經——普明菩薩會的釋論

古代大乘聖者是特別重視本經的(一)中觀大乘(空宗)的龍樹菩薩引用寶頂經就是本經這已在上面說過了又如大智度論所說聞空如毛孔空菩薩空如太虛空[A2]中論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A3]一偈都是引用本經的(二)瑜伽大乘(有宗)的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卷七九八〇)說菩薩正行十六事就是本經的摩呾理迦大寶積經論是依此敷演而成的又如攝大乘論所知相分所說就三十二法名為菩薩以及唯識學者所傳的十三種中道都是依據本經的寧起我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如芥子許[A4]一語為瑜伽大乘特別重視的金這樣看來印度大乘正統的空有二宗一致重視本經——寶積經普明菩薩會可見本經的價值了

二 古寶積經的翻譯

本經現存的譯本共有四譯

後漢支婁迦讖譯佛遺日摩尼寶經一卷

晉失譯佛說摩訶衍寶嚴經(一名大迦葉品一卷

秦失譯普明菩薩會古大寶積經一卷——編入大寶積經第四十三會

趙宋施護譯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五卷

此外宋沮渠京聲譯的佛說迦葉禁戒經實為本經兼說聲聞道中正說一段之別譯梁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的大乘寶雲經第七卷名積品實是本經被編入寶雲經寶雲經的其他譯本並沒有此品

現在所講的是傳為秦失譯本名古大寶積經而被編入大部改名為普明菩薩會在十六國中秦有三前秦國主姓苻也稱苻秦後秦國主姓姚也稱姚秦西秦國主姓乞伏也叫乞伏秦現本古人推斷為秦失譯但不知是三秦的那一秦不過據譯文來看這是羅什來華以前的譯

三 寶積的意義

本經的經題古代的譯者或從人立名大迦葉品普明菩薩會或從法喻得名大寶積經寶頂經摩訶衍寶嚴經佛遺日摩尼寶經或從人法喻得名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然據經文的寶之積」、「寶積」、「寶嚴來說本經實應名寶積」。古人或譯為寶頂」,或譯為寶嚴」,梵文都是 Ratnakūṭa

什麼叫寶積寶是譬喻凡希有的珍貴的有妙用的叫做寶寶所喻的是法寶宋譯作正法」,也就是妙法正法是佛所證的依此而覺悟成佛的約圓滿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A5]如來的自證化他是最清淨的妙法(喻如白蓮)法華經所說但是菩薩也能分證妙法二乘聖者也同樣的契證妙法所以說須陀洹初得法身正法雖是本來如此的從實踐而體悟來說這是希有的珍貴的有妙用的因為唯有信解這隨順這通達這才能轉迷啟悟超凡入聖才能了生死才能度眾生才能無邊福德莊嚴才能究竟成佛這是不共世間的正法珍寶本經與金剛經一樣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A6]是依三乘共證的正法說三乘聖者的體證正法都不離無所得的中道所以古人說無所得小無所得大又說一切大乘同以無二顯道為宗乃至小乘經意亦不外此

然本經的主要意趣是宣說大乘行著重在從加行位到通達位大乘的核心是大菩提願為本大悲心為上首空慧為方便的如本經所明的菩薩道略分三段修廣大正行重於菩提願習甚深中觀重於空慧作教化事業重於大悲心綜貫這三德而修行才成為菩薩正道依此來解釋經題約寶積寶頂寶嚴——三義來說正法的珍寶是依三德而證正法這是真實菩薩行一定是廣集無邊福智功德珍寶的如經中說到真實菩薩就說有四大藏攝諸善根無量福德莊嚴為了說明菩薩福德無量無邊用大地等十九種譬喻來顯示所以菩薩的正法珍寶是寶積這是經題的本義極廣大的才能極崇高如塔婆一樣塔基廣大又一層層的疊積起來才有高聳雲空的塔頂所以由於正法珍寶的無邊積集顯出了菩薩體證正法的高超如經說菩薩是真實佛子紹隆佛種初發心菩薩就已勝出聲聞為人天所禮敬因為是寶積所以成寶頂積是積集積集了就崇高維摩詰經香積世界奘譯作香臺臺也就是高的意思這與一般的好高騖遠說心說悟而不知平實的廣積功德是怎樣的不同這樣的正法極廣大而又極崇高顯出了正法的宏偉莊嚴不同於小乘如塔的廣大崇高顯出了宏偉而莊嚴一樣所以又稱為寶嚴同一梵語而古德三譯不同意義還是一貫的相顯相成的梵語摩訶譯為大而含有多與勝二義本經所說的正法珍寶寶積是眾多義寶頂是殊勝義積而又頂的寶嚴是大義所以本經也叫大寶積經

四 寶積經的宗要

統觀所有的大乘經可以略分兩大流專為菩薩說廣明菩薩的大行與佛果的華嚴經為菩薩及聲聞乘大小兼暢而宗歸於大乘的裡面有些是從觀慧的修證來說發明三乘同入一法性大乘與小乘都以無所得而入道當然也說到菩薩般若的方便善巧不共二乘有些是從廣行來說著重於菩薩的特勝由於悲願殊勝智證也殊勝這便有貶抑訶斥二乘的教說有些是從菩提果德及因心來說對二乘折攝兼施而導歸佛乘的這些雖然方便不同各有特勝但對於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趨無上菩提果的大乘宗要沒有什麼差別的本經大體與般若經相近說三乘都以無所得入道所以是正明菩薩道兼說聲聞行的教典

又一切大乘經可以約境果三義來分別詳於境的有事境與理事境中或詳於三乘共的心境或詳於菩薩不共的心境如說阿賴耶等境說一切法無性故空空故不生滅的勝義諦詳於行的或重於資糧行薩發菩提心廣集無邊福智資糧廣大的資糧中如十善等分同世間正行實是菩薩的要行或重於慧悟行(從加行到見道位)廣明般若的無所得行本經的如實中道正觀約無所得的悟入說是分同二乘的所以說般若為母[A7]不但是佛母也是二乘聖者的生母或重於如實行這是悟後的大行地經等所說分同於佛陀的果德詳於果的特詳於如來的依正莊嚴利利他的德行圓滿依此三義來分別本經是詳行的是重於資糧行及慧悟行

菩薩的修行六度四攝等都是依遍通三乘行來說宗要是戒定慧——增上學在三學中本經是特重於戒慧的這也許是繼承佛陀根本教學的風格吧雜阿含經(卷二四)當先淨其戒直其見具足三業然後修四念。」[A8]佛法是不離世間的要處世而做到自他和樂非戒不可戒行是基於慈悲的同情佛法即世間而出世解脫這非智慧的達妄契真不可這二者戒如足慧如目從自證說這才能前進而深入從利他說這才能悲智相成廣度眾生假使不重戒慧而偏重禪定不但有落入邪定味定的可能即使是正定也會傾向於隱遁獨善當然大乘廣攝一切根機也有獨善風格的聲聞菩薩行」。但在利他為先的大乘法中如本經的著重戒慧才是更契當於菩薩道的精神

戒律本於慈悲的同情不忍損害他而來律儀戒中的別解脫重於身語的止惡但每一持戒的都是可能違犯的這一定要所犯眾罪終不覆藏他發露心無蓋纏[A9]能隨犯隨懺才能保持自心的無憂無悔戒行清淨不過僅是身語的止惡是不夠的——尸羅的義譯為清涼也重於自心的淨除煩惱釋尊的略教誡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所以地的種種煩惱戲論分別如不能遠離不能算是真正的持戒清淨本經在兼說聲聞行時四沙門中的形服沙門威儀欺誑沙門貪求名聞沙門不消說是不夠清淨的四種持戒比丘中說有我論的我見不息的怖畏一切法空的見有所得的總之只要是執我執法的無論怎樣的持戒都不能符合如來律行的本意因為這樣的持戒者雖好像清淨持戒而終久——今生或後世要破壞戒法的所以本經從一般的律儀戒說起而深意在道共戒如說諸聖所持戒行無漏不繫不受三界遠離一切諸依止法。」這無漏相應的聖智相應的戒行本經在正明菩薩道中也深切的說出無有持戒亦無破戒若無持戒無破戒者是則無行亦無非行若無有行無非行者是則無心無心數法若無有心心數法者則無有業亦無業報若無有業無業報者則無苦樂若無苦樂即是聖性不但聖者以此為體性也是聖者以此為因性的(共三乘說為聖性專約大乘說就是佛性)從慈悲不忍損他到遠離憶想分別深入真空的戒行為本經的要義之一

現證慧——聖智淨智是依定修觀而成就的本經說不以戒(律儀戒為最亦不貴三昧過此二事已修習於智慧又說依戒得三昧三昧能修依因所修慧逮得於淨智慧的三學相資次第修發修定與修慧不同本經都說得明白智慧(般若)不是泛泛的知識而是通達我空法空——空寂法性的聖智這不但依戒依定而修得在慧學自身也有修學次這就是依聞慧而起思慧依思慧而進起修慧(與定相應的觀慧叫修慧)依修慧才能得現證的聖智所以本經重智慧也就重於多聞修行如說薩有四法得大智慧何謂為四常尊重法恭敬法師(這是自己樂意多聞)所聞以清淨心廣為人說不求一切名聞利養(這是樂意使他人多聞)知從多聞生於智慧勤求不懈如救頭然(知多聞的功德而勤求)聞經誦持樂如說行不隨言說(這是由聞而思而修不為文字所封蔽)。」本經說菩薩行大智慧為第一要行而說智慧從多聞生明白的開示了慧學的進修次第

依因所修慧能得於淨智可見觀慧的修習是極為重要的本經廣明如實的中道正觀即一切(我)法性空觀空(無相無願無生滅等)是本性空是中道所以增減不得有些人取空著空以為有空可得這是增益了這不但辜負了佛說空觀的本意反而著空成病如以藥除病藥不出其病轉增一樣龍樹依據經義所以在中論上說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見有空諸佛所不化。」[A10]一切是本性空的眾生著有起種種見而流轉生死一切法空還是本來如此由於一切諸見唯空能滅所以說空滅諸戲妄執即顯一切法本性空寂並非別有空理可住可得有些人著有成迷法性空寂不生不滅佛說這些人如怖畏虛空而想逃避虛空一樣這是減其實空是一切法性虛空那樣的遍於一切有什麼可怖畏有什麼可捨想離空立有真是狂亂失心龍樹說五百部聞畢竟空如刀傷[A11]就是這一類人能於一切法性空不增不減的如實觀察是引發真實聖智的方便一切法本性空以如幻性空的觀心觀如幻性空的觀境心境並冥說如幻食幻的比喻極為明白觀心是分別伺察聖智是無分別智依分別觀怎麼能引生無分別智呢這如經上說真實觀故生聖智慧聖智生已還燒實要知道如實觀慧是觀一切法無自性空的這雖是世俗的分別觀察是順於勝義的觀自性不可得的所以這樣的觀慧能引發無分別聖智等到聖智現那如實空觀也就不起了唯有理解這個道理才知觀慧的必要不致於落入一味息除分別的定窟

本經以律儀戒而深入到道共戒從聞慧修慧而深入到現證慧在法空性的現證中戒智不二也就是無漏戒定慧的具足這可說是本經的宗要所在了

民國五一年講。CBETA 按:印順文教基金會提供如下資訊:

參見《印順導師著作總目.序》第 2 頁(正聞出版社編,竹北:正聞出版社,2008 年,重版一刷;初版發行於 2000 年)。

《大智度論》卷79〈66 囑累品〉:「復次,二乘得空,有分有量;諸佛、菩薩無分無量。如渴者飲河,不過自足,何得言俱行空不應有異?又如毛孔之空,欲比十方空,無有是理!是故比佛、菩薩,千萬億分不及一。」(CBETA, T25, no. 1509, p. 618, c14-18) 《中論》卷2〈13 觀行品〉(CBETA, T30, no. 1564, p. 18, c16) (1)《大寶積經》卷112:「寧起我見積若須彌。非以空見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諸見以空得脫。若起空見則不可除。」(CBETA, T11, no. 310, p. 634, a14-16);(2)《十二門論宗致義記》卷1:「經云。寧起有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如芥子許」(CBETA, T42, no. 1826, p. 217, c28-29) 《妙法蓮華經》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5, c10-11)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1(CBETA, T08, no. 235, p. 749, b17-18) 《大智度論》卷34〈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314, a23) 《雜阿含經》卷24(CBETA, T02, no. 99, p. 175, a7-8) 《大寶積經》卷112(CBETA, T11, no. 310, p. 632, a29-b1) 《中論》卷2〈13 觀行品〉(CBETA, T30, no. 1564, p. 18, c16-17) 《大智度論》卷63〈41 信謗品〉:「各各分別有五部。從是已來,以求諸法決定相故,自執其法,不知佛為解脫故說法,而堅著語言故,聞說般若諸法畢竟空,如刀傷心!」(CBETA, T25, no. 1509, p. 503, c2-5)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