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頓悟入道要門論

No. 1223-A 頓悟入道要門論原序

夫善知識者如巨海舟航能度迷類長夜明炬善破羣昏大珠和尚首參馬祖使入慧海之灋界令開寶藏於自家所以靈辯滔滔譬大川之流水峻機疊疊如圓器之傾珠於是曲設多方垂慈利物發揚至道烏可以筆舌讚歎哉

妙叶維那四明翠山大中理公之神足夙具靈根素培智種禪餘之暇閱此老語錄有所證入平生礙膺之物脫然而去從上佛祖舌頭一無所疑矣此亦古塔主覩雲門語而嗣之正所謂故捐資鏤板以廣其傳期以後之來者同一了悟存此心者豈淺淺耶此之功勳不墜行願彌堅蓋可見矣所幾法流不泯派永接於曹溪燈焰長存光愈明於少室也 旹歲在癸丑春孟十日阿育王山 沙門釋崇裕書於無異堂

No. 1223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合下參問語錄)

稽首和南十方諸佛諸大菩薩眾弟子今作此論不會聖心願賜懺悔若會聖理盡將迴施一切有情願於來世盡得成佛

欲修何法即得解脫

唯有頓悟一門即得解脫

云何為頓悟

頓者頓除妄念悟者悟無所得

何而修

從根本修

云何從根本修

心為根本

何知心為根本

楞伽經云心生即種種法生心滅即種種法滅維摩經云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即佛土淨遺教經云但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經云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調心不調愚人調身不調心佛名經云罪從心生還從心滅故知善惡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為根本也若求解脫者先須識根本若不達此理虗費功勞於外相求無有是處禪門經云於外相求雖經劫數終不能成於內覺觀如一念頃即證菩提

夫修根本以何法

惟坐禪禪定即得禪門經云求佛聖智要即禪若無禪定念想喧動壞其善根

云何為禪云何為定

妄念不生為禪坐見本性為定本性者是汝無生心定者對境無心八風不能動八風者是名八風若得如是定者雖是凡夫入佛位何以故菩薩戒經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得如是者即名解脫亦名達彼岸超六度越三界大力菩薩無量力尊是大丈夫

心住何處即住

住無住處即住

云何是無住

不住一切處即是住無住處

云何是不住一切

不住一切處者不住善惡有無內外中間不住亦不住不空不住定亦不住不定即是不住一切只箇不住一切處即是住處也得如是者即名無住心也無住心者是佛心

其心似何物

其心不青不黃不赤不白不長不短不去不來非垢非淨生不滅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即佛身也

身心以何為見是眼見耳見鼻見及身心等見

見無如許種見

既無如許種見復何

是自性見何以故為自性本來清淨湛然空寂即於空寂體中能生此見

只如清淨體尚不可得此見從何而有

喻如明鑑中雖無像能見一切像何以故為明鑑無心故學人若心無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滅自然清淨以清淨故能生此見法句經云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是善知識也

涅槃經金剛身品不可見了了見無有知者無不知者云何

不可見者為自性體無形不可得故名不可見也然見不可得者體寂湛然無有去來離世流世流不能流坦然自在即是了了見也無有知者為自性無形本無分別是名無有知者無不知於無分別體中具有恒沙之用若能分別一切無事不知是名無不知者般若偈云般若無知無事不知般若無見無事不見

經云不見有無即真解脫何者是不見有無

得淨心時即名有於中不生得淨心想即名不見有得想無生無住不得作無生無住想即是不見無故云不見有無也楞嚴經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亦名解脫

云何是無所見

若見男子女人及一切色像中不起愛憎與不見等即是無所見也

對一切色像時即名為見不對色像時亦名見否

對物從有見不對物時云何有見

今言見者不論對物與不對物何以故為見性常故有物之時即見物之時亦見也故知物自有去來見性無來去也彼亦[1]

正見物時見中有物否

見中不立物

正見無物時見中有無物否

見中不立無物

有聲時即有聞無聲時還得聞否

亦聞

有聲從有聞無聲時云何得聞

今言聞者不論有聲無聲何以故為聞性常故有聲時即聞無聲時亦聞

如是聞者是誰

是自性聞亦名知者聞

此頓悟門以何為宗以何為旨以何為體以何為用

念為宗妄心不起為旨以清淨為體以智為用

言無念為宗未審無念者無何念

無念者無邪念非無正念

云何為邪念云何名正念

念有念無即名邪念不念有無即名正念念善念惡名為邪念念善惡名為正念乃至苦樂生滅取捨怨親憎愛名邪念不念苦樂等即名正念

云何是正念

念者唯念菩提

菩提可得否

菩提不可得

不可得云何唯念菩提

只如菩提假立名字實不可得亦無前後得者為不可得故即無有念只箇無是名真念菩提無所念無所念者即一切處無心是無所念只如上說如許種無念者皆是隨事方便假立名字皆同一體無二無別但知一切處無心是無念也得無念時自然解脫

云何行佛行

不行一切行即名佛行亦名正行亦名聖行如前所說不行有無憎愛等是也大律卷五菩薩品云一切聖人不行於眾生行眾生不行如是聖行

云何是正見

見無所見即名正見

云何名見無所見

見一切色時不起染著不染著者不起愛憎心[A1]名見無所見也若得見無所見時即名佛眼更無別眼若見一切色時起愛憎者即名有所見所見者即是眾生眼更無別眼作眾生眼乃至諸根亦復如是

既言以智為用者云何為智

知二性空即是解知二性不空不得解脫是名為智亦名了邪正名識體用二性空即是體知二性空即是解脫更不生疑即名為用言二性空者不生有無善惡愛憎二性空

此門從何而入

從檀波羅蜜入

佛說六波羅蜜是菩薩行何故獨說檀波羅蜜云何具足而得入也

迷人不解五度皆因檀度生但修檀度即六度悉皆具足

何因緣故名為檀度

檀者為布施

布施何物

布施却二性

云何是二性

布施却善惡性布施却有無性愛憎性空不空性定不定性淨不淨性一切悉皆施却即得二性空得二性空時亦不得作二性空想亦不得作念有施即是真行檀波羅蜜名萬緣俱絕萬緣俱絕者一切法性空是也法性空者即一切處無心是若得一切處無心時即無有一相可得何以故為自性空無一相可得無一相可得者即是實相實相者是如來妙色身相也[1]剛經云離一切諸相則名諸

佛說六波羅蜜今云何說一即能具足願說一具六法之因

思益經云網明尊謂梵天言若菩薩捨一切煩惱名檀波羅蜜即是布施於諸法無所[A2]名尸波羅蜜即是持戒於諸法無所傷名羼提波羅即是忍辱於諸法離相名毗離耶波羅蜜即是精於諸法無所住名禪波羅蜜即是禪定於諸法無戲論名般若波羅蜜即是智慧是名六法今更名六法不異無起無念離相無住無戲如是六法隨事方便假立名字至於妙理無二無但知一捨即一切捨無起即一切無起迷途不契悉謂有差愚者滯其法數之中即長輪生死告汝學但修檀之法即萬法周圓況於五法豈不具耶

三學等用何者是三學云何是等用

三學者慧是也

其義云何是戒

清淨無染是戒知心不動對境寂然是定知心不動時不生不動想知心清淨時不生清淨想乃至善惡皆能分別於中無染得自在者是名為慧也若知戒定慧體俱不可得時即無分別者即同一體是名三學等用

若心住淨時不是著淨否

得住淨時不作住淨是不著淨

心住空時不是著空否

若作空想即名著空

若心得住無住處時不是著無所處否

但作空想即無有著處汝若欲了[A3]識無所住心正坐之時但知心莫思量一切物一切善惡都莫思量過去事[A4]過去而莫思量過去心自絕即名無過去事未來事未至莫願莫求未來心自絕即名無未來事現在事[A5]現在於一切事但知無著無著者不起憎愛心即是無著現在心自絕即名無現在事三世不攝亦名無三世也心若起去時即莫隨去心自絕若住時亦莫隨住住心自絕即無住心即是住無住處也若了了自知住在住時只物住亦無住亦無無住處也若自了了知心不住一切處即名了了見本心也亦名了了見性也只箇不住一切處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脫心亦名菩提心亦名無生亦名色性空經云證無生法忍是也汝若未得如是之時努力努力勤加用功功成自會所以會者切處無心即是會言無心者無假不真也假者愛憎心是也真者無愛憎心是[A6]但無憎愛心即是二性二性空者自然解脫也

為只坐用行時亦得為用否

今言用功者不獨言坐乃至行住坐臥所造運為一切時中常用無間即名常住也

方廣經云五種法身實相法身功德法身法性法身應化法身虗空法身於自己身何者

知心不壞是實相法身知心含萬像是功德法知心無心是法性法身隨根應說是應化法身心無形不可得是虗空法身若了此義者即知無證無得無證者即是證佛法法身若有證有得以為證者即邪見增上慢人也[A7]外道何以故維摩經舍利弗問天女曰汝何所得何所證辯乃得如是天女答曰我無得無證乃得如是若有得有證即於佛法中為增上慢人也

經云等覺妙覺云何是等覺云何是妙覺

即色即空名為等覺二性空故名為妙覺又云無覺無無名為妙覺也

等覺與妙覺為別為不別

為隨事方便假立二名本體是一無二無別乃至一切法皆然也

金剛云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其義云何

般若體畢竟清淨無有一物可得是名無法可說即於般若空寂體中具恒沙之用即無事不知是名說法故云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義云何

只如有人未遇大善知識造惡業清淨本心被三毒無明所覆不能顯了故云為人輕賤也以今世人輕賤者即是今日發心求佛為無明滅盡三毒不生即本心明朗更無亂念惡永滅故以今世人輕賤也無明滅盡亂念不生然解脫故云當得菩提即發心時名為今世非隔生

又云如來五眼者何

見色清淨名為肉眼見體清淨名為天眼於諸色境乃至善惡悉能微細分別無所染著於中自在名為慧眼見無所見名為法眼無見無無見名為佛眼

又云大乘最上乘其義云何

大乘者是菩薩乘最上乘者是佛乘

又問云何修而得此乘

修菩薩乘者即是大乘證菩薩乘更不起觀至無修處湛然常寂不增不減名最上乘即是佛乘也

涅槃云定多慧少不離無明定少慧多增長邪見定慧等故即名解脫其義如何

對一切善惡悉能分別是慧於所分別之處不起愛憎不隨所染是定即是定慧等用也

又問無言無說即名為定正言說之時得名定否

今言定者不論說與不說常定何以故為用定性說分別時即言說分別亦定若以空心觀色時即觀色時亦空若不觀色不說不分別時亦空乃至見聞覺知亦復如是何以故為自性空即於一切處悉空空即無著無著即是等用為菩薩常用如是等空之法得至究竟故云定慧等者即名解脫也今更為汝譬喻顯示令汝惺惺得解斷疑譬如明鑑照像之時其明動否不也不照時亦動否不也何以故為明鑑用無情明照所以照時不動不照亦不動何以故無情之中無有動者亦無不動者又如日光照世之其光動否不也若不照時動否不也何以故為光無情故用無情光照所以不動不照亦不動照者是不動者是定菩薩用是定慧等法得三菩提故云定慧等用即是解脫也今言無情者無凡情非無聖情也

云何是凡情云何是聖情

若起二性即是凡情二性空故即是聖情

經云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其義如何

以言顯義得義言絕義即是空空即是道道即是絕言故云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謂得義實際更不起觀不起觀故即是無生以無生故即一切色性空色性空故即萬緣俱絕萬緣俱絕者即是心行處滅

如如者云何

如如是不動義心真如故名如如是知過去諸佛行此行亦得成道現在佛行此行亦得成道未來佛行此行亦得成道三世所修證道無異故名如如也維摩經云諸佛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乃至一切眾生悉皆如也何以故為佛性不斷有性故也

即色即空即凡即聖是頓悟否

云何是即色即空云何是即凡即聖

心有染即色心無染即心有染即凡心無染即聖又云真空妙有故即色色不可得故即空今言空者是色性自空非色滅空今言色者是空性自色非色能色也

經云盡無盡法門如何

為二性空故見聞無生是盡盡者諸漏盡無盡者於無生體中具恒沙妙用隨事應現悉皆具足於本體中亦無損減是名無盡即是盡無盡法門也

盡與無盡為一為別

體是說即有別

體既是一云何說別

一者是說之說是體之用為隨事應用故云體同說別喻如天上一日下置種種盆器盛水一一器中皆有於日器中日悉皆圓滿與天上日亦無差別故云體同隨器立名即有差別所以有別故云體同說即有別所現諸日悉皆圓滿於上本日亦無損滅故云無盡

經云不生不滅何法不生何法不滅

不善不善法不滅

何者善何者不善

不善者是染漏善法者是無染漏心但無染無漏即是不善不生得無染無漏時即清淨圓明湛然常寂畢竟不遷名善法不滅也此即是不生不滅

菩薩戒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A8]真是諸佛子其義云何

佛戒者清淨心是也若有人發心修行清淨行得無所受心者名受佛戒也去諸佛皆修清淨無受行得成佛道今有時人發心修無受清淨行者即與佛功德等用無有異也故云入諸佛位也如是悟者與佛悟同故云位同大覺[A9]真是諸佛子從清淨心生智智清淨名為諸佛子名此佛子

只是佛之與法為是佛在先為是法在先若法在法是何佛所說若佛在先承何教而成道

佛亦在法先亦在法後

因何佛法先後

若據寂滅法是法先佛後若據文字法是佛先法後何以故一切諸佛皆因寂滅法而得成佛即是法先佛後經云佛所師所為法也得成道[A10]然始廣說十二部經化眾生眾生承佛法教修行得成佛即是法先佛後

云何是說通宗不通

言行相違即是說通宗不

云何是宗通說亦通

言行無差即是說通宗亦通

經云到不到不到到之法云何

說到行不到為到不到行到說不到名為不到到行說俱到名為到到

佛法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何者是不盡有為何者是不住無為

不盡有為者從初發心至菩提樹下成等正覺後至雙林入般涅槃於中一切法悉皆不即是不盡有為也不住無為者雖修無念不以無念為證雖修空不以空為證雖修菩提涅槃無相無不以無相無作為證即是不住無為也

為有地獄為無地獄

亦有亦無

云何亦有亦

為隨心所造一切惡業即有地獄若心無染性空故即無地獄

受罪眾生有佛性否

亦同佛

既有佛性正入地獄時佛性同入否

不同入

正入之時佛性復在何處

亦同入

既同入入時眾生受罪佛性亦同受罪否

佛性雖隨眾生同入是眾生自受罪苦佛性元來不受

既同入何不受

眾生者是有相有相者即有成壞佛性者是無相無相者即是空性也是故真空之性無有壞喻如有人於空積薪薪自受壞空不受壞也空喻佛性薪喻眾生故云同入而不同受也

轉八識成四智束四智成三身幾箇識共成一智幾箇識獨成一智

此五識共成成所作智第六是意獨成妙觀察智第七心識獨成平等性智第八含藏識獨成大圓鏡智

此四智為別為

體同名別

體既同云何名別既隨事立名一體之時何者是大圓鏡智

湛然空寂圓明不動即大圓鏡智能對諸塵不起愛憎即是二性空二性空即平等性智能入諸根境界善能分別不起亂想而得自在即是妙觀察智能令諸根隨事應用悉入正受無二相者即是成所作智

束四智成三身者幾箇智共成一身幾箇智獨成一身

大圓鏡智獨成法身平等性智獨成報身妙觀察智與成所作智共成化身此三身亦假立名字分別[A11]令未解者看若了此理亦無三身應用何以故為體性無相從無住本而立亦無無住本

云何是見佛真身

不見有無即是見佛真身

云何不見有無即是見佛真身

有因無立無因有本不立有無亦不存既不存無有從何得有之與相因始有既相因而有悉是生滅也[A12]離此二見即是見佛真身

只如有無尚不可交建立真身復從何而立

為有問故若無問時真身之名亦不可何以故譬如明鏡若對物像時即現像若不對像終不見像

云何是常不離佛

心無起滅對境寂然一切時中畢竟空寂即是常不離佛

何者是無為法

有為是

今問無為法因何答有為是

有因無立無因有顯本不立有無從何生若論真無為者即不取有為亦不取無為是真無為法也何以故經云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即是取真法若了此理即真解脫即會不二法門

何者是中道義

邊義是

今問中道因何答邊義是

邊因中立中因邊生本若無邊中從何有言中者因邊始有故知中之與邊相因而立悉是無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何名五陰等

對色染色隨色受生名為色陰領納入八風好集邪信即隨領受中生名為受陰心取想隨想受生名為想陰結集諸行隨行受生為行陰於平等體妄起分別繫著虗識受生名為識故云五陰

經云二十五有何者是

受後有身是也後有身即六道受生也為眾生現世心迷好結諸業後即隨業受生故云後有也世若有人志修究竟解脫無生法忍者即永離三界不受後有不受後有者證法身法身者即是佛身

二十五有名云何分別

本體是一為隨用立名顯二十五有二十五有十善五陰是

云何是十惡十善

十惡妄言綺語兩舌惡口乃至貪邪見此名十惡十善但不行十惡即是也

上說無念由未盡決

無念者一切處無心是無一切境界無餘思求是對諸境色永無起動是即無無念者是名真念也若以念為念者即是邪念為正念何以故經云若教人六念名為非念有六念名為邪念無六念者即真念經云善男子我等住於無念法中得如是金色三十二相放大光明照無餘世界不可思議功德佛說之猶不盡何況餘乘能知得無念者六根無染故自然得入諸佛知見得如是者即名佛藏亦名法藏即能一切佛一切法何以為無念故經云一切諸佛等皆從此經出

[A13]無念入佛知見復從何立

從無念立何以故經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又云喻如明鑑鑑中雖無像能現萬像何以故為鑑明故能現萬像學人為心無故妄念不生我人心滅畢竟清淨以清淨故能生無量知見頓悟者不離此生即得解脫何以知之如師子兒初生之時即真師子修頓悟者亦復如是即修之時即入佛位如竹春生筍不離於春即與母等無有異何以故為心空故修頓悟者亦復如是為頓除妄念永絕我人畢竟空寂即與佛齊等無有故云即凡即聖也修頓悟者不離此身即超三界經云不壞世間而超世間不捨煩惱而入涅槃不修頓悟者猶如野干隨逐師子經百千劫終不得成師

又問真如之性為實空為實不空若言不空即是有相若言空者即是斷滅一切眾生當依何修而得解脫

真如之性亦空亦不空何以故真如妙體形無相不可得也是名亦空然於空無相體中具足恒沙之用即無事不應是名亦不空經云解一即千迷一即萬惑若人守一萬事畢是悟道之妙也森羅及萬像一法之所印云何一法中而生種種如此功業由行為本若不降心依文取證無有是自誑誑他彼此俱墜努力努力細細審之只是事來不受一切處無心得如是者即入涅槃證無生法亦名不二法門亦名無諍亦名一行三昧何以故畢竟清淨無我人故不起愛憎是二性空是無所見即是真如無得之辯

此論不傳無信唯傳同見同行當觀前人有誠信心堪任不退者如是之人乃可為示之令悟吾作此論為有緣人非求名利只如諸佛所說千經萬論只為眾生迷故心行不同隨邪應即有差別[A14]論究竟解脫理者只是事來不受切處無心永寂如空畢竟清淨自然解脫汝莫求虗口說真如心似猿猴即言行相違名為自誑當墮惡道莫求一世虗名快樂不覺長劫受殃努力努力眾生自度佛不能度若佛能度眾生時過去諸佛如微塵數一切眾生總應度盡何故我等至今流浪生不得成佛當知眾生自度佛不能度努力努力修莫倚他佛力經云夫求法者不著佛求

於來世中多有雜學之徒云何共住

但和其光不同其業同處不同[A15]經云隨流而性常也只如學道者自為大事因緣解脫之事俱勿[A16]輕未敬學如不高[A17]不疾彼能自察於行不舉他過於一切處悉無妨礙自然快樂也重說偈云

忍辱第一道  
先須除我人  
事來無所受
即真菩提身

金剛經云菩薩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又云不取即不捨永斷於生死一切處無心即名諸佛子涅槃經云如來證涅槃永斷於生死偈曰

我今意況大好  
他人罵時無惱
無言不說是非  
涅槃生死同道
識達自家本宗  
猶來無有青皁
一切妄想分別  
將知世人不了
寄言凡夫末代  
除却心中藁草
我今意況大寬  
不語無事心安
從容自在解脫  
東西去易不難
終日無言寂寞  
念念向理思看
自然逍遙見道  
生死定不相干
我今意況大奇  
不向世上侵欺
榮華總是虗誑  
弊衣麤食充飢
道逢世人懶語  
世人咸說我癡
外現瞪瞪暗鈍  
心中明若瑠璃
默契羅睺密行  
非汝凡夫所知

吾恐汝等不會了真解脫理再示汝等

維摩經云欲得淨土當淨其心云何是淨心

畢竟淨為淨

云何是畢竟淨為淨

無淨無無淨即是畢竟淨

云何是無淨無無淨

一切處無心是淨得淨之時不得作淨想即名無淨也得無淨時亦不得作無淨想即是無無淨也

修道者以何為證

畢竟證為證

云何是畢竟

無證無無證是名畢竟證

云何是無證云何是無無證

於外不染色聲等於內不起妄念心如是者即名為證得證之時不得作證想即名無證得此無證之時亦不得作無證想是名無證即名無無證也

云何解脫心

無解脫心亦無無解脫心即名真解脫也經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也法者是有非法是無也但不取有無即真解脫

云何得道

以畢竟得為得

云何是畢竟得

無得無無得是名畢竟得

云何是畢竟空

無空無無空即名畢竟空

云何是真如定

無定無無即名真如定經云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定法如來可說經云雖修空不以空為證不得作空想即是也雖修定不以定為證不得作定即是也雖得淨不以淨為證不得作淨想即是也若得定得淨得一切處無心之時即作得如是想者皆是妄想即被繫縛不名解脫若得如是之時了了自知得自在即不得將此為證亦不得作如是想時得解脫經云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也若能心不精進無有涯

云何是中道

無中間亦無二邊即中道也

云何是二邊

為有彼心有此心即是二邊

云何名彼心此心

外縛色聲名為彼心內起妄念名為此心於外不染色即名無彼心內不生妄念即名無此心此非二邊也心既無二邊中亦何有哉得如是者名中道真如來道如來道者即一切覺人解脫也虗空無中邊諸佛身亦然然一切色空者即一切處無心也一切處無心者即一[A18]色性空二義無別亦名色空亦名色無法也汝若離一[A19]處無心得菩提解脫涅槃寂滅禪定見性者非也一切處無心者即修菩提解脫涅槃寂滅禪定乃至六度皆見性處何以故金剛經云無有少[A20]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若有修一切諸行具足成就得受記否

不得

若以一切法無修得成就得受記否

不得

若恁麼時當以何法而得受記

不以有行亦不以無行即得受記何以故維摩經云諸行性相悉皆無常槃經云佛告迦葉諸行是常無有是處[A21]一切處無心即無諸行亦無無行即名受記所言一切處無心者無憎愛心是言憎愛者見好事不起愛心即名無愛心也見惡事亦不起憎心即名無憎心也無愛即名無染心即是色性空也色性空者即是萬緣俱絕萬緣俱絕者自然解脫汝細看之若未惺惺了即須早問勿使空度汝等若依此教修不解脫者吾即終身為汝受大地獄吾若誑汝者吾當所生處為師子虎狼所食汝若不依教自不勤修即不知也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努力努力須合知爾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

吳江居士吳瑞徵施貲刻此
頓悟入道要門論上卷資先考霽宇府君冥福了緣居士對 長洲徐普書 溧水端學堯刻

萬曆丁酉夏六月 徑山興聖萬壽禪寺識

耳疑爾
金【CB】,念【卍續】,念當作金(cf. T08n0235_p0750b09; X63n1223_p0019b14 註解01)
名見【CB】,見名【卍續】 起【CB】,延【卍續】(cf. T15n0586_p0045c04; T15n0587_p0077b18) 了【CB】,子【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也【CB】,者【卍續】 為【CB】,所【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已【CB】,巳【卍續】 只【CB】,口【卍續】 但【CB】,伹【卍續】 既【CB】,即【卍續】 如【CB】,知【卍續】 位【CB】,住【卍續】 輕未【CB】,經末【卍續】 己【CB】,已【卍續】 切【CB】,色【卍續】 切【CB】,分【卍續】 法【CB】,去【卍續】 但【CB】,伹【卍續】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