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夫法界無邊。因利生而示境。法身無像。由接物以現形。何哉。蓋慈悲廣大。雖已證於菩提。誓願弘深。尚不捨於薩埵。故大聖文殊。宅清涼之境。示瑞應之形。良以此也。粵自世雄示滅。像教寢傳。金口微言。方流於震旦。玉毫妙質。不覩於祇園。聖智隱而易誣。昏蒙蕩而難信。菩薩。所以運童真之德。極遊方之化。揭慧日以照六道。注願海以澤四生。祕龍種上尊之稱。捨摩尼寶積之證。示為弟子。翊正法於能仁。當作如來。豫尊記於普見。不出大千之界。長居五頂之山。涅槃。稱五百仙俱。華嚴。說一萬聖眾。都淨城以演法。赫祥光而誘人。寶樂銀書。深祕金剛之窟。仙花珍樹。大同靈鷲之峯。是以。波利西來畢命。願瞻於真相。無著南至捐軀。思接於慈顏。教肇騰蘭以來。具聞名號。地拓魏齊而下。益廣修崇。列梵剎以雲屯。範聖儀而星布。鐘聲香氣。互傳靈感之蹤。寶界金燈。咸覿神奇之應。濟。以夙緣薄祐。生逢遺法。尚繇覊官。得寓靈峯。時會博聞。遍窮異跡。思得紀述以警後來。而年紀寢深。簡編幾墜。獨有唐藍谷沙門慧祥。作傳二卷。頗成倫理。其餘亦有傳記。皆文字舛錯。辭意乖謬。惜乎。大聖之化跡。高士之遺蹤。將湮滅乎。慧祥所謂。時無好事。使芳塵委絕。信哉。濟川慨其若是。乃訪得真容院妙濟一公。其人純粹聰敏。博通藏教。講說記問。靡不精詣。因請公。採摭經傳。收捃故實。附益祥傳。推而廣之。勒成三卷。首以吉祥隆世因地。終以巨宋親逢化相。名曰廣清涼傳。凡三月而成。授本院主事。募工開版。印施四方。俾師心三寶者。覩之益信向爾。時聖宋嘉祐紀號龍集庚子正月望日謹序。
廣清涼傳卷上
- 菩薩生地見聞功德一
- 菩薩應化總別機緣二
- 菩薩何時來至此山三
- 清涼山得名所因四
- 五臺四埵古聖行跡五
- 五臺境界寺名聖跡六
- 釋五臺諸寺方所七
菩薩生地見聞功德一
詳夫大聖曼殊室利曳菩薩。久已成佛。示居因位。行菩薩行。接引群迷者也。何以知之。按首楞嚴經下卷云。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龍種上尊王如來。國名平等。乃至。爾時平等世界龍種上尊王如來。豈異人乎。即文殊師利法王子是。央掘摩羅經第四云。北方去此。過四十二恒河沙剎。有國名常喜。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如來。乃至。若有聞是如來名者。恭敬禮拜。生歡喜國。閔四惡趣。若有持是如來名號者。若今見在。及未來世。曠野險難諸怖畏處。皆悉蒙護。於一切處。恐怖悉滅。一切八部諸惡鬼神。不能侵擾。又大寶積經第六十卷。文殊師利授記會。說文殊師利成佛之時。名為普見。以何義故。名為普見。以彼如來。於十方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剎中。普皆令見。雖未成佛。若我現在。及滅度後。有聞其名。亦皆必定當得成佛。唯除已入離生之位。及狹劣心。彼佛剎土。名隨願積集清淨圓滿。乃至。若有得聞文殊師利名者。是則名為面見諸佛。若有受持百千億諸佛名號。若有人稱文殊師利名者。福多於彼。何況稱普見佛名。何以故。彼百千那由他佛。利益眾生。不及文殊師利。於一時中。所作饒益。如是等文證成非一。或問。文殊師利成佛國土。與阿彌陀極樂國土。優劣云何。答。大寶積經云。譬如有人析一毛為百分。以一分毛。於大海中。取一滴水。喻阿彌陀佛剎莊嚴。彼大海水。喻普見如來佛剎莊嚴。復過於此。何以故。普見如來佛剎莊嚴。不思議故○上說菩薩成佛功德。次說菩薩真俗生處。且真諦生處者。華嚴經七十九。說菩薩有十種生處。何者為十。善男子。菩提心是菩薩生處。生菩薩家故。深心是菩薩生處。生善知識家故。諸地是菩薩生處。生波羅蜜家故。大願是菩薩生處。生妙行家故。大悲是菩薩生處。生四攝家故。如理觀察是菩薩生處。生般若波羅蜜家故。大乘是菩薩生處。生方便善巧家故。教化眾生是菩薩生處。生佛家故。智慧方便是菩薩生處。生無生法忍家故。修行一切法是菩薩生處。生過現未來一切如來家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以般若波羅蜜為母。方便善巧為父。檀波羅蜜為乳母。尸波羅蜜為養母。忍波羅蜜為莊嚴具。勤波羅蜜為養育者。禪波羅蜜為浣濯人。善知識為教授師。一切菩提分為伴侶。一切善法為眷屬。一切菩薩為兄弟。菩提心為家。如理修行為家法。諸地為家處。諸忍為家族。大願為家教。滿足諸行為順家法。勸發大乘為紹家業。法水灌頂一生所繫菩薩。為王太子。成就菩提。為能淨家族。此名菩薩真實生處○次說菩薩世諦示現生處。據文殊師利般涅槃經云。爾時跋陀婆羅菩薩。即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長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是文殊師利法王子。已曾親近百千諸佛。在此婆婆世界。施作佛事。於十方面。變現自在。却後久遠。當般涅槃。佛告跋陀婆羅。此文殊師利。有大慈悲。生於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其生之時。家內室宅。化生蓮華。從母右脇而生。身紫金色。墮地能語。如天童子。有七寶蓋。隨覆其上。詣諸仙人。求出家法。諸婆羅門。九十五種諸論議師。無能醻對。唯於我所。出家學道。乃至。我今略說。為未來世盲瞑眾生。又般涅槃經云。其有得聞文殊師利名者。見形像者。百千劫中。不墮惡道。若有讀誦文殊師利名者。設有重障。不墮阿鼻極惡猛火。常生他方清淨國土。值佛聞法。得無生法忍。又寶篋經第二卷云。若施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所有一切眾生。給諸樂具。百千億歲。不如施文殊師利一爪端許。所生福德。勝前福德。或有問曰。菩薩既久已成佛。何故復為菩薩。答。無垢稱經云。雖得佛道轉於法輪。而不捨於菩薩之道。是菩薩行。又大慈恩寺基法師阿彌陀經疏。引經云。我昔能仁師。今為佛弟子。二尊不並化。故我為菩薩。又問。何故菩薩名文殊師利。答。斯乃古時訛略梵語。今巨宋新傳。及唐時不空三藏所傳。皆云曼祖 (仁祖切)室利(二合)曳。此云妙吉祥。此菩薩。立名有二。初就世俗。因瑞障名。二就勝義。以德立號。且初世俗因瑞障名者。以菩薩生時。有十種吉祥事故。所以菩薩名妙吉祥也。何為十種。吉祥之事。一天降甘露。二地涌伏藏。三倉變金粟。四庭生金蓮。五光明滿室。六雞生鸞鳳。七馬產麒鱗。八牛生白[牛*宅]。九猪誕龍豚。十六牙象現。所以菩薩因瑞障名也。二依真諦立名者。據金剛頂經說。由菩薩身。普攝一切法界等如來身。一切如來智慧等。及一切如來神變遊戲。已由極妙吉祥。故名妙吉祥也。故知。文殊師利菩薩。神通功德不可思議。大華嚴經第六十一入法界品。舍利弗。告諸比丘。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清淨之身。相好莊嚴。一切天人。莫能思議。汝可觀察文殊師利圓光映徹。令無量眾生。發歡喜心。汝可觀察文殊師利光網莊嚴。滅除眾生無量苦惱。汝可觀察文殊師利眾會具足。皆是菩薩往昔善根之所攝受。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所行之路。左右八步。平坦莊嚴。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所住之處。周迴十方。常有道場。隨逐而轉。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所行之路。具足無量福德莊嚴。左右兩邊。有大伏藏。種種珍寶。自然而出。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曾供養佛善根所流。一切蘽間出莊嚴藏。汝可觀察文殊師利。諸世間主。雨供具雲。頂禮恭敬。以為供養。汝可觀察文殊師利。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將說法時。悉放眉間白毫相光。來照其身。從頂上入。又云。文殊菩薩。能隨所樂。現自在身。威光赫奕。蔽諸大眾。以自在大慈。令彼清涼。自在大悲。起說法心。以廣大辯才。將為說法。文多不載。故知。菩薩以大善巧。拯接群生。為不請友。救世大悲。斯言信矣。華嚴七十九。彌勒菩薩。告善財言。文殊師利所有大願。非餘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之所能有。善男子。文殊師利童子。其行廣大。其願無邊。出生一切菩薩功德。無有休息。善男子。文殊師利。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母。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師。教化成就一切眾生。名稱普聞十方世界。常於一切諸佛眾中。為說法師。一切如來之所讚歎。住甚深智。能如實見一切諸法。通達一切解脫境界。究竟普賢所行之行。善男子。文殊師利。是汝善知識。令汝得生如來家。長養一切諸善根。發起一切助道法。值遇真實善知識。令汝修一切功德。入一切願網。住一切大願。為汝說一切菩薩祕密法。現一切菩薩難思議行。與汝往昔同生同行。是故善男子。汝應往詣文殊之所。莫生疲厭。集傳者曰。校此而論。既彼善財。得見文殊。皆是往昔同生同行。乃至。不生疲厭。況今之火宅諸子。若能專心求見大聖。豈不宜哉。
菩薩應化總別機緣二
夫。大聖應化。有總有別。隨機緣故。云何為總。答。如華嚴經第五十卷說。譬如月輪有四希奇未曾有法。何等為四。一映蔽一切星宿光明。二隨逐於時。示現虧盈。三於閻浮提清淨水中。影無不現。四一切見者。皆對目前。而此月輪。無有分別。無有戲論。佛子。如來身月。亦復如是。有四希奇未曾有法。何等為四。一所謂映蔽一切聲聞緣覺。學無學眾。二隨其所宜。示現壽命。脩短不同。而如來身。無有增減。三一切世界淨心眾生菩提器中。影無不現。四一切眾生有瞻對者。皆謂如來唯現我前。隨其心樂。而為說法。令得解脫。乃至。而如來身。無有分別。無有戲論。今文殊亦爾。故菩薩般涅槃經云。住首楞嚴三昧力故。於十方面。或現初生。或現滅度。入般涅槃。現分舍利。饒益眾生。乃至。是文殊師利。有無量神通變現。不可具說。此上所顯。即是菩薩。遍一切處。普應機緣。故名為總。故華嚴鈔。引經偈云。文殊大菩薩。不捨大悲願。變身為異道。或冠或露體。或處小兒叢。遊戲邑聚落。或作貧窮人。衰容為老狀。以現飢寒苦。巡行坊市鄽。求乞衣財寶。令人發一施。與滿一切願。令使發信心。信心既發已。為說六度法。領萬諸菩薩。居住五頂山。放億種光明。人天咸悉覩。罪垢皆消滅。二別者。即今遍在清涼五臺山。是也。以此處機緣勝故。又是本所居。金色世界報土。在此也。按大唐東夏神洲感通錄。宣律師。常於唐麟德元年仲春之季。有數天人來。禮覲律師。共相談敘。律師。因問天人云。古昔相傳。文殊在清涼山。嶺五百仙人說法。經中明說。文殊。是舊住娑婆世界菩薩。娑婆。是大千總號。如何偏在此方。天人答云。文殊者法身大士。諸佛之元帥也。隨緣利現。應變不同。大士之功。非人境界。不勞評論。但大聖多在清涼山。山下有仙花山。有五臺縣。清涼府。往往人到。不得不信。
菩薩何時至此山中三
按大方廣佛華嚴經四十五菩薩住處品云。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又據文殊菩薩現寶藏陀羅尼經云。爾時。金剛密跡主菩薩。白佛言。世尊。昔常為我說如是言。我滅度後。於贍部洲惡世之時。文殊師利。廣能利益一切眾生。大作佛事。唯願世尊。為我分別演說。於何處住。復於何方而行利益。憐愍攝護諸眾生故。願為說之。乃至。佛告金剛密跡主菩薩言。我滅度後。於此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其中有山。名為五頂。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及有無量龍天。夜叉羅剎。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圍繞供養。乃至。文殊師利。有如是等無量威德。神通變化自在莊嚴。廣能饒益一切有[A1]情。成就圓滿福德之力。不可思議。又據文殊般涅槃經云。如是大士。久住首楞嚴三昧。佛滅度後。四百五十歲。當至雪山。為五百仙人。說法教化。成就令不退轉。又感通錄上卷。宣律師。問天人云。今五臺山中臺之東南二十里。見有大孚靈鷲寺。兩堂隔㵎。於今猶在。南有花園。可三頃許。四時發彩。人莫究其所始。或云。漢明所造。或云。魏孝文所作。互說不同。如何。天人答云。二帝俱曾於此造寺供養及阿育王。亦曾於此造塔。昔周穆王時。已有佛法。此山靈異。文殊所居。漢明之初。摩騰天眼。亦見有塔。勸常造寺。名大孚靈鷲。言孚者信也。帝信佛理。立寺勸人。名大孚也。又此山形。與其天竺靈鷲山相似。因以為名焉。元魏孝文。北臺不遠。常來禮謁。見人馬行跡。石上分明。其事可知。至唐朝。因澄觀法師。於此造大華嚴經疏。遂下勅改為大華嚴寺。或問。據華嚴經菩薩住處品。即說菩薩常在此山。如何現寶藏經及般涅槃經二經。皆言佛滅度後。方來此山。答。此由菩薩住首楞嚴三昧。無作妙力。能分一身為無量身。復以無量身入一身。俱無障礙。如經廣說。能以一身分無量身故。即一身常在此山。其所分身。於十方界。施難思化。即華嚴所說在此山。是也。又復以無量身入一身故。即十方界施化既畢。還來入此一身。引導眾生。令發心故。即現寶藏經及般涅槃經言。佛滅度後來入此山。是也。於理何妨。況是大聖不思議之境。豈可凡情能測度哉。故顯揚論說。於不思議境界。強思議者。有三過失。一得心狂亂過失。二生非福過失。三不得善過失。如非強思議者。得三善果。翻此可知。箋云。雖神應無方。道無不在。但菩薩本所化境。機緣偏勝。何所疑焉。
清涼山得名所因四
按華嚴經疏云。清涼山者。即代洲雁門郡五臺山也。以歲積堅氷。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故曰清涼。五峯聳山。頂無林木。有如累土之臺。故曰五臺。海東文殊傳云。五臺。即是五方如來之座也。亦象菩薩頂有五髻。余因此二文。今更廣之。按千鉢經。及文殊師利五字陀羅尼。瑜伽觀門所說。文殊表般若。能生諸佛故。大寶集經第六十文殊會云。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以無礙天眼所見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中一切如來。若非是我勸發決定菩提心。教授教誡。令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我於菩提。終不應證。而我要當滿此所願。然後乃證無上菩提。又文殊表般若者。菩薩大悲。能為增上。斷滅一切諸眾生等煩惱罪業。按金剛頂經金剛覺大菩薩三摩地一切如來智慧品云。爾時世尊。復入文殊師利摩訶菩提薩埵三摩耶所生法。如持金剛三摩地已。從自心出此一切如來大智慧三摩耶。名一切如來心印。即說密語。跋折囉底瑟那(二合)纔出此語時。於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以為智劍而出已。同一密合。入於毘盧遮那佛心中。便為釰鞘。既成就已。住於毘盧遮那佛手中。於時從彼如來釰鞘身中。出現一切世界等如來身。一切如來智慧等。及一切如來神變遊戲已。由極妙吉祥故。及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同一密合。以為文殊師利摩訶菩提薩埵身。既成就已。住於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而高聲作是言曰。我是諸佛語。號為文殊聲。若以無形色。音聲可得知(以諸佛法身。本無形相。恐成斷滅故。以音聲假詮表之。詮佛語言。即文殊聲也)爾時文殊師利摩訶菩提薩埵。從世尊心下已。依一切如來右邊月輪中住。復請教示。爾時。毘盧遮那佛。入一切如來智慧三摩耶金剛三摩地已。現一切如來斷除煩惱三摩耶。為盡遍眾生界。斷除一切苦故。及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成就一切如來隨順音聲圓滿慧最上悉地故。彼金剛覺。於文殊師利摩訶菩提薩埵。如上於雙手授之。乃至。以其金剛釰揮斫已。而高聲唱言。此是諸如來般若波羅蜜能破諸怨敵。滅罪中為最。故菩薩左手持梵夾。表般若體。自性清淨。右手持釰。表般若用。斷除眾生煩惱怨敵。又五字瑜伽觀門之表者。阿者無生門。詮一切法無生。表大圓鏡智。東方金剛部主阿閦如來。即菩薩頂上東邊一髻之象也。囉者。無垢門。詮一切法無垢。表平等性智。南方寶部主寶生如來。即菩薩頂上南邊一髻之象也。跛者。無第一義諦門。表妙觀察智。西方蓮花部主無量壽如來。即菩薩頂上西邊一髻之象也。左者。諸法無行門。表成所作智。北方羯磨部主不空成就如來。即菩薩頂上北邊一髻之象也。娜者。諸法無性相離語言文字門。表清淨法界。中方如來部主毘盧遮那如來。即菩薩頂上中方一髻之象也。故菩薩頂分五髻。山派五峯。豈徒然哉。良有以也。故華嚴疏云。表我大聖五智已周。五眼已淨。總五部之真原。故首戴五佛之冠。頂分五方之髻。運五乘之要。清五濁之災矣。此山。磅礴數州。綿五百里。左隣恒岳。隱嶙參天。右控洪河。縈迴帶地。北臨朔野。限雄鎮之關防。南擁汾陽。作神洲之勢勝。迴環日月畜洩雲龍。雖積雪夏凝。而奇花萬品。寒風冬冽。而珍卉千名。丹嶂橫開。翠屏疊起。排空度險。時逢物外之流。捫蘿履危。每造非常之境。白雪凝布。疑淨練於長江。杲日熾昇。認扶桑於火海。又華嚴疏主。釋菩薩住處品云。余幼尋茲典。每至斯文。皆掩卷而歎。遂不遠萬里。委命棲託聖境。相誘十載於茲。其感應昭著。盈於耳目。及夫夏景勝事尤多。歷歷龍宮。夜開千月。纖纖瑞草。朝間百花。或萬聖羅空。或五雲凝岫。圓光映乎山翠。瑞鳥翥於煙霄。唯聞大聖之名。無復人間之慮。入聖境者接武。革塵心者架肩。相視互謂非凡。觸目皆為佛事。其山勢寺宇。難以盡言。自大師晦跡於西天。妙德揚輝於東土。雖法身長在。而雞山空掩於荒榛。應現有方。鷲嶺得名於茲土。神僧顯彰於靈境。宣公上稟於諸天。漢明肇啟於摩騰。魏帝中孚於至化。北齊數州以傾俸。有唐九帝之迴光。五天殉命以奔風。八表亡驅而競記。其有居神洲。一生而不到。奚異舍衛三億之徒哉。按大唐神洲感通錄云。代州東西。有五臺山者。古稱神仙之宅也。山方五百里。勢極崇峻。上有五臺。其頂不生草木。松柏茂林。森於谷底。其山極寒。南號清涼山。山下有清涼府。經中明說文殊將五百仙人住清涼雪山。即斯地也。所以古來求道之士。多遊此山。靈蹤遺窟。奄然在目。不徒設也。中臺最高。去并七百。望如指掌。上有小石浮圖。其量千許。即後魏文帝宏所立也。石上人馬之跡。宛然存焉。頂有大泉。名曰太華。澄清似鏡。有二浮圖夾之。中有文殊師利像。人有至者。鐘聲香氣。無日不聞。神僧瑞像。往往逢遇。大唐龍朔已來。勅下令會昌寺僧會頤。往彼修治寺塔。前後再返。亦遇靈感。至正觀中。有解脫禪師。聚從習定。自云。於花園北。四度見文殊師利。翼從滿空。群仙異聖。不可勝記。或問。此清涼山。為但山寒。名曰清涼。為就勝德耶。若但山寒。名清涼者。即陰山窮谷。凍寒之方。皆應清涼。若就勝德名清涼者。[A2]但諸仙聖所住之處。應亦清涼。即何獨此山擅斯名也。答。必二相兼。即無濫矣。一為山寒。兼有五頂。如上已說。二惟就文殊化境。揀餘仙聖所居。如般泥洹經云。若有讀誦文殊師利名者。設有重障。不墮阿鼻極苦猛火。常生他方清涼國土。值佛聞法。得無生忍。華嚴經入法界品云。以自在大慈。令彼清涼。斯之謂矣。故化方逐物。眾生自見於興亡。報土湛然。不隨器界之生滅。如斯而已矣。
五臺四埵右聖行跡五
按靈記。五臺有四埵。去臺各一百二十里。據古圖所載。今此臺。即古中臺。中臺即南臺。大黃尖即北臺。栲栳山是西臺。漫天石是東臺(唯北臺中臺。古時有異。東西二臺古今無異)。
無恤臺。常山頂是也。昔趙簡子。名無恤。曾登此山觀代國。下瞰東海蓬萊宮。觀神仙之宅。此是普賢菩薩。於中止住。雲霞出沒。往來五臺。登臺者。多見靈瑞。綠斯聖跡故。號為東埵也。西瞢𧄼山。上有宮池古廟。隋煬帝。避暑於此而居。因說天池。造立宮室。龍樓鳳闕。遍滿池邊。此池。世傳神龍所居。緣斯聖跡故。號為西埵也。南有繫舟山。上有銅鐶。舡軸猶在。昔堯遭洪水。繫舟於此。世傳堯覩文殊現於南臺。緣斯聖跡故。謂之南埵也。北有覆宿堆。即夏屋山也。後魏孝文皇帝。避暑往覆宿此。因以名焉。下見雲州石窟寺。世傳山上有乾闥婆城。即化城也。常於日欲出時。城乃現焉。又望見北川。吳塚壘壘。有鬼趁南行。及見南山柏谷蘽(力鬼切)出隨行。文帝吒之。其蘽。即迴低曲而走。因謂之亞走柏。由此事跡。謂之北埵也。至巨唐儼禪師。神異僧也。嘗登西南臺之上。望見五頂。皆有五色雲覆之。隨雲覆者。配之為臺。唯古之中臺。即今之北臺。古之南臺。即今之中臺(孝文封為南岳也)餘皆定矣。
五臺境界寺名聖跡六
中臺頂上。有太華池。方圓二里。天生九曲。其水湛然色若瑠璃。澄澈見底。池內平處。有石磊落。叢石間。復有名花。百品交映。神龍宮宅之所在焉。人暫視之。瘮(所錦切)然神駭。雲霧祥映。難以具言。然池之大小淺深。神變不定。故禮謁者。解瓔褫珮。投中而去 隨開皇十一年。文帝。勅忻州刺使崔震。持供於五臺頂。設齋立碑。及覩後魏博陵公太守。奉使登臺。遙瞻叢石。並是菩薩身挂瓔珞。故寶臺鐵塔。功德最多。不可殫紀。
- 大孚靈鷲寺
- 王子寺
- 靈峯寺
- 飰仙寺
- 天盆寺
- 清涼寺
- 石窟寺
- 佛光寺
- 宕昌寺
- 樓觀寺
古十寺
- 竹林寺
- 金閣寺
- 安聖寺
- 文殊寺
- 玉華寺
- 聖壽寺
今益唐來寺六
- 太華池
- 白水池
- 孝文人馬跡
- 千年氷窟
靈跡四
- 日菊花
- 孝文十二院花
- 五鳳花
- 百枝花
- 鉢囊花
名花五
北臺頂上有天井。下有龍宮白水池相連。金剛窟亦相通徹
- 寶積寺
- 淨明寺
- 木爪寺
- 普濟寺
- 公主寺
- 甘泉寺
- 大谷寺
- 聖壽寺
古有八寺
- 寶山寺
- 太平興國寺
今益寺二
- 七佛池
- 羅漢臺
- 九女泉
- 公主臺
- 孝文教鷹臺
- 孝文打毬場
- 仙人庵
- 禪菴蘽
- 亞走柏
- 生死蘽
- 空心蘽
- 生地獄
- 鄧隱峯塔
- 憨山
- 玉泉
- 金井
靈跡十六
- 雞足草
- 瞢𧄼草
異草二
東臺。舊名雪峯。山麓有研伽羅山。臺上遙見滄瀛諸州。日出時。下視大海。猶陂澤焉
- 華林寺
- 香雲寺
- 觀海寺
- 香蘽寺
- 銅鐘寺
- 石堂寺
- 龍盤寺
- 光明寺
- 萬像寺
- 鳳嶺寺
- 龍泉寺
- 五王寺
- 天城寺
- 溫湯寺
- 古華嚴寺
古寺一十五
- 金界寺
- 乾明寺
- 東塔院(今為尼院)
今益寺三
- 松子戍
- 亦龍口
- 六鳳嵒
- 明月池
- 五王城
- 棗林
- 乳頭香蘽
- 研伽羅山
- 那羅延窟
- 萬聖足跡
- 溫湯
靈跡十一
- 人參
- 長松
- 茯苓
藥三
西臺。與祕𡡉巖相連。危磴干雲。喬林拂日。分空絕壁。接漢層巒
- 祕密寺
- 石門寺
- 榆勤寺
- 乳石寺
- 東尖寺
- 大會寺
- 日照寺
- 向陽寺
- 鐵勤寺
- 浮圖寺
- 熊頭寺
- 豹子寺
古寺十二
- 李牛寺
- 黑山寺
- 仰盤寺
- 病牛泉寺
今益寺四
- 泥齋和尚
- 孝文射垛
- 落王崖
- 香山師子蹤
- 于闐國王蹤
- 二聖對譚石
- 八功德水
- 石門
- 鳥門
- 龍窟
- 薩埵崖
- 王子燒
- 身塔
- 割肉坐石
- 王母仙桃
靈跡一十五
- 黃精
- 茯苓
- 木瓜
藥三
南臺孤絕。距諸臺差遠。林麓蓊欝。巖崖傾欹。最為幽寂。昔有僧明禪師。居此三十餘載。亦遇神仙。飛空而去。唯蟬蛻其皮。三十里內。悉是名花。遍生峯岫。俗號仙花山。化寺屢逢。鐘聲時發。昔曾有人遇異人。形偉冠世。言語之間。超騰遂遠。故僧明禪師歌曰。南臺秀峙。龍神歸依。春雲靄靄。夏雨霏霏。黑白瞻禮。失渴忘疲。何罪不滅。何福不滋。臥於石罅。而坐神龜。菩薩麻充其龍枝。羅浮草結作禪衣。居巖㟧兮靜慮。履山巔兮尋師。飡松長智餌。菊除飢講。說般若志。行禪師再。覩龍母。又見龍兒。家施白藥。永離苦衰。
- 娑婆寺
- 殊公寺
- 郭𡡉寺
- 嵌巖寺
- 浮圖寺
- 高嶺寺
- 石臺寺
- 小柏寺
- 赤崖寺
古寺九
- 福聖寺
- 靈境寺
- 法華寺
今益寺三
- 七佛谷
- 龍宮勝堆
- 萬畝平
- 東王相
- 西王相
- 神龜
- 東車尖
- 西車尖
- 石罅
靈跡九
- 人參
- 鐘乳
藥二
中臺北。北臺南。中間有諸佛浴池。一百二十所。四面是水。中心有土臺。方圓三尺。號為菩薩盥掌。遊戲之地。其歲香氣氛馥。色相光明。人熟視之。神移目亂。不敢久住。然人亦罕到池中。多出白雲。狀如隊仗。有梵志婆羅門像。如覩菩薩及圓光者。白衣即得初果及第二果。若淨戒之僧。得第三第四果也。金剛窟。即文殊大宅。此窟。在東北臺二麓之下。樓觀谷內。南北嶺間。有石門迺先聖出入之處。人多不識。昔有繁峙縣佛慧師。曾入此窟。行約三十里。有橫河。既濟即抵平川。無復凡木。但見寶林。極望四周。金樓瓊塔。炳然晃目。佛慧師。出為人說此。
唐長安二年。遣使於五臺山大孚靈鷲寺。前採花萬株。移於禁掖。奇香異色。百品千名。令內道場。裁植供養。勅萬善寺尼妙勝。於中臺造塔。凡一朞功畢。遣內侍黃門金守珍。就山供養。顯慶設齋。乃供一萬菩薩是日。忻代諸處。巡禮僧數。盈一萬。皆云。萬聖赴會。普施一鐶錢。一萬緡。別施菩薩。內侍與州縣。具達朝廷。由斯靈瑞。臺山復興。
釋五臺諸寺方所七
按靈跡記。稱古傳有寺一百一十。北齊割數州租稅。以充供養。粵自後周已來。亟遭廢毀。甄臺寂寞。空餘麋鹿之場。寶塔摧頹。但聚鴟梟之跡。俄鐘隨季。海內分崩。寓縣沸騰。生靈塗炭。兵火延及。蕩焉靡遺。大率伽藍多從煨燼。名額既泯。基址徒存。其堪住持者。六十七所。餘皆湮沒焉。
大孚靈鷲寺者。世傳後漢永平中所立。所以名靈鷲者。據西域記第九卷說。梵云結栗陀羅矩吒山。即釋尊說法華經之地。唐云鷲峯。亦曰鷲臺。接北山之陽。孤標特起。既棲鷲鳥。又類高臺。空翠相映。濃淡分色。此山亦然。今真容院所居之基。岡巒特起。有類高臺。勢接中臺北臺之麓。山形相似。故以名焉。寺依此山立名。故云大孚靈鷲寺也。昔有朔州大雲寺惠雲禪師。德行崇峻。明帝禮重。詔請為此寺尚座。樂音一部工技百人。簫笛箜篌。琵琶箏瑟。吹螺振鼓。百戲喧闐。舞袖雲飛。歌梁塵起。隨時供養。繫日窮年。樂比摩利天仙曲。同維衛佛國。往飛金剛窟內。今出靈鷲寺中。所奏聲合苦空。聞者斷惡修善。六度圓滿。萬行精純。像法已來。唯茲一遇也。
清涼寺。依山立名。託居巖側。前通㵎壑。上接雲霓長安二年五月十五日。建安王仕并州長史。奏重修葺。勅大德感法師。親謁五臺。山以七月二十日。登臺之頂。僧俗一千餘人。同見五色雲中。現佛手相。白狐白鹿。馴狎於前。梵響隨風。流亮山谷。異香芬馥。遠近襲人。又見大僧。身紫金色。面前而立。復見菩薩。身帶瓔珞。西峯出現。法師。乃圖畫聞奏。帝大悅。遂封法師昌平縣開國公。食邑一千戶。請充清禪寺。主掌京國僧尼事。仍勅左庶子侯知一。御史大夫魏元忠。命工琢玉御容。入五臺山。禮拜菩薩。至長安三載。送向清涼山安置。於是傾國僧尼。奏乞送之。帝不許。以雁門地連獫狁。但留御容於太原崇福寺大殿。中間供養。於五臺山。造塔建碑。設齋供養。是知真境菩薩所居。帝王日萬機之務。猶造玉身。來禮大聖。矧餘凡庶。豈不從風一遊淨域。累劫殃消。暫陟靈峯。多生障滅者矣。
佛光寺。燕宕昌王所立。四面林巒。中心平坦。宕昌王。巡遊禮謁。至此山門。遇佛神光。山林遍照。因置額。名佛光寺唐。正觀七年。五臺縣昭果寺解脫禪師。重加修建。事如惠祥傳所說。
王子寺。備惠祥傳中所載。
西臺。接東峨谷。有一古寺。名祕𡡉嚴。亦具惠祥傳所說。此寺。唐垂拱中。有雁門清信士。辟閭崇義。形同素服。心造玄關。畢志有歸。勵精罔倦。薄遊茲寺。誓願住持。經閣始成。樓臺營構。堂殿房廊。六七院宇。二三四輩行人。雲屯慈地。十方名德。輻湊其中。無憚劬勞。惟專禪誦。至長安三年。國家搜羅英彥。不遺巖野。辟閭崇義。遂被召入。因乞為僧。勅許披剃。後乃還山。終於此寺也。
北臺之西。繁峙縣東南。有一寺。名公主寺後魏文帝第四女信誠公主所置。年代浸遠。尼眾都絕。房廊院宇。佛殿講堂。九女浮圖。瓦甓猶在。唐世。有尼童女名醜。醜得一玉石。方圓一尺。文成五色。表裏光瑩。自持至都。獻則天帝。帝賜絹百束。且須後命。志擬置額度尼。醜醜染病。而歸既卒。方召不遂其願。
北臺之麓。有木瓜寺。往昔登臺。路由茲地。年代曠遠。不知建立之始。寺有長髮女。名佛惠。年七十四五。貌似愚癡。百歲耆耋。自少見者。容狀初無改變。修葺伽藍。常為導首。繁峙。曾有三百餘人。逐佛惠上北臺。適逢雨雹。遽引下臺側。投一蘽(力鬼切)下。蘽半空如室。佛惠前進。諸人隨入。同坐蘽空。悉能容受眾不測其神。時謂肉身菩薩。
普濟寺。居大黃尖嶺之南。林麓清虛。川原疎曠。西見栲栳山。東望漫天石。南覩中臺北臺。當木瓜之北有入地泉。巡臺之人忽逢雨雹。於此避難。
北臺北谷內。有宋谷寺。寶積寺。又東北。有寶山寺。並居谷內院宇幽奇。樓臺壯麗。即今見存。
生地獄。去北臺東不遠。有亂石交聳。聞諸古老。昔有張善和者。嘗逐一白兔至此。而陷內見地獄。去地獄不遠。又覩一經藏。層閣壯麗。善和怖駭。是投其中。因見藏內。塵埃甚厚。其傍亦有箒。靜掃除之。於善和。倏爾善心生焉。因即掃除。令極潔淨。承斯片善。還復得出。余謂。若非大聖願力境界。焉能感化若是哉。
鄧隱峯禪師者。福建邵武人也。世傳。與妹出家。俱來遊臺。至臺之頂。忽失兄所在。妹尋訪不得。至北臺西。道南石上。頭下足上。倒植而立。裙衣上聳。竪而不亂。庵。然示滅妹曰。輕躁之性。死而不易。遂乃推倒。即於其處。而闍維之。收其靈骨。壘石為塔。至今在焉。
憨山者。在北臺東北。世傳。後魏孝文皇帝。臺山避暑。大聖化作梵僧。從帝乞一坐具之地。修行住止。帝許之。梵僧乃張坐具。彌覆五百餘里。帝知其神。乃馳騎而去。迴顧。斯山岌然隨後。帝叱曰。爾好憨山。何隨朕耶。因此而止。故以名焉。
唐昌寺。佛光東北四五里。迢嶢岡巒。寺宇幽邃。世傳昔宕昌王。造佛光寺。安止於此。因以名焉。箋曰。此說或訛。疑唐時賜。額取昌盛為名爾。
石窟寺。在佛光東北二十餘里。儼禪師所造。正當山口。登清涼寺。路經於此。遊禮憩息之所。
天盆寺。次南臺北谷。山形似盆。其勢如畫東北仙橋。西南神谿。池水當心。樓臺四繞。今絕跡矣。
王子燒身寺。次北五六里。有小巖寺。大蘽寺。唯瓴甓餘基。悉就頹毀。當時塔廟。靡有孑遺。此地極為生善。然遊禮路僻。到者甚稀。昔有西京萬善寺尼明月法屋等。於此結庵而居。每誦華嚴涅槃二部。戒律清潔。至神龍元年而卒。
中臺北趾及臺領南。有二伽藍。號曰吳𡡉葱薗二寺。有洪馬寺主。於此住持。亦云戒德光。時威儀動物。群虎如犬馴擾。院庭鐘磬空鳴。如人擊動。六事不失。月十常聞。緇素巡臺。就而參禮。有尼三五人。年盡期頤。寺主百年不下山谷。長安三年正月遷逝。
五王城五王寺。修創奇異。未知何代五王立名建寺。周圍尚有桑林棗園遺跡。遊謁者。思慕忘返。
東臺南足南嶺上。有觀海寺。內有明月池。方圓一里。水深八尺。雖在晦朔。月影中現。夾池有二松蘽(力鬼切)枝莖相樛。每清風發韻。有如琴瑟。雁門人王石琦。太原郭上行。晉州魏法才。繁峙薛思恭等。一千餘人。巡禮東臺。忽至此寺。會大霖雨。七日不止。乃虔誠發願。因得晴霽。但雲敷不散。東極於海。浩然一色。平若大川。於中現盧舍那像。并聞說法。後郭上行等十餘人。發心出家。並得剃染。咸有高節。
東臺東大會谷內。有銅鐘寺。魏時所置。寺有銅鐘。可受三十斛。形如瓮腹。身作八棱。刻子魏都金剛。填陷象鼻隱起。雜寶莊嚴。龍象繞身。神仙遍腹。參辰日月。釋梵之形。列於頂上。中平元年。有僧惠澄。寓止茲寺。後因傳戒。遠赴京都。數載方還。失鐘所在。徘徊惻愴。痛悼彌深。忽見異人。僧詰其所。答云。余此山神。鐘已收入金剛窟中。本兜率天王所造。澄曰。非也。此是拘樓秦佛之時所造。山神何故收入金剛窟內。澄遂於寺勒石。為銘曰。寺法鼓窟為隣。擊振吼膩吒聞。集賢聖滅苦因。被收入金剛輪。誰得知見山神。萬聖前六時聞。書翠鳳鐫白銀。表銅鐘之去處。絕後代之疑人。
溫湯寺。五王之所造。昔五王子者。不知何代。宿植善根。得為王子。又緣惡業。染伽摩羅疾。乃遷入山。於此溫泉澡浴。疾遂痊愈。身復輕安。造寺住持。因溫湯為號。寺內有塼塔一所。可高二丈。層給三重。中有盧舍那像。文殊普賢。及餘部從靡不畢具。唐萬歲通天中。有僧慈雲。創此安置。厥後巡遊之人。往還不絕。
清涼嶺南三十餘里。入大谷中。有嵌巖寺。小柏寺。嵌巖寺有佛殿門樓。小柏寺中。有浮圖二所。一當路口。一在谷中。山東之人。多此安泊。北有萬畝平。是李澄師莊。為普通供養。昔有僧。念阿彌陀佛。一念擲一菉豆。在十斛甕內。念滿此甕。乃見阿彌陀佛來迎。因而化去。
赤崖寺。臨路半崖。安置其寺。懸泉滴。溜水透巖。下去七八里許。俯視靈壽鎮定。復見易州抱腹功德山。
東峨谷南。有鐵勤寺。向陽寺。日照寺。壘石寺。並在谷中。林木高深。聯綿不絕。佛光寺僧。多來棲止。
入東峨谷。有大會寺。浴王寺。榆勤寺。乳石寺。東尖寺。右上伽藍。並在於谷之內。多居巖𡽗。內有捐身崖。薩埵崖。割肉坐石等處。面有熊頭寺。豹子寺。黑山寺。甘泉寺。望臺寺。相距不遠。十里至十五里間。並據形勝。佛廟精舍。各各有之。
石泥和尚者。不知何代人也。聞諸古老人云。住西臺近東北谷下巖間。修道。每至午際。搓泥成劑。以充中食。人莫能測。後不知其終。
東臺北四十餘里谷底。有華林寺。香雲寺。寺東五十里。有香蘽寺。寺邊有乳頭香蘽。蘽南有八九十里。有慈雲寺。石室寺。下有龍盤寺。有龍形石上盤屈存焉。次南有光明寺。萬像寺。龍泉寺。鳳嶺寺。慈雲在大會谷中。石室在溫湯嶺上。盤龍寺。正當川下。光明寺萬像寺。見者不同。或出或沒。有人曾見。在南嶺寺邊。有栗蘽果園。有僧見在川內。尀測其由。臺山境界。不可依言取定。多致差玄。蓋諸聖權宜化現。遭遇各異爾。
有二化寺。按靈跡記。一天城寺。在五王城北三五十里。四面天城。一川平坦。雲峯峻拔。雪瀑湍流。據昔古伽藍傳云。化寺。不依地立。現在空中。菩薩道場。文殊淨剎。朱樓紺殿。七寶所成。紫金白銀。瑠璃玳瑁。珠網交絡。迴出雲霞。得遇之人。塵機頓息。有池水。深丈四五尺。清澈見底。平滿下流。時有靈禽羽毛五色。遶池上下。和鳴清亮。亦有茅庵草堂十五餘所。居山半腹。莫測凡聖。遊臺之人。有時得見。
東臺東華林寺山麓下。有一古寺。不中題額。院庭之中。寬一二里。四面雲峯。如同刻削。踞山半腹。締構精藍。寶塔淩空。實非人造。昔有閏禪師者。德行高潔。遊歷至此。忽逢化寺。見二老人。容狀非凡。行如奔馬。經此山巔。倏忽之間。却見少年。語音和雅。猶如鐘磬。口稱偈云。上善之語可放。中下之善可收。金剛之寶可用。醍醐妙藥可服。其僧。凝思寂。聽記其所說。有公孫生之俊辯。舍利子雄才。窮三界之根源。同一乘之句義。遺僧聖藥。遂得服餌之法。僧既受教旋。即不見人。既莫識寺。亦難逢。或化或真。不可知矣。
中臺東南有玉華寺。世傳。昔有五百梵僧。彼中修習定慧之業。九夏炎暑。即就中臺安居。三冬凝寒。即返玉華。禪誦勵精。苦志不廢寸陰。常有騾三十頭。不煩驅策。從北川上下。運齋糧以供僧用。如此凡數十載。未嘗闕乏。即今中臺厨堂之北。猶有舊寺基址存焉。
廣清涼傳卷上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51 冊 No. 2099 廣清涼傳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02-2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