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以心印授之於祖。而祖祖相印以至師。其間隨機立解。以權示實。脈絡分合。蓋不可思議焉。余頃憩烏瞻山。忽邑侯游公招至顧司寇之澄心樓。以校閱事見委。詢其所欲梓。則佛祖統紀也。余夙志闡繹弗敢以不敏辭。甫焚香展卷。有客進曰。吾聞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何有佛祖之異乎。道絕邊表。理非數量。又何統紀之一乎。若即心境為禪觀本有醍醐自味。何規規然尋牛𤛓乳於村落耶。余曰。子言似矣。猶未足語道也。夫道無統則散。統無紀則亂。散亂之作道理焉依。然道因言顯。理假教明。詎離言教而覓道理乎。試將此典喻村落也。能詮名句喻牛也。所詮諸義喻乳及酥酪醍醐也。若謂直取醍醐上味勿勞牛乳等義請君於牛乳外。別覓一醍醐味可乎。欲明古聖之道。此統紀斯其至焉。子又何疑。所以楊侍御為佛祖發心。游邑侯為眾生垂手。昱道人忍以帝虎誤學人耶。客輾然作禮而退。
大明萬曆甲寅夏季月
西蜀輔慈沙門明昱書
佛祖統紀敘
志磐法師佛祖統紀一書歷序。從上諸祖授受淵源支分派別。亦如一花五葉。傳衣受記歷歷分明。自是天臺一家眷屬。又廣之以華藏世界天宮地獄諸圖。蓮社諸賢往生僧尼其於法運通塞尤惓惓三致意焉。用心良亦勤矣。其意直欲薪盡火傳燈燈相續。耳近日宗門盛行。講律或廢。不知如車雙輪。如鳥雙翼。后之紹統者。若真如天台深入法華三昧。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棒喝狂禪皆當反走矣。是伊仲刻統紀意也。
佛祖統紀序
參天地之才。司萬物之化。同功而異位者。其唯人道乎。故自有生以來。蚩蚩群氓。必立大人。為之君牧。是以四輪統乎四洲。粟散占乎異域。而南洲震旦。實為東方君子之國。伏羲稱皇。始畫八卦。降及三代。文物大明逮吾世尊出興天竺。將施化於此方也。乃先遣三聖。為世良導。以禮樂為前驅。以真道為後教。機成時至。大法可行。於是漢皇致夢感之祥。摩騰應東來之運。魏晉以降。盛譯群經。矯矯諸師。競登講席。雖各立義門。取名當世。而尚昧乎如來一代之化意。篤生天台。紹隆法運。以五時八教四種三昧。與夫事理即具境觀不二之旨。以為後學入道之本。歷代師承。寶茲大訓。至於今七百年。守之弗墜。翰林梁子之言曰。言佛法者。以天台為司南。則殊塗異論。往往退息。誠然哉斯論也。志磐手抱遺編。久從師學。每念佛祖傳授之迹。不有紀述。後將何聞。惟昔。良渚之著正統。雖粗立體法。而義乖文薉。鏡菴之撰宗源。但列文傳。而辭陋事疏。至於遺逸而不收者。則舉皆此失。於是並取二家。且刪且補。依放史法。用成一家之書。[3]斷自釋迦大聖訖於法智。一佛二十九祖。並稱本紀。所以明化事而繫道統也。至若諸祖旁出為世家。廣智以下為列傳。名言懿行。皆入此宗。而表志之述。非一門義。具在通例。可以類知。既又用編年法起周昭王。至我本朝。別為法運通塞志。儒釋道之立法。禪教律之開宗。統而會之。莫不畢錄。目之曰佛祖統紀。凡之為五十四卷。紀傳世家。法太史公。通塞志。法司馬公。書成即負笈。詣白雲堂。仰求佛光法師為之考校。而同志之士。共謀鋟版以期流布。將令家藏其本。人觀此書。開人心之性靈。資國政之治化。豈不曰大有益於世哉。自寶祐戊午。首事筆削。十閱流年。五謄成藁。夜以繼晝。功實倍之。仰報佛恩。上酬
帝力。不負所學。其志在茲。
宋咸淳五年歲在己巳八月上日。四明福泉沙門志磐寓東湖月波山。謹序。
同校正吉祥安樂山教忠報國教寺首座沙門必昇
校正前住持華亭先福教寺傳天台宗教沙門慧舟
校正住持吉祥安樂山教忠報國教寺傳天台宗教沙門善良
校正住持東湖月波山慈悲普濟教寺傳天台宗教沙門宗淨
校正特賜佛光法師左右街都僧錄主管教門公事住持上天竺教寺賜金[1]襽衣法照
佛祖統紀通例(例者略也類也舉略以知類也)釋本紀
釋迦如來。最初得佛之後。大悲利物。未來不息。以故果後示權。數數出世。莫可以三際求其始終。況於十方國土。唱生唱滅。處處不同。豈當於此南洲一方畢其能事。然今所錄。但於此方。特舉垂教之要會。而通之則十方不離當處。三世秖在一心。尚何有所異同者哉。今約如來在凡因行至今出興為大法王。明本迹。敘聖源。列大小八相。分頓漸二始。經歷五時。鋪陳一化。作教主釋迦牟尼佛本紀四卷。自大迦葉下至師子尊者。皆能仰承佛記。傳弘大法。謂之金口祖承。依付法藏。作西土二十四祖紀一卷。
自北齊始開龍樹之道。至於天台大弘法華。章安集為論疏。荊溪製記申明。稟承教觀。實居震旦。是謂今師祖承。作東土九祖紀二卷。自邃法師嗣荊溪之業。師師相承。歷晚唐五代。暨我本朝。教法散而復合。仰惟四明法智。用能中興天台一家教觀之道。同功列祖。作興道法師下八祖紀一卷。上稽釋迦示生之日。下距法智息化之年。一佛二十九祖。起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至宋仁宗天聖六年戊辰。合二千二年。通為本紀。以繫正統。如世帝王正寶位而傳大業。
釋世家
自南岳旁出照禪師下至慈雲諸師。皆傳教明宗。分鐙照世。與正統諸祖。相為輝映。作諸祖世家二卷。
釋列傳
自四明諸嗣最顯著者十餘師。子孫有繼者唯廣智。神照。南屏。三家為[2]光。盛守家法。禦外侮。人能弘道。作諸師列傳十一卷。背宗破祖。失其宗緒者三數人。作雜傳一卷。有功教門。事遠失記者。作未詳承嗣傳一卷。
釋志
並陳文藻。交贊佛乘。各出義章。發揮祖業。斯固法門之盛烈。作山家教典志一卷。
人理教行。具足成就。由五濁以登九品者。唯念佛三昧之道為能爾。末代機宜。始自廬阜。作淨土立教志三卷。
達磨賢首慈恩灌頂南山諸師。皆一代之偉。特雖共明此道。而各專一門。區別群宗。作諸宗立教志一卷。
觀千佛紹隆。則知無盡之鐙。即一洲縱廣。則識無邊之土。為隘俗無聞者。作三世出興志[A1]世界名體志。凡三卷。
香鐙供養之具。禮誦歌唄之容。是蓋緣因加行之正轍。為但理之人。成就佛事。作法門光顯志一卷。
大法東流。聖賢繼世。所以住持三寶不令斷絕。然歷年既久。或興或廢。此蓋世事無常之變。於此道何成何虧邪。考古及今具列行事。用見法運通塞之相。至若儒宗道流世間之教。雖隨時而抑揚。而其事迹。莫不昭然可訓可戒。作法運通塞志十五卷。
法運通塞。事變紜紜。繫于編年。莫明始末。為通練古今欲求類知者。作歷代會要志四卷。
大儒高釋。有能以文字鋪張大道為法門之標表者。是不可不略錄也作名文光教志二卷。
敘古製
徽宗政和間。吳興頴師。始撰宗元錄。述天台一宗授受之事。自北齊至本朝元祐。為之圖以繫道統。於是教門宗祖始粲然有所考矣。寧宗慶元中。鎧菴吳克己。因頴錄增廣之。名曰釋門正統。未及行而亡。嘉定間。鏡菴遷法師。復取頴本及鎧菴新圖。重加詮次。增立新傳六十餘人。名宗源錄。
理宗嘉熙初。錢唐良渚鑑法師。取吳本。放史法。為本紀。世家。列傳。載記。諸志。仍舊名曰釋門正統。然鏡菴則有不立體統之失。良渚則有名位顛錯之[1]繆。至於文繁語鄙事緩義乖。則皆有之。而題稱釋門。尤為疎闊。要之草創。討論。修飾。潤色。非可以求備於一人也。明今述。
今之所述。蓋是用宗源錄釋門正統。參對文義。且刪且補。而復取大藏經典。教門疏記。儒宗史籍。諸家傳錄之辭。及琇師隆興統紀。修師釋氏通紀。用助援引。依史氏法。為四佛紀。四祖紀。二世家。十一列傳。一雜傳。一未詳承嗣傳。二表。三十志。成一家之全書。至若一傳之後。贊以述德。一事之下。論以釋疑。及文有援古事有餘義。則必兼注於下。俾覽者之易領云(若據此中并前釋列傳文。則知諸師列傳原有十一卷。本紀既遺其文。唯以十卷為數)。
用三例
近世諸師。立傳之法。當用三例。一曰觀行修明。二曰講訓有旨。三曰著書明宗。非此三例濫矣。至於經理法事旁贊教門者。又將錄之。俾後人有所懷仰。若夫搢紳名賢儒生居士。能知此道者。非有宿熏之功。疇克至是。以故時有所取云。釋題義。
佛祖者何。本教主而繫諸祖也。統紀者何。通理佛祖授受之事也(史記功臣表云。要以成功為統紀。漢高祖紀。顏師古注曰。紀理也。統理眾事。繫之年月)本紀者何。始釋迦終法智。一佛二十九祖。所以紀傳教之正統也。世家者何。世守家業。以輔相祖道者也。列傳者何。載歷代諸師之言行。俾有繼於祖道也。表者。所以表示傳教之有時稟法之有緒也。志者。所以記其事也。若山家教典。若諸宗立教。若淨土往生。若世界成毀。若法門光顯。若法運通塞。若會要以通古今。若述文以光大教。皆於志有考云。
釋師名
列諸師之名。考其例有八。或從國號。如北齊高麗。或從山名。如南岳天台。或從師號。如智者法智。或從生地。如章安仙城。或從寺名。如法華天宮。或從自號。如草堂息菴。或從郡名。如錢唐四明。或從著書之名。如扶宗憲章。近世多以自號行。雖稱名之不一。而所以名乎其人。則各得其實也。
息眾疑
此書之作。或因舊文以刪修。或集諸文以補足。或取師友之論著。或考碑碣之撰述。不復一一注所出者。修史之法當若是也。其間關涉稍眾者。則必時時有所引證。不得已耳。又此書所用。藏典教文。非儒生居士之所可易解。有能字字句句。研究其義。以所疑難。質諸沙門。則精義入神。然後可以知佛。若輕心疾讀。不究所歸。斯何益於人哉。又世之為儒者。好舉韓歐[2]排佛之論。而不知二公末年終合於釋氏之道。今人有能少抑盛氣。盡觀此書反覆詳味。則知韓歐之立言皆陽擠陰助之意也。
釋引文 大藏經典
- 法華經
- 華嚴經
- 維摩經
- 涅槃經
- 瑞應經
- 梵網經
- 樓炭經
- 藥王經
- 普耀經
- 善權經
- 大權經
- 賢愚經
- 提謂經
- 楞伽經
- 大集經
- 遺教經
- 因果經
- 無量義經
- 大般若經
- 付法藏經
- 法滅盡經
- 大方便經
- 十二遊經
- 佛本行經
- 未曾有經
- 雜寶藏經
- 中本起經
- 首楞嚴經
- 法句喻經
- 阿育王經
- 八關齋經
- 長阿含經
- 雜阿含經
- 妙法華經
- 普賢行法經
- 菩薩處胎經
- 菩薩本行經
- 優婆塞戒經
- 增一阿含經
- 分別功德經
- 思益梵天經
- 殃掘摩羅經
- 淨飯泥洹經
- 升忉利天經
- 觀佛三昧經
- 勝鬘師子經
- 像法決疑經
- 佛母泥洹經
- 摩耶夫人經
- 仁王般若經
- 文殊般若經
- 曇無德律
- 十誦律
- 四分律
- 僧祇律
- 彌沙塞律
- 善見律
- 五分律
- 大智度論
- 新婆沙論
- 大莊嚴論
- 薩婆多論
- 俱舍論
- 起信論
- 佛道論衡
- 譯經圖記
- 梁高僧傳
- 唐高僧傳
- 宋高僧傳
- 弘明集
- 釋迦譜
- 西域記
天台教文
釋門諸書
- 周書異記
- 廬山集
- 國清碑
- 玉泉碑
- 十八賢傳
- 僧鏡錄
- 關王祠堂記
- 淨土往生傳
- 法華顯應錄
- 般若感驗錄
- 觀音感應錄
- 天人感通傳
- 僧史略
- 林間錄
- 僧寶傳
- 護法論
- 景德傳燈錄
- 普燈錄
- 大慧武庫
- 湘山野錄
- 歐陽外傳
- 石門文字禪
- 育王舍利傳
- 禪門寶訓
儒宗諸書
道門諸書
- 老子
- 列子
- 莊子
- 老子內傳
- 老君實錄
- 玄妙內篇
- 漢武內傳
- 洞冥記
- 十洲記
- 雲笈七籤
- 天師家傳
- 劉向列仙傳
- 葛洪神仙傳
- 續仙傳
- 集仙傳
- 仙苑遺事
- 皇甫高士傳
- 真誥
- 悟真篇
- 林靈素傳
修書諸賢
修書旁引
祖琇。隆興初。居龍門。撰佛運統紀。放左氏。寓褒貶法。兼述篡弑反叛災異之事。永嘉薛洽。敘釋迦譜云。琇師統紀。多附小機所見。學最上乘者。尚深病之。
德修。淳熙間。居金華。撰釋氏通紀。其紀釋迦。則附以慈恩三時之教。一代化事。最為疎略。又以五運圖。石柱銘。三寶錄。言佛生皆不同。糅雜於佛紀正文。甚失撰述之體。其敘時事。與琇本互有出入。而徒取乎冗長之辭也。
佛祖統紀通例(終)
佛祖統紀目錄
- 第一卷
- 釋迦牟尼佛本紀一之一
- 明本迹
- 敘聖源
- 名釋迦
- 第二卷
- 釋迦牟尼佛本紀一之二
- 下兜率
- 託母胎
- 住胎宮
- 示降生
- 出父家
- 成佛道
- 第三卷
- 釋迦牟尼佛本紀一之三
- 轉法輪(五時)
- 華嚴
- 鹿苑
- 方等
- 般若
- 法華涅槃
- 第四卷
- 釋迦牟尼佛本紀一之四
- 入涅槃
- 分舍利
- 集三藏
- 第五卷
- 西土二十四祖紀二
- 大迦葉尊者
- 阿難陀尊者
- 商那和修尊者
- 末田地尊者
- 毱多尊者
- 提迦多尊者
- 彌遮迦尊者
- 難提尊者
- 密多尊者
- 脇比丘尊者
- 夜奢尊者
- 馬鳴尊者
- 摩羅尊者
- 龍樹尊者(已上十三祖繫東土所承正祖)
- 提婆尊者
- 羅睺尊者
- 僧佉尊者
- 邪舍尊者
- 鳩摩羅尊者
- 闍夜多尊者
- 槃馱尊者
- 摩拏羅尊者
- 鶴勒那尊者
- 師子尊者
- 第六卷
- 東土九祖紀三之一
- 龍樹尊者
- 北齊禪師
- 南岳禪師
- 智者禪師
- 第七卷
- 東土九祖紀三之二
- 章安禪師
- 法華禪師
- 天宮禪師
- 左溪禪師
- 荊溪禪師
- 第八卷
- 興道下八祖紀四
- 興道法師
- 至行法師
- 正定法師
- 妙說法師
- 高論法師
- 淨光法師
- 寶雲法師
- 法智法師
- 第九卷
- 諸祖旁出世家五之一
- 南岳世家(僧照禪師下二十一人)
- 天台世家 (真觀禪師下六十五人)
- 第十卷
- 諸祖旁出世家五之二
- 章安世家(弘景禪師下六人)
- 天宮世家(真覺禪師一人)
- 左溪世家(神邕禪師下二十八人)
- 荊溪世家(普門禪師下一十四人)
- 興道世家(守素法師下二人)
- 至行世家(良湑法師下五人)
- 正定世家 (敬休法師下四人)
- 妙說世家(常操法師下五人)
- 高論世家(志因法師下十九人)
- 淨光世家(宗昱法師下二十人)
- 寶雲世家(遵式法師下八人)
- 第十一卷
- 諸祖列傳六之一
- 慈雲(下二十九人)
- 興國(下二人)
- 錢唐(下二人)
- 第十二卷
- 諸師列傳六之二
- 法智第二世
- 廣智(下二十五人)
- 第十三卷
- 諸師列傳六之三
- 法智第三世
- 廣智神照南屏三學浮石廣慈六家(四十人)
- 第十四卷
- 諸師列傳六之四
- 法智第四世
- 廣智神照南屏三家(三十七人)
- 第十五卷
- 諸師列傳六之五
- 法智第五世
- 廣智神照南屏三家(五十二人)
- 第十六卷
- 諸師列傳六之六
- 法智第六世
- 廣智神照南屏三家(三十五人)
- 第十七卷
- 諸師列傳六之七
- 法智第七世
- 廣智神照南屏三家(四十人)
- 第十八卷
- 諸師列傳六之八
- 法智第八世
- 廣智神照南屏三家(六十一人)
- 第十九卷
- 諸師列傳六之九
- 法智第九世
- 廣智神照南屏三家
- 第二十卷
- 諸師列傳六之十
- 法智第十世
- 廣智神照南屏三家(諸師列傳本紀原文止有十卷。目錄并通例俱編為十一。而以二十一卷當之。此述者之誤矣。故後之卷卷排去目錄。則有五十五。本紀止於五十四。今依本紀。既無列傳第十一卷之文。目錄中名即去之。將目錄二十二卷。改為二十一。至五十五。改為五十四。以合本紀之數)
- [1]第二十一卷
- 諸師雜傳七
- 淨覺
- 神智
- 草菴
- 第二十二卷
- 未詳承嗣傳八
- 東陽大士 (下四十一人)
- 第二十三卷
- 歷代傳教表九
- 第二十四卷
- 佛祖世繫表十
- 第二十五卷
- 山家教典志十一
- 第二十六卷
- 淨土立教志十二之一
- 蓮社七祖
- 蓮社十八賢
- 蓮社百二十三人
- 不入社諸賢
- 第二十七卷
- 淨土立教志十二之二
- 往生高僧
- 第二十八卷
- 淨土立教志十二之三
- 往生高尼
- 往生雜眾
- 往生公卿
- 往生士庶
- 往生女倫
- 往生惡輩
- 往生禽魚
- 往生續遺
- 第二十九卷
- 諸宗立教志十三
- 達磨
- 賢首
- 慈恩
- 灌頂
- 南山
- 第三十卷
- 三世出興志十四
- 過去莊嚴劫千佛
- 見在賢劫千佛
- 小三災
- 未來星宿劫千佛
- 大三災
- 第三十一卷
- 世界名體志十五之一
- 華藏世界圖
- 萬億須彌圖
- 九山八海圖
- 大千三界圖
- 忉利天宮圖
- 諸天通論
- 第三十二卷
- 世界名體志十五之二
- 東華地理圖
- 西域諸國圖
- 西土五印度
- 八熱地獄圖
- 十六遊增圖
- 八寒地獄圖
- 第三十三卷
- 法門光顯志十六
- 第三十四卷
- 法運通塞志十七之一
- 周
- 秦
- 第三十五卷
- 法運通塞志十七之二
- 西漢
- 東漢
- 三國
- 第三十六卷
- 法運通塞志十七之三
- 晉
- 宋
- 齊
- 第三十七卷
- 法運通塞志十七之四
- 梁
- 陳
- 第三十八卷
- 法運通塞志十七之五
- 北魏
- 北齊
- 北周
- 第三十九卷
- 法運通塞志十七之六
- 隋 (文帝 煬帝 恭帝)
- 唐(高祖 太宗 高宗 武后)
- 第四十卷
- 法運通塞志十七之七
- 唐 (中宗 睿宗 玄宗 肅宗)
- 第四十一卷
- 法運通塞志十七之八
- 唐 (代宗 德宗 順宗 憲宗)
- 第四十二卷
- 法運通塞志十七之九
- 唐(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 懿宗 僖宗 昭宗 景宗)
- 五代
- 梁
- 唐
- 晉
- 漢
- 周
- 第四十三卷
- 法運通塞志十七之十
- 宋 (太祖 太宗)
- 第四十四卷
- 法運通塞志十七之十一
- 宋 (真宗)
- 第四十五卷
- 法運通塞志十七之十二
- 宋 (仁宗 英宗 神宗)
- 第四十六卷
- 法運通塞志十七之十三
- 宋 (哲宗 徽宗 欽宗)
- 第四十七卷
- 法運通塞志十七之十四
- 宋 (高宗 孝宗 光宗)
- 第四十八卷
- 法運通塞志十七之十五
- 宋 (寧宗 理宗)
- 第四十九卷
- 名文光教志十八之一
- 天台禪林寺碑(梁肅)
- 天台止觀統例(梁肅)
- 智者大師傳論(梁肅)
- 聖安寺無姓和尚碑(柳宗元)
- 無姓和尚碑陰記(柳宗元)
- 龍興寺淨土院記(柳宗元)
- 法智大師行業碑(趙抃)
- 止觀坐禪法要記(陳瓘)
- 三千有門頌(陳瓘)
- 與明智法師書(陳瓘)
- 南湖淨土院記(陳瓘)(自天台禪林寺碑。至與喻貢元書。共十七篇。南藏目[A2]錄以第五十卷收之。始終心要至宗門尊祖議七篇。以第五十一卷收之。今從本紀改正。以第四十九卷收前十一篇。第五十卷收後十三篇)
- 第五十卷
- 名文光教志十八之二
- 仁王般若經疏序(晁說之)
- 明智法師碑論(晁說之)
- 南湖智者大師贊(真隱居士)
- 永嘉西湖法明寺疏(葉適)
- 重刊刪定止觀序(吳克己)
- 與喻貢元書 (吳克己)
- 始終心要(唐荊溪禪師)
- 四十二章經疏序(孤山)
- 與駱御史書(孤山)
- 南岳止觀序(慈雲)
- 書紳 (論語子張書諸紳)
- 圓頓止觀十法界圖(慈雲)
- 宗門尊祖議(沙門志磐)
- 第五十一卷
- 歷代會要志十九之一
- 君上奉法
- [1]屢朝拜佛
- 天書御製
- 聖君護法
- 試經度僧
- 特恩度僧
- 進納度僧
- 士夫出家
- 沙門封爵
- 僧職師號
- 不拜君父
- 不稱臣僧
- 崇禮高行
- 沙門著書
- 第五十二卷
- 歷代會要志十九之二
- 宿命前身
- 放生禁殺
- 祈禱災異
- 國朝典故
- 諸國朝貢
- 第五十三卷
- 歷代會要志十九之三
- 北天佛牙
- 鄮山舍利
- 鳳翔佛骨
- 陳留佛指
- 瑞像應世
- 聖賢出化
- 立壇受戒
- 設像置經
- 建寺造塔
- 西天求法
- 東土譯經
- 經目僧數
- 天台傳教
- 禪苑傳燈
- 律宗垂範
- 神尼異行
- 名山勝迹
- 聖教感通
- 持誦功深
- 西遊樂國
- 第五十四卷
- 歷代會要志十九之四
- 三教出興
- 三教厄運
- 三教訞偽
- 三教談論
- 僧道角法
- 僧先道後
- 內律分財
- 僧制治罰
- 僧籍免丁
- 賜[A3]諡封塔
- 褒恤終亡
- 臨終瑞相
- 君臣慢法
- 韓歐排佛
- 化胡偽經
- 事魔邪黨
- 毀法惡報
佛祖統紀目錄(終)
佛祖統紀卷第一
教主釋迦牟尼佛本紀第一之一
明本迹
序曰。如來聖人之利見於世也。則必有降本垂迹開迹顯本之妙存焉。夫本者。法身之謂也。迹者。八相之謂也(義見釋籤)由法身以垂八相。由八相以顯法身。本迹相融俱不思議。自非法華開近顯遠開迹顯本之談。則不足以深知此旨。故通列八相。別敘五時散引群經。會歸一實。用明一代化事始卒之義。則若本若迹。無餘蘊矣。
沙玄釋本迹有六義。謂本者。理本。即是實相一究竟道(大論佛言唯一究竟道無眾多究竟道也)迹者。除諸法實相其餘種種。皆名為迹。又理之與事。皆名為本(科云理真事俗)說理說事皆名教(籤云真俗是理說此真俗為教)又理事之教。皆名為本。稟教修行。名之為迹。如人依處則有行迹尋迹可得處也又行能證體。體為本。依體起用。用為迹。又實得體用。名為本。權施體用。名為迹。又今日所顯者為本。先來已說者為迹。此之六義。通論諸佛本迹也。其別論者。唯在今佛。亦有六義。一約理事明本迹者。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之理即是本時實相。真諦也。一切法即是本時森羅。俗諦也(此釋本迹之相○籤云。無明為一切法作本。無明即法性。無明復以法性為本。當知諸法亦以法性為本。法性即無明。法性復以無明為本。法性即無明。法性無住處。無明即法性。無明無住處。無明法性雖皆無住。而與一切諸法為本。故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之本既通。是故真諦指理也。一切諸法事也)。
由實相真本垂於俗迹。尋於俗迹即顯真本。本迹雖殊不思議一。文云。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以明本迹相顯理融○籤云。此理性之本迹。由此方有外用本迹)二明理教明本迹者。即是本時所照二諦俱不可說皆名本也。昔佛方便說之即是[1]二諦之教。教名為迹(釋本迹相)若無二諦之本。則無二種之教。若無教迹豈顯諦本。本迹雖殊不思議一(相顯理融)文云。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引文證)三教行為本迹者。最初稟昔佛之教。以為本。則有修因致果之行(釋本[2]迹相○應有以為迹三字)由教詮理。而得起行。由行會教。而得顯理。本迹雖殊不思議一 (相顯理融)文云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引文證)四約體用明本迹者。由昔最初修行。契理證於法身為本。初得法身本故。即體起應身之用(釋本迹相○應有以為迹三字)由於應身得顯法身。本迹雖殊不思議一(相顯理融)文云。吾從成佛已來。甚大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作如此說(引文證)五約實權明本迹者。實者。最初久遠得法應二身。皆名為本。中間數數唱生唱滅。種種權施法應二身。故名為迹(釋本迹相)若非初得法應之本。則無中間法應之迹。由迹顯本。本迹雖殊不思議一(相顯理融)文云。是我方便。諸佛亦然(引文證)六約今已論本迹者。前來諸教已說事理乃至權實者。皆是迹也(已即是迹。即指迹門。及諸迹教。今即是本。即指本門。本門已前。皆名為已。涌出已後。方名為今)今經所說久遠事理乃至權實者。皆名為本 (釋本迹相)非今所明久遠之本。無以垂於已說之迹。非已說之迹。豈顯今本。本迹雖殊不思議一(本迹相顯理融)文云。諸佛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引文證)最初之本。但本而非迹(最初實成。既未垂迹。故唯屬本)最後已說。但迹而非本(已說迹門。未顯本時。故唯屬迹)中間亦迹亦本(中間相望。互為本迹。又中間垂迹。名為亦迹。顯本之時。名為亦本)若無本時之本。不能垂得中間最後之迹。若無已說之迹(舉今日迹門)不能顯得今說之本(今日本門)本迹雖殊不思議一(已上並六重本迹文)若執迹為本者。斯不知迹亦不識本。有言文殊觀音調達。或稱為師。或稱弟子。惑者未了。若拂中間。無非是迹。則迹本可解。若執迹疑本。則二義俱失。(玄文) 六重本迹之圖。
- 理事(觀一切法空如實相(理)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事)) 安樂行迹
- 理教(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理)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教)) 方便品迹
- 教行(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教)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行)) 方便品迹
- 體用(吾於成佛已來甚大久遠(體)但以方便教化眾生(用)) 壽量品本
- 實權(是我方便諸佛亦然(權)今當為汝說最實事(實)) 藥草喻本
- 已今(諸佛法久後(已)要當已真實(今)) 方便品本
釋籤云。第六已今。已即是迹。即指迹門是諸迹教。今即是本。即指本門。本門已前。皆名為已。涌出已後。方名為今。故云已說事理乃至權實。名之為迹。今說事理。乃至權實。皆名為本。故知若無迹中事理乃至權實。何能顯於長遠之本。又已今之言。雖異前五。亦是一往。指於壽量。名為今本。若望初本。則應又簡已今不同。法華已前。諸經已今。仍屬於迹。今經所明。乃是直明久遠之本。即是已說已今為迹。今說已今為本。方是實說。所以六門引證之文。前三引迹。後三引本者何。然前三復通本之與迹。俱有事理乃至教行。體用等三。通中復別。既云本用本權。非迹文能顯。況以本門為今。灼然不可引迹。為是義故。三引迹文。三引本文。又前之三文。既在於因。本因狹故。但以迹例本。故但引迹門。
讀教記云。六重本迹。唯體用一重。是引本文。餘五皆迹。籤云前三引迹後三引本者。斯蓋記主點經玄意。實權已今即指迹文為本門也。故云今說已今為本方是實說。然則前三不指本何也。曰前三既通。但以迹例本。後三既是通中復別。故須指迹為本。可觀通別二字。此例甚多。如文句明本迹。初引壽量品。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又方便品。我本立誓願普令一切眾[3]生同得此道。又五百授記。內祕菩薩行外現是聲聞。妙樂釋之云。初正引本文。次方便下引迹文。以迹中密示本意故。若顯露說。即迹中本迹。下文顯已。通得引用。又妙樂釋方便品十雙權實云。然此八中。前七迹門。第八本門。本雖未至。權實理遍。故下文云是我方便諸佛亦然。故方便之名通於本迹。文既玄釋不同。今諸家商略者。或云前三是從本垂迹。後三是發迹顯本。故云三引迹文。或云前三是因為迹。後三是果為本。或云圓談大旨不分本迹之文。或云別含本意。故云三引本文。
觀音別行玄記云。若理事。理教。教行。體用。四重本迹。不獨今經。諸部容有。若塵點劫前。最初成佛。而為實本。中間今日示現成佛。皆為權迹。此名權實本迹。本門開竟。此身即本迹門已說。及諸部談。皆名為迹。是名今已本迹。此之二重。諸經絕議。故云諸教不明。法華方說。菩薩地涌品云。佛告諸菩薩。娑婆世界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一一各有六萬恒河沙眷屬。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時娑婆世界地皆振裂。有無量菩薩同時涌出。聞佛音聲從下發來。各詣虛空七寶妙塔。向二世尊頭面禮足。時彌勒大眾欲決所疑。以偈問佛。大眾諸菩薩。是從何所來。從誰初發心。修習何佛道。我於此眾中。乃不識一人。忽然從地出。願說其因緣。佛告彌勒。是諸菩薩。我得菩提已。教化示導。令發道意(略開近顯遠動執生疑)時彌勒等。心生疑惑。白佛言。如來得阿耨菩提。始過四十餘年。云何少時大作佛事(初疑成道近所化多此執近以疑遠)此菩薩[1]眾。假使有人於千萬億劫數不能盡。斯等久遠已來常修梵行(次疑所化眾多行位深妙。此執遠以疑近)。
壽量品。佛告大眾。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謂我出釋氏宮。去伽耶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廣開近顯遠斷惑生信)然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破近顯遠)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阿僧祇國。導利眾生(玄云。初證之果。名本果妙本之娑婆。即本土妙。文句云。上引譬甚大久居何處。故云常在此土。及於他國而作佛事)於是中間。我說然燈佛等。又復言其入於涅槃。皆以方便分別(文句云。拂執迹上之疑也。昔教所說。處處行因。處處得記。即是果疑。今拂除此疑。指然燈佛者。即拂因疑。言入涅槃者。即拂果疑。如此因果。非復一條。皆我方便非實說也。妙樂云。是釋迦菩薩入滅。不得云是然燈。涅槃亦非釋迦。爾時於然燈佛世。已曾成佛。而般涅槃。不可二佛一時興故。是故。但以得記弘法壽終為果)若有眾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隨所應度。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非生現生)亦復現言當入涅槃(非滅示滅。此為以形益物也)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此以聲益物也)如來見諸眾生樂於小法德薄垢重者。為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菩提(現生)然我實成佛以來。甚大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非生。妙樂云。壽量久成塵點尚倍。中間被拂。伽邪非真。此論身真實明遠本也)。
學無學品云。佛言。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同時發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阿難護持我法(文句。昔與我同發大心。即是同學。由我精進。前超得佛。由彼多聞。猶故持經)。
常不輕品云。往古有佛名威音王。滅盡之後。復有佛出。亦號威音王。如是有二萬億佛。皆同一號。最初威音王如來。有一比丘。名常不輕。凡見四眾。皆悉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四眾之中。有生瞋恚惡口詈言。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經歷多年。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以其常作是語故。增上慢四眾。號之為常不輕。是比丘。臨欲終時。於虛空中。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法華經。即得六根清淨。更增壽命。廣為人說。時增上慢四眾。為作不輕名者。見其得大神通。皆信伏隨從。是菩薩。復化千萬億眾。令住菩提。命終之後。得值二千億佛。皆號日月燈明。於其法中。說是法華經。復值二千億佛。同號雲自在燈王。為諸四眾。說此經典。於後復值千萬億佛。亦說是經。功德成就。當得作佛。時常不輕者。則我身是(文句。釋迦出世。踟躇不說。常不輕。一見造次而言。何也。答本已有善。釋迦以小而將護之。本未有善。不輕以大而強毒之)。
達多品。佛言。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倦。於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為欲滿足六波羅[2]密。勤行布施。不惜身命。捐捨國位。委正太子。宣令求法。時有阿私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華經。若不違我。當為宣說。王聞仙言。歡喜踊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須。採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為床座。身心無懈倦。普為諸眾生。勤求於大法。遂致得成佛。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提婆達多是。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密。
化城喻品。佛言。過去有佛。名大通智勝。滅度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聞父得成菩提。往詣佛所。請轉法輪。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時佛受請。過二萬劫已。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經八千劫。即入禪定八萬四千劫。時十六沙彌。各升法座。亦於八萬四千劫。為四部眾。廣說法華。一一皆度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眾生。令發菩提心 (昔與說法結緣)一一菩薩。所化眾生。世世所生與菩薩俱。從其聞法。悉皆信解(中間更相值遇)[1]彼十六沙彌。今皆得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一名阿彌陀云云。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 (結師古今)我等為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眾生從我聞法。為阿耨菩提(會弟子古今[2]一。初會現在弟子。此章先明不退者住菩提)此諸眾生。於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阿耨菩提。應以是法漸入佛道(次明退轉者今住聲聞)。所以者何。如來智惠。難信難解(釋退住意)時所化無量眾生者。汝等諸比丘(正結古今)及我滅後。未來聲聞弟子是也(次會未來弟子。○玄云十六王子。弘經結緣。皆是中間所作非本因也。過是已前。所行道者。名之為本。即本因妙也)。
吾今來此八千返。為此娑婆世界。坐金剛華光王座(梵網經)(已上大机所明本迹之文)。
瑞應經云。佛言。吾自念宿命無數劫時。本為凡人。初求佛道以來。受形五道。生死無量。計吾故身。不能以數(色主切)。
菩薩本行經云。我於無量無邊諸佛所。種諸善根。為轉輪聖王。值無量佛。最初值遇三十億佛。同名釋迦(初阿僧祇始。此佛以其在始故云最初○大論云。如來先世為瓦師。名大光明。時有佛名釋迦文。與弟子俱。到瓦師舍宿。瓦師施草座燈明密漿。便發願言。我於當來作佛。如今佛名)。
妙玄云。迹因多種。或言。昔為陶師。值先釋迦佛。三事供養。發願得記。名字皆如先佛。即是初阿僧祇發心。既不明斷惑。故知藏佛行因之相。或言。昔為摩納。值然燈佛。五華奉散。布髮掩泥。躍身虛空。得無生忍。佛與授記。號釋迦文。既云斷惑。故知通佛行因之相。或言昔為寶海梵志。刪提嵐國寶藏佛所。行大精進。十方佛送花供養。既為寶藏佛父。又是彌陀之師。稱其功德。不可思議故。知是別圓佛行因之相。
次值八億佛。同名然燈。次值三億佛。同名弗沙。次值九萬佛。同名迦葉。次值六萬佛。同名燈明。次值一萬八千佛。同名娑羅王。次值一萬七千佛。同名度彼岸。次值一萬五千佛。同名日佛。次值二千佛。同名憍陳如。次值六千佛。同名龍佛。次值一千佛。同名紫幢。次值五百佛。同名蓮華上。次值六十四佛。同名螺髻(俱舍論。名為罽那尸棄。此云寶髻即此經螺髻是也。翻譯名義云。吾佛初僧祇滿值此佛。與七佛中第二尸棄。隔二僧祇)次值一佛。名正行 (二阿僧祇始此佛)次值八萬八千億辟支佛。次值一佛。名善思。時彌勒為轉輪聖王名毘盧遮那。於彼佛所最初發心。先四十劫。次值一佛。名示海幢。我為轉輪聖王。名曰牢弓。於彼佛所。發菩提心。願於未來。得成佛果。教化眾生(空王佛所。同阿難最初發心。古釋迦佛所。為瓦師時發心今值海幢佛所。為牢弓聖王時發心。此等皆是如來方便之說)次無量劫。值帝釋幢等無量諸佛。次值一佛。名曰然燈(三祇滿時值此佛)我為儒童。以青蓮華。供養彼佛。為我授記。過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此即依瓦師因地發願。以授名號。自此之後。諸佛授記。皆同此名。金剛經云。我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十萬億那由他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法華云。中間我說然燈佛等。皆以方便分別)時然燈佛。住世八百四十萬億歲。爾乃滅度。我上為四天王。下為轉輪王(此當銀等三輪)乃至上為梵王。下為聖王(此當金輪)各三十六返(此竪論菩薩受報之身)及其變化隨時而出。或為儒林之宗國師道士。不可稱紀(此橫論菩薩變化之身不一)從是之後。又值勝一切佛。壽八萬億歲。彼佛記我。過十億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三阿僧祇始於此佛)次值蓮花上佛。壽八萬歲。彼佛記我。過十萬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此後當得作佛。下並有號釋迦牟尼佛)次值最上行佛。壽七萬歲。彼佛記我。過一千劫。當得作佛。次值上名稱佛。壽七萬歲。彼佛記我。過五百劫。當得作佛。次值古釋迦佛。壽八萬歲。彼佛記我。過一百劫。當得作佛(按古釋迦。在初僧祇。當指最初三十億同名者。此既在然燈後。不當安古字。恐以今釋迦相望言之。故亦稱古云)次值帝沙佛。壽六萬歲。彼佛記我。過九十五劫。當得作佛。次值弗沙佛。壽六萬歲。我翹一足。說偈讚佛。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彼佛記我。過九十四劫。當得作佛(大論云。以一偈贊弗沙佛。七日七夜。超越九劫。於九十一劫。後得成菩提○諸經多言。超九劫者。是毘婆尸佛)次值見真義佛。壽四萬歲。彼佛記我。過九十三劫。當得作佛。次值毘婆尸佛。壽八萬歲。彼佛記我。過九十一劫。當得作佛。次值尸棄佛。壽七萬歲。彼佛記我。過三十一劫。當得作佛。次值毘舍浮佛。壽六萬歲。彼佛記我。過三十劫。當得作佛。
述曰。世言七佛者。准藥王經。過去莊嚴劫千佛。始自華光。終毘舍浮。現在賢劫。始俱留孫。終於樓至。是知毘婆尸至毘舍浮三佛。皆在過去莊嚴劫。拘留孫至釋迦四佛。皆現在賢劫。七佛前後相繼。止隔一劫。今諸經多言毘婆尸在九十一劫。餘二佛在三十一劫相去[1]遠甚。似不在莊嚴劫之數。然三祇滿時。正值毘婆尸。自此百劫種相好。則九十一劫。於說自合。蓋除前讚佛超越九劫故耳。如上兩義。雖是方便分別。然恐此土翻譯。部別不同。今姑並存。以為援文者之證(校閱者云。若謂七佛前後相繼。止隔劫一者。則應毘婆尸佛。當記過六劫而得成佛。乃至迦葉佛。當記過一劫。而得成佛。何謂百劫種相好則九十一劫於說自合。下文又云。已上四佛。在賢劫中。第九減劫。相繼出世。俱與止隔一劫之言相違。覽者詳之)。
次值拘留孫佛。壽五萬歲。彼佛記我。汝於來世。當得作佛。次值拘那含牟尼佛。壽四萬歲。彼佛記我。汝於來世。當得作佛。次值迦葉佛。壽二萬歲。彼佛記我。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已上四佛。在賢劫中。住二十劫。第九減劫。相繼出世。故此文通指來世)我如是。奉事諸佛。修學佛意。爾乃生兜率天宮。住一生補處位(已上並菩薩本行經○涅槃經。此天欲界最勝故。補處菩薩。皆示生其中。為教化眾生故)我今出世。人壽百歲。少出多減(中阿含經)釋迦人壽一萬歲時合出。為觀眾生無機可度。乃至百歲。見苦逼迫。劫將欲末故出乎世(大論○已上並小機所明本迹文)。
按因果經云。過去無數阿僧祇劫。有仙人善[2]思(瑞應本行二經並名儒童)時燈照王太子普光(瑞應名定光。法華金剛本行諸經。並名然燈)啟父出家。成菩提道。善慧初為五百外道講論道義。各以銀錢上之。與外道別。當往普光佛所欲施供養。見王家青衣持七莖青蓮花過。追問此花賣否。答言。當送宮內欲以上佛。善惠請以五百銀錢。顧五莖花。用以供佛。青衣從命。并寄二花。以獻於佛。願我後來。常為君妻。時王及大臣。禮佛散花。悉墮於地。善惠五花。皆住空中。化成花臺。後散二花。住佛兩邊。佛讚善惠。汝過阿僧祇劫。當得成佛。號釋迦牟尼 (此經。與本行經。並作阿僧祇而瑞應作九十一劫。如此延促不同。雖是方便分別。然諸經並以毘婆尸記九十一劫為正。則瑞應所出。亦可為用)善慧。見地濁濕。心自念言。云何令千輻輪足蹈此而過。即脫鹿皮衣以用布地不足掩泥。又[3]解髮以覆之。如來踐已。因記之曰。汝後得佛。當於五濁惡世度諸天人。時善惠。以偈讚佛 (文多不載)求佛出家。佛言善來比丘。須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善惠命終之後。上生為四天王。下生為轉輪王。乃至上生為第七梵天王。下生為聖王。各三十六返。或為仙人。或為外道六師婆羅門小王。各盡其壽。不可稱數。時善惠者。即我身是。青衣者。邪輸陀羅是(因果經○案瑞應經稱瞿夷賣花女者。取第一夫人為言也。若本經與法華皆云邪輸者。取羅睺生母也。今以後義為正)四教儀引大論云。如來修菩薩道時。從古釋迦至尸棄佛。值七萬五千佛。名初阿僧祇。常修六度。次從尸棄至然燈。值七萬六千佛。名二阿僧祇。此時用七莖蓮華供養。布髮掩泥受記號釋迦文。次從然燈至毘婆尸佛。值七萬七千佛。名三阿僧祇滿。經如許時。修六度行。更住百劫。種相好因。修百福成一相(按優婆塞戒經。我於釋迦最初發心。於迦葉佛。滿三阿僧祇。竊詳三祇滿時。正在毘婆尸。今言迦葉者。兼百劫種相好言之也)。
述曰。竊考如來本迹之義。以由已今相望。互有久近本。不可以大小機見為之分別。今約諸部。共談之。粗法華開顯之妙。較而論之。則大小機見不容不審。例如秖一八相。而有大小之別。由機見之不同也。
敘聖源
序曰。如來之先起自大人。厥後轉輪次第承襲。夷攷典籍。略陳氏族之源。蓋將以表章吾佛示生弈世聖王尊貴之家也。
大劫之始世界初成。光音諸天化生為人云云。於是議立一人有威德者。賞善罰惡號平等王。眾共供給。遂有民主之名 (長阿含經○詳見三世出興志)初民主王號大人。第二王名珍寶。第三王名好味。第四王名靜齊。第五王名頂生。乃至三十三王名善思(長阿含。四分律。此三十三王。皆子孫相承。諸王之名備見本經)自善思王後有十族轉輪聖王相續而出。第一真闍王子波延迦(真闍即阿含善思王)有五轉輪王。第二多羅業。有五轉輪王。第三阿波葉。七轉輪王。第四犍陀利。八轉輪王。第五迦陵迦。九轉輪王。第六瞻婆。十四轉輪王。第七拘羅婆。三十一轉輪王。第八般闍羅。三十二轉輪王。第九彌尸利。八萬四千轉輪王(案本行經。最後一王。即大茅草王仙是也)第十懿摩彌。百轉輪王 (樓炭經彌沙塞名欝摩。長阿含。名懿摩。四分律。名懿師摩。即甘蔗王。為善生王之先也。梁祐律師。釋迦譜云。釋種以懿摩為先)。
名釋迦
序曰。世人皆知如來為剎帝利之聖種而終莫能委瞿曇釋迦前後立號之義。須知言瞿曇者。有四義焉或純淑。或最勝。此從本德。以為稱也。或甘蔗。或日種。此就本緣以為言也。其稱釋迦者。則有三名。據德建號。則曰能仁。依處稱名。則云舍夷之與直林。然釋迦之起。實見於甘蔗王之四子。甘蔗梵語。既為瞿曇。則釋迦之稱。實自瞿曇出。前瞿曇。後釋迦。雖有二稱。其實一姓。前人有以日種甘蔗舍夷並列為五氏者。本末紛揉。無所取裁。今故備論後當毋惑。
夫姓者所以繫統百世使不別也。氏者。所以別子孫之所由出也。印度族姓。則有四流。一曰剎帝利者。王種也。二曰婆羅門者。淨行也。三曰吠奢者。商賈也(舊云毘舍)四曰戍陀羅者。眾人也(舊云首陀)凡茲四姓。前二是貴。後二是賤(此說出西域記)隨時所尚。佛生其中釋迦出剛強之世。託王種以振威。迦葉生善順之時。居淨行以標德(大論)昔阿僧祇劫。有菩薩為國王。父母早喪。遜國與弟。從婆羅門瞿曇學道。受瞿曇姓(本經。翻純熟。應法師。翻最勝。此皆從師德為義)乞食還國。人無識者。謂之小瞿曇。於城外甘蔗園中。以為精舍。賊盜官物。路由園過。捕盜尋迹。執小瞿曇。王令以木貫身射之。大瞿曇見。悲哀棺[A4]斂取血泥團之。還置精舍。著左右器。大瞿曇言。是道士若其至誠。願天神有知。使血化為人。却後十月。左化為男。右化為女。因名瞿曇氏純淑之姓(十二遊經)過去有轉輪聖王。名大自在(即第九族彌尸利)子孫相承。八萬四千王。最後王。名大茅草。垂老無子。委政大臣。剃髮出家。眾號王仙諸弟子時行乞食。王仙老不能行。遂以草籠盛懸樹上。慮虎狼也。獵人望見。謂是白鳥。乃射殺之。血滴於地。後生甘蔗二本。日炙開剖。一生童男。一生童女。弟子養護。以報諸臣。眾謂王種命相師占之。立名善生。號甘蔗王。女名善賢。立為第一妃。又以日炙甘蔗而生。亦名日種(菩薩本行)。
述曰。瞿曇一翻甘蔗。則當據本行。二本甘蔗之緣。一翻泥土。則當取十二遊經血泥之事。是知諸經梵語則曰瞿曇。華言則稱甘蔗泥土。華梵互出其實一義。
甘蔗王第一妃善賢。生子名長壽。第二妃生四子。一名炬面。二名金色。三名象眾。四名別成(菩薩本行)。
述曰。彌沙塞云。欝摩王第四子尼樓。本行經尼俱。此翻為別成。祐律師。指懿摩王。是釋種之先。第四子莊嚴。是白淨所承。南山。指懿摩。即第十輪王。去菩薩一百世。第四子莊嚴。即白淨所承。其說略同 (別承莊嚴。兩譯不同。秖是尼俱一人)。
時善賢妃欲立長壽。白王擯遣四子出國。至雪山北自立城居。不數年間欝為強國 (本行經。往靈山建國。城號迦毘羅。其王名別成。遠近欽服)父王悔憶遣使往召四子辭過不還。父王三歎之曰。我子釋迦 (此云能仁本行經)到雪山邊住直樹林中。故名為釋迦(此云直林長阿含經)近雪山北舍夷林築城營舍。因名舍夷國(五分律)。
述曰。舍夷者。林名也。既以名國。又以名氏。竊詳舍夷。恐翻為直。即前雪山直林之義。妙玄云。舍夷是西方貴姓。此但約義。未見所出。
別成王子拘盧。拘盧子瞿拘盧(菩薩本行)。
懿摩王第四子莊嚴(即別成)懿摩百輪王最後王。名大善生(案四分律。懿師摩。次第百王。後有王。名大善生。南山釋迦譜云大善生。即如來七世祖也)自百輪王後。六世祖烏婆羅王。五世祖淚婆羅王。四世祖尼求羅王。三世祖尼浮羅王。二世祖師子頰王。一世父淨飯王。師子頰四子。一淨飯王(諸經或云白淨)有二子。長悉達太子。次難陀。二白飯王二子。長調達(諸經或云提婆達多)次阿難陀。三斛飯王二子。長摩訶男(或云俱利太子。五比丘之一)次阿那律(或云阿㝹樓馱)四甘露飯王二子。長婆沙。次跋提(五比丘之一長阿含經)。
劫初以來。嫡嫡相承。作轉輪王。近來二世。但作閻浮提王(大方便經○當知師子頰淨飯二世。獨王南洲。但鐵輪王耳)。
法王正統世繫圖
- 平等王(民主平等王。亦名剎帝利。子孫嫡承凡三十三世。為善思王)
- 善思王(平等王至此三十三世。後有十族)
- 波延迦王(善思王子第一族有五轉輪王)
- 多羅業王(此第二族亦有五轉輪王)
- 阿波葉王(此第三族有七轉輪王)
- 犍陀利王(此第四族有八轉輪王)
- 迦陵迦王(此第五族有九轉輪王)
- 瞻婆王(此第六族有四轉輪王)
- 拘羅婆王(此第七族有三十一轉輪王)
- 般闍羅王(此第八族有三十二轉輪王)
- 彌尸利王(此第九族有八萬四千轉輪王。最後一王名大茅草王。亦名王仙。所生之子即懿摩彌王)
- 懿摩彌王(此第十族有百轉輪王。[1]懿摩彌亦名甘蔗王。釋種以此王為本始。此王有二妃。第一妃生長子名長壽王。第二妃生四子。一名炬面王。二名金色王。三名象眾王。四名別成王。已上皆第二世)
- 拘盧王(第三世)
- 瞿拘盧王(第四世。展轉至最後百世名善生王)
- 善生王(悉達太子七世祖也)
- 烏婆羅王(六世祖)
- 淚婆羅王(五世祖)
- 尼求羅王(四世祖)
- 尼浮羅王(三世祖)
- 師子頰王(二世祖所生四王)
- 淨飯王(生二子。一悉達。二難陀)
- 白飯王(二子調達。阿難)
- 斛飯王(二子。摩訶男。阿那律)
- 甘露飯王(二子婆沙跋提。已上名四王。生八子也)。
述曰。樓炭稱懿摩百輪王。阿含四分。皆云最後王名大善生。言最後者。第一百也。南山指大善生為七世祖。此依長阿含。烏婆羅等六王至太子。為一百七世可也。而又云。去菩薩一百世者。當是脫去七字。自民主至善思。三十三世。正嫡相承。自波延迦十族已降。或嫡庶互立。或兄弟迭興。分為十類。必有親疎始終之義存焉。然受天明命。統王四洲。其所以得君道者。莫不同也。十族總之。凡八萬四千二百十一王。并前民主三十三王。及六世祖王。至太子身。共八萬四千二百五十王也。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49 冊 No. 2035 佛祖統紀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09-10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