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觀經明觀佛三昧法一
依般舟經明念佛三昧法二
依經明入道場念佛三昧法三
依經明道場內懺悔發願法四
依觀經明觀佛三昧法(出觀經觀佛三昧海經)
觀阿彌陀佛真金色身圓光徹照端正無比。行者等一切時處晝夜常作此想。行住坐臥亦作此想。每常住意向西。及彼聖眾一切雜寶莊嚴等相。如對目前。應知。
又行者若欲坐。先須結跏趺坐。左足安右[9]髀上與外齊。右足安左[*]髀上與外齊。右手安左手掌中。二大指面相合。次端身正坐。合口閉眼似開不開。似合不合。即以心眼先從佛頂上[10]蠃[11]髻觀之。頭皮作金色。髮作紺青色。一髮一[*]蠃卷在頭上。頭骨作雪色內外明徹。腦如玻𭺊色。次想腦有十四脈。一一脈有十四道光。從髮根孔出外。繞髮[*]蠃七匝。還從毛端孔中入。次想前光從二眉毛根孔中出向外。次想額廣平正相。次想眉高而長相由如初月。次想眉間白毫相卷在眉間。其毛白外實內虛。出金色光。從毛端而出。直照自身來。如觀佛三昧經說。若有人。一須臾頃觀白毫相。若見若不見。即除却九十六億那由他恒河沙微塵數劫生死重罪。常作此想。太除障滅罪。又得無量功德。諸佛歡喜。次想二眼廣長黑白分明光明徹照。次想鼻脩高直如鑄金鋌。次想面部平滿無有唱𣇍。次想耳輪垂腄孔有七毛。光從毛內出。遍照佛身。次想脣色赤好光明潤澤。次想齒白齊密。白如珂月。內外映徹。次想舌薄廣長柔軟。舌根下有二道。津液注入咽筒。直入心王。佛心如紅蓮華。開而不開合而不合。有八萬四千葉。葉葉相重。一一葉有八萬四千脈。一一脈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百寶蓮華。一一華上有一十地菩薩。身皆金色。手持香華供養心王。異口同音歌讚心王。行者等作此想時。除滅罪障得無量功德。諸佛菩薩歡喜。天神鬼神歡喜。又抽心向上。次想咽項圓相二肩圓相。次想兩臂𦟛圓相。次想二手掌平滿千輻輪相。十指纖長指間網縵相。甲作赤銅色相。又抽心向上。次想佛胸前平滿相萬德之字朗然。次想腹平不現相。次想臍圓孔深相光明內外常照。次想陰藏相平滿。由如十五日夜月。亦如腹背。平處無別。佛言。若有男子女人。多貪欲色者。即想如來陰藏相者。欲心即止。罪障除滅得無量功德。諸佛歡喜。天神鬼神好心影護。長命安樂永無病痛。次想兩[*]髀膝膝骨圓滿。次想二脛如鹿王膊。次想二足跟如象王鼻。次想二足趺高如龜王背。次想足十指長指間有網縵。甲作赤銅色。次想佛結跏趺坐相。左足安右[*]髀上與外齊。右足安左[*]髀上與外齊。次想二足下平有千輻輪相。輻輞具足。皆有光明遍照十方剎。從頂上下至足千輻輪相已來。名為具足觀佛色身莊嚴功德。是名順觀。又次想華座法。次想華臺相。次想華葉。葉葉相重八萬四千重。一一葉上想有百億寶王莊嚴。一一寶中有八萬四千光明。上照佛身。次想寶華莖八面。一一方面百千眾寶莊嚴。放大光明上下俱照。次想華莖下依寶地。地上眾寶皆放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照佛身。及照十方六道。亦想一切光明照觸行者自身來。作此想時。除滅罪障得無量功德。諸佛菩薩歡喜。天神鬼神亦喜。日夜隨身影護行者。行住坐臥常得安隱。長命富樂永無病痛。準佛教。得見淨土中事。若見但自知。不得向人說。即大有罪橫招惡病短命之報。若順教門者。臨命終時。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如是上下依前十六遍觀。然後住心向眉間白毫。極須捉心令正。更不得雜亂。即失定心。三昧難成。應知。是名觀佛三昧觀法。一切時中常迴生淨土。但依觀經十三觀安心。必得不疑。又白行者。欲生淨土。唯須持戒念佛誦彌陀經。日別十五遍。二年得一萬。日別三十遍。一年一萬。日別念一萬遍佛。亦須依時禮讚淨土莊嚴事。大須精進或得三萬六萬十萬者。皆是上品上生人。自餘功德盡迴往生。應知。已前明觀佛三昧法。
般舟三昧經請問品明七日七夜入道場念佛三昧法(出般舟三昧經)
佛告跋陀和。有三昧。名十方諸佛悉在前立。能行是法。汝之所問悉可得也。跋陀和白佛。願為說之。多所過度。安隱十方。為諸眾生現大明相。佛告跋陀和。有三昧。名定意。學者常當守習持。不得復隨餘法。功德中最第一。[1]次行[2]品云。佛告跋陀和。菩薩欲疾得是定者。常立大信。如法行之。則可得也。勿有疑想如毛髮許。是定意法名為菩薩超眾行。
佛告跋陀和。持是行法。便得三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如法修行。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彼。隨所聞當念。去此十萬億佛剎。其國名須摩提。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已後見之。譬如人夢中所見。不知晝夜亦不知內外。不由在冥中有所蔽礙故不見。跋陀和。四眾常作是念時。諸佛境界中諸大山須彌山。其有幽冥之處悉為開[1]避無所蔽礙。是四眾不持天眼徹視。不持天耳徹聽。不持神足到其佛剎。不於此間終生彼間。便於此坐見之。佛言。四眾於此間國土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即得來生。佛言。專念故得往生。常念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巨億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菩薩僧中說法。莫壞色。何以故。不壞色故。由念佛色身故。得是三昧。已上明念佛三昧法。
欲入三昧道場時。一依佛教方法。先須料理道場。安置尊像。香湯掃灑。若無佛堂。有淨房亦得。掃灑如法。取一佛像西壁安置。行者等從月一日至八日。或從八日至十五日。或從十五日至二十三日。或從二十三日至三十日。月別四時佳。行者等自量家業輕重。於此時中入淨行道。若一日乃至七日。盡須淨衣。鞋靺亦須新淨。七日之中皆須一食長齋。軟餅麁飯隨時醬菜儉素節量。於道場中晝夜束心相續。專心念阿彌陀佛。心與聲相續。唯坐唯立。七日之間不得睡眠。亦不須依時禮佛誦經。數珠亦不須捉。但知合掌念佛念念作見佛想。佛言。想念阿彌陀佛真金色身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心眼前。正念佛時。若立即立念一萬二萬。若坐即坐念一萬二萬。於道場內不得交頭竊語。晝夜或三時六時。表白諸佛一切賢聖天曹地府一切業道。發露懺悔一生已來身口意業所造眾罪。事依實懺悔。竟還依法念佛。所見境界不得輒說。善者自知。惡者懺悔。酒肉五辛誓發願。手不捉口不喫。若違此語。即願身口俱著惡瘡。或願誦阿彌陀經滿十萬遍。日別念佛一萬遍。誦經日別十五遍。或誦二十遍三十遍。任力多少。誓生淨土。願佛攝受。
又行者等若病不病欲命終時。一依上念佛三昧法。正當身心。迴面向西。心亦專注。觀想阿彌陀佛。心口相應聲聲莫絕。決定作往生想華臺聖眾來迎接想。病人若見前境。即向看病人說。既聞說已。即依說錄記。又病人若不能語者。看病人必須數數問病人見何境界。若說罪相。傍人即為念佛。助同懺悔。必令罪滅。若得罪滅。華臺聖眾應念現前。準前鈔記。又行者等眷屬六親若來看病。勿令有食酒肉五辛人。若有必不得向病人邊。即失正念。鬼神交亂。病人狂死墮三惡道。願行者等好自謹慎奉持佛教。同作見佛因緣。已前是入道場及看病人法用。
依經明五種增上緣義一卷
依無量壽經一 依十六觀經二 依四紙阿彌陀經三 依般舟三昧經四 依十往生經五 依淨土三昧經六
謹依釋迦佛教六部往生經等。顯明稱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者。現生即得延年轉壽。不遭九橫之難。一一具如下五緣義中說。問曰。佛勸一切眾生發菩提心。願生西方阿彌陀佛國。又勸造阿彌陀像。稱揚禮拜香華供養。日夜觀想不絕。又勸專念彌陀佛名。一萬二萬三萬五萬。乃至十萬者。或勸誦彌陀經。十五二十三十五十。乃至一百滿十萬遍者。現生得何功德。百年捨報已後。有何利益。得生淨土以不。答曰。現生及捨報決定有大功德利益。準依佛教顯明五種增上利益因緣。
一者滅罪增上緣。二者護念得長命增上緣。三者見佛增上緣。四者攝生增上緣。五者證生增上緣。
言滅罪增上緣者。即如觀經下品上生人。一生具造十惡重罪。其人得病欲死。遇善知識教稱彌陀佛一聲。即除滅五十億劫生死重罪。即是現生滅罪增上緣。
又如下品中生人。一生具造佛法中罪。破齋破戒。食用佛法僧物。不生慚愧。其人得病欲死。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為說彌陀佛身相功德國土莊嚴。罪人聞已。即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即滅。亦是現生滅罪增上緣。
又如下品下生人。一生具造五逆極重之罪。經歷地獄受苦無窮。罪人得病欲死。遇善知識教稱彌陀佛名十聲。於聲聲中除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此亦是現生滅罪增上緣。
又若有人。依觀經等畫造淨土莊嚴變。日夜觀想寶地者。現生念念除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又依經畫變。觀想寶樹寶池寶樓莊嚴者。現生除滅無量億阿僧祇劫生死之罪。
又依華座莊嚴觀日夜觀想者。現生念念除滅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又依經觀想像觀真身觀觀音勢至等觀。現生於念念中除滅無量億劫生死之罪。
如上所引。竝是現生滅罪增上緣。
又言護念增上緣者。即如第十二觀中說云。若有人。一切時處日夜至心觀想彌陀淨土二報莊嚴。若見不見。無量壽佛化作無數化佛。觀音大勢至亦作無數化身。常來至此行人之所。亦是現生護念增上緣。
又如觀經下文。若有人。至心常念阿彌陀佛及二菩薩。觀音勢至常與行人作勝友知識。隨逐影護。此亦是現生護念增上緣。
又如第九真身觀說云。彌陀佛金色身毫相光明遍照十方眾生。身毛孔光亦遍照眾生。圓光亦遍照眾生。八萬四千相好等光亦遍照眾生。又如前身相等光一一遍照十方世界。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此亦是現生護念增上緣。
又如十往生經說。佛告山海慧菩薩及以阿難。若有人。專念西方阿彌陀佛願往生者。我從今已去。常使二十五菩薩影護行者。不令惡鬼惡神惱亂行者。日夜常[1]得安穩。此亦是現生護念增上緣。
又如彌陀經說。若有男子女人。七日七夜及盡一生。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佛共來護念。故名護念經。護念經意者。亦不令諸惡鬼神得便。亦無橫病橫死橫有厄難。一切災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此亦是現生護念增上緣。
又如般舟三昧經行品中說云。佛告跋陀和。若有人。七日七夜在道場內。捨諸緣事除去睡臥。一心專念阿彌陀佛真金色身。或一日三日七日。或二七日五六七七日。或至百日。或盡一生。至心觀佛。及口稱心念者。佛即攝受。既蒙攝受。定知罪滅得生淨土。佛言。若人專行此念彌陀佛三昧者。常得一切諸天及四天大王龍神八部隨逐影護愛樂相見。永無諸惡鬼神災障厄難橫加惱亂。具如護持品中說。此亦是現生護念增上緣。
又依灌頂經第三卷說云。若人受持三歸五戒者。佛勅天帝。汝差天神六十一人。日夜年月隨逐守護受戒之人。勿令獲諸惡鬼神橫相惱害。此亦是現生護念增上緣。
又如淨度三昧經說云。佛告瓶沙大王。若有男子女人。於月月六齋日及八王日。向天曹地府一切業道。數數首過受持齋戒者。佛勅六欲天王。各差二十五善神。常來隨逐守護持戒之人。亦不令有諸惡鬼神橫來惱害。亦無橫病死亡災障。常得安穩。此亦是現生護念增上緣。
又白諸行者。但欲今生日夜相續專念彌陀佛。專誦彌陀經。稱揚禮讚淨土聖眾莊嚴願生者。日別誦經十五遍二十三十遍已上者。或誦四十五十百遍已上者。願滿十萬遍。又稱揚禮讚彌陀淨土依正二報莊嚴。又除入三昧道場。日別念彌陀佛一萬畢命相續者。即蒙彌陀加念。得除罪障。又蒙佛與聖眾常來護念。既蒙護念。即得延年轉壽長命安樂。因緣一一具如譬喻經惟無三昧經淨度三昧經等說。此亦是現生護念增上緣。
又言見佛三昧增上緣者。即如觀經說云。摩竭提國王夫人名韋提希。每在宮內願常見佛。遙向耆闍崛山悲泣敬禮。佛遙知念。即於耆山沒王宮出現。夫人已舉頭即見世尊。身紫金色坐寶蓮華。目連阿難立侍左右。釋梵臨空散華供養。夫人見佛。舉身投地號泣。向佛求哀懺悔。唯願如來教我觀於清淨業處又如此經證。非直夫人心至見佛。亦與未來凡夫起教。但使有心願見者。一依夫人至心憶佛。定見無疑。此即是彌陀佛三念願力外加故得令見佛。言三力者。即如般舟三昧經說云。一者以大誓願力加念故得見佛。二者以三昧定力加念故得見佛。三者以本功德力加念故得見佛。已下見佛緣中例同此義。故名見佛三昧增上緣。
問曰。夫人福力強勝。蒙佛加念故見佛。末法眾生罪愆深重。何由得與夫人同例。又此義者甚深廣大。一一具引佛經。以為明證。答曰。佛是三達聖人。六通無障。觀機備教。不擇淺深。但使歸誠。何疑不見。即如觀經下說云。佛讚韋提。快問此事。阿難受持廣為多眾宣說佛語。如來今者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觀於西方極樂世界。以佛願力故。見彼國土。如執明鏡自見面像。又以此經證。亦是彌陀佛三力外加故得見佛。故名見佛淨土三昧增上緣。
又如下經云。佛告韋提。汝是凡夫。心想又劣。不能遠見。致使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等見。夫人白佛言。我今因佛力故見彼國土。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得見極樂世界。佛即告言。韋提。汝及眾生專心[1]計念。想於西方瑠璃地下一切寶幢。地上眾寶室內莊嚴等。專心注意。亦同上夫人得見。即云。一一觀之極令了了。閉目開目皆令得見。如此想者。名為粗見。此謂覺想中見。故云粗見。若得定心三昧及口稱三昧者。心眼即開。見彼淨土一切莊嚴。說無窮盡也。又以此經證。一切凡夫但使傾心。定有見義。應知。設有見聞者。不須驚怪也。何以故。乃由彌陀佛三昧力外加故得見。故名見佛淨土三昧增上緣。
又如下華座觀中說云。佛告阿難韋提。佛當為汝說除苦惱法。汝當廣為大眾分別解[2]說。說是語時。無量壽佛觀音勢至應聲來現住立空中。韋提見即禮。禮已白釋迦佛言。我今因佛力故。得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若佛滅後諸眾生等。云何觀見阿彌陀佛及二菩薩。佛即告言。汝及眾生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七寶地上作蓮華想。華想成已。次當想佛。想佛時。是心即想作三十二相。從頂上下至跏趺坐已來。一一身分亦皆想之。隨心想時。佛身即現。此是彌陀三力外加即得見佛。亦名見佛三昧增上緣。
又如下經云。想彼佛者。先當想像。見一金像坐彼華上。既想見已。心眼即開。了了分明。及見彼國一切莊嚴。此亦是彌陀三力外加故見佛。故名見佛三昧增上緣。
又如下經云。次想二菩薩及諸光明了了而見。見此事時。行者即於三昧定中。當聞水流光明莊嚴等說法之聲。出定入定行者常聞妙法。此亦是彌陀佛三力外加故見佛。故名見佛三昧增上緣。
又如下真身觀中說云。佛告阿難。像觀成已。次更觀無量壽佛。身真金色。眉間毫相。圓光化佛。及相好等光。但當憶想令心眼見。見已即見十方一切諸佛。故名念佛三昧。以此文證。亦是彌陀佛三力外加故見佛。故名見佛三昧增上緣。
又如下經云。佛言。是故智者一心諦觀無量壽佛。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了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見之。見已即見十方一切諸佛。於諸佛前次第授記。又以此經證。亦是彌陀佛三力外加故。得令凡夫專心想者定得見佛。亦名見佛三昧增上緣。
又如觀音勢至普雜等觀及下九品人。一生起行。乃至七日一日十聲一聲等。命欲終時願見佛者。若現生乃遇善知識。行人自能心口稱念彌陀佛。佛即與聖眾華臺來現。行人見佛亦見聖眾華臺等。又以此經證。亦是彌陀佛三力外加故得見佛。故名見佛三昧增上緣。
又如下經云。佛告阿難。此經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菩薩經。汝當受持無令忘失。行此三昧者。現身得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又以此經證。亦是彌陀佛三力外加。致使凡夫念者乘自三心力故得見佛。至誠心信心願心為內因。又藉彌陀三種願力以為外緣。外內因緣和合故即得見佛。故名見佛三昧增上緣。
又如般舟三昧經云。佛告跋陀和菩薩。有三昧。名十方諸佛悉在前立。若欲疾得是三昧者。常當守習持不得有疑想如毛髮許。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行學是三昧者。七日七夜除去睡眠。捨諸亂想。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身真金色三十二相光明徹照端正無比。一心觀想。心念口稱念念不絕者。佛言。七日已後見之。譬如有人夜觀星宿。一星即是一佛。若有四眾作是觀者。見一切星。即見一切佛。又以此經證。亦是彌陀佛三力外加故見佛。言三昧者。即是念佛行人心口稱念更無雜想。念念住心聲聲相續。心眼即開。得見彼佛了然而現。即名為定。亦名三昧。正見佛時。亦見聖眾及諸莊嚴。故名見佛淨土三昧增上緣。
又如月燈三昧經云。念佛相好及德行。能使諸根不亂動。心無迷惑。與法合。得聞得智。如大海。智者住於是三昧。攝念行。於經行所。能見千億諸如來。亦遇無量恒沙佛。又以此經證。亦是見佛三昧增上緣。
又如文殊波若經云。文殊白佛言。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若男子女人在空閑處。捨諸亂意。隨佛方所。端身正向不取相貌。專稱佛名。念無休息。即於念中能見過現未來三世諸佛。又以此經證。即是諸佛同體大悲念力加備令見。此亦是凡夫見佛三昧增上緣。
又言攝生增上緣者。即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說。佛言。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此即是願往生行人命欲終時。願力攝得往生。故名攝生增上緣。
又此經上卷云。若有眾生。得生西方無量壽佛國者。皆乘彌陀佛大願等業力。為增上緣。即為證也。亦是攝生增上緣。
又此經下卷初云。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其人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盡得往生。此亦是攝生增上緣。
又如觀經第十一觀及下九品。皆是佛自說。修定散二行人命終時。一一盡是彌陀世尊自與聖眾華臺授手迎接往生。此亦是攝生增上緣。
又如四紙彌陀經中說。佛言。若有男子女人。或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佛名。其人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釋迦佛言。我見是利故說此言。即為證也。此亦是攝生增上緣。
又如四十八願中說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命終時。我不與大眾現其前者。不取正覺。此亦是攝生增上緣。
又如下願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計念我國。至心迴向願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此亦是攝生增上緣。
又如下願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命終之後。復為女身者。不取正覺。義曰。乃由彌陀本願力故。女人稱佛名號。正命終時。即轉女身得成男子。彌陀接手。菩薩扶身。坐寶華上。隨佛往生。入佛大會。證悟無生。又一切女人若不因彌陀名願力者。千劫萬劫恒河沙等劫終不可[A1]得轉女身。應知。今或有道俗。云女人不得生淨土者。此是妄說。不可信也。又以此經證。亦是攝生增上緣。
又言證生增上緣者。問曰。今既言彌陀四十八願攝一切眾生得生淨土者。未知攝何等眾生得生。又是何人保證得生也。答曰。即如觀經說云。佛告韋提。汝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計念諦觀彼國。淨業成者。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得生西方極樂國土。今以此經證。但是佛滅後凡夫乘佛願力定得往生。即是證生增上緣。
又問曰。釋迦說教示悟眾生。何故一種佛法即有信不信共相譏毀者。有何所以。答曰。凡夫機性有其二種。一者善性人。二者惡性人。其善性人。一聞即捨惡行善善人。二者捨邪行正善人。三者捨虛行實善人。四者捨非行是善人。五者捨偽行真善人。此五種人若能歸佛。即能自利利他。在家行孝。在外亦利他人。在望行信。在朝名君子。事君能盡忠節。故名自性善人也。言惡性人者。一即謗真行偽惡人。二者謗正行邪惡人。三者謗是行非惡人。四者謗實行虛惡人。五者謗善行惡惡人。又此五種人若欲願歸佛。不能自利。亦不利他人。又在家不孝。在望無信。在朝名小兒。事君則常懷諂佞。謂之不忠。又此人等於他賢德善人身上。唯能敗是成非。但見他惡。故名自性惡人也。又上至諸佛賢聖。人天六道一切良善。此等惡人所譏恥辱也。諸有智者應知。今一一具引善惡二性人。道理顯然。答上問竟。
又下經云。佛告韋提。汝及眾生專心計念一處。想於西方地下金幢地上眾寶莊嚴。下至十三觀已來。總答上韋提二請。以為明證。欲使善惡凡夫迴心起行盡得往生。此亦是證生增上緣。
又如下經云。眾寶國土有五百億寶樓。其樓閣中有無量天人作天伎樂。此眾音中皆說念佛法僧。此想成已。命欲終時定生彼國。又以此經證。亦是證生增上緣。
又如下經云。佛告阿難。如此妙華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若欲念彼佛者。當先作此華座想。一一觀之。皆令分明。此想成者必定當生極樂世界。又以此經證。亦是證生增上緣。
又如無量壽經云。佛告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十方諸佛皆共讚歎彼佛。若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又以此經證。亦是證生增上緣。
又如觀經九品云。一一品中所告眾生者。皆是若佛在世若佛滅後五濁凡夫。遇善知識勸令生信。持戒念佛誦經禮讚。決定往生。以佛願力盡得往生。此亦是證生增上緣。
又如彌陀經云。六方各有恒河沙等諸佛。皆舒舌遍覆三千世界說誠實言。若佛在世若佛滅後一切造罪凡夫。但迴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如上六方等佛舒舌。定為凡夫作證。罪滅得生。若不依此證得生者。六方諸佛舒舌一出口已後。終不還入口。自然壞爛。此亦是證生增上緣。
又敬白一切往生人等。若聞此語。即應聲悲雨淚。連劫累劫粉身碎骨。報謝佛恩由來。稱本心。豈敢更有毛髮憚之心。又白諸行人等。一切罪惡凡夫尚蒙罪滅證攝得生。何況聖人願生而不得去也。上來總答前問攝何等眾生得生淨土。五種增上緣義竟。
問曰。釋迦出現。為度五濁凡夫。即以慈悲。開示十惡之因報果三塗之苦。又以平等智慧。悟入人天迴生彌陀佛國。諸經頓教文義歷然。今乃有人。公然不信共相誹毀者。未知此人現生及死後得何罪報。具引佛經與其作證。令生改悔信佛大乘迴生淨土。即為利益也。答曰。依佛經答者。又此惡人如上五惡性分中已說竟。今直引佛經以為明證。即如十往生經云。佛告山海慧菩薩。汝今為度一切眾生。應當受持是經。佛又告山海慧。是經名為觀阿彌陀佛色身正念解脫三昧經。亦名度諸有流生死八難有緣眾生經。如是受持。眾生未有念佛三昧緣者。是經能與作開大三昧門。是經能與眾生閉地獄門。是經能與眾生除害人惡鬼殄滅。四向悉皆安穩。佛告山海慧。如我所說。其義如是。山海慧白佛言。未來眾生多有誹謗。如是之人於後云何。佛言。於後閻浮提或有比丘比丘尼若男若女。見有讀誦是經。或相瞋恚心懷誹謗。緣是謗正法故。是人現身得諸惡重病。身根不具。或得聾病盲病失陰病鬼魅邪狂風冷熱痔水腫失心。如是等諸惡重病世世在身。如是受苦坐臥不安。大小便利亦皆不通。求生求死不得。謗是經故受苦如是。或時死後墮於地獄。八萬劫中受大苦惱。百千萬世未曾聞水食之名。謗是經故得罪如是。或時得出。生在人中。作牛馬猪羊。為人所殺。受大苦惱。為謗是經故。後得人身。常生下賤。百千萬世不得自在。百千萬世不見三寶名字。為謗是經故受苦如是。是故無智人中莫說是經。正觀正念如是之人然後與說。彼此不敬是經。墮於地獄。彼此敬重。得正解脫。往生阿彌陀佛國。今又以此經證。故知毀敬之者佛記損益不虛。應知。具答前問竟。
又問。若佛滅後一切善惡凡夫。發菩提心願生彌陀佛國者。日夜計心。畢此一生。稱觀禮讚香華供養阿彌陀佛及觀音聖眾淨土莊嚴。念念觀想。三昧或成未成者。現生得何功德。具引佛經以為明證。欲令修學行人歡喜愛樂信受奉行。答曰。快問斯義。即是閉絕六道生死之因行。永開常樂淨土之要門也。非直彌陀稱願。亦乃諸佛普皆同慶。今依經具答者。即如般舟三昧經說。佛告跋陀和菩薩。於是念佛三昧中。有四事供養。飲食衣服臥具湯藥。助其歡喜。過去諸佛持是念阿彌陀佛三昧。四事助歡喜。皆得成佛。現在十方諸佛亦持是念佛三昧。四事助歡喜。皆得作佛。未來諸佛亦持是念佛三昧。四事助歡喜。皆得作佛。佛告跋陀和。是念阿彌陀佛三昧。四事助歡喜。我於是三昧中。說其少喻比校念佛功德。譬如人壽百歲。亦生即能行走至老。過於疾風。有人能計其道里以不。跋陀和言。無能計者。佛言。我故語汝及諸菩薩等。若善男子女人取是人行處著滿中珍寶。以用布施。所得功德不如有人聞是念阿彌陀佛三昧四事供養助歡喜功德。過上布施者。千萬億倍。亦非比校。佛言。乃往久遠不可計阿僧祇劫有佛。號曰私訶提。國名跋陀和。有轉輪王。名曰斯笒。往至佛所。佛知王意。即為說是念佛三昧四事助歡喜。王聞歡喜。即持種種珍寶以散佛上。王自願言。持是功德。令十方人天皆得安穩。佛言。其王終後。還自生其家作太子也。名梵摩達。時有比丘。名曰珍寶。常為四部弟子說是念佛三昧。時王聞之。四事助歡喜。即以寶物散比丘上。又持衣服以供養之。王與千人於比丘所出家。求學是念佛三昧。常與千人共承事其師。經八千歲。日夜無懈。唯得一度聞是念佛三昧。即入高明智。却後更見六萬八千諸佛。於一一佛所。皆聞是念佛三昧。得成佛果。佛言。若人百里千里四千里。欲聞是念佛三昧。必往求之。何況近而不求學者。又白諸往生人等。上來所引佛教以為明證者。一一具如四事供養功德品中說。
問曰。準依佛教。精勤苦行。日夜六時禮念行道。觀想轉誦。齋戒一心。厭患生死。畏三塗苦。畢此一形。誓生淨土彌陀佛國者。又恐殘殃不盡。現與十惡相應。覺有斯障者。云何除滅。具引佛經示其方法。答曰。依佛經答者。即如觀佛三昧海經說。佛為父王及諸大眾說。過去有佛。名曰空王。像法住世時有四比丘。破戒犯重。時空王佛於夜空中。出聲告四比丘言。汝之所犯名不可救。欲滅罪者。可入我塔中觀我形像至心懺悔。可滅此罪。時四比丘萬事俱捨。一心奉教。入塔於佛像前自撲懺悔。如大山崩。婉轉於地。號哭向佛。日夜相續。至死為期。捨命已後得生空王佛國。今以此經證。行者等欲懺悔時。亦依此教法門。佛言。若我滅後佛諸弟子。捨離諸惡。樂少語法。日夜六時。能於一時分為少時。少分之中於須臾間。念佛白毫者。若不見。如是等人除却九十六億那由他恒河沙微塵劫生死之罪。若[1]復有人。聞是白毫。心不驚疑。歡喜信受。此人亦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若諸比丘比丘尼若男女人。犯四根本十惡等罪五逆罪及謗大乘。如是諸人若能懺悔。日夜六時。身心不息。五體投地。如大山崩。號泣雨淚。合掌向佛。念佛眉間白毫相光。一日至七日。前四種罪可得輕微。觀白毫闇不見者。應入塔中觀眉間白毫。一日至三日。合掌啼泣。又暫聞亦除三劫之罪。佛告父王。及勅阿難。吾今為汝悉現身相光明。若有不善心者。若毀佛禁戒者。見佛各不同。時五百釋子見佛色身猶如灰人。比丘千人見佛由如赤土。十六居士二十四女人見佛純黑。諸比丘尼見佛如銀色。時諸四眾白佛。我今者不見佛妙色。自拔頭髮。舉身投地。啼泣雨淚。自撲婉轉。佛言。善男子。如來出現正為除滅汝等罪咎。汝今可稱過去七佛為佛作禮。說汝先世邪見之罪。汝當向諸大德僧眾發露悔過隨順佛語。於佛法眾中。五體投地。如大山崩。向佛懺悔。既懺悔已。心眼得開。見佛色身。心大歡喜。佛告諸比丘。汝等先世無量劫時。邪見疑師。無戒虛受信施。以此因緣故。墮餓鬼地獄。八萬歲受苦。今雖得出。於無量世不見諸佛。但聞佛名。今見佛身如赤土色。正長五尺。佛說語已。千比丘等向佛懺悔。五體投地。如大山崩。悲號雨淚。猶如風吹重雲四散。顯發金顏。既見佛已。比丘歡喜發菩提心。佛告父王。此千比丘慇懃求法。心無懈息。佛與授記同號南無光照如來。已前懺悔法出觀佛三昧海經第二第三卷。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密行品第十二卷第十。佛告阿難。未來眾生其有得是念佛三昧者。觀佛諸相好者。得諸佛現前三昧者。當教是人。密身口意。莫起邪命。莫生貢高。若起邪命及貢高法。當知此人是增上慢。破滅佛法。多使眾生起不善心。亂和合僧。顯異惑眾。是惡魔伴。如是惡人雖復念佛。失甘露味。此人生處以貢高故。身恒卑小。生下賤家。貧窮諸衰。無量惡業以為嚴飾。如[2]此種種眾多惡事當自防護令永不生。若起如是邪命業者。此邪命業猶如狂象壞蓮華池。此邪命業亦復如是壞敗善根。佛告阿難。有念佛者。當自防護勿令放逸。念佛三昧人若不防護生貢高者。邪命惡風吹憍慢火。燒滅善法。善法者。所謂一切無量禪定諸念佛法從心想生。是名功德藏。佛告阿難。此經名繫想不動。如是受持。亦名觀佛白毫相。如是受持。亦名逆順觀如來身分。亦名一一毛孔分別如來身分。亦名觀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諸智慧光明。亦名觀佛三昧海。亦名念佛三昧門。亦名諸佛妙華莊嚴色身經。汝好受持慎勿忘失。又如大集經濟龍品說。時娑伽羅龍王請佛。入宮設供。佛受龍請。佛與聖眾食訖。時大龍王又請說法。時龍王太子名曰華面。自起佛前。四支布施。悲聲懺悔。過去作何罪業受此龍身。又以此經證。亦是懺悔至誠方法。應知。一切經內皆有此文。不可廣錄。今略鈔三部經。以示後學。除不至心。作者皆知。佛不虛言。又如木槵經說。時有難陀國王。名波瑠璃。遣使來到佛所。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我國邊小。頻歲寇賊。五穀踊貴。疫疾流行。人民困苦。我恒不得安臥。如來法藏多悉深廣。我有憂務不得修行。唯願世尊。特垂慈愍賜我要法。使我日夜易得修行。未來世中遠離眾苦。佛告使言。語卿大王。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恒當至心無分散意。口稱佛陀達磨僧伽名。乃過一木槵子。如是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萬。若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無諸諂曲者。捨命得生第三炎摩天。衣食自然常受安樂。得除斷百八結業。背生死流。趣涅槃道。獲無上果。使還啟王。王大歡喜頭面禮佛。遙白世尊。頂受尊教。我當奉行。即勅[1]吏民營[A2]辦木槵子。以為千具。六親國戚皆與一具。王常誦念。雖親軍旅。亦不廢捨。又作是念。世尊大慈普應一切。若我此善得免長淪苦海。如來當現為我說法。王以願樂逼心三日不食。佛即現身與諸聖眾來入宮內。為王說法。又以此證。直是王心真實。念念障除。佛知罪滅。應念而現。應知。
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經一卷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47 冊 No. 1959 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