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BETA Online Reader
Page Loading ...
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觀心論
No. 1920 [cf. No. 1921]

[3]觀心論[4](并序)(亦名煎乳論)

問曰佛經無量論亦甚多弘法之人詵詵蓋聽受之眾無處不有是則法雨普津四眾[6]潤利益無邊何所見聞更何利益而[7]斯論答曰如所問言佛經無量論亦甚多事共知但弘法之人為利物故多施加水之致令聽受之[8]失真道味四眾轉就澆[9]致使信心之者漸[10]歇薄談將恐深廣大法不久停留眾生眼滅失正法利是以閑生悲傷煩[11]難忍不惟凡淺寡聞少見[12]鸚鵡奮其翅力輒承三寶力[13]作斯論也問者欲知作[14]大意有二一者自責為諸學徒二者外諸四眾脫能信受亦可傳之以偈答曰

大師將涅槃  
慈父有遺[15]
四念處修道  
[16]依木叉住
我等非佛子  
不念此遺[*]
乘緩內無道  
戒緩[17]三途
由不問觀心  
令他信漸薄
[18]不施[19]  
豈報白[*]
非但田不良  
無平等種子
法雨若不降  
法種必燋枯
各無來世糧  
失三利致苦
大法將欲頹  
哀哉見此事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平等真法界  
無行[20]無能
若能問觀心  
能行亦能到
即是四念處  
能依木[21][22]
乘急內有道  
戒急生人天
[23]是真佛  
不乖慈父[*]
天龍皆慶喜  
一切豈不欣
能報白[*]  
普施烏[*]
既有好良田  
有平等種子
法雨應時降  
法種皆生長
各有未來資  
俱獲三利[24]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諸來求法者  
欲聞無上道
不知問觀心  
聞慧終不發
諸來求法者  
欲思無上道
不知問觀心  
[25]慧終不生
諸來求法者  
欲修無上道
不知問觀心  
修慧終不成
諸來求法者  
[26]修四三昧
不知問觀心  
困苦無所獲
諸來求法者  
多聽得言語
不知問觀心  
未得真實樂
諸來求法者  
修三昧得定
不知問觀心  
盲禪無所見
諸來求法者  
欲懺悔眾罪
不知問觀心  
罪終難得脫
諸來求法者  
意欲離煩惱
不知問觀心  
煩惱終不滅
諸來求法者  
[27]利益他
不知問觀心  
退轉令他謗
諸來求法者  
欲興顯佛法
不知問觀心  
退還大[1]
[2]眾得失  
非偈可具[3]
有此諸得失  
無人覺悟者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4]修觀心  
得邪定發見
辯才無窮盡  
自謂人間寶
無知者鼻嗅  
[5]氣衝眼
舉尾共[6]  
次第墮坑殞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守鼻隔安般  
及修不淨觀
安般得四禪  
不免泥梨[7]
不淨謂無學  
覆鉢受女飯
設得隨禪生  
墮長壽天難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依事法用心  
無慧發鬼定
顯異動物心  
[8]壞佛法
命終生鬼[9]  
九十[10]眷屬
像法決疑明  
三師破佛法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內心不為道  
邪諂念名利
詐現[11]禪坐  
得名利眷屬
[*]壞他[12]  
毀損佛正[13]
此是扇提羅  
死墮無間獄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14]得解脫  
聽法眾亦然
不知問觀心  
如貧數他寶
說者問觀心  
無說則無示
聽者問觀心  
[15]亦無得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戒為制心馬  
雖持五部律
不知問觀心  
心馬終不調
律住持佛法  
解外不解內
淨名呵上首  
乃名真奉律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誦經得解脫  
非為世財利
若能問觀心  
破一微塵中
出大千經卷  
受持讀誦[16]
聞持無遺忘  
心開得解脫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17]觀他修供養  
興顯安行人
密心為自利  
[18]託以資身
壞他喜捨善  
駝驢以償人
若能問觀心  
[19]駝驃也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諸道各有法  
了不自尋研
[20]𨵦釋教  
動經十數年
非但彼法拙  
亦有謀壞心
此是迦毘梨  
仙聖豈聽[21]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富貴而無道  
多增長憍逸
若能問觀心  
得真法富貴
雖高而不危  
雖滿而不溢
不著世富貴  
心常在道法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貧賤多姦諂  
[*]𨵦造眾惡
現被王法治  
死墮三惡道
[22]問觀心  
即安[23]養道
有道即真貴  
無為即富樂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四眾皆佛子  
無非是法親
因執善法諍  
遂結未來怨
若能問觀心  
和合如水乳
皆師子之子  
悉是旃檀林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年衰身帶[24]  
眼闇耳漸聾
心昏多忘漏  
年不如一年
死王金翅鳥  
不久吞命根
一旦業繩斷  
氣絕豈能言
為是因緣故  
須造觀心論
稽首十方佛  
[25]觀心者
勸善諦觀察  
發正覺妙樂
稽首十方法  
深悲觀心者
勸善諦觀察  
得真法免苦
稽首十方僧  
[26]若能善觀察
[27]入大和合海  
歡喜心無量
稽首龍樹師  
願加觀心者
令速得開曉  
亦加捨三心
今承三寶力  
起三十六問
其門諸細門  
對事難可數
若觀一念心  
能答此問者
當知心眼開  
得入清涼池
不能答此問  
奈何盲冥也
少義尚不見  
那得行大道
哀哉末法中  
無復[28]得道者
設令有三數  
寧別此問也
故生悲愍心  
歸命禮三寶
作此問心論  
令觀者開朗
願諸見聞者  
莫生疑謗心
信受勤修習  
必獲大[1]利法

問曰何故作此問[2]心論答曰[3]數寶[*]人本不預此[4][*]禪坐觀行之者[5]安心鼻隔不淨安般此亦面牆何可論道諸有觀心入道得定生[6]辯說無窮自謂人間之寶豈知邪慢熾然也今作此問若句句不知何得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法華勸持[7]說此人難可化[8]又常不輕品威音王如來去世之後如此[9]類甚多非一[10]傷念一家門徒隨逐積年[11][12][13]遂不知如此研[14]問心是以不染內法著外文字偷記[15]奔走負經論而浪行[16][17]置文破一微塵[18]大千經卷此迷徒隨逐累載空無所獲脫一旦冥目誰復示之以是因緣悲切轉至故作斯論[19]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明四十二字門初云聞阿字門即解一切義所謂一切法初不生龍樹[20]造中論釋摩訶衍[21]正意以不生等八[22]開論端用一偈釋初不生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今但[23]觀初自生一句起三十六問於觀心能答此問無滯礙者當知此行人六種即中入觀[24]五品弟子中即是入初隨喜[25][26]乃至聞一[27]通達無量義次第如法說月四月至歲也論曰

問觀自生心  
云何四不[28]
離戲論執諍  
心淨如虛空
問觀自生心  
云何是魔行
業煩惱所繫  
三界火宅燒
問觀自生心  
云何是外道
諸見煩惱業  
流轉於六道
問觀自生心  
云何是三乘
拙度斷見思  
出三界火宅
問觀自生心  
云何是巧度
三乘不斷結  
得入二涅槃
問觀自生心  
云何是別教
求大乘常果  
菩薩斷別惑
問觀自生心  
云何圓教乘
不破壞法界  
住三德涅槃
問觀自生心  
云何為涅槃
修四種三昧  
得真無生忍
問觀自生心  
云何巧成就
二十五方便  
調心入正道
問觀自生心  
云何知[29]因緣
起十種境界  
成一心三智
問觀自生心  
云何知十境
各成十法乘  
遊四方快樂
問觀自生心  
云何不住法
入初發心住  
及四十二[30]
問觀自生心  
云何[31]成六度
能得諸三昧  
及諸陀羅尼
問觀自生心  
云何得六通
用四[32]行化  
四辯[A1]罣礙
問觀自生心  
云何得相好
成真應二[33]  
對緣如鏡像
問觀自生心  
云何具十力
及四無所畏  
內外照[34]
問觀自生心  
云何[35]觀於
[36]能得十八種  
[37]不共世間法
問觀自生心  
云何得大慈
大悲三念處  
愍眾無[38][39]
問觀自生心  
云何巧方便
成就諸眾生  
嚴淨一切剎
問觀自生心  
云何於[40]
莊嚴菩提樹  
建清淨道場
問觀自生[41]  
云何坐道場
現四種成佛  
赴機無差[42]
問觀自生心  
云何轉四教
清淨妙法輪  
一切得甘露
問觀自生心  
云何現四佛
四種涅槃相  
究竟[43]無餘
問觀自生心  
云何知依正
四土天器同  
而飯[44]有異
問觀自生心  
云何於此心
見一切根緣  
通達無罣礙
問觀自生心  
云何知悉檀
無形無所[45]  
現形廣說法
問觀自生心  
云何知漸頓
祕密不定教  
一音說此四
問觀自生心  
云何知四教
各開出四門  
及一切法門
問觀自生心  
[46]云何於四教
四門十六門  
作論通眾經
問觀自生心  
云何住[47]
普入十法界  
廣利諸眾生
問觀自生心  
[1]云何知四土
用教有增減  
普利一切眾
問觀自生心  
云何知此心
具一切佛法  
無一法出心
問觀自生心  
云何知此心
即平等法界  
佛不度眾生
問觀自生心  
云何知此心
法界如虛空  
畢竟無所念
問觀自生心  
云何無文字
一切言語斷  
寂然無言說

今約觀一念自生心略起三十六問問外觀心人及久相逐眷屬行四種三昧者彼觀心者若能一一通達當生[2]佛想親近受行如四依也門徒眷屬若於此無滯是真[3][4]真是法王子孫紹三寶種使不斷絕若不能[5]於觀一念自生心一一[6]答此問者即是天魔外道眷屬[7]所驅馳方處三界牢獄未有出離之[8]故也若心不[9]欲求[10]必墮[11]乘三惡道坑自斷法身慧命滅菩提眷屬是真破佛法[12][13]已亡大乘[14]哀哉哀哉[15]大等[16]何也若觀自生心得失如此觀他生共生無因[17]亦然也[18]相門中愛聲色逆相門中數非數不肯相遂入泥梨三界中間難可度度與不度妙難思迷情順相者多疑不服醍醐無價藥狂心遂涅槃若為復顯相門中說四三三輪四教從情釋不肯相遂入阿鼻致使五分尋蹤跡蹤非疎非五分三諦三觀在其中凡情不能巧決了盲心執見盡言空隱相門中形色絕三四調和十二門不肯隨情起貪愛若為方便破魔怨貪愛魔怨是佛母亦是三身本際各各隨情立名字有凡名為五隱相終日忍飢非節食終日忍寒非苦行終日少欲不乖貪終日行慈奪他命終日畏罪轉行非日求醫彌益病終日布施更增慳終日斷嗔三毒盛難思議難思議

團團明月無增減  
凡情顛倒見盈虧
縱復迴光照西域  
於其更理未曾移
巧用巧妙巧度物  
不作怨家不作佛
法身巧用妙難思  
借問定從何處出

觀心論一卷

【原】明曆四年刊宗教大學藏本,【甲】德川時代刊宗教大學藏本
并序【大】,〔-〕【甲】
(修禪…述)八字【大】,智者大師說【甲】
露【大】,霑【甲】
造斯論【大】,欲造論也【甲】
者【大】,人【甲】
離【大】,漓【甲】
歇薄談【大】,漸歇澹【甲】
究【大】,冤【甲】
助【大】,眄【甲】
欲【大】,故【甲】
論【大】,論意【甲】
屬【大】*,囑【甲】*
當【CB】【金藏乙-CB】【甲】,常【大】(cf. AC5484_0002a11; K44n1499_p0174b09; T48n2016_p0589c04)
懼【大】,墮【甲】
鴉【大】*,鵶【甲】*
道【大】,食【甲】
無能【大】,亦無【甲】
叉【CB】【甲】,刃【大】(cf. T46n1920_p0584b21)
戒【大】,住【甲】
是真佛【大】,真佛孝【甲】
益【大】,樂【甲】
思【CB】【金藏乙-CB】【甲】,恩【大】(cf. AC5484_0002a23; T46n1920_p0584c15)
欲【大】,勤【甲】
為【大】,欲【甲】
行【大】,污【甲】
此【大】,是【甲】
陳【大】,傳【甲】
代【大】,世【甲】
孤【大】,狐【甲】
脚【大】,却【甲】
業【大】,苦【甲】
發【大】*,法【甲】*
道【大】,趣【甲】
五【大】,六【甲】
禪坐【大】*,坐禪【甲】*
心【大】,信【甲】
法【大】,道【甲】
法【大】,者【甲】
問【大】,聞【甲】
此【大】,心【甲】
觀他【大】,勸化【甲】
猗【大】,倚【甲】
如【大】,知【甲】
窺【大】*,闚【甲】*
然【大】,說【甲】
能【大】,知【甲】
貧【CB】【金藏乙-CB】【甲】*,貪【大】*(cf. AC5484_001_0004a06)
病【大】,疾【甲】
悲【大】,慈【甲】
若能善觀察【大】∞入大和合海【甲】
入大和合海【大】∞若能善觀察【甲】,入大=大眾ィ【甲】
得道者【大】,行道人【甲】
利法【大】,法利【甲】
觀【大】,〔-〕【甲】
世【大】,代【甲】
言【大】,言論【甲】
安心【大】,守【甲】
倒【大】,〔-〕【甲】
佛【大】,〔-〕【甲】
度【大】,度也【甲】
人【大】,之【甲】
次【大】,以【甲】
看【大】,著【甲】
稍【大】,積【甲】
遠【大】,〔-〕【甲】
窮【大】,竅【甲】
注【大】,注而【甲】
施【大】,絕【甲】
言【大】,〔-〕【甲】
讀【大】,出【甲】
也【大】,〔-〕【甲】
并【大】,菩薩【甲】
論【大】,經【甲】
不【大】,以【甲】
約【大】,問【甲】
行【大】,行即【甲】
心【大】,〔-〕【甲】
經【大】,法華經【甲】
偈【大】,句【甲】
說【大】,生【甲】
因緣【大】,自心【甲】
位【大】,依【甲】
成六度【大】,六度成【甲】
攝【CB】【金藏乙-CB】【甲】,種【大】(cf. AC5484_001_0005a24)
佛【大】,身【甲】
團【大】,用【甲】
觀於【大】,於觀【甲】
能得十八種【大】∞不共世間法【甲】
不共世間法【大】∞能得十八種【甲】
異【大】,〔-〕【甲】
相【大】,想【甲】
一【大】,此【甲】
心【大】,心云何降魔怨能制諸外道令眾悉歸敬問觀自生心【甲】
降【大】,殊【甲】
知【大】,滅【甲】
色【大】,物【甲】
緣【大】,說【甲】
(云何…生心)四十字【大】∞次頁[01](云何…生心)二十字【甲】
智【大】,滅【甲】
(云何…生心)二十字【大】∞頁前[46](云何…生心)四十字【甲】
心【大】,心如【甲】
因【大】,同【甲】
真是【大】,〔-〕【甲】
於觀【大】,觀於【甲】
念【大】,〔-〕【甲】
彼【大】,彼之【甲】
故也【大】,期【甲】
燧【大】,愜【甲】
勉【大】,免【甲】
三【大】,二【甲】
國【大】,國土【甲】
已亡【大】,亡失【甲】
家【大】,家業【甲】
大等【大】,〔-〕【甲】
良【大】,〔-〕【甲】
生【大】,生心【甲】
甲本終
無【CB】【金藏乙-CB】,四【大】(cf. AC5484_001_0005a24)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