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 1514 [cf. Nos. 1511-1513]
勝利益應知,
於身并屬者,
得未得不退,
謂最勝付囑。
於心廣最勝,
至極無顛倒,
利益意樂處,
此乘功德滿。
六度皆名施,
由財無畏法,
此中一二三,
名修行不住。
為自身報恩,
果報皆不著,
為離於不起,
及離為餘行。
攝伏在三輪,
於相心除遣,
若將為集造,
妙相非勝相,
三相遷異故,
無此謂如來。
因與果甚深,
於彼惡時說,
此非無利益,
由三菩薩殊。
由於先佛所,
奉持於戒學,
并植善根故,
名具戒具德。
能斷於我想,
及以法想故,
此名為具慧,
二四殊成八。
別體相續起,
至壽盡而住,
皆無故非有,
有故不可說,
是言說因故,
法想有四種。
由彼信解力,
信故生實想,
不如言取故,
取為正說故。
為求利敬者,
遮其自說故。
證不住於法,
為是隨順故,
猶如捨其筏,
是密意應知。
化體非真佛,
亦非說法者,
說法非二取,
所說離言詮。
自受為他說,
非無益集福,
福不持菩提,
彼二能持故。
得自性因故,
此餘者是生,
唯是佛法故,
能成最勝福。
解脫二障故,
說妙生無諍。
在然燈佛所,
言不取證法,
由斯證法成,
非所取所說。
智流唯識性,
國土非所執,
無形故勝故,
非嚴許嚴性。
譬如妙高山,
於受用無取,
非有漏性故,
亦非是因造。
前後福不同,
更陳其喻說。
兩成尊重故,
由等流殊勝,
煩惱因性故,
由劣亦勝故。
彼果勝苦故,
難逢勝事故,
境岸非知故,
於餘不共故。
是甚深性故,
勝餘略詮故,
冑族高勝故,
望福福殊勝。
彼行堪忍時,
雖苦行善故,
彼德難量故,
由斯名勝事。
由無恚怒情,
不名為苦性,
有安樂大悲,
行時非苦果。
生心因不捨,
是故應堅求,
謂是得忍邊,
及此心方便。
應知正行者,
是利生因故,
於有情事相,
應知遍除遣。
彼事謂名聚,
最勝除其想,
諸世尊無比,
由真見相應。
果不住因位,
是得彼果因,
世尊實語故,
應知有四種。
立要說下乘,
及說大乘義,
不得彼順故,
是非實非妄,
如言而執者,
對彼故宣說。
常時諸處有,
於真性不獲,
由無知有住,
智無住得真。
能對及所治,
得失現前故。
於法正行者,
業用今當說。
於人有三種,
受持聞廣說,
由事時大性,
望福福殊勝。
非境性獨性,
能依是大人,
及難可得聞,
無上因增長。
若但持正法,
所依處成器,
蠲除諸業障,
速獲智通性。
世妙事圓滿,
異熟極尊貴,
於此法修行,
應知獲斯業。
由自身行時,
將已為菩薩,
說名為心障,
違於無住心。
授後時記故,
然燈行非勝,
無彼相為相,
故顯非是妄,
由法是佛法,
皆非有為相。
謂以法身佛,
應知喻丈夫,
無障圓具身,
是遍滿性故,
及德體大故,
亦名為大身,
非有身是有,
說彼作非身。
不了於法界,
作度有情心,
及清淨土田,
此名為誑妄。
於菩薩眾生,
諸法無自性,
若解雖非聖,
名聖慧應知。
雖不見諸法,
此非無有眼,
佛能具五種,
由境虛妄故。
種種心流轉,
離於念處故,
彼無持常轉,
故說為虛妄。
應知是智持,
福乃非虛妄,
謂於真法身,
無隨好圓滿,
亦非是具相,
非身性應知。
於法身無別,
非如來無二,
重言其具相,
由二體皆無。
如佛說亦無,
說二是所執,
由不離法界,
說亦無自性。
能說所說雖甚深,
然亦非無敬信者,
由非眾生非非生,
非聖聖性相應故。
少法無有故,
無上覺應知,
由法界不增,
清淨平等性。
及方便無上,
由漏性非法,
是故非善法,
由此名為善。
說法雖無記,
非不得應知,
由斯一法寶,
勝彼寶無量。
於諸算勢類,
因亦有差殊,
尋思於世間,
喻所不能及。
法界平等故,
佛不度眾生,
於諸名共聚,
不在法界外。
若起於法執,
與我執過同,
定執脫有情,
是無執妄執。
不應以色體,
唯如來法身,
勿彼轉輪王,
與如來齊等。
能招於法身,
由方便異性。
唯見色聞聲,
是人不知佛,
此真如法身,
非是識境界。
其福不失亡,
果報不斷絕,
得忍亦不斷,
以獲無垢故。
更論於福因,
為此陳其喻,
彼福無報故,
正取非越取。
彼福招化果,
作利有情事,
彼事由任運,
成佛現諸方。
去來等是化,
正覺常不動,
彼於法界處,
非一異應知。
微塵將作墨,
喻顯於法界,
此論造墨事,
為[*]彰煩惱盡。
非聚非集性,
顯是非一性,
於彼總集性,
明其非異性。
不了但俗言,
諸凡愚妄執,
斷我法二種,
非證覺無故。
是故見無見,
無境虛妄執,
由此是細障,
如是知故斷。
由得二種智,
及定彼方除,
陳福明化身,
非無無盡福。
諸佛說法時,
不言身是化,
由不自言故,
是其真實說。
如來涅槃證,
非造亦不殊,
此集造有九,
以正智觀故。
見相及與識,
居處身受用,
過去并現存,
未至詳觀察。
由觀察相故,
受用及遷流,
於有為事中,
獲無垢自在。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頌
一卷【大】,〔-〕【宋】【元】【明】【宮】
後【大】,復【宮】
趣【大】,起【宮】
比【大】,彼【宋】【元】【宮】
說【大】,取【元】
顯【大】,願【明】
別【大】,舛【宋】【元】【明】【宮】
閑【大】,闇【宋】【元】【明】【宮】
福量【大】,量福【宮】
他【大】,地【宋】【元】【宮】
謂【大】,諸【宮】
菩薩【大】,菩提【明】
許【大】,計【宋】【元】【明】【宮】
其【CB】【麗-CB】,共【大】(cf. K15n0556_p0300a03)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25 冊 No. 1514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頌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2-10-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李明芳大德提供新式標點,其他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