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BETA Online Reader
Page Loading ...
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優婆塞戒經
No. 1488

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5]祇樹林中阿那邠坻精舍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五百比丘尼千優婆塞五百乞兒

爾時會中有長者子名曰善生白佛言:「世尊外道六師常演說法教眾生言:『若能晨朝敬禮六方則得增長命之與財何以故東方之土屬于帝釋供養者釋提桓因則為護助南方之土屬閻羅有供養者彼閻羅王則為護助西方之土屬婆[6]那天有供養者彼婆[*]樓那則為護北方之土屬拘毘羅天有供養者彼拘毘羅則為護助下方之土屬于火天有供養者[7]則為護[8]上方之土屬于風天有供養者[9]彼亦為護。』世尊佛法之中頗有如是六方不耶?」

善男子我佛法中亦有[10]所謂六波羅蜜東方[11]是檀波羅蜜何以故初出者為出智慧光因緣故彼東方者屬眾生心若有眾生能供養彼檀波羅蜜則為增長壽命與財南方即是尸波羅蜜何以故波羅蜜名之為右若人供養亦得增長壽命與財西方即是羼提波羅蜜何以故彼西方者名之為後一切惡法棄於後故若有供則得增長[12]壽命與財北方即是毘[13]波羅蜜何以故北方名號勝諸惡法若人供[14]得增長[*]壽命與財下方[*]是禪波羅何以故能正觀察三惡道故若人供養得增長命之與財上方即是般若波羅蜜以故[15]者即是無上無[16]若有供則得增長命之與財善男子是六方者眾生心非如外道六師所說。」

如是六方誰能供養?」

[17]善男子唯有菩薩乃能供養。」

世尊以何義故名為菩薩?」

佛言:「得菩提故名為菩菩提性故名為菩薩。」

世尊若言得菩提已名為菩薩者若未供養彼六方時云何得名為菩薩耶若以性故名菩薩者誰有此性有此性者則能供養若無性者則不能供養是故如來不應說言彼六方者屬眾生心。」

男子非得菩提故名菩薩何以故得菩提名之為佛未得菩提乃名菩薩亦非性故名菩薩也

善男子一切眾生無菩提性如諸眾生無人天性師子狗犬等性現在世中和合眾善業因緣故得人天身和合不善業因緣故得師子等畜生之身菩薩亦爾和合眾善業因緣故發菩提心故名菩薩有說言一切眾生有菩薩性者是義不然以故若有性者則不應修善業因緣供養六善男子若有性者則無初心及退轉心無量善業因緣故發菩提心名菩薩性

善男有諸眾生受行外道不樂外典顛倒說故發菩提心或有眾生住寂靜處內善因緣菩提心或有眾生觀生死過發菩提心或有眾生見惡聞惡發菩提心或有眾生深知自身貪欲瞋恚愚癡慳嫉為呵責故發菩提心或有眾生見諸外道五通神仙發菩提心有眾生欲知世間[18]邊無邊故發菩提心有眾生見聞如來不思議故發菩提心或有眾生生憐愍故發菩提心或有眾生愛眾生發菩提心

善男子菩提之心凡有三種謂下若言眾生定有性者云何說言有三種耶眾生下心能作中心中心作上上心作中中心作下眾生勤修無量善法故能增上不勤修故便退為下若善修進則名不退若不修進名之為退一切時中常為一切無邊眾生[19]修集善故名不退轉若不如是是名退轉如是菩薩則有退心及[20]若一切時中為一切眾生修集善法不退轉是故我記是[1]大喜地不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三種菩提無有定若有定性已發聲聞緣覺心者則不能發菩提之心善男子譬如眾僧無有定性三種性亦復如是若有說言定有性者是名外道何以故諸外道等無因果故如自在天非因非果

善男子或有人說菩薩之性譬如石中定有金性以巧方便因緣[2]發故得為金菩薩之性亦如是者是梵志說何以故志等常言尼拘陀子有尼拘陀樹眼有火是故梵志無因無果因即是果果即是因拘陀子具足而有尼拘陀樹當知即是梵志因果是義不然[3]以故因細果麁故言眼中定有火者眼則被燒眼若被燒云何能見眼中有石石則遮眼眼若有遮復云何善男子如梵志說有即是有無即[4]無則不生有不應滅若言石中有金性者不說性性不說金善男子因緣故則有和合緣和合故本無後有如梵志言無即永無義云何金合水銀金則滅壞若言有不應滅是義云何若說眾生有菩薩性是名外道名佛道善男子譬如和合石因緣故而有金菩薩之性亦復如是眾生有思名為欲心以如是欲善業因緣發菩提心是則名為菩薩性也善男子譬如眾生先無菩提後乃方性亦如是先無後有是故不可說言定有

善男子求大智慧故名菩薩欲知一切法真實故大莊嚴故心堅固故多度眾生故不惜身命故是名菩薩修行大乘

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退轉二者不退已修三十二相業名不退轉若未能修是名[5]為退復有二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出家菩薩奉持八具足清淨是名不退在家菩薩奉持六重具足清淨亦名不退

善男子外道斷欲所得福德勝於欲界一切眾生所有福德須陀洹人勝於一切外道異見斯陀含人勝於一切須陀洹果阿那含人勝於一切斯陀含果羅漢人勝於一切阿那含果辟支佛人勝於一切阿羅漢果在家之人發菩提心勝於一切辟支佛果出家之人發菩提心此不為難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是乃名為不可思議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遶故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時從四天王乃至阿迦[6]吒諸皆大驚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師。』」

[7]優婆塞戒[8]發菩提心品第二

善生言:「世尊眾生云何發菩提心?」

善男子二事故發菩提心一者增長壽命二者增長財物

復有二事一者為不斷絕菩薩種[9]二者為斷眾生罪苦煩惱

復有二事一者觀無量世中受大苦惱不得利益二者雖有無量恒沙諸佛悉皆不能度脫我身我當自

復有二事一者作諸善業二者作已不失

復有二事一者為勝一切人天果報二者勝一切二乘果報

復有二事一者為求菩提[10]之道受大苦惱二者為得無量大利益事

有二事一者過去未來恒沙諸佛皆如我身二者深觀菩提是可得法是故發心

復有二一者觀六住人雖有轉心猶勝一切聲聞緣覺二者勤心求索無上果故

復有二事欲令一切眾生悉得解脫二者欲令眾生解脫[11]外道等所得果報

復有二事一者不捨一切眾生二者捨離一切煩惱

復有二一者為斷眾生現在苦惱二者為遮眾生未來苦惱

復有二事一者為斷智慧障礙為斷眾生身障

善男子發菩提心有五事一者親近善友二者斷瞋恚心三者隨師教四者生憐愍心五者勤修精進

復有五事一者不見他過二者雖見他過而心不悔得善法已不生憍慢四者見他善業不生妬心五者觀諸眾生如一子想

善男子有智之人發菩提心已即能破壞惡業等果如須彌山有智之人為三事故發菩提心一者惡世中五濁眾生二者見於如來有不可思議神通道力三者聞佛如來八種妙聲

復有二事一者了了自知己身有[12]二者知眾生苦如己受苦為斷彼苦如己無異

善男子有人能發菩提心當知是人能禮六方增長不如外道之所宣說。」

[*]優婆塞戒[*]悲品第三

善生言:「世尊彼六師等不說因果如來[13]說因有二種一者生因二者了因如佛初說發菩提心為是生因是了因耶?」

善男子我為眾生或說一因或說二因或說三因或說四或說五因或說六七至十二因言一因者即生因也言二因者生因了因言三因者言四因者所謂四大言五因者來五支言六因者如契經中所說六因言七因者法華言八因者現在八支言九因大城經言十因者如為摩男優婆塞十一因者智印十二因者如十二因

善男子一切有漏法無量無邊因一切無漏法無量無邊因有智之人欲盡知故發菩提心是故如來名一切智

善男子一切眾生發菩提心或有生因或有了因或有生了因汝今當知夫生因者即是大悲因是悲故便能發心是故悲心為生因也。」

世尊何而得修於悲心?」

善男子智者深見一切眾生沈沒生死苦惱大海為欲拔濟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未有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當云何令彼具足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雖多怨毒亦作親想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迷於正無有示導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臥五欲泥而不能出猶故放逸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常為財物妻子纏縛不能捨離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以色命故而生憍慢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為惡知識之所誑惑故生親想如六師等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墮生有界受諸苦惱故樂著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造身意不善惡業多受苦果猶故樂著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渴求五欲如渴飲醎水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雖欲求樂不造樂因雖不樂[1]喜造苦因欲受天樂不具足戒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於無我我所生我我所想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無定有性流轉五有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畏老死而更造作生老死業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受身心苦而更造業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愛別離苦而不斷愛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處無明闇不知熾然智慧燈明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為煩惱火之所燒然而不能求三昧定水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為五欲樂造無量惡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知五欲苦求之不[2]譬如飢者食於毒飯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處在惡世遭值虐王多受苦惱猶故放逸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流轉八苦不知斷除如是苦因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飢渴寒熱不得自在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毀犯禁戒當受地獄餓鬼畜生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色安隱辯才不得自在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諸根不具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生於邊地修善法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處飢饉世[3][3a]體羸瘦互相劫奪是故生悲

[3b]又見眾生處刀兵劫更相殘害惡心增盛當受無量苦報之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值佛出世聞說甘露[4]淨法不能受持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5a]信邪惡友終不追從善知識教是故生悲

[5b]又見眾多有財寶不能捨施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耕田種作商賈販賣一切皆苦是故生悲

見眾生父母兄弟妻子奴婢眷屬宗室不相愛是故生悲

善男子有智之人應觀非想非非想處所有定樂如地獄苦一切眾生等共有之是故生悲

善男子未得道時作如是觀是名為悲若得道已即名大悲何以故未得道時雖作是觀觀皆有邊眾生亦爾既得道觀及眾生皆悉無邊是故得名為大悲也未得道時悲心動轉是故名悲既得道已無有動轉故名大悲未得道時未能救濟諸眾生故故名為悲既得道已能大救濟故名大悲未得道時不共慧行是故名悲得道已與慧共行故名大悲

善男子智者修雖未能斷眾生苦惱已有無量大利益事善男子六波羅[6]皆以悲心而作生因

善男菩薩有二種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出家修悲是不為難在家修悲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有惡因緣故善男子在家之人若不修悲則不能得優婆塞戒若修悲已便獲得善男子出家之人唯能具足五波羅[*]不能具足檀波羅[*]在家之人則能具何以故一切時中一切施故是故在家應先修悲若修悲已當知是人能具戒智慧若修悲心難施能施難忍能忍難作能以是義故一切善法悲為根本

善男子人能修如是悲心當知是人能壞惡業如須彌山不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所作少許善業所獲果報如須彌山。」

[*][A1]塞戒[*]解脫品第四

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有修悲者當知是人得一[7]法體[8]解脫分。」

善生言:「世尊言體者云何為體?」

善男子謂身是身意從方便得方便有二一者耳聞二者思惟復有三種一者惠施二者持戒三者多聞。」

生言:「世尊如佛所說從三方便得解脫分是三方便有定數不?」

不也善男子何以故有人雖於無量世中以無量財施無量人不能得解脫分法有人於一時中以一把施一乞兒能得如[A2]解脫分法有人乃於無量佛所受持禁戒亦不能得解脫分法有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而能獲得解脫分法人於無量世無量佛所受持讀誦十二部經亦不能得解脫分法有人唯讀一四句偈能獲得解脫分法何以故一切眾生心不同

善男子若人不能一心觀察生死過咎槃安樂如是之人雖復惠施持戒多聞終不能得解脫分法若能厭患生死過咎深見涅槃功德安樂如是之人雖復少施少戒少聞即能獲得解脫分法

善男子得是法者於三時中——佛出世時緣覺出時若無是二阿迦尼咤天說解脫時——是人聞已得解脫分善男子我於往昔初發心時都不見佛及辟支佛淨居天說解脫法我時聞已即便發心

善男如是之法非欲界天之所能得何以故放逸故亦非色天之所能得何以故無三方便故亦非無色[*]之所能得何以故無身是法體者是身欝單[1]人亦所不得何以故無三方便故是解脫分三人能得謂聲聞緣覺菩薩眾生若遇善知識者轉聲聞解脫得緣覺解脫轉緣覺解脫得菩薩解菩薩所得解脫分法不可退轉不可失壞。」

善生言:「世尊說法之人復以何義能善分別如是等人有[2]解脫分如是等人無[*]解脫分?」

善男子如是法者二人所得謂在家出家是二人至心聽法聽已受持聞三惡苦心生怖畏身毛皆竪涕泣橫流堅持齋戒乃至小罪不敢毀犯當知是人得解脫分法

善男子諸外道等獲得非想非非想定壽無量劫不能得解脫分法當觀是人為地獄人若復有人阿鼻地獄經無量劫受大苦惱能得如是解脫分法當觀是人為涅槃人善男子是故我於欝頭藍弗生哀愍心於提婆達[3]不生憐[4]

善男子如舍利弗等六萬劫中求菩提道所以退者以其未得解脫分法雖爾猶勝緣覺根利

善男子是法有三謂下下者聲聞中者緣覺上者[5]佛也善男有人勤求優婆塞戒於無量世如聞而行亦不得戒有出家人求比丘戒比丘尼戒無量世如聞而行亦不能得何以故不能獲得解脫分法[6]故可名修戒不名持戒

男子若諸菩薩得解脫分法終不造業求生欲界無色界常願生於益眾生處若自定知有生天業即迴此業求生人中業者所謂修定

善男子若聲聞人得[*]解脫分過三身得具解脫辟支佛人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得[*]解脫分雖復經由無量身中常不退轉不退轉心出勝一切聲聞緣覺善男子若得如是解脫分法雖復少施得無量果少聞亦復如是是人假使處三惡道終不同彼三惡受苦若諸菩薩獲得如是解脫分名調柔地何故名為調柔地耶一切煩惱[7]微弱故是名逆流[8]

善男子有四種一者順生死流二者逆生死流三者不順不逆四者到於彼岸善男子如是法於聲聞人名柔軟地於諸菩薩亦名柔復名喜地以何義故名為喜地聞不退[9]為喜地以何義故名為菩薩能常覺悟眾生心故如是菩薩雖知外典自不受亦不教人如是菩薩不名人天非五道攝是名修行無障礙道

善男子夫菩提者有四種子一者不貪財物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修行忍辱四者憐愍眾生善男子增長如是菩提種子復有五事一者於己身中不生輕想言我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自身受苦心不厭悔三者勤行精進不休不息四者救濟眾生無量苦惱五者常讚三寶微妙功德有智之人修菩提時常當修集如是五事

增長熾然菩提種子復有六所謂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是六種事因一事增謂不放逸菩薩放逸不能增長如是六事若不放逸則能增長

善男子菩薩求於菩提之時[10]有四事一者親近善友二者心堅難壞三者能行難行四者憐愍眾復有四事一者見他得利心生歡喜二者常樂稱讚他人功德三者常樂修集六念處四者勤說生死所有過咎善男子若有說言離是八法得菩提者無有是處

善男子若有菩薩初發無上菩提心時即得名為無上福田如是菩薩出勝一切世間之事及諸眾生

善男子雖有人言無量世界有無量佛然此佛道甚為難得何以故世界無邊眾生亦爾眾生無邊佛亦如是假使佛道當易得者一佛世尊則應化度一切眾生若爾世界眾生則為有邊善男子佛出世時度九萬九那由他人聲聞弟子度一那由他而諸眾生猶不可盡故名無邊是故我於聲聞經說無十方佛所以者何恐諸眾生輕佛道故——諸佛聖道非世所攝是故如來說無虛如來世尊無有妬心——以難得故說無十方諸佛世尊善男子無量眾生發菩提心不能究竟行菩薩道若人難言若有現在無量諸何故經中但說過去未來二世有無量佛不說現在無量佛耶善男子我一國說過去未來有恒沙佛現在世中唯一佛耳

善男子真實義者能得佛道無量眾生修行佛道多有退轉時有一人乃能得度如菴羅花及魚子等

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得解脫分法是不為難在家得者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遶故。」

[*]優婆塞戒[*]三種菩提品第五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1]二種一者二者出家菩提三種一者聲聞菩提二者緣覺菩提三者諸佛菩提若得菩提名為佛[2]故聲聞辟支佛[3]不名為佛若覺法性名為佛者聲聞緣覺亦覺法性以何緣故不名為佛若一切智名為佛者聲聞緣覺亦一切智復以何故不名為佛言一切者是四諦。」

佛言:「善男子菩提有三種一者從聞[4]二者從思惟得三者從修[*]聲聞之人從聞得故不名為佛辟支佛人從思惟已少分覺故名辟支佛如來無師不依聞從修而得[5]悟一切是故名佛

善男子知法性故名為佛法性二種一者總相二者別相聲聞之人總相知故不名為佛辟支佛人同知總相不從聞故名辟支佛不名為佛如來世尊總相別相一切覺了不依聞師獨悟從修而得故名為佛善男子如來世尊緣智具足聲聞緣覺雖知四諦緣智不[6]以是義故不得名佛如來世尊緣智具故得名佛

善男子如恒河水三獸俱[7]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過馬或至底不至底象則盡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緣河也聲聞渡時猶如彼兔緣覺渡時猶如彼如來渡時[8]猶如香象是故如來得名為聲聞緣覺雖斷煩惱不斷習氣如來能拔一切煩惱習氣[9]根原故名為佛

善男子有二種煩惱疑無記疑二乘之人斷煩惱疑不斷無記如來悉斷如是二疑是故名佛

善男子聲聞之人厭於多聞緣覺之人厭於思惟佛於是二心無疲厭故名為佛

男子譬如淨物置之淨器表裏俱淨聲聞覺智雖清淨而器不淨如來不爾智器俱淨是故名佛善男子淨有二種一者智淨二者行淨聲聞緣覺雖有淨智行不清淨如來世尊智行俱淨是故名佛

善男子聲聞覺其行有邊如來世尊其行無邊是故名

善男子如來世尊能於一念破壞二障——智障二者解脫障——是故名佛如來具足智智果是故名佛

善男子如來出言無二無亦無虛妄智慧無礙樂說亦爾具足因智時智相智無有覆藏不須守護無能說過知一切眾生煩惱起結因緣滅結因緣世間八法所不能污有大憐愍救拔苦惱具足十四無所畏大悲三念身心二力悉皆滿足

云何身力[10]善男子三十三天有一大名曰善見其城縱廣滿十萬里宮室百萬諸天一千六十六萬六千六百六十有六三月時釋提桓因欲往波[11]質多林中歡娛受樂由乾陀山有一香象名伊羅鉢那具足七頭帝釋發念象知即來善見城中所有諸天處其頭上旋行而往其林去城五十由延是象身力出勝一切香象身力正使和合如是香象一萬八千其力唯敵佛一節力是故身力出勝一切眾生之力世界無邊眾生亦爾如來心力亦復無邊是故如來獨得名佛二乘人名為佛也以是義故名無上師名大[12]人中香象師子龍王調御示導名大船師名大醫師大牛之王人中牛王名淨蓮花無師獨覺為諸眾生之眼目也是大施主是大沙門大婆羅門寂靜持戒勤行精進到於彼岸獲得解脫善男子聲聞覺雖有菩提都無是事是故名佛

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分別如是三種菩提是不為難在家分別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遶故。」

[13]優婆塞戒[*]修三十二相業品第六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身力何時成就?」

佛言:「善男子初修三十二相業時善男子薩修集如是業時得名菩薩兼得二定[14]提定二者有定[1]二定一者知宿命定二者生正法[2]善男子菩薩從修三十二相業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其中多聞無厭菩薩摩訶薩修一一相以百福德而為圍遶修心五十具心五十是則名為百種福德

善男子一切世間所有福德及如來一毛功德如來一切毛孔功德不如一好功德聚合八十種好功德[3]一相功一切相功德不如白毫相功德[4]復不得及無見頂相

善男子菩薩常於無量劫中為諸眾生作大利益至心勤作一切善業是故如來成就具足無量功德是三十二相即是大悲之果報也轉輪聖王[5]有是相不明了具足成就是相業體即身修是業時非於天中北欝單[*]唯在三男子之身非女人身[6]菩薩摩訶薩[7]是業已名為滿三阿僧祇劫次第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我於往昔寶頂佛滿足第一阿僧祇劫然燈佛所滿足第二阿僧祇劫迦葉佛所滿足第三阿僧祇劫男子我於往昔釋迦牟尼佛所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是心已供養無量[8]恒沙種諸善根修道持戒精進多聞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是三十二相業已了了自知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觀掌中菴摩勒果其業雖定修時次第不必定[9]

或有人言如來先得牛王眼相何以故為菩薩於無量世樂以善眼和視眾生是故先得牛王眼相次得餘相

或有說言如來先得八梵音相餘次第得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恒以軟語[10]先語實語教化眾生是故先得八梵音相

或有說言如來先得無見頂相餘次第得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供養師長諸佛菩薩頭頂禮[11]破憍慢故是故先得無見頂相

或有說言如來先得白毫[12]餘次第得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不誑一切諸眾生故是故先得眉間毫相男子除佛世尊餘無能說如是相業

善男子或復有人次第說言如來先得足下平相次第得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布施持戒修集道時其心不動是故先得足下平

得是相已次第獲得足下輪相何以故菩薩時於無量世供養父母師長善友如法擁護一切眾生是故次得手足輪相

得是相次第獲得纖長指相何以故為菩薩時至心受持第一第四優婆塞戒是故[13]纖長指相足跟長相

得是相已次第獲得身𦟛滿相何以故為菩薩時善受師長父母友所教勅故是故[14]次得身𦟛滿相

得是相已次得手足合[15]網縵何以故為菩薩時四攝法攝眾生故是故次得手足[16]網縵

是相已次第獲得手足柔軟勝餘身相何以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以手摩洗師長父母除去垢穢香油塗之是故次得手足軟相

得是相已次得身毛上[17]靡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常化眾生令修[18]一切善是故次得毛上靡相

得是相已次第獲得鹿王腨相何以故為菩薩時至心聽法心說法為壞生死諸過咎故是故次得鹿王腨相

得是相已次第獲得身方圓相如尼拘陀樹王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常施一切眾生病藥是故次得身方圓相

得是相次第獲得手過膝相何以故為菩薩時不欺誑一切賢聖父母師長善友知識是故次得手過膝相

得是相已次得象王馬王藏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見怖畏者能為救護心生慚愧不說他過善覆人罪故次得象馬藏相

得是相已次得軟身一一孔中一毛生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親近智者[19]樂論聞已樂修樂治道路[20]是故次得皮膚柔軟一一孔中一毛生相

得是相已次第獲得身金色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常施眾生房舍臥具燈明是故次得金色身相

得是相已次第獲得七處滿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可瞋之處不生瞋心樂施眾生隨意所須是故次得七處滿相

得是相已次第獲得缺骨滿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善能分別善不善相言無[21]錯謬不說[22]可受之法口常[23]不可受者不妄宣傳是故次得缺骨滿相

得是相已次得二相——一者二者頰車——皆如師子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24][25]兩舌教他不為是故次得如是二相

得是相已次得三相四十白淨相齊密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以十善法[26]化眾生眾生受已生歡喜常樂稱揚他人功德是故次得如是三相

得是相已次第獲得四牙白相何以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修欲界慈樂思善法是故次得四牙白相

得是相已次得味中最上味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不待求已然後方施是故次得味[1]上味相

是相已次得[2]一者肉髻廣長舌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3]至心受持十善法兼化眾生是故次得如是二相

得是相已[4]梵音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5]不惡口教他不為是故次得梵音聲相

是相已次得牛王紺色目相何以故為菩薩於無量世等以慈善視怨親故是故次得牛王目相

得是相已次得白毫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宣說正法實法不虛故次得白毫光[6]

得是相已次得無見頂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頭頂禮拜一[7]聖賢師長父母尊重讚歎恭敬供養是故獲得無見頂相。」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修如是業是不為難[8]之人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遶故。」[9]

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中印度三藏【大】*,天竺三藏法師【宋】【元】【明】【宮】*
譯【大】*,於姑藏譯【宋】【元】【宮】*
祇樹【大】,祇陀【宋】【元】【明】【宮】
樓【大】,婁【宋】【元】【明】【宮】
天【大】*,〔-〕【宋】【元】【明】【宮】*
助【大】,〔-〕【宋】【元】【明】【宮】
彼亦【大】,風則【宋】【元】【明】【宮】
六【大】,十【元】
則【大】*,即【宋】【元】【明】【宮】*
壽命【大】*,命之【宋】【元】【明】【宮】*
離【大】,梨【宋】【元】【明】【宮】
則【大】,亦【宋】【元】【明】【宮】
方【大】,〔-〕【宋】【元】【明】【宮】
上【大】,生【宋】【元】【明】【宮】
善男子【大】,〔-〕【宋】【元】【明】【宮】
有【大】,〔-〕【宋】【元】【明】【宮】
修集【大】下同,修習【宋】【元】【明】【宮】下同
怖畏【大】,恐怖【宋】【元】【明】【宮】
大喜地【大】,大毒蛇【宋】【元】【宮】,人決定【明】
發故【大】,故發【宋】【元】【明】【宮】
何【大】,阿【元】
是【大】,永【宋】【元】【明】【宮】
為退【大】,退轉【宋】【元】【明】【宮】
膩【大】,貳【宋】【宮】,尼【元】【明】
優婆塞戒經【大】*,〔-〕【明】*
經【大】*,〔-〕【宮】*
姓【大】,性【明】
之道【大】,〔-〕【宮】,道【宋】【元】【明】
勝【大】,勝於【宋】【元】【明】【宮】
苦【大】,菩提性【宋】【元】【明】【宮】
今【大】,所【宋】【元】【明】【宮】
苦【大】,若【元】
息【大】,自【元】
(身體…果)三十六字【大】,〔-〕【宋】【元】【明】【宮】
(身體…悲)十二字【大】,〔-〕【宋】【元】【明】【宮】
(又見…果)二十四字【大】,〔-〕【宋】【元】【明】【宮】
淨法【大】,〔-〕【宋】【元】【明】【宮】
(信邪…悲)十六字【大】,〔-〕【宋】【元】【明】【宮】
又見眾生【大】,〔-〕【宋】【元】【明】【宮】
蜜【大】*,密【宮】*
切【大】,〔-〕【宋】【元】【明】【宮】
諸【大】,謂【明】【宮】
曰【大】*,越【明】*
解脫分【大】*,解脫分法【宋】【元】【明】【宮】*
多【大】,〔-〕【宋】【元】【明】【宮】
念【大】,〔-〕【宋】【元】【明】【宮】
佛也【大】,諸佛【宋】【元】【明】【宮】
是【大】,〔-〕【宋】【元】【明】【宮】
漸【大】,〔-〕【宋】【元】【明】【宮】
若【大】,〔-〕【宋】【元】【明】【宮】
為喜地【大】,菩薩故【宋】【元】【明】【宮】
復【大】,〔-〕【宋】【元】【明】【宮】
二種【大】,有二種【宋】【元】【明】【宮】
以【大】,〔-〕【宋】【元】【明】【宮】
人【大】,〔-〕【宋】【元】【明】【宮】
而【大】*,〔-〕【宋】【元】【明】【宮】*
覺【大】,悎【宋】【元】【明】【宮】
具【大】,具足【宋】【元】【明】【宮】
渡【大】下同,度【宋】【元】【明】【宮】下同
猶如【大】,如彼【宋】【元】【明】【宮】
根原【大】,本原【宋】【明】【宮】,本源【元】
具【大】,滿【宋】【元】【明】【宮】
利【大】,梨【宋】【元】【明】【宮】
夫【大】,天【宋】
優婆塞戒經【大】,〔-〕【明】,卷第二首【聖】,聖本譯號缺
一【大】,一者【宋】【元】【明】【宮】
有【大】,得【宋】【元】【明】【宮】
因【大】,國【宋】【元】【明】【宮】【聖】
及【大】,如【聖】
毫【大】,毫相【聖】
雖【大】,難【聖】
也【大】,〔-〕【聖】
修【大】,修習【宋】【元】【明】【宮】
恒沙諸【大】,恒河沙【聖】
耶【大】,也【宋】【元】【明】【宮】【聖】
先語【大】,〔-〕【宋】【元】【明】【宮】
拜【大】,頂【聖】
毛【大】,光【元】【明】
次【大】,次第【聖】
次得【大】,〔-〕【聖】,以得【宮】
網縵【大】,縵網【宋】【元】【明】【宮】【聖】
網縵【大】,縵網【宋】【元】【明】,網【宮】【聖】
向【大】,〔-〕【宋】【元】【明】【宮】
施戒【大】,戒施【聖】
聞【大】,問【宋】【元】【明】【宮】
棘【大】,蕀【宋】【元】【宮】
錯謬【大】,謬錯【聖】
無【大】,不【宋】【元】【明】【宮】
宣【大】,演【聖】
中【大】,〔-〕【宋】【元】【明】【宮】【聖】
無【大】,然【宮】
教【大】,淨【宋】【元】【明】【宮】
中【大】,〔-〕【宋】【元】【明】【宮】
二【大】,三【聖】
世【大】,世中【聖】
得【大】,〔-〕【宋】【元】【明】【宮】
自【大】,百【聖】
相【大】,明【聖】
聖賢【大】,賢聖【宋】【元】【明】【宮】【聖】
之人【大】,菩薩修是業者【宋】【元】【明】【宮】【聖】
發願【大】,優婆塞戒經發願【聖】,不分卷【聖】
婆【CB】,娑【大】 是【CB】【麗-CB】,見【大】(cf. K14n0526_p0255a13)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