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天竺摩伽陀國王舍城那[8]爛陀竹林寺三藏沙門諱輸波迦羅——[9]唐言善無畏,剎利種[10]豪貴族。共嵩[11]岳會善寺大德禪師敬賢和上,對論佛法,略敘大乘旨要,[12]頓開眾生心地令[13]速悟道,及受菩薩戒羯磨儀軌,序之如左。
夫欲入大乘法者,先須發無上菩提心,受大菩薩戒。身器清淨,然後受法。略作十一門分別:
第一發心門,第二供養門,第三懺悔門,第四歸依門,第五發菩提心門,第六問遮難門,第七請師門,第八羯磨門,第九結[14]界門,第十修四攝門,第十一十重戒門。
第一發心門
弟子某甲等,歸命十方一切諸佛諸大菩薩大菩提心,為大導師,能令我等離諸惡趣,能示人天大涅槃路,是故我今至心頂禮。
第二供養門(次應教令運心,遍想十方諸佛,及無[15]邊世界、微塵剎海、恒沙諸佛菩薩,想自身於一一佛前,頂禮讚歎供養[16]之)
弟子某甲等,十方世界所有一切最勝上妙香華旛蓋種種勝事,供養諸佛及諸菩薩大菩提心。我今發心盡未來際,至誠供養至心頂禮。
第三懺悔門
弟子某甲,[17]自從過去無始已來乃至今日,貪、瞋、癡等一切煩惱,及[18]忿恨等諸隨煩惱,[19]惱亂身心廣造一切諸罪:身業不善,殺、盜、邪婬;口業不善,妄言、綺語、惡口、兩舌;意業不善,貪、瞋、邪見。一切煩惱無始相續纏染身心,令身口意造罪無量,或殺父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毀謗三寶、打縛眾生;破[1]齋破戒、飲酒[2]噉[3]肉。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不可憶知。今日誠心發露懺悔,一懺已後永斷相續更不敢作。唯願十方一切諸佛諸大菩薩加持護念,能令我等罪障消滅。至心頂禮。
第四歸依門
弟子某甲,始從今身乃至當坐菩提道場,歸依如來無上三身,歸依方廣大乘法藏,歸依一切不退菩薩僧。惟願十方一切諸佛諸大菩薩,證知我等。至心頂禮。
第五發菩提心門
弟子某甲,始從今身乃至當坐菩提道場,誓願發無上大菩提心:
今所發心,復當遠離我、法二相,顯明本覺真如,平等正智現前,得善巧智,具足圓滿普賢之心。唯願十方一切諸佛諸大菩薩,證知我等。至心懺悔。
第六問遮難門
先問:若有犯七逆罪者,師不應與授戒,應教懺悔。[4]須七日、二七日乃至七七日,復至一年,懇到懺悔,須[5]現好相;若不見好相,受戒亦不得戒。諸佛子汝等,從生已來,不殺父耶?(有輕犯者,應須首罪,必不隱藏,得大罪報,乃至彼等犯者亦爾。無犯者答無。)
汝等不殺母耶?不出佛身血耶?不殺阿羅漢耶?不殺和尚耶?不殺阿闍梨耶?不破和合僧耶?汝等若犯如[6]上七逆罪者,應須對眾發露懺悔,不得覆藏,必墮無間受無量苦。若依佛教發露懺悔者,必得重罪消滅,得清淨身,入佛智慧,速證無上正等菩提。若不犯者但自答無。諸佛子等,汝從今日乃至當坐菩提道場,能精勤受持一切諸佛諸大菩薩最勝最上大律儀戒否?此名所謂三聚淨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汝等從今身乃至成佛,於其中間誓不犯。能持否?[7](答能)。[8]於其中間,不捨離三聚淨戒、四弘誓願。能持否?(答能)[9]既發菩提心,受菩薩戒,惟願十方一切諸佛大菩薩,證明我等,加持我等,令我永不退轉。至心頂禮。
第七請師門
弟子某甲等,奉請十方一切諸佛及諸菩薩,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虛空藏菩薩、普賢菩薩、執金剛菩薩、文殊師利菩薩、金剛藏菩薩、除蓋障菩薩,及餘一切大菩薩眾,憶昔本願,來降道場,證明我等。至心頂禮。[10]弟子(某甲)奉請釋迦牟尼佛為和上,奉請文殊師利為羯磨阿闍梨,奉請十方諸佛為證戒師,奉請一切菩薩摩訶薩為同學法侶。唯願諸佛諸大菩薩慈[11]悲故,哀受我請。至心頂禮。
第八羯磨門
諸佛子諦聽,今為汝等羯磨授戒。正是得戒之時,至心諦聽羯磨文: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諸大菩薩,慈悲憶念。此諸佛子,始從今日,乃至當坐菩提道場,受學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菩薩淨戒,所謂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此三淨戒具足受持(如是至三)。至心頂禮。
第九結戒門
諸佛子等,始從今日,乃至當證無上菩提,當具足受持諸佛菩薩淨戒。今受淨戒竟,是事如是持(如是至三)。至心頂禮。
第十修四攝門
諸佛子等,如上已發菩提心,具菩薩戒已,然應修四攝法及十重戒,不應虧犯。其四攝者,所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為欲調伏無始慳貪,及饒益眾生故,應行布施;為欲調伏[12]瞋恚憍慢煩惱,及利益眾生故,應行愛語;為欲饒益眾生,及滿本願故,應修利行;為欲親近大善知識,及令善心無間斷故,應行同事(如是四法此修行處)。
第十一十重戒門
諸佛子受持菩薩戒,所謂十重戒者,今當宣說至心諦聽。
一者不應退菩提心,妨成佛故。
二者不應捨三寶歸依外道,是邪法故。
三者不應毀謗三寶及三乘教典,背佛性故。
四者於甚深大乘經典不通解處,不應生疑惑,非凡夫境故。
五者若有眾生已發菩提心者,不應說如是法,令退菩提心趣向二乘,斷三寶種故。
六者未發菩提心者,亦不應說如是法,令彼發於二乘之心,違本願故。
七者對小乘人及邪見人前,不應輒說深妙大乘,恐彼生謗獲大殃故。
八者不應發起諸邪見等法,令斷善根故。
九者於外道前,不應自說我具無上菩提妙戒,令彼以瞋恨心求如是物,不能辦得,令退菩提心,二俱有損故。
十者但於一切眾生,有所損害及無利益,皆不應作及教人作、見作隨喜,於利他法及慈悲心相違背故。
已上是授菩薩戒竟,汝等應如是清淨受持,勿令虧犯。
次應[2]受觀[3]智密要禪定法門大乘妙旨。夫欲[4]受法,此法深奧,信者甚希,不可對眾,量機密授。仍須先為說種種方便,會通聖教,令生堅信,決除疑網,然可開曉。輸波迦羅三藏曰:「眾生根機不同,大聖設教亦復非一,不可偏執一法互相是非,尚不得人天報,況無上道。或有單行布施得成佛,或有唯脩戒亦得作佛,忍進禪慧乃[5]至八萬四千塵沙法門,一一門入悉得成佛。今者且依《金剛頂經》設一[6]方便,作斯修行乃至成佛。」若聞此說當自淨意寂然安住。於是三藏居眾會中不起于坐,寂然不動如入禪定,可經良久方[7]從定起,遍觀四眾。四眾合掌扣頭,珍重再三而已。
三藏久乃發言曰:「前雖受菩薩淨戒,今須重受諸佛內證無漏清淨法戒,方[8]今可入禪門。入禪門已,要須誦此陀羅尼。陀羅尼者,究竟至極同於諸佛,乘法悟入一切智海,是名真法戒也。此法祕密不令輒聞,若欲聞者,先受一陀羅尼曰:
「(oṃ)
(sa)
(ma)
(ya)
(stvaṃ)
「此陀羅尼令誦三遍,即[10]合聞戒及餘祕法,亦能具足一切菩薩清淨律儀,諸大功德不可具說。
「又為發心,復授一陀羅尼曰:
「(oṃ)
(bo)
(dhi)
(ci)
(tta)
(mu)
(tpa)
(da)
(ya) [11]唵 冐 地 [12]唧 多 [13]母 怛波([14]二合) [15]娜 野
(mi)
「此陀羅尼復誦三遍,即發菩提心乃至成佛,堅固不退。
「又為證入,復受一陀羅尼曰:
「(oṃ)
(ci)
(tta)
(pra)
(ti) [17]
(vai)
(dhaṃ) 唵 [*]唧 多 鉢羅(二合) 底(丁以切) [18]吠(尾禮[19]切)(引) 曇(去)
(ka)
(ro)
(mi)
「此陀羅尼復誦三遍,即得一切甚深戒藏,及具一切種智,速證無上菩提,一切諸佛同聲共說。
「又為入菩薩行位,復授一陀羅尼曰:
「(oṃ)
(va)
(jra)
(ma) [23]
(ṇḍa)
(laṃ)
(pra)
(ve) 唵 嚩 日[22]羅 滿 吒([24]上) 藍 [25]鉢囉([26]二合) [27]避
(śa) [28]
(ma)
「此陀羅尼若誦三遍,即證一切灌頂曼荼羅位,於諸祕密聽無障礙。既入菩薩灌頂之位,堪受禪門。已上授無漏真法戒竟。
「又先為擁護行人授一陀羅尼曰:
「(oṃ)
(śū)
(thā)
(śu)
(thā)
「先誦十萬遍除一切障,三業清淨,罪垢消滅,魔邪不嬈,如淨白[32]素易受染色;行人亦爾,罪障滅已,速證三昧。
「又為行者授一陀羅尼曰:
「(oṃ)
(sa)
(rva)
(vi) [33]
(de)
(svā)
(hā)
「持誦之法,或前[36]後兩箇陀羅尼,隨意誦一箇,不可並,恐興心不專。
「夫欲入三昧者,初學之時,事絕諸境屏除緣務,獨一靜處半跏而坐已,須先作手印護持,以檀慧並合竪,其戒忍方願右押左正相叉著二背上,其進力合[37]竪頭相拄曲,開[38]心中少許,其禪智並合竪即成。作此印已,先印頂上,次印額上,即下印右肩,次印左肩,然後印心,次下印右膝,次印左膝,於一一印處,各誦前陀羅尼七遍乃至七處[39]訖。然後於頂上散印[*]訖,即執數珠念誦此陀羅尼,若能多誦二百、三百遍,乃至三千、五千亦得。每於坐時,誦滿一洛叉,最[40]異成就。既加持身訖,然端身正住如前半跏坐,以右押左,不須結全跏,全跏則多痛,若心緣痛境即難得定。若先來全跏坐得者最為妙也。然可直頭平望,眼不用過開,又不用全合,大開則心散,合即惛沈。莫緣外境,安坐即訖。然可運心供養懺悔,先標心觀察十方一切諸佛,於人天會中為四眾說法。然後自觀己身,於一一諸佛前以三業虔[41]恭禮拜讚嘆。行者作此觀時,令了了分明如對目前,極令明見。然後運心於十方世界,所有一切天上人間,上妙香華、幡蓋、飲食、珍寶種種供具,盡虛空遍法界,供養一切諸佛,諸大菩薩,法報化身,教理行果,及大會眾。行者作此供養已,然後運心於一一諸佛菩薩前,起殷重至誠心,發露懺悔:『我等[1]從無始來至于今日,煩惱覆心久流生死,身口意業難[2]具陳。我[3]今唯知廣懺,一懺已後,永斷相續,更不起作。唯願諸佛菩薩以大慈悲力,加威護念,攝受我懺,令我罪障速得消滅 ([4]此名內心祕密懺悔,最[5]微妙)。』
「次應發弘[6]誓願:『我久在有流,或於過去,曾行菩薩行,利樂無邊有情,或修禪定,勤行精進護持三業,所有恒沙功德,乃至佛果。唯願諸佛菩薩興慈願力,加威護念令我乘斯功德,[7]速與一切三昧門相應,速與一切陀羅尼門相應,速得一切自性清淨。』如是廣發誓願,令不退失速得成就。
「次應[8]學調氣。調氣者,先想出入息從自身中一一支節筋脈亦皆流注,然後[9]從口徐徐而出。又想此氣色白如雪潤澤如乳,仍須知其所至遠近,還復徐徐從鼻而入,還令遍身中,乃至筋脈悉令周遍。如是出入各令至三。作此調氣,令身無患冷熱風等悉皆安[10]適,然後學定。」
輸波迦羅三藏曰:「汝初學人,多懼起心動念,罷息進求[11]而專守無念以為究竟者,即覓增長不可得也。夫念有二種,一者不善念,二者善念。不善妄念,一向須除。善法正念,不令復滅。真正修行者,要先正念增[12]修,後方[13]至於究竟清淨。如人學射久習純熟,更無心想行住恒與定俱。不怕不畏起心,為患虧於進學。
「次[14]應修三摩地。所言三摩地者,更無別法,直是一切眾生自性清淨心,名為大圓鏡智。上[15]自諸佛,下至蠢動,悉皆同等無有增減。但為無明妄想客塵所覆,是故流轉生死不得作佛。行者應當安心靜住,莫緣一切諸境。假想一圓明猶如淨月,去身四尺,當前對面不高不下,量同一肘圓滿具足,其色明朗內外光潔,世無方比。初雖不見,久久精研尋當徹見已,即更觀察漸引令廣,或四尺,如是[16]倍增,乃至滿三千大千世界極令分明。將欲出觀,如是漸略還同本相。初觀之時如似於月,遍周之後無復方圓。作是觀已,即便證得解脫一切[17]蓋障三昧。得此三昧者,名為地前三賢,依此漸進遍周法界者,如經所說名為初地。所以名初地者,為以證此法昔所未得,而今始得生大喜悅,是故初地名曰歡喜。亦莫作解了。即此自性清淨心,以三義故,猶如於月:一者自性清淨義,離貪欲垢故;二者清涼義,離瞋熱惱故;三者光明義,離愚癡闇故。又月是四大所成究竟壞去,是以月世人共見,取以為喻令其悟入。行者[18]久久作此觀,觀習成就不須延促,唯見明朗更無一物,亦不見身之與心。萬法不可得,猶如虛空,亦莫作空解。以無念等故說如虛空,非謂空想,久久能熟,行住坐臥一切時處,作意與不作[19]意,任運相應無所罣礙。一切妄想,貪瞋癡等一切煩惱,不假斷除,自然不起,性常清淨。依此修習,乃至成佛,唯是一道[20]更無別理。此是諸佛菩薩內證之道,非諸二乘外道境界。作是觀已,一切佛法恒沙功德,不由他悟,以一貫之,自然通達。能開一字演說無量法,剎那悟入於諸法中,自在無礙,無去來起滅,一切平等。行此漸至昇進之相,久自證知,非今預說所能究竟。」
輸波迦羅三藏曰:「既能修習觀一成就已,汝等今於此心中,復有五種心義,行者當知:一者剎那心,謂初心見道一念相應,速還忘失,如夜電光,暫現即滅,故云剎那。二者流注心,既見道已,念念加功相續不絕,如流奔注,故云流[21]注。三者甜美心,謂積功不已乃得[22]虛然朗徹,身心輕泰,翫味於道,故云甜美。四者摧散心,為卒起精懃,或復休廢,二俱違道,故云摧散。五者明鏡心,既離散亂之[23]心,鑒達圓明,一切無著,故云明鏡。若了達五心,於此自驗,三乘凡夫聖位可自分別矣。汝等行人初學修定,應行過去諸佛祕密方便加持[24]修定法,一體與一切總持門相應,是故應須受此四陀羅尼。[25]陀羅尼曰:
「(oṃ)
(mu)
(kṣma)
(va)
(jra)
「此陀羅尼,能令所觀成就。
「(oṃ)
(ti)
(ṣṭa)
(va)
(jra)
「此陀羅尼,能令所觀無失。
「(oṃ)
(mu)
(pra)
(va)
(jra)
「此陀羅尼,能令所觀漸廣。
「(oṃ) [1]
(saṃ)
(hā)
(ra)
(va)
(jra)
「此陀羅尼,能令所觀廣,復令漸略如故。
「如是四陀羅尼者,是婆誐梵自證法中甚深方便,開諸學人令速證入。若欲速求此三摩地者,於四威儀常誦此陀羅尼,剋念用功勿暫虛廢,無不速驗。汝等習[4]定之人,復須知經行法則。於一靜處平治淨地,面長二十五肘,兩頭竪標,通頭繫索,纔與胸齊。以竹筒盛索,長可手執,其筒隨日右轉平直來往。融心普周視前六尺,乘三昧覺任持本心,諦了分明無令[5]忘失。但下一足便誦一真言,如是四真言從初至後,終而復始,誦念勿住。稍[6]覺疲懈,即隨所安坐。行者[7]應知入道方便,深[8]助進[9]如脩心金剛,不遷不易,被大精進甲冑,作猛利之心,誓願成得為期,終無退轉之[10]異,無以雜學惑心令一生空過。」
然法無二相、心言兩忘,若不方便開示無由悟入,良以梵漢殊隔,非譯難通,聊蒙指陳,隨憶[11]鈔錄,以傳未悟。京西明寺慧[12]警禪師先有撰集,今再詳補,頗謂備焉。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18 冊 No. 917 無畏三藏禪要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高萌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