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文殊師利問經
No. 468

文殊師利問經卷上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大比丘眾一千[4]百五十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身心自在心善解脫善解脫調伏諸根摩訶那伽所作已辦可作已辦捨於重擔已到自事[5]有使已盡智善解脫到一切心自在

其名曰長老阿若憍陳如(此言已知[6]姓也)舍利弗[7](此言羅茯根其父好噉此物因以為名)摩訶迦葉離婆多(此言常作)須婆吼(此言善[8])阿難陀(此言大歡喜)如是等一千[*]百五十阿羅漢

復有一千三百凡夫比丘眾復有金剛菩薩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德勇猛菩薩無盡意菩薩大意菩薩文殊師利童子菩薩如是等無數菩薩摩訶薩

菩薩戒品第二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今欲問世尊勝語世間菩薩戒願為我說我當諦聽。」

佛告文殊師利:「我今當說汝善諦聽不殺眾生不盜他財物不非梵行不起妄語不飲酒如是當不歌舞倡伎不著花香持天冠等不坐臥高廣大床不過中食若行此事不成就三何以故以有犯故髮長二指當剃或二月日若短而剃是無學菩薩若過二指亦是無學菩薩爪不得長得如一[9]何以故搔癢故若如此者是分別菩薩

為供養佛并般若波羅蜜及父母兄弟得畜財物起寺舍為造像為布施若有此因緣得受金銀財物無有罪過若食摶當[10]鷄卵大食時無因緣不得看他是分別菩薩

不得賣受他施物不得貨賣若施至億萬亦皆應何以故有因緣故

不以自[11]作惡亦不教他不得為利養故讚歎他人若為己殺得噉若肉如材木已自腐爛欲食得食文殊師利若欲噉肉者[A1]說此呪

「『[12](此言如[13]) 阿捺摩阿捺摩(此言無我無我) 阿視婆多阿視婆多(此言無壽命無壽命) 那舍那舍(此言失失) 陀呵陀呵(此言燒燒) [1]弗婆弗(此言破破) 僧柯慄多弭(此言有為) 莎呵(此言除殺去)

此呪三說乃得噉肉飯亦不應食何以故無思惟飯不應食故何[A2]當噉肉?」

爾時文殊師利復白佛言:「世尊若得食肉者象龜經》、《大雲經》、《指鬘經》、《楞伽經等諸經何故悉斷?」

佛告文殊師利:「如深廣江不見彼岸無因緣則不得渡若有因緣汝當渡不?」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當渡我當渡或以船以筏或以餘物。」

佛復告文殊師利:「以眾生無慈悲力懷殺害意為此因緣故斷食肉文殊師利有眾生樂糞掃衣我說糞掃衣如是乞樹下坐露地坐阿蘭若塚間一食過時不[2]得住處三衣等為教化彼我說頭陀如是文殊師利若眾生有殺害心為彼心故當生無數罪過是故我斷肉若能不懷害心大慈悲心為教化一切眾生故無有[3]過罪

得噉蒜若有因緣得噉若合藥治病則得用

不得飲酒若合藥醫師所說多藥相和少酒多藥得用

不得服油及塗身等若有因緣得得用乳酪生酥熟酥醍醐我先噉乳糜[4]冷故。」

佛說此祇夜

若身覆是善  
心口覆亦然
一切處所覆  
菩薩所應行。」

佛告文殊師利:「有三十五大供養是菩薩摩訶薩應知然燈燒香塗身塗地香末香袈裟及繖若龍子幡并諸餘幡螺鼓大鼓[5]歌以臥具或三節鼓腰鼓節鼓并及截鼓陀羅花持地灑地貫花懸繒漿飲可食可噉及以可味香和檳榔楊枝浴香并及澡此謂大供養。」

佛告文殊師利:「有二十六邪見是菩薩摩訶薩應離殺馬祠火殺人[A3]一時射四方馬四千頭去除五藏內以七寶施婆羅門人內寶亦如是箭射四方齊箭至處布滿七寶施婆羅門走馬四方窮其所至布以七寶施婆羅門隨此箭馬所極之處滿中眾生皆悉殺害聚積雜物一切燒盡一切天神悉皆當禮一切林樹悉皆當禮一切山神悉皆當古昔居處悉皆當禮諸有大樹悉皆當禮諸雜神像悉皆當禮摩醯首羅毘紐拘摩勒梵天閻羅王[A4]毘沙門因陀羅酒天女割多耶尼獨伽舌陀遮文持優摩羅與邪見相似是等可捨不應禮拜文殊師利我不說此以為功德。」

佛說此祇夜

如上二十六  
悉是邪歸依
非勝非安隱  
不得脫眾苦
若依佛法僧  
及以四聖諦
勝安隱歸依  
一切苦解脫

彼先邪見相傳說此功德殺馬功德殺人功射方功德走馬功德殺一切眾生功德非功德若生一念[A5]悲心功德廣大不可思文殊師利此是菩薩所行。」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欲問如來正遍知未來諸菩薩諸行如來若許我當問。」

佛告文殊師利:「隨意所問。」

文殊師利白佛言:「四眾於何時中不得作聲或身及諸餘聲。」

佛告文殊師利:「於六時不得佛時聽法時眾和合時乞食時正食時小便時。」

[6a]

文殊師利白佛:「何故於是時不得作聲?」

[6b]佛告文殊師利:「於是時有諸天來彼諸天常清淨心無染心空心隨波羅蜜心觀佛法心以彼聲故令心不定以不定故悉皆還以諸天去故諸惡鬼來作不饒益不安隱[7]於此生諸災患人民飢餓更相侵是故[A6]殊師利[A7]應寂靜禮佛應供正遍知。」

佛說此祇夜

不作身口聲  
木石餘音聲
寂靜禮佛者  
如來所讚歎。」

不可思議品第三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當更問願佛解說。」

佛告文殊:「隨意所問。」

文殊師利白佛:「世尊如來何故入於涅槃?」

佛告文殊師利我不入涅槃何以故由眾生故文殊師利琉璃珠清淨無垢若值白物赤物此琉璃珠則隨物色琉璃無心令見異色文殊師如來亦爾或有眾生見佛涅槃轉法輪降眾魔[8]現神通大小便利或食或眠或行或笑如眾生意悉見如來如是文殊師如虛空無色而色於中現虛空無取亦取諸色虛空無意而生憶想虛空無處為眾生虛空無墮而墮依虛空如來法身非是穢非血肉身是金剛身是不破身不可破無譬喻身而能示現一切諸色以智慧金剛身現為碎身文殊師利若佛不涅槃間不知佛是法身非金剛是碎是金剛不碎何以故如來慧身示現涅槃非真涅槃以方便故說入涅槃文殊師利涅槃者多義大者非涅槃名涅槃者無[1]大乘涅槃是說大般涅槃小涅槃者如緣覺聲聞涅槃大者非涅槃涅槃如虛空故小者是自業非他業故說小涅槃涅槃者下義我說死名涅槃來不死何以故聲聞尚不生老死不憂悲苦何況如來法身不可思議身不生身不滅不燒身彼長壽諸天見如來入涅槃悲傷戀慕堪種般若波羅蜜亦堪種聲聞緣覺薩因緣。」

佛說此祇夜

如來金剛身  
今日已破壞
此身尚破碎  
何況羸力者
以此生悲戀  
疾當得法身
以是故如來  
示現涅槃相
如來妙法身  
非可見聞法
不生亦不滅  
不可得思議。」

於此眾中大意菩薩說此祇夜

如來不涅槃  
涅槃非如來
亦非心意識  
離有無相故
若人見牟尼  
永離於生死
得成無所執  
不著彼此故。」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如來無心意識云何當作眾生事未來眾生當有此疑。」

告文殊師利:「如虛空無心意識亦為一切眾生處四大無心意識為一切眾生所依日月無心意識光照一切眾生樹木無心意識與眾生花果如是文殊師利有摩尼珠名隨一切眾生意生於海中安置幢上隨人所樂金銀琉璃真珠等物從摩尼珠出能長養壽摩尼珠者無心意識隨眾生意而無損減若此世間一切消盡當往餘方珠若未墮海不乾文殊師利如來如是作一切眾生事如來不滅何以故如來無心意識故。」

佛說此祇夜

佛無心意識  
作一切眾事
如來不思議  
能信者亦然。」

爾時文殊師利讚嘆如來說此祇夜

我禮一切佛  
調御無等雙
丈六身法身  
亦禮於佛塔
生處得道處  
法輪涅槃處
行住坐臥處  
一切皆悉禮
諸佛不思議  
妙法亦如是
能信及果報  
亦不可思議
能以此祇夜  
讚歎如來者
於千萬億劫  
不墮諸惡趣。」

佛言:「文殊師利善哉善哉如來不可量不可思議!」即說祇夜言

佛生甘蔗姓  
滅已不更生
若人歸依佛  
不畏地獄苦
佛生甘蔗姓  
滅已不更生
若人歸依[2]  
不畏[3]餓鬼
佛生甘蔗姓  
滅已不更生
若人歸依[4]  
不畏[5]畜生。」

無我品第四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未來眾生當說有我遍一切處何以故一切行故出過三世愛悉是我相世尊外道計我其意如是。」

告文殊師利:「譬如[6]吸一切鐵屑為鐵屑是我[*]磁石是我若汝當說:『鐵屑非我[*]石非我。』是則非遍[*]磁石鐵屑悉是我者何以我而自吸我又亦不遍何以故自吸其身故所有色一切是四大一切無常若無常不真實若不真實不諦若不諦無處無處故無我文殊師利猶如老人於夜中坐自捉兩膝說如是言:『那得有此兩小兒耶?』若此老人身中有我云何不識自膝謂是小兒以是事實無有我是邪見人於無處橫執譬如見焰而生水想實無有水以眼亂故如是非我橫生我想是闇惑邪見非正見也

若我遍一切處則遍行五道天是樂餓鬼畜生是苦若我遍一切處我受地獄則人天亦應苦樂者由善業得苦者由惡業得樂者生染苦者生瞋或有勇健或有怖如是異相故知不遍我不說此是真實思若我過三世者過去已沒如燈已滅未來未到如未來燈現在不[7]猶如流水我非過非未來非現在無時節何以故過時節故

若無時則無數以無數故亦無有我何以故以可分故

阿者離我聲多者不破[8]者滅憍慢又阿者真實離我真實離我故兩[9]說阿是故文殊師利分別字故定無有我。」

說此祇夜

[*]磁石吸鐵屑  
二種誰是我
不遍及自吸  
決定無我故
如渴人見焰  
非水生水想
邪見橫執我  
其事亦復然
分別於阿字  
定知無有我。」

涅槃品第五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涅槃者聲聞緣覺凡夫不能分別唯如來正遍知之所能。」

佛言:「文殊師利涅槃不滅何以故無斷煩惱故無所到處何以故以無處故到者得無到故無得何以故無苦樂故無斷不斷無常不常。」

佛說此祇夜

不斷不滅  
不生不起  
不墮不落
不行不住

常住涅槃不斷不常相何以故無生死故殊師利我尚不見生死何況當見生死過患文殊師利我尚不見涅槃何況見涅槃功德?」

佛說此祇夜

若見有一法  
餘法悉應見
以一法空故  
一切法亦空

文殊師利當知諸法空若不滅則不生若不斷則不滅若不常則不生無煩惱[1]斷故故不滅無煩惱處故是故不生。」

佛復告文殊師利:「無障礙故不滅不滅故無障礙生善不善無記故不障礙文殊師利說涅槃。」

佛說此祇夜

不滅不到  
不斷不常  
不障不礙
是說涅槃。」

佛告文殊師利:「常住涅槃無日月星宿無晝夜數量無色無形無老病死無年無所作是常是恒離眾苦業如是涅槃善人所說。」

佛說此祇夜

彼無有日月  
星宿及四大
晝夜與量數  
形色及虛空
亦無老病死  
年歲諸所作
已斷生死本  
是常亦是恒
如是涅槃相  
善人之所說。」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有諸外道說世間空又說不空此是外道邪意分別?」

佛告文殊師:「此外道意不真實思惟若世間空則無生何以故以空故生死若空涅槃亦空涅槃無則無神通若世間不空生死亦無以故以不空故以生死不空涅槃亦無若無涅槃亦無神通文殊師利若世間不生不壞何用涅槃若生死無失壞不名生死何以故以無失故若生死無失即生死為涅槃是故文殊師利不應說世間空與不空亦不應說世間應斷及以不斷何以故以無有故斷者是斷煩惱不斷者非斷煩惱亦無煩惱及非煩惱亦無解脫若無解脫則無涅槃文殊師滅亦無何以故生死空不空故是故若生死如此誰樂得涅槃?」

佛說此祇夜

若諸世間空  
則無有生死
以生死無故  
涅槃亦不有
世間若不空  
亦無有生死
生死若無者  
涅槃亦非有
生死若如是  
誰當樂涅槃。」

般若波羅蜜品第六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羅蜜切聲聞緣覺從般若波羅蜜出不一切佛切法從般若波羅蜜出不?」

佛告文殊師利:「如是一切聲聞緣覺一切佛一切法從般若波羅蜜出[2]薩於色行行於相於色壞行行於相若於色滅行行於相若行色空[3]如是菩薩無方便修行般若波羅蜜文殊師利般若波羅蜜不以心意識修行。」

世尊若般若波羅蜜不可取云何修行般若波羅?」

佛告文殊師利:「是修行非修行不以心意識故文殊師利心者聚義意者憶義識者現知義不以此心意識修行般若波羅蜜不以此修行是修行以無處是修行修行者不依欲界色界無色界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內外非中間如此修行是修行般若波羅蜜不修形色是修行般若非地水火風是修行般若非有非無非聲聞緣覺非善不善無記非十二因緣非男非女非非男非非女非常非智非滅非生非可數不可思議不可言說無可依無名字無相無異相無增無減自性清淨真實不可覺普遍等虛空無色無作過三世不苦不樂無日月星宿如此修行修行般若波羅蜜真實非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非真實文殊師利如此修行名修行般若波羅蜜。」

佛說此祇夜

此法不思議  
離於心意識
一切言語斷  
是修行般若。」

有餘氣品第七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一切聲聞緣覺有起煩惱不起幾種煩惱?」

佛告文殊師利:「餘故名起者譬如香氣所言氣者有二十四種業氣見處氣染氣色染氣有染氣無明染行氣識處氣名色氣六入氣觸氣受氣愛氣取氣有氣生氣老氣病氣死氣憂氣悲氣苦氣惱氣疲極氣依氣此謂二十四氣意餘此謂業氣斷見常見[1]謂見處氣著衣鉢等此謂染氣十種色意此謂色染氣無色界此謂有染氣不清淨智有障礙智不遍知智謂無明氣若身意種種覺此謂行氣憶一切色有苦不苦不樂想如是分別此謂識處氣動一切悉有此謂名色氣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此謂六入氣堅濕飢渴暖滑此謂觸氣不苦不樂此謂受氣姓名國土欲界色界無色界飢渴等於彼不知足此謂愛氣欲取見取戒取此謂取氣欲有色有無色有此謂有氣於後苦地必當生此謂生氣諸根衰壞此謂老氣種種疾患此謂病氣涅槃想死想此謂死氣身體枯燥此謂憂氣號叫啼泣此謂悲氣體煩熱故此謂苦氣過苦故此謂惱氣身心困弊此謂疲極氣有怖畏無所歸此謂依氣文殊師利此謂二十四氣文殊師利佛世尊無歸依氣是歸依處何以故唯有如來為眾生所依一切眾生非歸依處世尊非有相無思量無積因聲聞聞法佛不聞法以故無所不知故。」

佛說此祇夜

阿羅漢有氣  
以有過患故
唯佛獨能度  
為眾生歸依。」

來去品第八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來者何義去者何義?」

佛告文殊師利:「來者向義去者背義無向背不來不去是聖行處來者癡義去者不癡義非癡非不癡是聖行處來者有為者無為無有為無無為是聖行處來者識義去者非識義非識非非識是聖行處來者名色義去者非名色義非名色非不名色是聖行處來者六入義[2]非六入義非入非非入是聖行處乃至憂悲疲極亦如是

文殊師利來者我義去者無我義非我非無無來無去是聖行處來者常義去者非常非常非不常是聖行處來者斷義去者非斷義非斷非不斷是聖行處來者有義去者無義非有非無是聖行處文殊師利來去義如是。」

佛說此祇夜

來去義無相  
諸法亦如是
非知非可說  
是名來去義。」

中道品第九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佛說無二法故一切聲聞緣覺菩薩並無疑惑悉知中道至凡夫亦能生信。」

佛告文殊師利:「無明無以無二故成無三智文殊師利此謂中道具足真實觀諸法行無行無二以無二故無三智文殊師利此謂中道具足真實觀諸非識乃至老死非老死無二亦如是殊師利若無明有者是一邊若無明無者一邊此二邊中間無有色不可見無有處無相待無標相文殊師利此謂中道乃至老死亦如是文殊師利此中道具足真實觀諸法諸法無二無二有何義謂末陀(末者莫義陀摩者中義莫著中此謂末陀[3])何以故不取常見有見是故名末陀摩。」

佛說此祇夜

諸法[4]無有  
亦復無[5]
此中道具足  
名為真實道。」

世間戒品第十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菩薩有幾種色云何歸依願為廣說為饒益諸菩薩故。」

告文殊師利:「不大赤色不大黃不大黑不大清淨如法色三法服及以餘衣皆如是色若自染若令他染如法擣成隨時浣濯常使淨潔如是臥具得用青雜色文殊師利菩衣色如是菩薩內心寂靜如法被著與大乘相應著涅槃僧離踝二指若諸菩薩欲與國王大臣共語隨彼一問此亦一答勿令差當如實說若彼多問此亦多答如是餘婆羅門剎利毘舍首陀沙門闍梨和[6]及父母妻子僕使[7]卑族貧窮乞人隨其尊卑各隨問答或餘天夜叉羅剎毘舍闍修羅迦樓羅緊那[8]摩睺羅伽若人若鬼佛及緣覺聲聞菩薩凡夫隨有所問當如法不為利養不為自身不邪命不戲笑是應念。」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云何歸?」

佛告文殊師利:「歸依者應如是言:『大德我某甲乃至菩提歸依佛乃至菩提歸依法乃至菩提歸依僧。』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復言我某甲已歸依佛已歸依法已歸依僧竟。』是三說次言:『大德我持菩薩戒我某甲乃至菩提不殺[9]離殺生想乃至菩提亦離盜想乃至菩提不非梵行離非梵行乃至菩提不妄語離妄語想乃至菩提不飲諸酒離飲酒想乃至菩提不著香花亦不生想乃至菩提不歌舞作樂離歌舞乃至菩提不坐臥高廣大床離大床想至菩提不過中食離過中食想乃至菩提捉金銀生像離捉金銀想乃至當具六波羅大慈大悲。』」

佛說此祇夜

發誓至菩提  
歸依於三寶
受持十種戒  
亦誓至菩提
六度及四等  
皆當令具足
如是修行者  
與大乘相應。」

出世間戒品第十一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菩薩出世間戒有幾種?」

佛告文殊師利:「若以心分別男女男非女等是菩薩犯波羅夷若以[1]分別畜生餓鬼男女非男非女諸天神男女非男非女是菩薩[2]波羅夷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受出世間菩薩戒而不起慈悲心是菩薩犯波羅夷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他物——若小若大若長若短若有色若有形若住若動——若覆藏若移處若有封印若盛貯若以心起盜想犯波羅夷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起妄語心犯波羅夷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樹葉若皮若汁若以心欲取犯菩薩僧伽婆尸沙若以身口取不堪得三

若起歌舞作樂華香瓔珞想是犯菩薩僧伽婆尸沙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起[3]大床想是犯菩薩僧伽婆尸沙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起過中食想是犯菩薩僧伽婆尸沙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起捉金銀珍寶想是菩薩僧伽婆尸沙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剃身毛[4]初月形若起此想是菩薩偷蘭遮若以身口不堪得三乘若起斬斫草木想犯偷蘭遮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起毀他名譽若姓若財物[5]若車乘若身力等想是犯偷蘭遮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佛法僧物——若花香塗香若衣服若珍寶——若菩薩以脚踐蹹犯波夜提若佛塔若佛所行處及菩提樹轉法輪處若以脚踐蹹犯波夜提若不信者不堪得三乘

若吐舌動眼毀諸威儀起此想者犯突吉羅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見他物他樂種種服[6]詐現求利及說人罪過若起此想犯波羅提舍若以身口行堪得三乘

若未犯前罪逆守護令不生是菩薩僧炎伽陀尼(僧炎是逆守義[7]陀尼是令不[8])眼耳鼻舌身意令無是菩薩應當學此謂具出世間菩薩戒。」

上出世間戒品第十二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云何上出世間無漏不可思議無處無所著?」

文殊師利戒者於彼眾生無我非無我無事無因無教化人無行無不行無行處無名無色無色相無無色相無寂無不寂無可取無不可取真實無不真實無身無言無說無心無世間無非世間非世法非不世法不自歎戒不毀他戒不求他過不以持戒輕慢他人不覺戒不思惟戒無所思惟無所覺故文殊師利謂上出世間聖戒無漏無生無所著出三界離一切依。」

佛說此祇夜

有出世戒人  
無垢無所有
憍慢及所依  
無明與繫縛
如是諸過患  
一切皆無有
無內寂外寂  
亦無內外寂
內外覺亦無  
[9]者得解脫

文殊師利是有戒人於佛法不自觀身不著壽命不著一切生得正行是正住文殊師利是謂有戒於佛法不著世間不依世間得光無明闇無所有無自想無他想不著想淨戒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無所著無所縛無罪過無漏文殊師利此有戒人於佛法及名色心不執著常平等饒益常寂靜心無我無我所是人如所說戒住無所學無解脫所作是得上道是清淨戒相無勝戒無定戒無智慧戒是聖人性不可得是佛所歎戒空無與我等戒能安聖定若清淨定成修行以慧得智以智得解[10]。」

菩薩受戒品第十三

[11]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受菩薩所受戒法當云何?」

佛告文殊師利應於佛前至誠禮拜作如是言:『我某甲諸佛憶念我如諸佛世尊正知以佛智慧無所著我當發菩[12]為利益一切眾生令得安樂發無上道心如過去未來現在諸菩發無上菩提心於一切眾生如父母兄弟姊妹男女親友等為彼解脫得出生死乃至令發三菩提心勤起精進隨諸眾生所須財法一切施與以此財法攝受一切眾生漸漸隨宜為解脫眾生出生死故乃至令安住無上菩提我當起精進我當不放逸。』如是再三是名菩薩摩訶薩初發菩提心文殊師利諸菩薩所受所行為化菩薩不為聲聞緣覺不為凡夫諸不善者。」

字母品第十四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一切諸字母[1]一切諸法入於此及陀羅尼字?」

佛告文殊師利:「一切諸法入於字母及陀羅尼字文殊師利如說阿字是出無常聲說長阿字是出離我聲說伊字出諸根聲說長伊字疾疫聲說憂字出荒亂聲說長憂字出下眾生聲說釐字出直軟相續聲說長釐字出斷染遊戲聲說梨字出相生法聲說長梨字三有染相聲[2]出所起過患聲[3]出聖道勝聲說烏字出取聲[4]出化生等聲說菴字出無我所聲[5]出沒滅盡聲說迦字出度業果報聲[6]出虛空等一切諸法聲說伽字出深法聲[7]出除堅重無明冥聲說誐字出預知行聲說遮字出四聖諦聲說車字出斷欲染聲說闍字出度老死聲說禪字出攝伏惡語言聲說若字出說安住聲說多字出斷結說他字出置答聲說陀字出攝伏魔賊說檀字出滅諸境界聲說那字出除諸煩惱聲說輕多字出如是無異不破聲說輕他出勇猛力速無畏聲說輕陀字出施寂靜守護安隱聲說輕檀字出聖七財聲說輕那出分別名色聲說波字出第一義聲說頗出作證得果聲說婆字出解脫縛聲說梵出生三有聲說磨字出斷憍慢聲說耶字出如法分別聲[8]出樂不樂第一義聲說邏字出斷愛聲說婆字出勝乘聲說捨字出信精進念定意慧聲說屣字出攝伏六入不得不知六通聲說娑字出覺一切智聲訶字出正殺煩惱聲[9]出最後字過此諸法不可說聲文殊師利此謂字母義切諸字入於此中。」

佛告文殊師利:「我當說八字云何八字第一義一切諸法無我悉入此中羅字此相好無相好入如來法身義婆字愚人法慧人法如法度無愚無慧義闍字度生老病令入不生不老不病不死義[10]度業果報[11]無業果報義他字總持諸法語言空無相無作令入法界義[12]奢摩毘婆舍那令如實觀諸法義[13]一切諸法念念生滅亦無滅不滅本來寂靜一切諸法悉入涅槃文殊師利此謂八字是可受持入一切諸法。」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云何說無常聲?」

佛告文殊師利:「無常聲者一切有為法無常如眼入無常耳鼻舌身意入亦無常色入無聲香味觸法入亦無常如眼界色界眼識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亦無常色陰無常乃至識陰亦如是此謂無常聲

無我聲者一切諸法無我有說我作者使作者等或斷或常此謂我想我覺是外道語言若過去已滅若未來未至若現在不停十二入十八界五陰悉無有我是長阿義

諸根聲者謂大聲如眼根名大聲耳根乃至意根名大聲此謂伊字是名大聲

多疾疫聲者眼多疾疫乃至意亦如是眾生身心種種病苦此謂多疾疫聲

荒亂聲者國土不安人民相逼賊抄競起穀不登此謂荒亂聲

下眾生聲者下劣眾生貧窮困苦無善根禽獸蟲蚋等此謂下眾生聲

直軟相續聲者直者不諂不諂者不曲不曲者真實真實者如說行如說行者如佛語行此謂為直軟者[14]六種眼軟乃至意軟謂為軟相續者不離一切諸善法是謂直軟相續聲

斷染遊戲聲者斷欲界染三十[15]使思惟所斷四使斷者除滅義遊戲者五欲眾具眾生於此遊戲如是應斷此謂斷染[16]戲聲

出相生法聲者一切諸法無我為相念念生寂靜相無我為相者色陰無常乃至識亦如是此謂無我為相念念生滅者一切諸行念念生生者必滅此謂一切諸法念念生滅寂靜者空無處所無色無體與虛空此謂寂靜相者過去未來現在無常此謂相生法聲

出三有染相聲者相者五欲眾具欲界相染色界相無色染無色界相此謂相三有者欲有色有無色有云何欲有地獄乃至他化自在天云何色有梵身乃至色究竟云何無色有空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著三界九十八使此謂出三有染相聲

所起過患聲者三求欲求有求梵行求欲求求色聲香味觸云何色求色有二種一謂二謂形色色有十二種謂青形色有八種謂長不平此謂欲色云何欲聲聲有七種螺聲鼓聲小鼓聲大鼓聲歌聲男聲女聲謂欲聲云何欲香香有七種根香心香皮香糖香葉香花香果香或男香女香此謂欲香云何欲味味有七種甜味酢味醎味苦味澁味淡味[1]或男味或女味此謂欲味云何欲觸觸有八種男觸或女觸此謂欲觸此謂欲求云何有欲有色有無色有此謂有求云何梵行求出家苦行欲求天堂欲求涅槃此謂梵行求求者何義謂樂著義

云何所起過患聲眾生諸有悉名過患除天堂及涅槃餘處求一切有過患此謂所起過患聲

聖道勝聲者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過患無所著故謂聖道此謂聖道勝聲

取聲者執捉諸法此謂取聲

化生聲者四陰受想行識此謂化生復說胎卵生濕生化生胎生四種東弗于逮南閻浮提西拘耶尼北欝單越卵生一切眾鳥生蚊虱等化生諸天也此謂化生聲

無我所聲者一切諸法非是我所無我起故無我所者無我所慢此謂無我所聲

沒滅盡聲者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生滅故憂悲苦惱滅沒盡者泥洹寂靜不復更生此謂沒滅盡聲

度業果報聲者業者三業謂身三口四及意業果報者三業清淨此謂度業果報聲

空等諸法聲者諸法與虛空等云何與虛空一切法唯有名唯有想無有相無分別[A8]不動不搖不可思議不起不滅無所作隨無相無所造無相貌無形色無行處等虛空住平等不老不死無憂悲苦惱色者虛空等受想行識亦如是過去已沒未來未至現在不停此謂虛空等諸法聲

深法聲者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憂悲苦惱滅彼理真實是名為深深者是十二因緣一切語言道斷無邊無處無時節斷丈夫斷世入平等破自他執此謂深法聲

除堅無明冥聲者堅者身見等五見重者五陰無明者不知前後際及有罪無罪不識佛不知施戒天不知陰界入謂無明癡者忘失覺念此謂癡闇者入胎苦惱一切不淨而生樂受迷惑去來此謂冥者於三世無知無方便不明了謂冥除者真實諦開示光明[2]煩惱除非煩惱除餘習入平等不可思議為主此謂除義此謂除堅無明

豫知行聲者八種豫知行謂正見乃至正定此謂菩薩豫知行除斷五見謂正見不思惟貪瞋癡謂正思惟身意業清淨此謂正業業清淨此謂正語欺誑諂諛詐現少欲以利求利五種販賣酤酒賣肉賣毒藥賣刀劍女色除此惡業此謂正命善身行善意行謂正精進念四念處此謂正念以定心無染寂靜相滅相空相此謂正定此謂預知行聲

四聖諦聲者謂苦道諦云何苦諦能斷十使云何集諦能斷七使云何滅諦能斷七使云何道諦能斷八使四思惟斷至斷色無色結此謂四聖諦聲

斷欲染聲者欲者染樂不厭欲莊嚴著姿態思惟欲思惟觸待習近染者繫縛樂者樂彼六塵不厭者專心著緣無有異想欲者歡喜莊嚴者為染意著者遊戲姿態者作種種容思惟欲者著五欲思惟觸者欲相習近者以香花相引習近者欲染心[3]斷者悉除前不善法此謂斷欲染聲

度老死聲者老者身體消減[4]杖羸步根衰耗此謂老死者諸根敗壞何故名死覓受生處彼行業熟此謂為死云何老死差別諸根熟名老諸根壞名死先老後死此謂老死度此老此謂為度度有何義度義到彼岸自在不更生義此謂度老死聲

攝伏惡語言聲者攝伏者攝伏語言攝伏身云何攝伏語言以同類語破異類語異類語破同類語以真實語伏不真實語不真實語伏真實語以非語言伏語言以語言伏非語言以第一義伏非第一義以非第一義伏第一義以決定語伏不決定語不決定語伏決定語以一伏多以多伏一無犯伏有犯以有犯伏無犯以現證伏不現證以不現證伏現證以失伏不失以不失伏失以種類不得伏種類以非種類不得伏非種類惡者說不實不諦不分別伏者遮義[1]此謂攝伏惡語言聲

說安住聲者說令分明開示分別說不覆障道隨法說此謂說安住者置在一處說泥洹說出世間述成所說無相語言無貌語言異語言無作語言覺語言空語言寂靜語此謂說安住聲

說斷結聲者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滅一切陰滅者無有生此謂滅斷者斷一切諸使斷煩惱根無有遺餘此謂斷結聲

置答聲者隨問答分別答反問答置答云何隨問答如問即答云何分別答隨彼所問為分別云何反問答若人有問反問令答何置答如問我斷我常置而不答以分別問問隨問答以反質問問分別答以置答問反質答以隨問答問問置答此謂置答聲

攝伏魔賊聲者魔者四魔此謂陰魔賊從此有度彼有息一切事此謂死魔無明此謂煩惱魔賊五欲眾具為天魔體此謂天魔賊此謂攝伏魔[2]

諸境界聲者滅色乃至滅觸境界者此謂滅諸境界聲

除諸煩惱聲者斷滅煩惱除煩惱者染欲大不淨觀為藥瞋恚大毒慈悲為藥無明大毒十二因緣觀為其藥此謂除諸煩惱聲

無異不破聲者無異者無破無異第一義無相無形平等不動不可思議謂無異不破者無異形平等無相不動不破不斷純一無過患無心無前後此謂無異不破聲

勇猛力速無畏聲者勇猛者精進力者十力速者[3]無畏者一切處不怖此謂勇猛力速無畏聲

施寂靜守護安隱聲者施者二種內施外施云何內施說真四諦云何外施[4]肌肉皮血國城妻子男女財物穀米等寂靜三種謂身云何身寂靜不作三過口寂靜無口四過意寂靜者不貪不瞋不癡守護守護六根安隱者同止和合不覓彼過少欲不求長短不覓他過者不相覓過以此語彼此謂施寂靜守護安隱聲

七聖財聲者一信二慚三愧四施五戒六聞七慧此謂七聖財聲

分別名色聲者名者四陰色者四大分別者分別名此謂分別名色聲

第一義聲者分別五陰此謂第一義聲

作證得果聲者果者四果須陀洹乃至羅漢及緣覺果得者入[5]證者現證也者造作也此謂作證得果聲

解脫縛聲者縛者三縛癡縛解脫者離此三縛此謂解脫縛聲

生三有聲者所謂生有現有後有此謂[6]三有聲

斷憍慢聲者憍者色憍盛壯憍富憍自在憍姓憍行善憍壽命憍聰明憍此謂八憍慢者[7]慢慢增上慢我慢不如慢勝慢邪慢謂七慢斷者斷憍慢此謂斷憍慢聲

通達諸法聲者通達者如境而知諸法者不善法五欲眾具謂不善法除斷五欲此謂善法此謂通達諸法聲

如法分別聲者如者等義法者善法不善法不善法者不斷五欲眾具善法者斷五欲眾斷者破滅義此謂如法分別聲

樂不樂第一義聲者樂者五欲境界不樂者不著五欲第一義者空無[8]此謂樂不樂第一義聲

斷愛聲者愛者色愛乃至觸愛斷者滅除謂斷愛聲

勝乘聲者所謂三乘佛乘緣覺乘聲聞乘若波羅蜜十地此謂佛乘調伏自身寂靜自令自身入涅槃此謂緣覺乘軟根眾生畏眾生欲出生死此謂聲聞乘此謂勝乘聲

精進定意慧聲者隨逐不異思惟觀謂信勇猛勤策行事持事此謂精進專攝一心此謂念諸事不動此謂定意般若純一平等此謂慧此謂信[9]進念定意慧聲

攝伏六入不得不知六通聲者六入者眼入乃至意入攝伏者攝伏色乃至攝伏法六通者天耳他心智宿命智身通漏盡通不知者無明不得不知者除彼無明此謂攝伏六入不得不知六通聲

覺一切智聲者一切智者一切世法皆悉知世者念念生滅復次世者[10]陰界入復次世者二種一眾生世二者行世眾生世者切諸眾生行世者眾生住處一切世界可知悉知智者二種聲聞智一切智此謂智覺者覺自身覺他身此謂覺一切智聲

正殺煩惱聲者殺者除斷義煩惱者九十八使欲界苦所斷十使[1]滅七使道諦八使思惟四使色界苦所斷九使[*]習滅六使七使思惟三使無色亦如是正者分明除斷無餘垢此謂正殺煩惱聲

是最後字過此法不可說聲者若無有字謂涅槃若有字者則是生死最後者更無有字唯除羅字不可說者不可得不可分別無色故不可說諸法者謂陰界入三十七品此謂最後字過此不可說聲。」

文殊師利問經卷上

[麩-夫+黃]
扶南國【大】*,〔-〕【宋】【宮】*
國【大】*,〔-〕【元】【明】*
三【大】*,二【元】【明】*
義【大】,善【宮】
如【大】,陳【宮】
揵【大】,犍【明】
脾【大】,解【元】【明】
[麩-夫+黃]【大】,穬【元】【明】,撗【宮】
如【大】,知【宋】【宮】
身【大】,身意【宋】【元】【明】【宮】
姪【大】,經【宋】【元】【明】
是【大】,也【宮】
婆【大】,娑【宮】
得住【大】,住得【宋】【宮】
過罪【大】,罪過【元】【明】
痰【大】,淡【宮】
盤【大】,鈸【宋】【元】【明】
(文殊…佛告)十五字【大】,〔-〕【宮】
佛告【大】,〔-〕【宮】
人【大】,入【宋】【元】【明】【宮】
並【大】,普【元】【明】
識【大】,織【元】【宮】
佛【大】,法【宋】【宮】
餓鬼【大】,地獄【宋】【宮】
佛【大】,僧【宋】【宮】
畜生【大】,地獄【宋】【宮】
磁【大】,慈【宋】【宮】,磁【元】
停【大】,住【元】【明】
麼【大】,魔【宋】【元】【明】【宮】
過【大】,邊【宮】
可【大】,不【宮】
菩【大】,若菩【宋】【元】【明】【宮】
行【大】,行行【宋】【元】【明】【宮】
此【大】,〔-〕【宋】【元】【明】【宮】
者【大】,有【宋】,〔-〕【宮】
摩【大】,摩義【宋】【元】【明】
無有【大】,有無【宋】【宮】
有【大】,者【宋】【宮】
上【大】,尚【明】
餘【大】,諸【明】【宮】
羅【大】,〔-〕【宋】【元】【明】【宮】
眾【大】,〔-〕【宋】【元】【明】【宮】
心【大】,〔-〕【宋】【元】【明】【宮】
犯【大】,〔-〕【宋】【元】【明】【宮】
廣【大】,高廣【宋】【元】【明】【宮】
剪【大】,翦【明】
技【大】,伎【宋】【宮】
翫【大】,玩【元】【明】
加【大】,伽【宋】【元】【明】【宮】
生【大】,坐【宋】
知【大】,智【元】【明】
脫【大】,〔-〕【元】【明】
以下至本卷末文欠【宮】
薩【大】,提【宋】【元】【明】
說【大】,〔-〕【宋】【元】【明】
㙠【大】,堅【宋】,翳【元】【明】
說【大】,說長【元】【明】
燠【大】,炮【宋】【元】【明】
阿【大】,痾【宋】【元】【明】
佉【大】,法【宋】【元】【明】
恒【大】,𠷐【元】【明】
囉【大】,羅【宋】【元】【明】
攞【大】,欏【宋】【元】【明】
伽【大】,迦【元】【明】
人【大】,入【宋】【元】【明】
捨【大】,沙【宋】【元】【明】
沙【大】,捨【宋】【元】【明】
有【大】,〔-〕【宋】【元】【明】
六【大】,天【宋】【元】【明】
遊【大】,〔-〕【宋】【元】【明】
辛【大】,辣【宋】【元】【明】
自【大】,因【宋】【元】【明】
遂【大】,逐【宋】
柱【大】,拄【宋】【元】【明】
陰【大】,除【宋】【元】【明】
賊【大】,〔-〕【宋】
駃【大】,駛【宋】【元】【明】
施【大】,〔-〕【宋】【元】【明】
義【大】,我【宋】【元】【明】
出【大】,〔-〕【宋】【元】【明】
慢慢大【大】,憍慢慢【宋】【元】【明】
相【大】,相願【元】【明】
精【大】,〔-〕【宋】【元】【明】
諸【大】,謂【宋】【元】【明】
習【大】,集【元】【明】
當【CB】,諸【大】 況【CB】【麗-CB】,呪【大】(cf. K13n0412_p0520c03) 祠【CB】【麗-CB】,祀【大】(cf. K13n0412_p0521a15) 龍【CB】【麗-CB】,能【大】(cf. K13n0412_p0521b03) 慈【CB】,悲【大】 文【CB】【麗-CB】,[-]【大】(cf. K13n0412_p0521c07) [-]【CB】【麗-CB】,文【大】(cf. K13n0412_p0521c07) 體【CB】,禮【大】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