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CBETA Online Reader
佛說目連問戒律中五百輕重事經

[1]佛說目連問戒律中五百輕重事經[2]卷上

[4]事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是時目連從坐而起白佛言:「世尊我今欲有所問[5]願世尊為我演說。」佛言:「善哉汝所問者能大利益無量眾生恣汝所問。」

目連白佛言:「世尊末世比丘輕慢佛語犯眾學戒雜用三寶物當墮何處?」爾時佛告目連:「諦聽諦聽當為汝說若比丘無慚愧輕慢佛語犯眾學戒如四天王壽五百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九百千歲犯波羅提提舍尼如三十三天壽千歲墮泥犁中人間數三億六十千歲犯波夜提如夜摩天壽二千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二十億千歲犯偷蘭遮如兜率天壽四千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五十億六十千歲犯僧伽婆尸沙如不憍樂天壽八千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二百三十億四十千歲犯波羅如他化自在天壽十六千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1]百二十一億六十千歲。」

問佛事品第二

:「佛物先在一處有比丘齎至餘處作佛犯何事?」:「犯棄一切佛物都不得移動若有事難眾僧盡去當白眾若眾聽得齎至餘處無罪。」

:「佛物得買供養具不?」:「。」

:「佛物造堂與直可賃不?」:「一切佛物得不得賃。」

:「比丘作佛事得佛奴牛驢馬得借使不?」:「若知本是佛物不得不知得以非法得。」

:「僧地起塔用佛物作籬籬裏可住不?」若知而故入犯墮不知不犯若知故住三諫犯決斷過四諫轉犯重。」

:「先佛堂壞主人更出私財作堂用故財施比丘比丘可取不?」答言:「[2]。」

:「僧地佛物用作都籬籬裏先有井果菜可食不?」:「不得若是檀越物作佛事先要以果[3]菜施僧得食不要不得食若買五倍價若知不買而食計錢多少犯罪。」

:「欠負佛物物云何償?」:「直償本物以佛不出入故不加償雖爾故入地獄昔佛泥洹後一比丘精進聰明有一婆羅門見比丘精進聰明持女施比丘作比丘尼比丘即受其女姝好比丘後生染意作不淨行共生活用佛法僧物各一千萬錢用衣食而此比丘極聰明能說法使人得四道果自惟罪深重便欲償之即詣沙佉國乞大得錢物還欲償之道路山中為七步蛇[4]比丘知七步當死六步裏便向弟子言:『何處償物?』遣還本國言:『汝償物已我住此待汝。』弟子償物訖還報之即起七步便死墮阿鼻地獄中初入溫煖未[5]大熱謂是溫室便舉大聲經唄呪願[6]中諸罪人聞經唄者數千人得度獄卒大瞋便舉鐵扠打之即命終生三十三天以此驗之佛法僧物不可不償雖復受罪故得時出[7]。」

:「佛塔上掃得土棄之有罪不?」:「得棄得餘用。」

:「佛物出與人取子息用犯罪不?」:「與佛物同體俱犯重出入合子與佛由故無福以壞法身而為形故。」

:「佛圖主遣佛奴小兒給比丘可使不?」不得使以是佛物[8]。」

:「比丘要與佛作得食佛食不?」:「不得丘無客作[9]何況取佛物衣食用耶!」

:「白衣與佛作得佛物用此物作食請僧僧得食不?」:「不得食。」

:「佛事法事得捉金銀錢不?」:「不得捉捨墮罪。」

:「人施牛[10]馬奴造佛事法事可受不?」:「得受使用但不得賣弓刀軍器一不得。」

:「人施佛屋宅[11]可寄住不?」:「不得便是佛物。」

:「續佛光明晝可滅不?」:「不得若滅犯墮雖云佛無明闇施者得福故滅有罪。」

:「非佛屋佛像在中可在前食臥不?」:「若佛在世猶於前食臥況像不得但臥須若有燈[12]不得[13]光中[14]過住自有燈。」

:「上佛圖佛塔佛牆遠望犯何等事?」:「知不犯若必急難事上亦不犯知而上犯捨墮過三諫犯決斷過四諫故上犯棄。」

:「指物造佛經更得他物不用前物得爾?」:「不得以許便是。」

:「得買佛上繒作衣不?」:「不得。」

:「形相佛像犯何事?」:「一切佛像不問好惡不得形相其罪甚重[15]不可為。」

:「人作佛像鼻不作孔後人得作不?」:「。」

:「佛牆得持物倚不?」:「不得犯捨墮昔有一比丘入寺禮佛有婆羅門知相相比丘有天子相便語比丘:『我有一女嫁與比丘。』比丘言:『須我禮佛還。』比丘[1]便持錫杖倚佛圖牆入寺禮佛已還出婆羅門便不復與比丘問:『故與我女不?』婆羅門言:『不與。』羅門言:『向見比丘有貴相故與今無復此是故不與所以爾者消其功德故。』以是佛牆及塔壁不可持物倚既犯戒又消其無量功德。」

:「佛物得作天人世人畜生像不?」:「佛邊得作。」

:「比丘度人不知本末後度知是佛奴而不發遣犯何事?」:「知而度犯重若先不知[2]便發遣若不發遣犯重。」:「其人是大道不?」:「。」

:「自有私財顧比丘作佛像作者得取物?」:「不得。」

:「先上佛旛得取用作佛事不?」:「佛事得檀越不聽不得。」

:「得通禮過去七佛不?」:「以法身同故。」

:「[3]人先許佛三會然後作一會或三行[4]三布施得了不?」答言:「不得自違言有。」

:「比丘犯決斷得佛地中懺悔不?」:「不得。」

:「久遠故寺都無垣障不知佛地遠近欲作者云何得知齊畔?」:「不知當[5]意作齊畔以不知故增損無罪。」

:「佛物作鬼子母屋及作像有罪不?」:「以佛物施人。」

:「佛塔前得禮比丘不?」:「不得犯捨墮。」

:「比丘賣佛像有何罪?」:「同賣父母。」

:「比丘自手斷樹掘地作佛塔寺及造形有福不?」:「尚不免地獄受大罪苦有何福耶以故犯戒[6]。」

問法事品[7]第三

:「高座說法前人著俗服可與說法不?」聽法說者二俱犯眾多過三諫不改犯突吉羅[A1]復過三諫犯墮復過三諫犯決斷復過三諫至棄若使不諫經三說戒轉增。」

:「為說法者如法餘聽者不如法得說不?」:「同上。」

:「請人說法先高座上有帳蓋是供養佛物得於下坐不?」:「都不知不犯知不得。」

:「僧坐先寄佛在上後可於上坐說法不?」:「佛坐得先是僧坐不得。」

:「若人請比丘讀經及說法施物得受不?」:「若有希望心受犯捨墮若無貪心受不若無衣鉢受不犯。」

:「僧中說法高座上得備机捉塵毛尾不?」:「病得備机捉塵毛尾犯墮非毛得。」

:「祕經及戒律有事不?」:「犯捨墮。」

:「師具著俗服向說法得禮不?」:「不病不得為說法。」

:「白衣頭上有帽得為說法不?」:「除有病必須覆頭餘悉不得。」

:「經上有塵土草穢得吹去不?」:「不得。」

:「比丘得書經取物不?」:「不得[8]捨犯。」

:「經上有飯食犯何事?」:「有慢意故為決斷不慢意犯墮。」

:「戒律不用流落可燒不?」:「不得不知有燒捨墮若知燒有罪故燒犯決斷與方便破僧同亦如燒父母。」

結界法品[9]第四

:「結界為云何?」:「結界法若山澤無人處隨意遠近若在城邑聚落不得遠結亦不得夜結結時要須比丘在四角頭立不得使外人入外人入則界不成先結界場家白衣奴子盡著界場上然後視度四方結界時除四處一者聚落二者聚落外俗人田地常作事處三者若有阿練若獨處山澤恐說戒羯磨時有種種事難不得來白眾求別結小界眾若聽可彼無五人眾當遣僧與結別界此謂阿練若坐處四者受戒場先結界文均除結戒場除是結界以是其事或先結大界後結戒場於中受如界公所云恐無所獲然云不知同於取別顯通此路可有僥倖其人云若有病比丘不能得往僧中求索別一屋中結界僧亦應聽先解大界與結別界訖然後結大界一切比丘不持衣夜中得入中有一住處有界一比丘亦可打揵槌廣說先向四方僧懺悔然後說亦可三語語者謂三說。」

:「結界得通佛地結不?」:「不得於中受戒若先不知法已受得戒師僧若知故違有。」

:「行船船上得結界不?」:「若有沙彌白驅著岸上然後結界若不驅出當障隔著一處然後結界結界後比丘夜不持衣不得入中。」

:「大僧盡行唯有沙彌在界為得不?」:「有一清信士界便不壞況沙彌盡無一宿界壞若僧盡去不還亦不須解。」

:「賊來界裏殺比丘界壞不?」:「不壞。」

:「一人三四人行道或在白衣家得結界?」[1]:「不得五人以上得結[2]。」

:「結界得通流水池水結不?」:「一切亭水盡得分流不得以不知齊畔故。」

:「結界後不打揵槌界壞不?」:「不壞。」

:「結界得通王路結界不?」:「當結界時遣人兩頭斷行人然後結界。」

:「無主地可得結界不?」:「便如欝單[3]。」

:「先結界後有大水或掘坑長十五步復於中行欲此界壞不?」:「盡不壞其人云假使掘大坑深廣一由旬界猶不壞況小小坑耶!」

:「比丘得比丘尼界裏宿不?」:「亦不得失衣但不得入其房內耳。」

:「僧結界竟後來僧共住不持衣失衣不?」:「不失當結時已通三世僧故。」

:「僧不[4]得結界不?」:「若有事囑授無事不得。」

:「一結界得幾時?」:「不限年數若施主要增地更結耳。」

:「先僧結界不解而去後來僧得於中結界不?」:「。」

:「結戒場時要須集一切僧為隨意多少?」:「五人以上得以無大界故眾不集無犯。」

:「結界場要須至場上亦得遙結耶?」:「須至場上乃得結耳。」

:「二眾結界得互相叉結不?」:「不得相叉得共通結耳。」

:「一界裏得鳴二揵槌不?」:「但不得二處說戒及以羯磨種種僧事唯得燒香飯食而已。」

:「大僧得與尼通結界不?」:「。」

[5]歲坐事品[6]第五

:「夏中幾日得結坐?」:「從四月十六日盡五月十五日日日可結此謂坐初有事難不得結或五三四日乃至一月盡不失前此名三十日結坐一日受歲後坐人唯得一日結坐過七月十五日有事難日日可受歲盡八月十五日此名一日結坐三十日受歲。」

:「結坐受七日法為坐初受為臨行時受?」:「若坐初受者好坐初不受亦可臨行時夫受七日法行不滿[7]日還後行不復更受計滿七日乃復更受若慮忘亦可日受。」

:「夏坐中不受床坐房舍十二物得坐不?」:「不須受。」

:「結坐而不坐得歲不?」:「若先不知坐法受歲得[8]知故違不得。」

:「都不結不坐受歲得不?」:「若先不知有不知有坐[9]臘得有結知便應[10]僧悔若先知法故違不得。」

:「不結而坐得歲不?」:「同上事。」

:「夏坐中得入流水池水浴不?」:「界內盡若受七日行過水亦得。」

:「夏中犯決斷不悔受歲得不?」:「雖有罪得歲所以爾者故是比丘故。」

:「受歲不和合得歲不?」:「要先懺悔然後受歲若其人不悔[11]出得受若不[*]眾當三諫過三諫不受犯決斷過四諫犯若力能驅逼出界好若其不出當牢閉著一房中然後受歲無苦以其非復比丘若惡人多眾所不敵當避出界若共受不得歲。」

:「夏坐中得為亡師造福不?」:「但不得手自造事。」

:「夏中得捉扇拂不?」:「一切毛不得捉扇得。」

:「後坐人得七月十五日受歲起去不?」不得若先不知已受得歲若知法故[12]不得若已和合僧就受籌而已若後坐人受歲時前坐人亦爾。」

:「二人同臘小者前坐大者後坐前坐者已受歲後者未受於一月中何者應大?」先大故大計本日故。」

:「夏中不受七日法暫小小出界故得坐?」:「懺悔得。」

:「夏中一因緣得三受七日不?」答言:「。」

:「夏中不坐或十人至十五人欲來寄住共受歲得共住共受歲不?」:「若及後坐當若不及後坐不得此人若全不知有坐得容若知有故違不得。」

:「夏中坐若為三寶事若疾病種種眾難得移坐不?」:「得坐當白眾中受三十九日三十九[1]已有事便出界三十九日法三十九日滿得還[2]若不得亦可彼處受歲無犯若坐初不受臨行時亦得受若坐已滿三十九日者事便出界不須復受不還亦得於彼處受歲。」

:「不結坐或不受七日[3]受臘得不?」不知法已受得臘[4]得夏[5]一諫取好過三諫不取犯戾語決斷懺取得當取時白眾然可得。」

:「比丘不受歲犯何事?」:「若一比丘不受眾諫使受一諫至三受好若過三不受犯決斷過四不受非沙門以不肯受法故。」

:「夏坐新受戒人日中後結坐得歲不?」唯後夜不得。」

:「夏中坐忘不受七日法一出行得坐不?」:「憶即悔得一坐中不過二三悔過二三悔不得歲。」

:「受歲時若天雨得屋下受歲不?」:「。」

:「既至某方結坐有礙不達得進遙結坐?」:「不得正可到彼結後坐若道路有僧住處便應就坐住二三日治房室然後受三十九日去若無僧住處五人以上共結界坐然後坐留一二人守界滿三十九日乃得去若後人不滿三十九日去者前去人不知不失坐後人失。」

:「一人[6]四人得白衣家結坐不?」:「五人以上得。」

:「一人靜處得結坐不?」:「先有結界二人以上得一人以不得無人共受坐故無界盡不得若欲別坐當更請僧結界坐然後。」

:「比丘夏坐中得受請他施及受他寄物或經十日至三月得爾不?」:「作不貪受限時節。」

:「夏坐中界內作有為事得應坐不?」:「事得指授餘不得。」

:「受夏坐[7]云何房舍破當補治為謂始坐訖時耶?」:「三月中破即治。」

:「受歲時尼來界內求索受歲應與受不?」:「二尼以上得一不得所以爾時以尼獨出界犯重故。」

度人事品[8]第六

:「一人得度沙彌不?」:「二人得。」

:「度沙彌得遙請和[9]?」:「不得。」

:「未滿五臘度人犯何事其弟子為得戒?」:「若知非法而度犯捨墮過三諫不止犯決斷若弟子不知是非法得戒若知不得。」

:「比丘都不誦戒又不知法種種僧事多度人或作三師有所犯不?」:「此人尚不應食人信施況復度人!」

:「若人父母王法不聽比丘盜將去度何事?」:「犯重若官人走奴投比丘為道丘若知而安止未度[10]犯重。」

:「若兒前出家父母後出家來投其兒兒得度不?」:「。」

:「犯戒比丘得度人不?」:「若犯重無復度人之理若犯決斷同上未滿五臘者若犯餘輕戒要須懺悔然後得度。」

:「白衣投一比丘欲出家比丘即受更為請和[*]戒師所投比丘故是師非?」:「若後從受法者可為法師若依隨者為依止師。」

:「比丘多度弟子或作二師都不教戒何事?」:「犯捨墮昔迦葉佛時有比丘度弟不教戒多作非法命終生龍中龍法日一受對時火燒其身肉盡骨在尋後還則復燒不能堪[11]便自思惟:『我宿何罪致如此[*]?』便觀宿命自見本作沙門持禁戒師亦不教便作毒念瞋其本師欲傷害會後其師與五百人來乘船渡海龍便出水捉船眾人即問:『汝是誰?』:『我是。』:『汝何以捉船?』:『汝若下此比丘放汝使去。』:『此比丘何豫汝事都不索餘人獨索此比丘者何?』龍曰:『本是我師不教戒我今受苦痛是故索之。』眾人事不得止便欲捉此比丘著水中比丘曰:『我自入水須見捉。』即便投水喪命以此驗之度人不可不教戒。」

問受戒事品[12]第七

:「沙彌犯十戒一二三不悔受大戒得不?」:「若憶而不悔不得都不憶若不知法夫受戒法師應問沙彌:『汝不犯戒不?』若言犯即教懺悔若本師不問壇上師應若都不問師犯捨墮。」

:「以受大戒得悔沙彌時所犯不?」:「悔法同沙彌時悔法。」

:「沙彌壇上欲受大戒或著俗服脚著履或衣鉢不具假借當時為得戒不?」:「俗服師不問不得其餘盡得師僧犯捨墮。」

:「若有比丘不捨戒作沙彌或即大道人而更受戒不?」:「不得。」:「若不得戒前所受戒故在不?」:「。」:「後師故是師不?」:「。」

:「多人受戒而并請一人為師可得十人五人一時受戒不?」:「無此理。」

:「沙彌更受大戒請一比丘為大戒師[1]比丘不知羯磨法及受戒法更與請一人與受戒以何當為師?」:「與受戒者是師無戒法與者非師。」

:「壇上師僧或著俗服或犯禁戒受戒者得戒不?」:「若受戒人知是非法不得不知。」

:「受戒時眾僧不和合或相打罵為得戒?」:「若壇上僧和合便得不和不得。」

:「受戒為有時節不?」:「唯後夜不得初夜中夜無燈燭亦不得要須相覩形色乃得。」

:「受戒時或值天雨更移場屋下受戒戒不?」:「若欲移戒場當先解大界更結界乃得受戒不爾者不得。」

:「受戒時或有事難不得究竟是大比丘?」:「但三羯磨訖便是。」

:「受戒盡十三事後諸戒師和[*]不續教得戒具不?」:「若師不教[2]十五日說戒專心聽受便得具足。」

:「受戒三衣不具有持衣直或染不染裁不裁得當衣不?」:「盡不得。」

:「受戒時眾僧難得限齊幾僧得受大戒?」:「除三師五僧以上得。」

:「沙彌曾詐稱為大道人受大比丘禮得受大戒不?」:「不得。」

:「沙彌辭師行事難不得還輒於彼處依止師受戒得戒不?」:「得戒。」

:「若比丘誘他沙彌將至異眾與受大戒犯何事彼眾知應聽不?」:「若其師有非法沙彌及將去者無罪若無非法將去者犯重壇上師僧犯捨墮昔有一[3]長老[4]唯有一沙彌瞻視有一比丘輒誘將沙彌去此老比丘無人看視不久命終此制戒不得誘他沙彌誘他沙彌犯重有一比丘見他沙彌瞻視老病人教使捨沙彌若去此比丘犯重。」

受施事品[5]第八

:「比丘受檀越請四事供養所受物得分施人不?」:「。」

:「以受四事長請小小緣事出行得食外食得服外藥不?」:「施主聽。」

:「他人欲施比丘物先問比丘有無比丘實自有以貪心欺彼言無他即施物犯何?」:「貪取犯捨墮妄語犯墮。」

:「若眾僧食偏與上座上座得食不?」:「座貪心犯捨墮。」

:「比丘不病稱有患苦求索好食既得食犯何事?」:「犯重。」

:「不著三衣受食犯何事?」:「犯捨墮。」

:「檀越適請二人三人須眾唱不?」:「須唱。」

:「大比丘羯磨分物時尼來界內應得分?」:「應得。」

:「有人寄物施一處僧物至後更有比丘分時在坐應得分不?」:「打揵槌應得打不得。」

:「比丘行道中婦人施物得受不?」:「親里若相識得取。」

:「比丘行道中比丘尼施物得受不?」:「僧得受非眾不得。」

:「供僧齋米僧去齋主得供後人得食不?」:「打揵槌得食若不打食一飽犯棄。」

:「四月八日嚫物七月十五日本僧已去寺主取與後僧後僧分取者犯何事?」:「揵槌現在僧共分無罪若不打揵槌分者犯盜。」

:「白衣有貰嚫物本道人去與後人後人得受不?」:「應取問主人:『本道人當來不?』答言:『永不來。』呪願若言:『或來。』不得取取犯捨墮[6]是僧物故犯。」

:「比丘治生得物施比丘衣食得受不?」取衣犯捨墮窮厄無食處彼使白衣作治生道人若白眾言:『此物非我物是使人物。』若爾可食若主不白眾食犯墮二三人亦可白若道人施他人他人言:『是我物。』可食。」

:「比丘得出物不?」:「不得犯捨墮。」

:「長受百日請中間得受他一食二食不?」:「施主聽不聽不得。」

:「比丘食或唅一口飲[1]之取一摶飯棄犯事不?」:「犯捨墮。」

:「乞食長得與人不?」:「先無貪心取長施眾生若無眾生舉著樹頭有眾生噉好若無明日還自受水取食不得棄以信施重故所以還得自取者以更無主故如欝[*]取食法。」

:「主人慇懃得長受請不?」:「若其處得行無難無短乏得往。」

:「主人請食得遣人代不?」[2]:「主人意無在若主人嫌代去犯捨墮。」

:「鬼子母食可食不?」:「呪願然後可食。」

:「主人施比丘牛馬奴供食直得取不?」得取用不得賣弓刀一切兇器仗皆不得。」

:「人自出物供齋齋竟去餘物後僧來食不?」:「打揵槌得不打犯盜。」

:「比丘共盤食他分犯何事?」:「若問聽不聽取食犯墮若不問亦犯墮所以不犯者以共仰手故受。」

:「比丘乞前人問:『好比丘非?』:『。』得物至犯何事?」:「實好言好犯墮不好言好犯棄。」

:「比丘一切長物施人:『我後須還自取。』得爾不?」:「得與可信者然後更語一人:『物施某比丘。』若取還語不得輒取。」

疾病事品[3]第九

:「比丘病得離鉢食不?」:「重病得小病不得。」

:「比丘疾病三衣不持犯何事?」:「大困無所識知有覺知不得。」

:「看病人不語病者私用錢與他病人作食湯藥犯何事?」:「若用五錢犯棄若後語病者歡喜不犯若病人恚不償犯棄。」

:「為病故主人日供一百錢五十便足者得與餘病者作食不?」:「病者自與便得。」

:「病比丘無人看比丘得與作食不?」:「野無人處日中不得往還得作七日先淨[4]受取得作。」

:「病人須酒一升二升下藥可與不?」:「師言必瘥得和藥服不得空服。」

:「比丘病得服氣不?」:「不得同外道故。」

[5]:「比丘腫病得使人唾呪不?」:「。」

:「比丘病困或闕衣鉢施眾或賣用作福犯何事?」:「若更得弊故即受得無有捨墮。」

死亡事品[6]第十

:「亡比丘物都不打揵槌不羯磨而分何事?」:「界裏一人以上盡得打揵槌羯磨若不羯磨而打揵槌亦不羯磨盡犯棄以爾者亡比丘物盡屬四方僧故不得輒若界外五人以上得羯磨分不打揵槌以無界故四人以下不得羯磨分若分犯當齎詣僧中若自取齎去至異眾初入界不犯出則犯棄如是復至餘眾一出界一犯棄弟子持師物去亦爾。」

:「比丘亡弟子不持師物與眾輒自分處供養僧僧可食不?」:「其弟子先知法者僧不打槌不羯磨而食犯捨墮。」

:「若師亡僧羯磨分物弟子應得分不?」應得即是僧故。」

:「師亡更無餘僧唯有弟子或五戒十戒得羯磨分此物不?」:「即是僧故得分但打揵槌羯磨不打不羯磨不得。」

:「病者無常供病餘物後人得與餘病者?」:「此是僧物不得輒與直五錢犯棄。」

:「師徒父母兄弟死得哭不?」:「不得一舉聲犯捨墮可小小泣涕而已。」

:「或比丘死時在羯磨時不在或死時不羯磨時在各應得分不?」:「及羯磨盡得死時在羯磨時不在不得。」

:「比丘死後人與買棺木衣服葬埋[7]犯何事?」答曰:「白僧與泥洹僧僧祇支自自餘應入僧師物一切不得埋埋過五錢犯棄若弟子私物亡者知法已得分分者無罪。」

:「父母諸親死比丘與辦衣棺木埋不?」不得若父母亡日若病無人供養乞食與若自能繩線不得與食犯捨墮與衣捨墮況復棺木葬埋耶!」

:「病者無常衣鉢先與看病者竟不羯磨看病者賣為飯僧得食不?」:「眾未得羯磨眾犯捨墮若看病者不知法已作羯磨得食若未作眾當語法。」

:「比丘借人物前人死得還自取不?」:「切不得自取取犯突吉羅白眾眾還得取眾不還犯突吉羅若眾不與強取犯捨墮。」

:「比丘得為亡師起塔不?」:「自物得用物作不得。」

:「比丘得向師塚禮不?」:「難曰:『生是我已死尚非比丘唯枯骨而已何由向禮?』:『若佛在世應供養恭敬泥洹後亦是枯何以供養耶師生以法益人後亦應恭敬禮拜有何過也!』」

:「分物時羯磨已訖更有僧來得分不?」若羯磨訖不與無咎若及後羯磨猶故得。」

佛說目連問戒律中五百輕重事經卷上[1]

此律明本與宋本元本宮本對校 cf. p. 972
卷上【大】,〔-〕【宋】【元】【宮】
人名【大】,〔-〕【宮】
篇【大】,偏【宋】【元】【宮】
惟【大】,唯【宋】【元】【宮】
五【大】,凡【宋】【元】,九【宮】
得【大】,〔-〕【宋】【元】
并【大】,井【宋】【元】【宮】
所【大】,〔-〕【宮】
至【大】,〔-〕【宮】
獄中諸罪人【大】,諸獄【宮】
矣【大】,〔-〕【宮】
故【大】,〔-〕【宮】
之【大】,〔-〕【宮】
驢【大】,〔-〕【宮】
未【大】,果【宋】【元】
光【大】,〔-〕【宮】
足【大】,〔-〕【宮】
過住若【大】,作【宮】
必【大】,〔-〕【宮】
便【大】,〔-〕【宮】
知【大】,之【宋】【元】【宮】
若【大】,者【宮】
香【大】,昏【宮】
以【大】,〔-〕【宮】
故【大】,犯【宮】
第三【大】,〔-〕【宮】
捨犯【大】,犯捨【宋】【元】【宮】
第四【大】,〔-〕【宮】
答【大】,〔-〕【宋】【元】【宮】
界【大】,〔-〕【宮】
越【大】*,曰【宋】【元】【宮】*
盡【大】,〔-〕【宮】
問【大】,〔-〕【宮】
第五【大】,〔-〕【宮】
七【大】,十【元】
若【大】,名【宮】
法受【大】,〔-〕【宮】
向【大】,問【宮】
擯【大】*,儐【宋】【元】【宮】*
違【大】,為【宋】【元】【宮】
日【大】,法【宋】【元】【宮】
一【大】,好【宋】【元】【宮】
已【大】,以【宮】
得夏【大】,下【宮】
以【大】,已【宋】【元】【宮】
至【大】,〔-〕【宮】
人【大】,文【宋】【元】【宮】
第六【大】,〔-〕【宮】
尚【大】*,上【宋】【元】【宮】*
亦【大】,上【宮】
若【大】*,苦【宋】【元】【宮】*
第七【大】,〔-〕【宮】
比【大】,此【宋】【元】【宮】
誡至【大】,逕【宮】
長老【大】,〔-〕【宮】
(唯有…丘)十一字【大】,〔-〕【宮】
第八【大】,〔-〕【宮】
取犯【大】,犯取【宮】
吐【大】,咄【宮】
答【大】,若【宋】【元】【宮】
第九【大】,〔-〕【宮】
米受取得作【大】,受取作【宮】
問【大】,〔-〕【宮】
第十【大】,〔-〕【宮】
與者【大】,埋與罪者【宮】
不分卷【宋】【元】【宮】
[-]【CB】,問【大】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