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鶴峰悟禪師語錄卷下
佛事
為慧帆上座封龕
以如意指靈龕云。松月堂前落翠陰。虯枝盤屈凍雲侵。化壇人去空山冷獨掩重關花雨深。遂封。
又舉火
叢林尊宿法社規模。要去撒手徑去。更不者也之乎。賣弄家私人前不諱。知他此去作馬作驢。擲火炬喝一喝云。送君千里終須別。何必相逢在半途。
為寂照開之和尚入塔
舉骨櫬云。見之不取。思之千里。匿影韜光。即此離此。南陽塔樣古今傳寂照宗風扇無已遂入。
為戒矛禪師火
末後句最條直。凡情聖見都難測。溪邊春景有消磨。火裏精金無變色。以火炬作一圓相。復喝一喝。便擲下火炬云赤。
為歸寧所居士起棺
拈拄杖劃地云。門裏出身易。身裏出門難。十日灘頭坐。一日過九灘。一條楖栗從茲去。何日重來看藥欄。曳拄杖便行。
又舉火
海湧峰前㘞聲恁麼來。絕不通知。幽湖渚畔瞥爾恁麼去。復不相待。如此與我作相知。山僧只合熱不采。且道今日事又作麼生。擲火炬云。老凍儂猶有鄉情在。
為一乘禪師封龕
拈封條云。三春花事雨連綿。今日方知不夜天。赤眼衲僧心已歇。白雲深處坐忘年。遂封。
又起龕
拈拄杖卓一卓云。一著高一著。一步闊一步。記取舊生涯。莫問來時路。復卓拄杖云。明月光風綠水邊。前頭正是蓮華渡。
管維誠洪濟請為庶母某氏起龕
以如意擊靈几云。不著無不著有。眼光落地雲山吼。驀然撞著末山尼。是神是鬼都驚走。不露首。回身北面看南斗。
為若倫老宿火
舉火炬云舊年裏非心非佛白雪紛飛千巖凜冽新年頭即心即佛韶光滿目萬象昭回恁麼薦去何得有今日事不恁麼薦何得有今日事何也攛火炬云秪圖燎卻面皮。
為白谷和尚起龕
去即印住。住即印破。此是我白谷法兄和尚。法戰先鋒利物赤幟。今日濟悟法弟到來。不過借師兄鼻孔一為出氣。遂召眾云。大家齊奮鐵牛機。圖南捷似金鵬翅。
為慧持法姪入塔
捧骨櫬云。高蹈於上方山麓。繼席於鴈塔室中一則心同父子。一則蔭藉祖翁。遂送入云。嬴得自家田地穩。更憐松竹引清風。
為爾暹禪師封龕
拈起封條云。今冬雖半不為冷。昨夜嚴加雪上霜此際禪翁能作主驀然撒手絕商量。生也有出塵之志。死也有不滅之光。日午三更打不了。元辰覿露不囊藏。掩龕便封。
為法涵上座起龕
以如意擊龕三下云。行一步轉全身。承足寶華朵朵新。檐前雨過天方霽。身裏誰云難出門。復擊三下云起。
又舉火
秉火炬云。生則入清涼之境。滅則遊勝熱之門。生滅性真。去來無礙。秪如離卻生滅去來一句又作麼生道。放下火炬云要識真金火裏看。
為智齡禪德起龕
拈拄杖云。昨朝風雨飛。灑作楓林血。行步且龍鍾。看取石頭滑滑。隨卓拄杖云。足底蓮花香玉屧。
為慧如禪人起龕
春寒多雨多雪。兼之路塗偏僻。不是福善婆心念公招提協力莫打之繞貴乎條直。喝一喝云。特地一番開闢。
為儀成衣師兄起龕
以拄杖擊龕云。霜寒楓葉滿溪紅。絕似桃花三月中。十錦連雲收宿雨。袈裟風捲豁鴻濛。顧左右云且道鴻濛作麼生。豁卓拄杖云不涉程途信步行。
又舉火
拈火炬云。昔有老宿念法華。今有老宿衣法華。諸仁且道是同是別。仝則象王回顧落花紅。別則齒頰香生蓮漏徹。徹徹初三初四蛾眉月。孝徒德慶子承父業。山僧手足情深。不惜唇皮。代為提掇。連喝兩喝擲火炬云。皮膚脫落盡。惟有一真實。
為雲芝禪師封龕
舉封條云。立冬三日後。卻過九秋終。飛錫別峰見。白雲千萬重。忽西去。復回東。龕中獨坐三更月。衣帶梅涇兩岸風。便封。
為體如禪人封龕
梅涇未及小春候。一片白雲來掩扉。庭際秋深香雨落。飄楓也解指南歸。以封條封上云。等閒不費纖毫力。坐斷威音第一機。
又起龕
生七十一。死七月七。不是優游亦非逐物。雖然連得便行程也是東壁打西壁。復高聲叫云出。
又舉火
山僧二十年前曾見汝為優婆塞身。於靈山會裏參詢乞戒。嗣後雙徑巾瓶已至辭歸指南。不惜一片閒田地種種栽培。即今福善修建梵宇。且道體如上座還來著力也無。良久擲火炬云。衣帶火雲去。自然秋氣生。
為自在禪人火
舉起火炬云。閉卻咽喉唇吻。道將一句來。良久云撥開勝熱門。捩轉涅槃路。便拋火炬云。也是大蟲看水磨。
為福衡上座火
拈火炬云。小火頭大解脫。三日已前知時節。一生穿衣寸絲不掛。終日噇飯粒米無啜。道是行業殊勝。腦後直須抽釘。道非行業殊勝。更要頂上拔楔。驀擲火炬云。試看火裏開蓮。不管梅梢吐月。
為虛舟渡和尚封龕
以封條上畫⊙相云。曹溪一脈法流長。習習風生殿角涼。明月堂前賓主句。今朝不假更商量。真寂定豁行藏。巍巍獨坐法中王。遂封。
又舉火
月明簾外轉身。荊棘林中下腳。消受六十一年一。向以楔出楔。且道今日事又作麼生。舉火炬云。炎雲披拂雨天花。看取紅爐飛白雪。便燒。
為如潤殿主火
一物不將來。兩手空索索。曠劫鶻臭衫。今朝須脫卻。任逍遙真灑落。以火炬作揮劍勢云。倚天長劍逼人寒。復擲下云。腦後神光飛出鶚。
為照岑禪師火
日升月恒。風倦雲騰。世相浮脆。幻妄非真。特向鄧尉山中薙染卻來白雲影裏藏身。喝一喝云。無影樹根都斫盡。沒藏身處任縱橫。秪如十五日[A2]已前生也不道。十五日[A3]已後死也不道。正當十五日又作麼生。拈火炬便擲下云。金風玉露空清徹。秋月寒潭照碧岑。
超方禪師請為聆靜本師起棺
拈拄杖云。世尊金槨示雙趺。寶樹潛輝意不孤。寒雪夜深峰頂白。曉霜侵影寂然無。諸仁還知聆靜老師叔生平作用麼。良久曰。輔佐法門贊成藂席。為法為人全終全始。到今日坦坦然花開果滿去也。秪如濟悟到來又作何相為。便曳拄杖先導云。逴得便行真成好手。
又入塔
以拄杖指金井。復扣骨函三下。震威一喝云。頂禮華嚴南詢。不別五十三員。孰云饒舌。青山重重白雲疊疊。葉落歸根天然一穴。金剛三昧沒囊藏。蔭覆兒孫無終極。復喝一喝送靈骨入。
為調宇上人封龕
連朝多雨雪。今日半晴陰。看取蓮花淨。方知不染心。一缽香羹渾不顧。雙趺猶覺凍痕深。拈封條作[十○]相便封。
又起龕
雨凄凄雲闇闇。古木掛袈裟。寒風吹佛面。就路便抽身。前途莫打算。莫打算。恰恰期於臘月半。
又舉火
把火炬。云定香院裏執巾瓶。動靜無非清淨心。今日全身參勝熟。要從火裏試精金。便燒。
為巨冶老師火
舉火炬云。知交深厚。手腳毒辣。不近人情。何堪湊泊。面皮翻轉在今朝。火裏麒麟三隻角。便擲火炬。
為開之和尚懸真
三吳景物正當秋。黃葉飄空桐水流。直得金風全體露。天真神妙兩悠悠。驀以拂子指真喚大眾云。者是阿誰。良久復高聲云。禮拜著。
為卻塵禪師封龕兼起龕
不離不即意雍雍。話到關山九日重。素月涼風歸去也。夜闌誰聽五更鍾。欲相見過別峰。秋林一片白雲封。拈封條便封上。復云起。
又舉火
龍潭首領鹿苑規箴。發言無忌諱處事卻同心生緣不出大清國裏。寂滅秪在濮川古林。九秋九日三嘆三吟。要把止啼黃葉擲地。戛玉鏗金。攛火炬云。昨夜泥牛拗角折。今朝花雨襲禪襟。
贊詠
天童老和尚像贊
華山見老和尚像贊
羅漢無飾嚴法師像贊
法輪普和尚像贊(牧菴法姪請)
鮑于揆居士像贊
觀音大士贊
題聖一應護法行樂圖
詠倪雲林畫
詠畫卷
題錫山圖
詩偈
過茅菴偶成
水木菴贈儀成老宿
楊遠修居士四十
清遠座主五十
乙丑初夏酬贈素菴和尚
示戒雷小師
立夏後三日偕友遊芝山寺
舟中閱天逸兄靈隱留別詩慨然有作
宿古雲巖
宿萬如茶菴
月夜上雙徑二首
二
朢江亭送友
惜罌粟花逢雨
雨阻杏泉房作
次涉圍詩原韻六首
二
三
四
五
六
辛酉秋日承陶居士貽詩慰留依韻奉荅
南河舟中
步洪衍疇見贈原韻
贈靈峰和尚
訪洪社長
和赤雯涉園讀書原韻
示旭餘居士
贈伯陞居士持金剛經
更慧密字示贈
茂如禪師七十
和仲改菴先生原韻
贈周晉生居士
種松
二
贈陳勝初居士
二水匯流
湍月交光
古樹重陰
石漾垂襟
毘陵聞雷
送所中先生之吳門
古黟訪友
賦得白豆花開天又涼
師子峰
次陽府寺壁間韻
舟中寄懷
昌江道中
庚戌秋復過芝城見越三故友筆墨有感
偶成
白雲山
寓佛華菴賦得霞字
披雲臺
登鳳凰山作
歌詞
茶歌四首
和中峰國師樂隱詞十六首
行狀
臨濟三十三世鶴峰和尚諱濟悟。吳門費氏子。父思梅母顧氏。年十二有出塵想。父母可之。送至松陵羅漢寺禮瑞芝光律師而雉度焉。年滿二十即造萬峰剖石師伯許進具足戒。自此慧發乃以心地不明為憂。謂人曰今之說禪故。多皆未若具和尚之響應如雷也。遂往依之。始於佛日堂中體究本來面目。每嘆曰面目不識安得為人。夫子之道費而隱非我欺也。飲食睡眠刻不放下。一夕為燈花一爆。話頭不覺粉碎。乃云燈光眼光大地光鋩。月不敢白金不敢黃。回途得妙楓落吳江。首座聞之曰。堂頭室中添一籌矣。師以淆訛未盡觸處用心。時[A16]蘗菴亦以淆訛有礙。自靈巖來參靈隱。隱即別立一堂令師與之共相砥礪。隱之勘辨愈毒愈辣。一日隱乃痛搥一僧。師從傍頓明下載清風。又作偈云掌掌天難覆髑髏識盡乾日不知火爇冰高水自寒難難可惜空花燈上殘。隱以為此語不但壓倒[A17]蘗菴。即有鼻孔衲僧亦無有不。壓倒也。尋命之職為眾激揚而咸服其調攝。漸以事煩而生隱心。故遊西江之景德。又棲京江之寶覺。靈隱遣書責之。歸而授法焉。康熙六年之夏也。佛眉繼席雙徑乃以濮水之福善。而為師最初開法之地。彼中士大夫聆其旨要。甚生慶幸。嘉禾保社於斯為盛。四方之慕日起。故姑蘇之寶樹。當湖之竺隱。桐溪之寂照。靡不虛席以相迎也。及主福壽大有疲於津梁之狀。雲水至者俱惋辭卻之。惟以戒雷輩日夕研窮以明宗趣。到老而志不衰唯此一事耳。丁卯秋仲知身不久。一切謝絕。病作而藥石亦謝。非有定力而前知者其能之乎。九月十一日起浴。說偈而永訣矣。入室之子四人。師之生也。天啟丙寅九月二十日示寂也。康熙丁卯九月十一日住世六十有二。戒臘四十有四。塔建本寺開山和尚之左也。語錄若于卷板存楞嚴藏中。詩文佳處自成機杼。總由性出不事雕琢。性又澹宕頗多古人之雅。人言師之囊橐一無長物而高之。予曰小之矣。夫為知識取其道眼則可如無長物為高不猶同夫丐者耶。此可愈乎貪多務得之輩耳。若知其生平之所重而重之。是真能重鶴兄矣。
同門弟慧輅頓首謹狀
鶴峰悟禪師塔誌銘
和尚諱濟悟號鶴峰。臨濟座上為三十三代。本籍吳門費氏裔。父思梅母顧氏。幼見師敦禮釋迦知有夙慧。遂送松陵羅漢寺光律師瑞芝剃染。時蓋十二歲云。稍長受具于萬峰剖石和尚。夙夜修持不怠。時靈隱具老人住佛日見師而異之。命參本來面目。師見燈花爆遂有省。後同蘗菴和尚打七于大悲堂。逢具老人警策鄰單侍者。師聞之遂大澈法源。偈載行狀中不具述。自是華嚴廣孝顯寧徑山天寧諸剎歷充首規。具老人深相器重。迨分衛江西景德鎮。則結茅施茶開闢古路。種作利濟不倦一方。皈依者甚眾。師歸靈隱具老人益加印合。遂授衣缽焉。於是受京江之請。開堂於雲陽寶覺寺。五年之間宗風丕振。吾里福善寺慕師高風。遂敦請移錫。使命再三得師遘止。時即有五鶴來巢殿庭。都人士觀者咸以為與師號相符。殆天意也。蒞眾十年凡正殿後樓莫不巍然金碧。葺而新之。中逢饑歲雲廚罄如。師則封灶絕煙與眾同餒。於是遠近聞者莫不負米擔薪求師舉火。福善復興。亦叢林中一段佳話也。自是退休於。姑蘇之寶樹。當湖之竺隱。而桐谿之寂照。又相迎請。不得已再行駐錫三年。即舉同門句公和尚主席。而退老於吾里之福壽禪林。蓋閉門卻掃遂初志也。歲丁卯八月距辭寂照之日已復四年。偶染微痾遂有終焉之意。至九月初旬索曆擇日沐浴更衣。作偈別眾。有生日前重陽後。趁此時光。踔然便走。之句。果於十一日遂趺逝焉。嗚呼師在濮水二十餘年知交甚廣。惟與予及我友高子玉涵尤相友善。臨終我兩人合掌恭送。師遂以後事托高而以詩序及墓銘托予。今玉涵竭力營其喪葬。可謂不負托矣。而塔銘尚遲遲未就。予果何心敢負師委乎。師生于天啟六年九月二十日。寂滅于康熙念六年九月十一日。世壽六十二。僧臘四十有四。示寂後門人戒雷若水等卜葬於本寺開山和尚塔院之左。置桑地二畝三分于山門之內。取租以為春秋掃塔之費。為經久計也。遂系之以銘。銘曰。
跋
和尚賦性真純。稟資高簡。故所著法語詩偈字字皆從妙淨明心流出。不落名句文身識相。如摩尼寶珠顆顆皆圓隨機取給。便與傾出一栲栳也。雨窗岑寂焚香展誦。則于行墨間別有無量異光轉注。又如日輪湧現。一時昏翳廓然開霽。偉矣哉根本智光若是。其幹還造化者乎。自念鈍根以蠡測海。雖復潛心體會。不覺望洋而歎。蓋和尚泛教海餘波。衍滹沱正脈。沾沾乎灌溉福田。汲引方來。若廬岳江浙近而至於今桐川寂照皆其所建法幢立宗旨處也。至若耽枯喜寂樂于恬退那有工夫與俗人拭涕。一副冰雪心胸則又性使然矣。法華言獨王頂上有此一珠不以與人今和尚則不然。和盤托出遍周貧窶。無不從此法界流究竟還歸此法界。讀斯錄者報恩有分。
壬戌夏五下浣四日 華亭學者能印頓首謹識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嘉興大藏經(新文豐版) 第 38 冊 No. B421 鶴峰禪師語錄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03-2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嘉興大藏經(新文豐版)」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LINDEN 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