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蓮月禪師語錄卷第五
法語
示覺非禪人
欲究行腳中事,先將從前習氣憎愛境緣屏除殆盡,只打理一箇空空蕩蕩身心,入於稠人廣眾之中,卓然自立,或遭人罵,或遭人打,逆順甘苦,皆欲備嘗,一朝踢翻漆桶,庶幾堪與龍象蹴蹋也。
示貴筑悟禪人
若論此事,不向外求,只因境緣牽引,迷失無位真人,不見本來面目,遂為生死流轉。忽然回光返照,急欲推尋,如失了極重物,畢竟要親見親得,然後放下,直逼拶到水窮山盡處,驀地相逢。咄!元來在者裏。
示月谿禪人
八萬四千功德中,唯般若力最勝、最堅、最利,能割裂世間愛網,能截斷生死根株,但恐不入紅爐,遂成頑鈍。若向辣手邊久經鍛煉,滑石上重加磨礱,露出鋒鋩,豈肯稍涉一毫之𦆆纖耶?
示字浪禪人
派遠流長,佛法原無古今;世異事殊,人心亦有隆替。所賴苦志衲子辨箇鐵石身心,不隨人起倒,或行腳、或住山,全身擔荷此事,必要做到出頭處去,縱處荊棘劍鋒,亦不惜性命也。勉之。
示松巖禪人
松巖禪人,出俗年幼,浪跡夜郎,夙因奇遘。甘苦眾中,進前退後,先聖宗乘,未曾專究。空過青春,徒消白晝,寒暑迭遷,齒缺面皺。臥病巴山,莫能自救,感慨欷歔,罪向誰首?今日重逢,眼目如舊,何似回光,追尋反覆?將者關頭,猛然看透,散澹無拘,放身宇宙。佛可與伊,罔欲人授,抑且不孤,在吾左右。信筆書來,一場漏逗,讀之再三,全非虛謬。閒打葛藤,聊成一幅。
示雲在禪人
學道之人不可依稀混過日子,卒無濟於己事,直須平貼一片心地,好惡長短、是非毀譽都盧拋向汪洋大海,動靜忙閒常在此中著腳,無上妙道自然開發,遇境逢緣皆是佛祖出身處也。勉旃!
示五雲彭居士
佛法無他,只貴鼻孔端正,然不可求之高遠奇妙,唯在日用尋常間善用其心耳。古人云:「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若空得去,佛也不欲做菩提煩惱,如紅爐上一點雪,豈有欣厭取捨交攻於中哉?
示長輔費居士
不二法門非語言可入,亦非空寂可攀,務要識得趨向路頭,始不逡巡於外。然而路頭不在別處,即於腳下荊棘石頭邊不可蹉過,一朝蹋破草鞋,盡大地是箇毘耶城也。
示健翁張居士
健翁張護法晚年事佛,修柏子堂,已成保社,乃延山僧居焉。一日,入影堂禮雙桂老和尚像,有感有悟。予云:「若見自己本來面目,即見者老和尚面目;即見從上佛祖,而目便是他家兒孫也。」即於此日取法名曰印直,以直心是道場,故別號健翁。護持法門,振大勢力,精勤學道,魔外不侵,早成佛道,皆佛祖健兒也。復贈一偈:靈山有約到今來,一遇同儕兩眼開。滿地兒孫生佛口,直教佛口又懷胎。
示大徹禪人
出家學道,不是隨人起倒,今日三、明日四,耽閣一生。直須奮大志,看從上佛祖標格,畢竟要知他眉毛長短,鼻孔淺深,頂門眼開,自己又欠少箇甚麼?手疾眼快時,就要奪猛虎口中食,驪龍頷下珠,亦不為分外也。勉之!
示明旨禪人
既作佛祖兒孫,須行佛祖事業。能行佛祖事業,方稱佛祖兒孫。持戒聽教參禪,總為明自己一件大事。大事既明,百千法門,一一皆明。行住坐臥,無非清淨道場。更不見有生死可疑,只是痛快一生。勉之。
示其任禪人
乳虎有食牛之氣,太鵬有吞海之勢。此據本來根性,有如是猛利,有如是軒昂。若待爪牙備,羽翼齊,自然驚群動眾,威勢如王,豈尋常種類所敢望其項背者哉?勉之!勉之!
示臥雲禪人
學道不可性急,即勉強求悟,要人許可言句,自以為諦當,恐終無濟於事。又不可性緩,今年也如是,明年也如是,央庠度日,全無血性,恐驢年也未夢見在。須向有疑處著力,不可移換,亦不問我此生悟不悟,只看我每日疑不疑。如此用心,便是步步蹋實地,一出頭來,自是與人不同,所謂會徹源頭一點清者是也。
示希有禪人
佛法本現成,不會時不曾少,會時亦不曾多。若能善用心,必不學禪客樣,必不說套頭語,恐不能瞞人,只瞞得自己。臨濟三年不知問話,一日出身,是何作用。雖然如是,平素斷不可坐在無事甲裏。畢竟有一莫大的事,蘊在胸中,不肯輕輕放過。直須勘破佛祖舌頭,透頂透底,略無疑滯,方是汝放下時也。勉之。
示允則禪人
做出格人,行出格事,要負一段英銳意氣,孜孜切切,以悟為期。大凡不倒斷處,即一番好下手處,任是銀山鐵壁盡力拶將去,一旦冰消瓦解,自然不疑生、不疑死、不疑佛、不疑祖,是時可稱慶快平生。
示無我禪人
法門趨向沒殊途,腳下騰騰勿少迂,遲速同歸非巧拙,直教萬里一條鐵。籌躕顧盻路頭岐,岐路忘羊咎阿誰?祝指玄沙不度嶺,髑髏磕破剎那頃。毋徒杓卜聽虛聲,我說寧如卿自行?撞到深山師子窟,成群作隊爪牙發。忽然哮吼勢稱尊,特地驚聞異類奔,若是丈夫皮有血,何妨景仰繼前哲?舊來題目亦多般,覷捕真人赤肉團,今日恁麼相委悉,他時應笑太無端。
示大操禪人
鷲嶺拈華勘悟迷,明明歷歷痛提撕,尚餘種草遺東震,根器漸分略未齊。大樹一株千古盛,縱臨秋晚骨猶勁,撐天拄地傲風霜,枝葉欣榮長掩映。去聖既遙慧命微,男兒幾箇解當機?魔宮虎穴皆親入,豈向傍人問是非?若著手心頭便判,莫教疑與信相半,進前退後步遲遲,畢竟何時得倒斷?驀直行來路更便,到家博飯故鄉田,吾今激切無他意,不負己靈爾勉旃。
示當臺禪人
結佛祖冤家,須立大志,起大疑。志若勇銳,愈退愈進;疑既堅凝,轉入轉深。胸次中隱隱躍躍,自有不容己之勢。從此切之又切,猛上加猛,逼到情窮理極時,忽然漆桶子快,眼光爍破四天下,正好喫東印痛棒也。
示心一禪人
靜悄悄處得力,鬧浩浩處亦可橫身。若是厭喧求寂,久則墮於無事之鄉。古德喚作急流水,又喚作黑暗深坑,良可畏也。且如何得恰好去?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主人,二俱不取。山僧病筆露布如是,異日若守此見,一棒打折驢腰,莫言不道。
示瑩白座主
將有別才,詩有別長,教有別傳。然而別傳之事,亦不從人得,須向各人[A1]己躬下,默默體取,將從前淆訛言句,無義路鐵塊子,看教七穿八穴。又要逢人決擇,活其機,大其用,然後向山間林下,保養聖胎,只待霜露果熟,方堪與佛祖出氣也。
示涵輝禪人
脫卻世間網,作大丈夫事,要辦鐵石肝腸,方學得古人行履。如腰石舂米,立雪斷臂,坐破蒲團,典卻布單,投火聚之中,混兵隊之內,皆是生死二字,看得甚切,以致誠重勞輕,故不知有身命耳。然而初地時立定一箇巴鼻,猛力做去,自不覺冷灰裏有粒豆燦也。
示璞隱禪人
住山一事,蓋謂生死不明,見諦不徹,務要工夫得力,冠樺衣麻,澗飲木食,皆隨緣分,唯握柄钁頭,東掘西掘,只須覓取大休大歇之處,然後放身捨命。璞隱禪人鳩友縛茅,亦欲效古,乞余數言勵志。異日相逢,但問山中事何如,道得道不得,都盧痛與三十。
示蓬贏楊居士
山野素志,深栖巖穴,佛法兩字,未曾啟口。因居士客歲過訪,微微露箇消息,豈知不解蓋覆,引得一夥人做計做較,箇箇欲學白拈賊,秖要偷過生死關頭。今復歸來,也有些子伎倆,去去來來,亦在窺算,只未敢大膽。嘻!切莫偷我破沙盆,誠恐一時和贓捉敗。
示雲所曾居士
佛有一代時教,祖有千百則公案,皆在荊棘林中下腳,忽然走出頭來,正好就路還家,如《金剛般若》所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時有箇賣柴漢聞此一句,豁然契悟。居士終日持誦,安可草草放過?須把者著子向未開卷前勘得破,始不被語言文字瞞。且道無所住處如何生心聻?鯨吞海水盡,露出珊瑚枝。
示祥宇田居士
在家學道,根器較大,只不可於染淨諸緣上自生分別。六祖大師云:「淤泥定主生紅蓮。」豈不昭著古今?恁麼信得及、搆得上,自見本體有一段大威光、大受用,但不可自輕自忽,閒時忙時,逢緣理會,遇境生疑,一朝露出頂門正眼,自不覺築著磕著,皆是佛法也。
示覺源柯居士
念佛參禪,以了生死為極則,殊途一致也。蓋念佛即看念的是什麼佛,參禪即看參的是什麼人,看來看去,眼光露出,自不向外更覓別佛,始信古人道:「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諧。」試問居士:作麼生是無別的道理?若道得一句分明,許伊與龐公同一鼻孔出氣。
示本源禪人
木有本,水有源,是以發生流行,變化無窮。永嘉大師云:「直截根源佛所印,摘葉尋枝我不能。」當知拈匙放筯,擇火焚香,一動一靜,皆要推其本,溯其源也。且極則處如何理會?畢竟水須朝海去,到頭雲定覓山歸。
示弘旨何居士
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水鳥樹林盡解說法,牆壁瓦礫悉皆放光,只要當陽勘破,方得者般境界現前,亦不是別有一法可加於我,無非從此心流出,一一現成。然而此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當在何處?若撥得轉者箇關頭,便知維摩老漢一默中消息。
示古心禪人
諸佛眾生皆同此心,只爭迷與悟而已。若要究明此心,當於行住坐臥處、穿衣喫飯時,一一體認,畢竟要見箇落處。恁麼逼拶將去,只教不疑自疑,日久月深,工夫自然成片,一朝打失眼睛,方見得我與諸佛同一面孔、同一受用,是時求迷悟生死了不可得。
示春巖禪人
此事的要過量人,方能操到徹頭處去。然而日常用心,只不可坐在無疑之地,但有一毫礙塞,畢竟不肯放過,自然日益日損,透頂透底。諦觀先聖是何標格,斷不可淺淺自待。凡是閒門破戶,必須一一踐履,直入從上老古錐,深深閫奧,方是放身命處也。勉之!
示雨谷水頭
六度萬行,非徒事勤苦,將以助發般若之力也。儻能善用其心,只在古人言句上奮然疑將去,閒時、忙時總是一箇疑情,不可一念暫生起滅,忽然桶底脫時,方知從前無可奈何處是我得力處。高峰大師云:「泥多佛大,水漲船高。」旨哉言乎!
示秀峰禪人
祖燈秋晚,慧命如絲,叢林紀綱,罕能大振。縱有來學,不遇本色鉗鎚,卒未有成良器者。若是不群之士,先具箇行腳眼,識人好惡,拈下笠子,解卻腰包,決定要見性命落處。楊岐栗棘蓬、金剛圈,或可吞跳也。
示雲嵩禪人
學佛法人如一箇鐵橛子相似,直是搖撼不動,逆順毀譽不二其心,得失是非不變其志,縱處於千萬人中不見一人,唯有一點疑情念茲在茲,忽然勘破佛祖肝膽,可以頓超凡聖、貫徹古今,是時正好蹋破草鞋歸家穩坐。
示普濟禪人
立雪斷臂,腰石負舂,歷盡艱辛,方堪誘接後昆,紹隆先聖,豈輕忽所可致哉?況今保社零落,必抱遠大之志,久為操履,深得一番痛快,逼到那羅籠不肯住、呼喚不回頭時,若遇一機一境,卓卓有箇出身之路,方是不受惑的人也。勉旃!勉旃!
示永嵩禪人
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如此看來,則佛法世法,豈有兩般?風柯月渚,深談不二法門;鵲噪鴉鳴,皆露拈華妙義。滿眼滿耳,總是一箇大光明藏。任運騰騰,騰騰任運,便是大解脫人也。
示明生禪人
此事不論根器利鈍,只以勇猛為先,不顧危亡,單刀直入,彈指收功,豈可於影響邊進前退後,較量悟與不悟哉?
示占拙禪人
食麻麥,栖巖穴,萬年一念,一念萬年,決不被物轉,不隨境移。若身若心,晝三夜三,亦復不容片刻偷安,方能了辦大事。趙州云:「老僧除粥飯二時,二十年不雜用心。」夫豈徒然哉?
示大用禪人
柏子老漢住在地肺之上,許多人蹉過,不知地肺何在,卻向外邊掘取覓取,不知轉掘轉深,轉覓轉遠。老漢今日露箇肺腑之言,但肯回頭看透自[A2]己肺肝,便見天之肺肝、地之肺肝、佛之肺肝、祖之肺肝、天下古今人之肺肝與自[A3]己之肺肝無一絲毫隔越,只是洞徹明了,更不疑問別人也。為甚如此?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
示修學典座
修學典座,在廣嗣供眾一期,志願勤苦,不下古人,但未盡識古人行徑。如雪峰在德山,溈山在百丈,皆有超群之作。若識得二古人機用,豈止同一行門,即同一鼻孔也。
示慈慧典座
謀一身之計,不足成功;守一己之愚,不能發悟。若於廣眾中辦箇心力,日用裏著隻眼睛,既任叢林之勞,復提性命之事,始不孤負一生。昔文喜在廚中精誠供眾,一日文殊於粥鍋中現身,文喜打曰:「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且道他是什麼心行?若猶不會,看取上頭註腳。
行實
康熙癸卯,溢天、恆靖、松巖等同詣室中,請說行實。師曰:「余之醜態,昔年有人借問,以不足為後昆法,未敢舉似人,且忘失亦多,只好略述大既。余蜀北果州岳池人也,父姜氏,母楊氏,因母早背,哀哀無聊,請僧轉經,用資冥福。側聽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不覺悚然,乃自讀全經,遂有出塵之念。後聞六祖惟圖作佛之語,益增勇銳。一日白父,父不之許,自以刀斷髮,遍訪本郡諸山老衲,卒無契合者。迺出渝州,遇淨宇法師講《楞嚴》諸經,復上赤城青蓮高原大師處聽講《唯識》等論,亦覺種種道理引發夙因。及至遇萬峰禪客,尋常出言莫能酬對,乃奮志學禪。欲上萬峰,先遇象崖和尚,遂請益,崖曰:『你且看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余問曰:『且道一是何物?』崖劈面一掌,余曰:『不須更看歸何處?』崖曰:『且去。』一日,崖問:『離卻四大五蘊,清淨法身在甚麼處?』余豎一拳,崖曰:『者是色身。』予曰:『眼華作麼?』崖乃提起念珠云:『我喚作數珠,你喚作什麼?』予喝一喝便出。因上堂,予出問:『世尊未出母胎,如何度人已畢?』崖便打一棒,予擬再問,崖又打,予曰:『不容擬議處是否?』崖曰:『不是。』予曰:『如何即是?』崖又打,予一喝歸位。又值上堂,予問:『把住時鍼答不入,放行時七縱八橫,去此二途還有施設也無?』崖乃拈起藕華,予便喝,崖云:『你者一喝是賓是主?』予復喝,云:『再分明聽取。』崖亦喝。翌日,予問:『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崖便喝,予曰:『只饒棒頭領略、喝下承當猶是鈍漢,只如大闡提人到來作麼生抵待?』崖云:『一刀兩段。』後因東川呂相國有西粵之行,乃邀同上七星巖中,止于黔之思南,閱《傳燈》諸錄二載餘。時象和尚已圓寂矣,每自念曰:『本省善知識未參,何必他往?』遂鳩友出涪陵,復過忠路大樹堂參本師破山老和尚,入門見法堂前有獅子哮吼、百獸腦裂之語,進方丈問:『獅子哮吼、百獸腦裂,若是獅子兒聞得又作麼生?』師曰:『同類是其同類。』予喝一喝,師曰:『切莫逐塊。』予便出。至夜,室中延茶,師問:『一向高隱何處?』予曰:『黔南思唐。』師曰:『到老僧者裏可謂甚遠。』予曰:『溪山元不隔。』師以手指云:『者一桌果子有幾種是蜀中的?有幾種是楚中的?看你喫那幾種?』予曰:『喫則總喫。』師曰:『且喜不是一邊漢。』師受南浦請,途中予喫跌,師欲重買馬不可得,乃謂予曰:『你若行不得,不妨騎老僧馬。』予曰:『某甲行得。』師曰:『你既行得,又用拄杖子作麼?』予日:『某甲得力處正是者條拄杖子。』師曰:『只要你行得去。到南浦,住太白巖。』未幾,開縣本明法兄謀諸檀越,復延過龍城紫雲寺結夏。予問:『護生須是殺,殺盡始安居,未審殺箇甚麼?』師曰:『狗走抖擻口,猴愁摟搜頭。』予曰:『殺卻者箇,天下太平去也。』師卻曰:『殺箇什麼?』予豎拳,師曰:『你不會我說話在。』予曰:『不會,不會。』便出。一日,師落堂示眾云:『做工夫只要善用心。永嘉大師云:「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舉三此,不覺從前礙膺處,當下冰消瓦解,便得活潑潑地。予患腹瀉,師曰:『智者能調五臟和。』予曰:『雞肚不知鴨肚事。』師曰:『只要你知者般事。』予驟步云:『又要入廁去。』後值師上堂,予問:『如何是臨濟下事?』師便喝一喝,予亦喝一喝,師曰:『我也喝,你也喝,是甚麼意旨?』予曰:『得人一牛,還人一馬。』師笑曰:『你得恁麼饒舌。』翌日,進方丈云:『昨日臨濟大師到法堂上來,是某甲一頓痛棒打出三門外去也。』師曰:『你昨日喝的是誰?』予又喝一喝,師直棒打出。予即於制內同眾圓戒畢,到七月初七天童密雲師翁忌日,師乃書從上源流一紙出堂付予,乃告眾曰:『無以報先師恩,接箇香爐腳。』予乃受之。後隨師住鴉山栖鳳寺,師命首眾,一期將畢,師受梁山金城寺之請,本明法兄作偈送別,一眾皆和,予亦和云:萍蹤莫定若遊雲,收取同歸一路行,擔荷直須齊著力,大家受用破沙盆。師見頷之。到金城,建期補西堂位,師落堂告眾云:『向後問話者不可頻頻到方丈起倒,但問取西堂便是。』予曰:『某甲何人,敢當恁麼行事?』師曰:『老僧執事不是虛設,要替老僧代勞的。』予日日與眾同事勉力激勸,師欲留予相伴久住,予以病軀強辭,上夜郎山懷白堂晏坐六載。時素懷上座與眾檀越請於九青山東印開法,厥後遂有衲子相邀出湖南,予以雙桂老和尚年尊,別來已久,乃出巴山,過高梁,特伸省覲。時雙桂議補監寺,有指月師白云:『蓮月師當為代勞。』師曰:『他正是為老僧代勞。』復顧眾曰:『老僧者數日目他語錄,出語亦清,卻是老僧一箇放心的人。』次日,扇頭書偈云:『十年缽袋阿誰補?深喜而今成禍胎。』時有李制臺、眾護法歸渝,請予住塗山之覺林,師耑使送法衣來。不及一載,師欲下浙江掃密雲師翁塔,又慮雙桂開創辛勤,要人繼住,乃走三書喚予速歸,令得早上天童,盡多年未展之孝思,從前皆予自起倒,如近來動靜皆是你諸人所共見共聞者,又不待予之瑣瑣也。各請歸堂去。」
偈上
示問生禪人
送劍眉禪人之曹溪
寄藥山塔主懷壁禪人
送瞿也禪人之江南
送靜虛禪人南遊
和黃檗象崖和尚山居關字韻
和月平禪友詠雪
贈來蘇心空禪師
與凌雲松柏禪師
與濟川楊文學夜坐
初夏同沛兩王公並二三子野望
柏子山與友人夜坐聽雨
來蘇峰重晤折蘆道舊
送聖可法弟還蜀
示香城上座
寄翠如上座
贈子英張居士
送天木禪人歸岳州省親
訪天皇誨長老
送別枕石法姪
寄九青慧月監寺
贈燕石法姪
元日偶成
寄中邑枕石法姪
送溢天上座北遊
示文璞庫頭
贈香煙一如禪師
寄大慧禪師
與文字牛居士夜坐
示發成崔居士
送我石新戒還蜀
送靜虛禪人歸蜀之中巖
送無礙禪師還蜀
送三如禪師還蜀之濮巖
蘄水舟中喜晴
閱景德傳燈錄
聯芳偈
付雪穎發通禪人
付春巖性融禪人
付溢天發海禪人
付恆靖真祐禪人
付子鏡性住禪人
付繼美發英禪人
付聖傑圓玉禪人
付貫如道束禪人
付巨著發義禪人
付同野性同禪人
付允南寂圓禪人
付瞿諳寂弘禪人
付東巖發宗禪人
付紫橋發渡禪人
付松野發璞禪人
付雪幢發慧禪人
付健若道乾禪人
付次調克誨禪人
付悅可道嚴禪人
蓮月禪師語錄卷第五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嘉興大藏經(新文豐版) 第 29 冊 No. B235 蓮月禪師語錄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07-11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嘉興大藏經(新文豐版)」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LINDEN 大德提供之部份經文,陳伯勳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