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span>徑山志</span>

卷之三目錄

  • 列祖

    • 藏叟禪師

    • 虛舟普度禪師

    • 雲峰妙高禪師

    • 虎巖伏禪師

    • 本源善達禪師

    • 佛智晦機禪師

    • 大圓佛鑑虛谷陵禪師

    • 佛日元叟端禪師

    • 廣慈曇芳忠禪師

    • 佛慈法喜南楚悅禪師

    • 𪔂祖銘禪師

    • 佛慧慈照正源禪師

    • 愚庵智及禪師

    • 悅堂顏禪師

    • 宗泐禪師

    • 象源淑禪師

    • 復原福報禪師

    • 大宗興禪師

    • 止庵祥禪師

    • 呆庵莊禪師

    • 岱宗泰禪師

    • 伯蘊琇禪師

    • 敬庵莊禪師

    • 雷庵澤禪師

    • 月江淨禪師

    • 雪崖珂禪師

    • 西疇頃禪師

    • 宇中宸禪師

    • 傑峰英禪師

    • 一清天禪師

    • 無極灝禪師

    • 宗勝㣧禪師

    • [A1]覺成禪師

    • 用璚琚禪師

    • [A2]禪師

    • 庭禮訓禪師

    • 天才英禪師

    • 悅山愷禪師

    • 石窻珉禪師

    • 月林鏡禪師

  • 補遺

    • 列祖

      • 慧滿扶禪師

      • 法警庠禪師

      • 寶鑑修禪師

    • 十方住持

      • 祖印悟禪師

      • 澄慧淵禪師

      • 玄應仁禪師

      • 月堂道昌佛行禪師

      • 佛慧可安衷禪師

      • 無等才禪師

      • 寓庵清禪師

      • 佛行少林崧禪師

      • 佛心荊叟珏禪師

      • 大圓佛鑑虛谷陵禪師

      • 廣慈曇芳忠禪師

      • 佛慈法喜南楚悅禪師

      • 象源淑禪師

      • 大宗興禪師

      • 止庵祥禪師

      • 呆庵莊禪師

      • 岱宗泰禪師

      • 雷庵澤禪師

      • 雪崖珂禪師

      • 宇中宸禪師

      • 傑峰英禪師

      • 無極灝禪師

      • 宗勝㣧禪師

      • 正覺成禪師

      • 用璚琚禪師

      • 竺芳蕋禪師

      • 庭禮訓禪師

      • 天才英禪師

      • 悅山愷禪師

      • 石窻珉禪師

    • 法侶()

      • 智藏禪師

      • 如會禪師

      • 鳥窠禪師

      • 丹霞天然禪師

      • 敬叟

      • 斷橋妙倫

      • 崇嶽松源恕中無慍

      • 大辨

      • 風穴延沼禪師

      • 法師行靖行紹

      • 桐江紹大

      • 石室祖瑛

      • 一關正逵

      • 孚上座

      • 九仙清

      • 高峰妙禪師

      • 布衲如玉禪師

      • 寶徹禪師

      • 資壽尼

      • 安分庵主

      • [A3]

      • 惟政

      • 慧靜

      • 僧瑜

      • 僧翼

      • 慧辨琦禪師

      • 來復

      • 薦福本禪師

      • 無趣如空禪師

      • 無幻性冲禪師

      • 達觀可禪師

      • 雲栖宏禪師

      • 古道禪師

      • 梅谷禪師

      • 密藏禪師

      • 幻于禪師

      • 幻居禪師

      • 化儀禪師

      • 儀丰禪師

      • 憨山禪師

      • 洞聞禪師

      • 萬松禪師

      • 月亭禪師

      • 寒灰禪師

      • 瓶匋聞谷禪師

      • 湛然禪師

      • 鶴林禪師

      • 漢月禪師

卷之三目錄終

徑山志卷之三

列祖

第四十一代 藏叟禪師

善珍泉州南安縣呂氏子年十三依郡之崇福寺南和尚落髮十六遊方受具足戒妙峰善公靈隱入室悟旨後出住里之光孝承天繼遷安吉思溪圓覺雪峰復以朝命四明育王臨安徑山[1]師示眾云:「古者道知之一字眾妙之門』,有道知之一字眾禍之門』,只者二門入得更須出得世諸佛出不得歷代祖師出不得天下老和尚出不得何故變鐵成金易變金成鐵難?」

上堂:「盡大地是紫磨金諸人終日開眼覻見釋迦老子心肝舉步築著釋迦老子鼻孔說有說無是誑說生說滅是𧩂說即心非心是𡚶不誑不𧩂不𡚶春風吹落桃李花淡烟踈雨籠青。」

上堂:「春雪寒春宵短古佛心破燈盞正法眼[A4]抖擻精神只管看看到北斗西移南斗東轉上元依舊正月半。」

上堂:「靈雲見桃花悟去玄沙道敢保老兄未徹香嚴聞擊竹悟去仰山道祖師禪未會禪和十箇五雙我此一門全無肯路亦未知靈雲香嚴在要知二大老麽醉我落花天借他絃管裏又據室云這裏便是問訊燒香了來老僧身邊立地底所在麽呆子你自鈍置猶可莫來鈍置老僧。」

嘗自題其像云:「叅禪無悟識字有眼三角似燕山愁胡面百摺如趙婆呷醋[1]一著高出諸方敢道飯是米做。」送忍書記偈云

鬢絲不可織寒衣 煮字那能療得飢
別欲語君安樂法 正𢗅却未有閒時

師生于宋紹興甲寅十月十二日示寂于嘉定丁丑五月二十一日世壽八十三僧夏六十塔全身于南院

第四十二代 虛舟普度禪

維揚江都姓史氏稍長雖習世書無處俗意母識其志俾依郡之天寧出家會與畢將軍再遇共語大奇之曰:「此兄短小精悍音吐如鍾他日法中向上爪牙也。」攜歸武林東堂院祖信為受業師左右五年奮志叅方初見鐵牛印靈隱已而江東西河南北悉偏歷焉無得唱道饒州薦福師决志叩其遷福嚴[1]華藏亦與之俱偶入室次:「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麽人?」師曰:「金香爐下鐵崑崙。」得曰:「將謂這矮子有長處見解只如此。」師曲躬作禮曰:「謝和尚證明。」天童晦巖光大慈[2]石巖璉虎丘石室廸一見噐異與法務

淳祐初制府趙信菴金陵半山請出世金山鹿苑疎山承天景定間太傅魏公[3]奏補中天竺復請旨陞靈隱至元丁丑被命徑山

上堂:「邪人說正法正法悉皆邪正人說邪法邪法悉皆。」卓柱杖一下:「邪耶正耶?」又卓柱杖一下:「說耶不說耶向這裏揀辦得出黃金為屋未為貴玉食錦衣何足榮!」

上堂:「萬法是心光諸緣惟性曉本無迷悟人只要今日既無迷悟人了箇什麽?」卓柱杖一下:「千言萬語無人又逐流鶯過短墻。」

上堂雲門和尚示眾云:「汝等諸人在此過夏山僧深不欲向你道惜取毛好。」師云:「門靈龜曳尾拂跡跡生靈隱即不然汝等諸人在此過山僧直截向你說口是禍門。」

上堂臨濟和尚:「一人論劫在途中不離家舍有一人離家舍不在途中那箇合受人天供養?」師云:「兎馬有角牛羊無角寸毫尺𨤲天地寥廓潘閬倒騎驢攧殺黃畨綽。」

師住徑山值火志圖興復將有緒俄示微恙索筆大書曰:「八十二年駕無底船踏翻歸去明月一天。」全身塔寺東十里𦊱罳之陽四月二十四日示寂

第四十三代 雲峰妙高禪

福之長溪人也家世業儒母阮夢池上嬰兒合爪坐蓮華心手捧得之覺而生師因名夢池而神彩秀發嗜書力學尤耽釋典願學出世法吳中雲夢澤公繼受具戒師銳意在道首叅癡絕次見無凖尤噐重尋之育王偃溪入室掌藏鑰一日舉譬如牛過窻𣠄四蹄都過了因甚尾巴過不得?」師劃然有省即答曰:「鯨吞海水盡露出珊瑚枝。」溪云:「也只道得一半。」後出世南興大蘆江陰勸忠霅川何山虛席奉朝命居之歷十有三載眾踰五千指德祐改寺被兵軍士有迫師求金者以刃擬師師延頸曰:「殺即殺吾頭非汝礪刃石。」辭色了無怖畏軍士感動擲刃而去丞相伯顏見師加敬施牛百齋糧五[A5][1]寺賴以至元庚辰徑山寺罹回祿草創纔什一師究心興不十年悉還舊觀

示眾:「前念是凡後念是聖一刀兩更莫遲回是以涅槃會上廣額屠兒放下屠刀便言我是千佛一數雖然若無舉𪔂拔山力千里烏騅不易。」示眾:「言前辨旨句下明宗東計山熾然說法湛瀆水轉為流通這裏搆得未免相鈍置若是尚存觀聽擾匆匆晨雞暮鐘。」

上堂:「聲色為無生之鴆毒受想乃至人之坑穽者般說話阿誰不知然粗飡易飽細嚼難飢。」

上堂:「世界未形乾坤泰定生佛未具覿體全真無端容大士鷹巢躍出擘破而皮早是遭人描邈那更缺齒老鬍不依本分遙望東震旦有大乗根噐迢迢十萬里來意在攙行奪市直得鳳堂皷響阿閣鐘鳴轉喉觸諱插脚無門合國難追重遭訐露蔣山[1]迫不得已跨他船舷入他界分新官不理舊事畢竟如何拍禪牀云樓靜貯千峰月塞草閑鋪萬里秋。」

上堂:「五峰峭峙到者須是其人一鏡當空無物不蒙其照祖師基業依然猶衲僧活計何曾變遷著手不得處正要提撕措足無門時方堪履踐直得山雲淡泞澗水潺湲一曲無私邦樂業正恁麽時功歸何所車書自古同文軌四海如今共一家。」

至元戊子春有譛毁禪宗者師嘆曰:「此宗門大事吾當忍死爭之。」遂趋勅集諸徒廷辯上問:「禪以何為宗?」師進前奏云:「禪也者淨智妙圓體本空寂非見聞覺知之所可知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上又云:「禪之宗裔可歷說歟?」師云:「禪之宗裔始于釋迦世尊靈山會上拈起一枝金色波羅花普示大眾迦葉微笑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分付迦葉。』由此歷代佛祖授受而至菩提達磨達磨望此東震旦國有大乗根噐航海而來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為禪宗。」上嘉嘆之師因從容奏云:「禪與教本一體也譬如百千異流同歸于海而無異味又如陛下坐鎮山河天下一統四夷百蠻隨方而至必從順承門外而入到得黃金殿上親覩金顏方可謂之到家若是教家只依著文字語言不達玄旨猶是順承門外人若是禪家雖坐破六七箇蒲團未得證悟亦是順承門外人謂之到家未也是則習教者必須達玄旨習禪者必須悟自心臣等今日親登黃金殿上面覩金顏一畨方可稱到家人也。」上喜賜食陛辤南歸

示眾云:「我本深藏巖竇隱遯過時不謂日照天臨難逃至化。」又云:「納被蒙頭萬事休此時山僧都不會。」徑山復灾師謂眾曰:「吾負此山債耳。」遂竭力再營建匯殿坡為池他屋以次而成癸巳六月十七日書偈而逝壽七十五臈五十九葬寺之西麓

第四十四代 虎巖伏禪

淮安至元二十一年甲申正月己卯大明殿受朝賀因問南禪才者右相和禮霍孫首舉師作偈以進其略曰

過去諸如來 安住秘密藏
現在十方佛 成道轉法輪
未來諸世尊 一切眾生是
由妄想執著 結煩惱蓋
迷成六道身 虛受三塗苦
唯念過現佛 不敬未來尊
與佛結冤讐 或烹宰殺害
不了眾生相 全是法性身
昔有常不輕 禮拜於一切
言我不輕汝 汝等當作佛
若能念自他 同是未來佛
現世增福壽 生生生佛國

帝覽悅而問曰:「戒勿殺有道者試為朕言之。」奏𡭊曰:「宋仁宗皇帝一日語羣臣曰:『朕夜來飢甚欲燒羊。』羣臣奏曰:『陛下何不宣付有司辦之?』仁宗:『偶飢思爾慮為常例寧忍一時之飢不忍啟無窮之殺。』殿下皆稱萬歲。」上嘉納即受帝師戒七月初二日示寂

第四十五代 本源善達禪

僊居柴氏早年與及庵信行脚誓不歷江西雪巖仰山隨眾入室無所省發後歸僊里人請主多福棄去游湖南福嚴尋還浙西見徑雲峰入室有省印可之慧雲虛席命師補處保寧淨慈徑山皆有成績可紀師凡住處不設臥榻夜則焚香然燭安坐至旦率以為常又體所禀與人異遇嚴寒則衣絺綌大𤍠則衣繒絮以餘資建大圓院東路半山接待雲侶一日自知時至會眾敘平生行脚事畢須臾端坐而寂是為十二月十八日

第四十六代 佛智晦機禪師

元熈豫章唐氏世業儒西山明覺明公廼師之族叔父聚其宗族子弟教之世典師與元齡俱從進士業元齡既登第師年十九遂從明公祝髮將遊方其母憐之私具白金為裝師謂財足䘮志即善辤母不持一錢以行物初觀禪師闡化玉几依之物初與語驚異侍左右後謁東叟頴公南屏命掌記至元間總統揚璉真加奉旨取育王舍利塔供養乃親詣師求記述舍利始末因招與俱師辤曰:「有老母兵後存亾不可知。」遂歸江西元齡先以臨江通判文丞相起兵死獨母在堂師奉之以孝聞

元貞二年出世百丈之請居十二載法席振典至大初應淨慈入寺日行中書省行宣政院官屬俯伏迎請發揚宗旨四方英衲一時輻凑

上堂:「雲門道箇普字盡大地人不奈何殊不知雲門四稜蹋地當時若與震威一待此老惡發徐徐行箇問訊道莫怪觸忤好非徒扶起此老管取話行天下。」

上堂太原孚上座聞角聲悟道話頌曰

琴生入滄海 太史游名山
從此楊州城外路 令嚴不許早開關

上堂:「三界無法何處求心白雲為蓋流泉作琴古今無間誰是知音?」擊拂子云:「一曲兩曲無人會雨過夜塘秋水深。」

上堂:「獨坐大雄峰寒灰撥不紅一星熒火出孤寉過遼東[1]。」

結制上堂以手作結布袋勢:「南山今日結布袋口了也汝等諸人各各於中身心安居平等性智忽有箇衝開碧落撞倒須彌莫道結子不堅密。」良久云:「縵天網子百千重。」

居七載徑山三月師杖策歸南屏山復起之不往也江西學者聞師退閑咸傾誠法味以致百丈大仰之徒爭來請師辤不獲已遂返仰山居三年將示寂手書與所往來偈示眾擲筆化去延祐六年閏八月十有七日也壽八十二臈六十三大仰之下有金雞石建塔葬焉又分爪髮塔于淨慈之西隱以存詹敬之所嗣法者有笑隱石室瑛仲芳倫

第四十七代 大圓佛鑑虛谷陵禪師

時右[A6]和禮霍孫言於帝師:「江南禪丈虛谷陵國寶也。」一日帝師奏帝大圓佛鑑之號詔住兹山四月十二日示寂

第四十八代 佛日元叟端禪師

行端臨海何氏世業儒母陳氏師生而秀拔幼不茹葷年十二從族叔父茂上人得度餘杭化城院十八受具戒一切文字不由師授然能通初叅藏叟和尚徑山:「汝是甚處人?」師云台州。」叟便喝師展坐具又喝師收坐具叟云:「放汝三十叅堂去。」師于言下豁然頓悟即延入侍司叟告寂淨慈石林鞏公即處以書記室尋以靈隱山水清往挂錫焉師嘗自稱寒拾里人橫川珙公育王偈招曰:「寥寥天地間獨有寒山子。」師竟不渡江而謁菴真公承天復叅雪巖欽公仰山:「何處來?」:「兩浙。」巖云:「因甚語音不同?」師云:「合取臭口。」巖云:「獺徑橋高集雲峰峻未識書記在。」師拍手云:「鴨吞螺螄眼睛突出。」巖笑顧謂侍者:「點好茶來。」師云:「也不消得。」居三歲乃還浙右

大德庚子出世湖州資福學徒奔名聞京國勅旨賜慧文正辨禪師」。中書平章事張閭任行宣政使首舉師主中天竺開堂之日公率僚屬親臨座下皇慶壬子遷靈隱有旨設水陸大會于金山命師升座設法拈香畢乃云:「盡不可說不可說微塵數世界是箇金剛正體淨躶躶絕承當盡不可說不可說微塵數世界是個寶覺真心赤洒洒無空闕如天普蓋似地普擎如日普照如風普吹無一時不徧無一處不無一理不圓無一事不具塵塵剎剎八面玲瓏物物頭頭十方通暢拈一莖草作丈六金身將丈六金身作一莖草腹中現百億𨶒浮提室內湧三萬二十獅子座七縱八橫千變萬化左之右之無可不可三世諸佛以此正體以此真心坐寶蓮花成等正覺津濟四生梯航九有六代祖師以此正體以此真心開甘露門廣度羣啟廸盲聾炳耀痴昧奕世人王帝主以此正體以此真心為生民立極為世開太平基拯黎元於塗炭措天下於盤石大元世界主當今皇帝以此正體以此真心克紹丕圖纘登大寶百億須彌盧百億香水海日月所風雨所至悉禀威靈咸歸化育乃至此日特頒聖旨敦遣使臣金山古澤心寺照依梁武皇帝科儀修設天地陽水陸大會七晝夜爇種種香然種種燈營種種上妙飲食設種種上妙服御金銀珊瑚真珠瑪瑙種種上妙珍寶而為供養命僧一千五百員披轉三藏五乗十二分教秘典真詮權也實也頓也漸也半也滿也徧也圓也交光相羅如寶絲網上以翊衞皇圖下以資培民本臣山僧行端與教禪律三宗𦒿年碩德以此正以此真心欽奉綸言高陞寶座闡揚諸佛無上奥旨發揮諸佛無上秘傳若幽若顯若聖若凡若飛若潜動若植普伏良囚均霑妙利四方消災沴之虞萬姓樂耕桑之業同躋仁壽共享昇平當此之時理周事徧滿功圓直下無私一句畢竟如何擎展。」擊拂子云:「化行日山川外人在天雨露中。」復說偈云

執尺量虛空 終難究其數
持蠡測海水 豈解知其源
吾君本心體 廣大亦如是
欲求其邊際 畢竟不可得
吾君之壽量 與此心體同
欲求其窮極 是亦不可得
吾君之福源 與此壽量同
欲求其窮盡 是亦不可得
太后皇太子 嬪妃諸眷
心體及福源 等無有差別
一塵一佛剎 一剎一釋
各現廣長舌 共說如上事
百千萬億中 亦不能及一
人羣生類 地獄鬼畜等
十方諸有情 三界眾含識
當知此心體 本來相如是
竣事入覲奏𡭊稱旨加賜佛日普之號陛辤南歸養高于良渚西庵至治壬戌徑山虛席宣政行院請師補其處闔詞奏請璽書護持師至是凡二被金襴袈裟之賜二十年間足不越閫而慕其道者鱗萃蟻聚至無所容

上堂曰:「掩室摩竭陀國掘地覓天杜口毘耶離城接竹點月如金翅擘海直取龍吞似香象渡河截流而過苕菷柄三十且待別時方外疏言言見諦句句朝宗西天昔日淨名老東上今朝龐蘊。」陞座拈香畢僧出問云:「堂前皷響大眾雲臻學人上來請師說法。」師云:「破糞箕生掃箒。」僧云:「臨濟和尚示眾:『夫說法者一句中須具三玄一玄中須具三要。』還端的也無?」師云:「有甚不端的?」僧云:「如何是一句中須具三?」師云:「人天本竪。」僧云:「如何是一玄中須具三要?」師云畜生本橫。」僧云:「如何是第一玄?」師云:「東村王老屋頭穿。」僧云:「如何是第二玄?」師云:「大海波心駕鐵船。」僧云:「如何是第三玄?」師云:「阿誰家裏竈無烟?」僧云:「如何是第一要?」師云:「眼裏瞳人吹水呌。」僧云:「如何是第二要?」師云:「寒山拍手拾得。」僧云:「如何是第三要?」師云:「皎月當空無不。」僧云:「三要三玄蒙指示西來的意事如何?」師云:「答汝亦不難。」僧云:「大善知識豈悋方便?」師云:「老僧入院事繁。」僧禮拜歸眾師乃云:「千峰頂上出身一路十字街頭不十字街頭覿面一機千峰頂上不會千峰頂上若會即是十字街頭十字街頭若知即是千峰頂上盡無量阿僧祗劫天人阿修羅若聖若凡全體是個國一道塲盡浮幢王剎山河大地若草若木全體是個妙喜世界釋迦彌勒拱手歸降文殊普賢全身奉重天魔窺覻無外道瞻仰有分如壯士展臂不假他力獅子游行求伴侶逈絕異緣高超諸有以之壽聖君則天地同久日月竝明以之福賢佐則安若泰山固如盤石以之康濟兆民則風以時雨以時以之[A7]鍊衲僧則虛而靈而妙正法眼藏自此流通邪見稠林由兹寢息正恁麽畢竟功歸何處?」擊拂子云:「蒲團靜坐無餘事永日寥寥賀太平。」

復舉法燈和尚:「本欲深藏巖竇隱遁過時奈緣法眼老人有未了公案出來為他了却。」時有僧出:「如何是未了底公案?」法燈打云:「祖禰不了殃及兒孫。」僧云:「過在什麽處?」:「過在我殃及你。」師云:「能殺能活能縱能奪法燈不失本分鉗鎚惜乎傷鋒犯手致使貽笑𠊓觀山僧本志亦欲深藏巖竇隱遁過時奈緣藏叟老人有未了公案出來為他了却就中忽有個渾鋼打生鐵鑄成底擔當得去領略得行一棒也不打他句也不罵他向明窗下如法安徘何故總似今日老胡有望。」

僧問:「如何是正法眼藏?」師云:「十字街頭石敢當。」:「莫只這便是麽?」師云:「月似彎弓少雨多風。」

上堂舉僧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又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師云:「若以無為究竟後來因甚麽道若以有為諦當前面因甚麽道無者裏捉敗趙州你天上天下。」圓寂詳塔銘

第四十九代 廣慈曇芳忠禪

南康十月二十八日示寂

第五十代 佛慈法喜南楚悅禪

隆興十月二日示寂

第五十一代 古𪔂祖銘禪師

姓應氏世居四明奉化金峨橫山錫得度竺西坦公天童辟為內書記後徧叅諸尊宿元叟靈隱往從焉黃龍慈明因緣詰之曰:「趙州:『臺山婆子被我勘破。』慈明笑曰:『是罵耶你且道二老漢用處是同是別?』」師曰:「一𡭊無孔鐵鎚。」叟曰:「龍直下悟去又且如何?」師曰:「也是病眼見空花。」叟曰:「不是。」師擬進語叟便喝師當下廓然即命居記室是聲譽頓發而師愈謙抑自持

及年五十四始出主寶陀中天竺徑山帝聞師法席之盛錫號慧性宏覺普濟大師」。僧問:「祖意教意是同是別?」師云:「破糞箕生苕箒。」僧禮拜云:「謝師指示。」師云:「昨夜三更失却牛明起來失却火。」:「如何是佛?」師云:「秤鎚蘸醋。」僧云:「如何是佛向上事?」師云:「仰面不見天。」僧云:「記得僧問雲門:『何是佛?』:『乾屎撅。』又作麽生?」師云:「雲門不是好心。」:「乾屎撅與秤鎚蘸醋相去多少?」師云:「鑊湯無冷處。」擬進語師便喝

上堂:「將十方世界安向諸人眼𥈤上毫不動將四大海水傾向諸人脚跟底涓滴不流會醫還少病知分不多愁。」上堂大愚芝和尚示眾云:「大家相聚喫莖虀若喚作一莖虀入地獄如箭射。」師云:「宗師為人如蠱毒之家置毒于飲食之中與人未嘗不欲斷其命根雖然是冤𡭊者能有幾人?」

[A8]作亂[1]師治妙明放生池以將歸老焉元日祝𨤲行省現白光三丞相康里公奉師所讃觀音像于紫薇閣是夕瑞光煜然苗䝤焚掠徑山丞相[2]延至郡城雲居時詣師叩宗門玄旨一日看經次:「長老何不看經?」師云:「尋行數墨為看經耶?」丞相無語師翻經云:「老僧看經去也。」丞相以手掩經云:「請為說破。」師云:「伊尹周公是阿誰做?」中天竺用真良公:「師嘗闡化是山請歸了幻菴。」尋示疾致書囑丞相外護書偈曰

生死純真 太虛純滿
七十九年 搖籃䋲斷

擲筆而逝是為正月二十二日[1]

第五十二代 佛慧慈照正源禪師

竺遠母夢梵僧入室而生南康歐陽氏文忠公是其遠祖年二十七受具戒始見虛谷禪師龍潭[A9]語問之師曰:「焦石可破層冰。」谷曰:「破後如何?」師曰:「探索乃知。」谷詰曰:「所知者何事?」擬議谷舉杖擊之悚然默喻由是智開識融外內無礙主觀音興聖道塲靈隱靈隱阨于回祿悉為灰燼師所居獨存似有神相之者徑山見亂兵遺骼暴露乃焚而㙠之帝聞其賢錫以佛慧慈照普應禪師之號凡五主巨剎皆方鎮大臣[A10]使邀致嘗勸人念佛曰:「張弓三平駕箭遠公徑㨗勸修行一句彌陀無別念。」至元十二年六月十六日預告[A11]日期書偈而化遺命塔全身于徑山弟子剪爪髮分瘞于道塲舍利叢叢然生共靈異顯著如此

第五十三代 愚庵智及禪師

以中別號西麓吳縣顧氏母周氏海雲院為童子釋書儒典竝進國王獻公都中見之特加賞異聽賢首家講法界觀未終章遂莞爾笑曰:「一真法界圓同太虛但涉言辤即成剩法。」乃去謁廣智龍翔微露文采廣智大驚嶼上人呵曰:「子才俊爽若此不思負大法甘作詩騷奴僕乎?《盡燈偈所謂黃葉飄飄何謂也?」師舌禁不能答即歸海雲胸中如礙巨石踰月忽見秋葉飛墜于庭豁然有雖喜不自勝不取證明眼恐涉偏執乃走見徑山勘辨之師應答不滯山遂命執侍久之遷主藏室

至正壬午行院舉師出世昌國隆教普慈未幾行省左丞[A12]延主淨慈復陞徑山僧問:「語是𧩂默是誑默向上更有事在如何是向上事?」師云:「胡孫上樹尾連。」僧問:「如何是賔中賔?」師云:「君向瀟湘我向。」:「如何是賔中主?」師云:「常在途中不離家舍。」:「如何是主中賔?」師云:「常在家舍不離途中。」:「如何是主中主?」師云:「橫按鏌耶全正令太平寰宇斬癡頑。」一日達失帖穆爾丞相到方丈:「淨名丈室容三萬二千獅子座[A13]丈室容多少?」師云:「一塵不立。」相云:「得與麽覿體相違。」師揭起簾:「請丞相鑑。」相呵呵大笑云:「作家宗師不勞再勘。」師便拱茶

上堂東山演祖示眾云:「祖師說不著諸佛看不四面老婆心為君通一線。」師云:「若教頻下淚滄海也須乾。」上堂:「諸方今日開爐未免與諸人說些火爐頭話。」乃以拂子作吹火勢云:「喚作火燒殺你不喚作火凍殺。」上堂:「一二三四五六七地水火風空覺識拈來數目甚分明明眼衲僧數不出[A14]數得出[1]也大奇烏龜鑚敗壁雞向五更啼。」

洪武癸丑 詔有道碩師十餘人集天界師居其首以病不及召𡭊賜還穹窿山海雲戊午八月忽示疾至九月四日索筆書偈而逝其徒以遺骨藏分爪髮歸徑山無等才禪師塔左瘞焉壽六十臈五十一

第五十四代 悅堂顏禪

明州受度於寶林寺徧叅諸宿悟心源東嶼之正嫡焉初住崑山東禪吳門虎林南屏遂陟雙徑樹大法幢名聞京國遣使者再降璽書護教賜金襴法衣藩王大臣無不函香問緇素雲臻如流奔壑師逗機開發多所霑被其接引後進和氣襲人其警策生死若震雷發蟄黃文獻公師為方外友得敷宣般若之力師住持四大剎四會語錄》,金華宋公濂為之序八月二十三日示寂

第五十五代 宗泐禪

台之臨海季潭別號全室八歲從天竺笑隱訢公學佛十四薙度二十受具洪武四年徑山太祖高皇帝江南有道浮屠師應召稱 旨住天上丕建廣薦法會蔣山太平興國寺宿齋室葷肉不御者一月服皮弁服搢玉珪上殿面大雄氏拜獻禮者三 詔集幽爽引入殿致三佛之禮 命師陞座說法上臨幸賜膳無虛日每和其詩稱為泐翁

十年冬 詔師箋釋心經》、《金剛》、《楞伽三經製讃佛樂章丁巳奉使西域十五年還朝授右街善世復命育髮以儒職師姑奉命至髮長上召而官之師再辤求免願終釋門 上乃嘉歎從之賜師免官說〉。

學士宋公嘗讃師像曰:「笑隱之子晦機之孫具大福德足以荷擔佛法證大智慧足以攝伏魔軍悟四喝三玄於彈指合千經萬論於一門向上關如塗毒皷撾之必死殺活類金剛劒觸之則奔屢鎮名山教孚遐邇 詔[1]名溢朝紳夙受記於靈山之會今簡知于萬乗之尊雲漢昭回天章錫和於全帙寵恩優渥玉音召𡭊于屹中流之底柱轉大地之法輪信為十方禪林之所領袖而與古德同道同倫者耶。」

二十四年以老賜歸江于江浦石佛寺九月初十日晨起喚侍者曰:「這箇聻。」侍者𣴭然師曰:「。」遂寂全室行於世

第五十六代 象源淑禪

台州一日趋入門曰:「殺來了殺來了麽生避?」遂坐脫是為六月初四日

第五十七代 復原福報禪

台之寧海俗姓方母張氏禀父母命梁渚崇福出家石湖美公淨慈師往叅噐之為祝髮徑山[A15]門庭嚴峻師以己事未明往咨決之:「近離甚處?」師云:「淨慈。」叟云:「來作甚麽?」師云:「慕和尚道風特來禮拜。」叟云:「趙州南泉作麽生?」師云頭頂天脚踏地。」叟云:「見後如何?」師云:「飢來喫飯困來眠。」叟云:「何處學得這虛頭來?」師云:「今日親見和尚。」叟頷之次日命居侍司明年升掌藏教久之出世慈溪蘆山東山四明智門

皇朝洪武初驛召道行沙門師與徑山以中上竺日章偁天界寺屢入 內庭應𡭊稱 旨留三年 賜還智門菴于寺東扁曰海印為終焉之計徑山虛席起師補處上堂:「舉一不得舉二放過一著落在第二古人恁麽說話正是抱贓呌屈[1]即不然舉二不得舉一放過一著落在第七到這裏須知有向上一路始得。」「如何是向上一路?」良久云:「莫種寒巖異草青坐却白雲摠不妙。」

上堂:「一葉落天下秋塵起大地收誰謂北欝單越不是南贍部州剛自騎牛更覓牛。」

上堂:「語是𧩂默是誑還有二俱不涉者麽?」拍禪牀云:「洎合停囚長智。」

上堂:「一默一語一作一止何似水銀落地僧問趙州:『乞師指示。』:『喫粥也未?』僧云:『粥了也。』州云:『洗鉢盂去。』」

上堂:「終日著衣未嘗掛著一縷終日喫飯未嘗咬著一粒米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如石含玉不知玉之無瑕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拈拄杖:「有時乗好月特地過滄州。」

前住山象原始佛殿未就而終師力完之其費則出姑蘓葛德潤氏兩住徑山甫八年忽一日得疾甚革侍者請偈師叱曰吾世壽尚有三年。」已而果然及化之日忽拍手曰:「阿呵大眾是甚麽看取?」竟寂世壽八十四僧夏六十四人奉全身窆寂照之右岡六月初四日忌辰

第五十八代 大宗興禪

台州一日忽嘆曰:「夫三十婦六齡畢竟偶不成。」遂坐去是為三月十一日

第五十九代 止庵祥禪

杭州守仁嘗題其畫潯陽雪意

殘雪潯陽九疊屏 芙蓉華蓋望中青
誰將司馬琵琶淚 灑作寒江雪滿汀

則精于畫可知惜今不能復見忽倚坐曰一隊噇糟漢我爭如你何不道?」竟寂是為十月十三日

第六十代 呆庵莊禪

台州人也住持徑山學者雲合說法酬問迅若疾雷呆庵語錄行於世誦師言則見轟轟然宗門偉人也忽於十月二十三日:「二八嬌娘上高山老僧扶不得。」言竟遂寂

第六十一代 岱宗泰禪

紹興人王氏子依祥禪學篤行恭謹諸剎僉舉育王徑山一日盥罷即坐寂

第六十二代 伯蘊琇禪

蘓州通內外學潯津集別載師新膺徑山之命少師姚公贈詩以勸駕焉臨化倚杖而逝

第六十三代 敬菴莊禪

台州自幼智慧不凡厭葷穢輕世薄塵好浮屠法出家于廣慈庵久之遍叅方外了徹宗源徑山化道隆盛永樂十二年冬奉詔修纂大典天界三載姚公廣孝等交章舉住持辤還徑山開堂四會語錄行于世其嘉言善行不盡呆庵嘗云:「敬庵禪師嘗主中二剎既來龍河全室翁以二座處之退休一室以風節自持良可尚也。」師嘗曰:「凌霄龍脉接水領為蜂腰吾塔宐下不宐上。」一日含笑坐化門人奉遺言塔于水領小池之上

第六十四代 雷菴澤禪

蘓州八月初五日示寂

第六十五代 月江禪師

宗淨別號月清金華倪姓景華母包氏夢神僧入臥室覺而有娠既誕有異質自幼聰慧授以佛經即能成誦十七歲從同邑正覺院文譯為祝髮師受具戒楞嚴經》,如人以手指月是人因指當應見」,豁然開悟雙林正庵誾禪師往謁一見奇之黃檗臨濟你作麽生?」師云:「按牛頭喫草。」誾即留領維那職後出世住徑山開堂說法宗風遠播壽六十七正統壬戌三月十三日示微疾午時集眾索筆書偈云

祖師門下客 開口論無生
老我百不會 日午打三更

跏趺而逝七日後茶毘舌根不壞[A16]骨貯瓶建塔于圓照庵

第六十六代 雪崖[A17][1]禪師

金陵晝沐而逝

第六十七代 西疇頃禪

會𥡴嘗作詩曰:「願汲龍淵一勺水為雲為雨沃枯田。」其擔荷大事可槩見矣嘉靖間大尹尹公入寺祝延因檢徑山舊集歲深板壞屬師補缺略捐資重刻焉一日整衣趺坐而去

第六十八代 宇中宸禪

金華徑行頃坐去

第六十九代 傑峰英禪師

金華人初為徑山首座楚石琦禪師作偈送師凌霄峰頭第一座摩訶衍法曾明破百非四句俱已離白雪陽春有誰和?」等句後為住持宗綱嚴一日持金剛經泊然而逝

第七十代 一清天禪

江右廬陵人也別號潔祖為歐陽族自幼頴悟異羣不茹葷酒深厭塵俗遂出家于正宗忠授業焉宣德改元丙午得度于右街雲海法師潜侍香于大天界達會中即左街講經制授弘慈普應禪師是也隨典藏事未幾陞首座開古蹟黑塔阜城門之西朝天宮之右𠊓箇磚片瓦皆自手焉正統癸亥聞于上勑額曰弘慶禪寺」,黑塔師拔萃超羣卓然如野寉之在雞羣初主水月[1]次遷南通法至開山弘慶自此道風浩蕩朝野知名正統丙寅右街善世大功德兩庵宗師等薦師于春官若大宗伯胡公及諸鉅卿名公莫不推賞遂有雙徑之行覺山馮寧印施華嚴大經并函繡幡幢入殿供養一時金臺諸𣐙越沈福誠杜弘真欣然發心鬻鐵鑄佛三軀鐘磬云板香罏瓶若干𡭊越明年丁卯入院浙江都指揮使司張公輩敬師道行咸嘉獎助住持所履之事大有逕庭詳翰林張公序中

第七十一代 無極灝禪

嘉禾心經坐化

第七十二代 宗勝㣧禪師

常時禮佛一日臥去

第七十三代 正覺成禪師

持戒精專無病而寂

第七十四代 用璚琚禪師

禪定不懈端坐而化

第七十五代 竺芳蕋禪

秀州元叟端之的孫常說法勉人忽爾坐逝

第七十六代 庭禮訓禪師

十年不出戶飄然坐去

第七十七代 天才英禪師

每勸人念佛念佛而終

第七十八代 悅山愷禪師

常笑無嗔亦笑而寂

第七十九代 石窗珉禪師

躭文證果趺坐而化

第八十代 月林鏡禪

杭州師少頴異穉齡出家弱冠剃𣑱修淨業間叩僧碩俾叅本來人久乃省作偈曰

本來人本來人 無腦無頭作麽尋
驀然揪著箇鼻孔 試勘元來是白丁

碩見睨視曰:「可是。」師與一摑由是名振一時[A18][1]歸寂年八十六凌霄東崕

徑山志卷之三終

補遺

列祖

第四代 慧滿扶禪師

上堂舉云:「西方聖人為一大事故出現于後以正法眼付囑迦葉傳至二十七世達磨入于中國設大法藥開甘露門直接上根不立文字吾於汝等當勤而勿失耳。」

第五代 法警庠禪師

開堂時集眾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前日被大師一喝直得三日耳聾不覺吐舌。」廼舉拂頌曰:「因無事侍師前師指䋲床角上懸舉放却歸本位立明一喝至今傳悟了游方却再還全機大用久當權無喝下忘知解良馬何曾離得鞭。」下座

第六代 寶鑑修禪師

嘗謂眾曰:「夫鼻祖西來不立文字直指而時門人所謂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已向第二機矣汝得吾皮之記道不在言也審矣子以為何如?」眾曰:「非也道雖不在於言而終日言于道。」師曰:「庸何傷否則一語猶以為贅也。」

十方住持

第一代 祖印悟禪

本州姓許氏世宗儒業師既冠好與名流游遂有厭塵志于是出家年二十二師于湛盡得道及內翰蘓公軾杭州與師論及韓退之非佛:「退之於聖人之道知好其名而未樂其實其論至於理而不往往自叛其說。」師曰:「人有樂孟子之拒楊墨而以斥佛老為己功莊子所謂夏蟲不可語冰斯人之謂乎?」蘓公深契之舉師為兹山第一代住持

第六代 澄慧淵禪師

嘗會蘓公子瞻于轉物庵[1]時公請師為轉物庵銘曰

若能轉物 即同如來
咄哉[A19]瞿曇 誑謼癡呆
物無自性 [A20][2]我亦非有
轉者為誰 徒勞心手
知無自性 復是何物
蹔起情塵 [A21]空揣骨
此菴無作 住者何人
頂門眼 試看疎親

公亦登山為師三以詩贈

第十代 玄應仁禪

台州上堂百丈上堂:「有一老人常隨眾聽法眾退唯老人不退:『汝何人也?』:『吾非人過去迦葉佛曾為比丘因學人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某甲答曰不落因果遂五百生墮野狐身今請和尚代一轉語貴脫野狐身。』丈曰:『汝問廼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丈曰:『不昧因果。』老人於言下大悟作禮曰某甲已脫野狐身住在山後敢乞依亾僧事例。』師令維那白椎告眾食後送人僧眾驚異食後師領眾往山後巖下以杖挑出死野狐廼依法火葬。」

師頌曰:「明明道不老人何曾錯的的言不昧玄應何曾會不會將不錯渾然宣妙覺不落與不昧卓爾標正位前機因果有來脫體升沉無忌諱非自非是誰是言下迷宗生擬議再問重教舉一回潜觀徹底起風雷逆風喝轉雷聲絕飲氣歸家藏醜拙他日如何舉似人雄峰撐破秋天月。」

第十六代 月堂道昌佛行禪

湖州寶溪吳氏僧問:「大用現前存軌則時如何?」師曰:「張家兄弟太無良。」:「恁麽則一切處皆是去也。」師曰:「莫唐突人好!」:「心生則法生心滅則法滅秪如心法雙忘時生滅在恁麽處?」師曰:「左手得來右手用。」:「如何是從上宗門中事?」師曰:「一畒地。」:「便甚麽會時如何?」師曰:「埋沒不少。」:「如何是諸佛本源?」師曰屋頭問路。」:「向上還有事也無?」師曰:「月下拋甎。」

上堂:「我相似共你無緣打翻藥銚傾出爐烟還丹一粒分明流落人間是幾年!」上堂:「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氷無影之心若能如是正好買草鞋行脚所以道動則影現覺則冰生不動不覺正在死水裏福老人出頭不得即且置育王今日又作麽生向道莫行山下路果聞猿呌斷膓聲。」歲旦上堂舉拂子曰:「歲朝把筆萬事皆吉忽有箇漢出來道:『和尚這是三家村裏保正書門底為甚麽將來華王座上當作宗乗?』秪向他:『牛進千頭馬入百匹。』」

第二十代 佛慧可安衷禪

[A22]上堂舉僧問洞山:「寒暑到來如何廻避?」:「何不向無寒暑處去?」僧問:「如何是無寒暑處?」山云:「寒時寒殺闍𥠖𤍠時𤍠殺闍𥠖!」僧又問一老宿:「時節恁麽𤍠向甚處廻避?」宿云:「向鑊湯爐炭裏廻避。」僧云:「鑊湯爐炭裏如何廻避?」宿云:「眾苦不能到。」師云:「老宿一人在寒暑裏垂手一人在寒暑外垂手寒暑裏垂手者不見有寒暑之相寒暑外垂手者通身是寒暑徑山恁麽道諸人還辯明得麽若辯明得天台若辯明不得今日𤍠如昨日。」

僧問:「教中道塵塵說剎說無間歇未審以何為舌?」師拍禪床右角一下進云世尊不說說迦葉不聞聞也。」拍禪床左角一下進云:「知今日令不虛行。」師云:「識甚好惡。」次舉興化賔維那:「汝不久為唱導之師。」:「不入遮保社。」:「汝會了不入不會不入?」賔云:「總不恁麽。」化便打云:「克賔維那戰不勝罰錢五貫設饡飯一堂。」來日興化自白槌云:「賔維那法戰不勝罰錢五貫設饡飯一堂仍湏出院。」居舜和尚:「大冶精金應無變色其奈興化令行太嚴不是克賔維那也大難承當總似而今泛泛之徒翻轉面皮多少時也。」師云:「雲居恁麽道未免抝曲作直徑山即不然要作臨濟炟赫兒孫直須翻轉面皮始得。」[1]

宋孝詔師至內廷帝曰:「朕觀韓愈原道文繁而理迂耳朕實非之晉成帝晦德以信道士王浮偽𢰅老子化胡》。北魏[A23]聽道士姜斌關經說道老子西入化胡為侍者。』信乎?」師曰:「佛生于周昭王甲寅[1]滅後三百四十五年至周定王[2]老子始生太尉蕭綜刻奏,《開天》、《二偽經當滅詔流馬邑蓋二偽經且無翻譯朝代非偽造也帝乃勑令搜聚偽本一處禁燬准前唐高宗沙門慧澄乞依前朝勑八學士議燬中宗勑燬胡經》,并畫壁變相違者科罪。」帝深然之

第二十二代 無等才禪

杭州邑之多寶寺正宗和尚實為厥師有僧問:「逼塞虛空時如何?」師便喝進云:「文殊普賢來也。」師云:「逼塞虛空何處與徑山相見?」僧亦喝師云:「文殊為甚在你脚跟下過?」僧擬議師便打乃舉永嘉:「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有老宿拈杖云:「既無一物了了見底是箇甚?」師云:「且道遮老宿恁麽道還具眼也無?」

第二十四代 寓庵清禪師

興化[1]中秋上堂云:「去年人看中秋月年人看中秋月今年人是去年人去年月是今年月有人向遮裏着得一隻眼麽若也著得徑山分半院與伊住其或未然歸堂喫茶。」師一日舉雲門:「既知來處且道甚麽劫中無祖師?」自代云:「某甲今日不著便。」師云雲門也是作賊的心虛徑山即不然既知來處且道甚麽劫中無祖師不圖打草且要蛇驚。」

季秋菊旦上堂:「朝初九天色半晴半雨衲僧鼻孔眼睛切忌和泥合土。」廼顧視大眾云:「惺惺直是惺惺靈利不妨靈利等閒問著十人五雙不知落處不見道事因叮囑起。」

第三十三代 佛行少林崧禪

建寧師嘗問:「一僧[A24]睦州:『如何是展演之言?』:『量才補職。』『如何是不展演之言?』州云:『惟尚饗。』」師云:「睦州古佛善應來機雖然如是只得八成或問徑山:『如何是展演之言?』即向他說:『問十答百有甚麽難?』『如何是不展演之言?』喝一喝云:『且莫是屎窖佛。』」:「拆破東籬補起西壁山門下全無凖的[A25]有準的誰委悉僧堂覻破香積厨鴟吻咬殺佛殿脊[1]

第三十八代 佛心荊叟珏禪

[A26]帝素慕師戒行值端平春觀察陳公德剛所陳於帝俄有詔自育王陞住兹山始開堂乃述銘以諭曰

幻身夢宅 空平物色 前際無窮 後際寧尅
出此沒彼 升沉疲極 未免三輪 何時休息
戀世間 陰緣成質 從生至老 一無所得
根本無明 因兹被惑 光陰可惜 剎那不測
今生空過 來世窒塞 從迷至迷 皆因六賊
六道往還 三界匍匐 早訪明師 親覲高德
決擇身心 去其荊棘 世自浮沉 眾緣豈逼
研窮法理 以悟為則 心境俱捐 莫記莫憶
六根怡然 行住寂默 一心不生 萬法俱息

新鞔法鼓嵗旦上堂:「新歲擊新鼓普施新法雨萬物盡從新一一就規矩普賢大士忻歡乗時打開門戶放出白象王徧地無尋處。」拈起柱杖:「惟有遮箇不屬故新等閑開口吞却法身。」擲下云:「是甚麽年桃核裏元是舊時仁。」

第四十七代 大圓佛鑑虛谷陵禪師

有僧問曰:「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如何?」師云:「親不相贈。」僧禮拜師曰:「過去諸如來斯門以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既依如是法只如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世既不可得作麽生依若向遮裏知歸出息不涉萬緣入息不居陰常轉如是經百千億萬卷只如今日檀越請徑山千七百大眾所轉者還在百千萬億卷中也無若在其即取法相若不在其中即取非法相故經云:『若取法即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正當恁麽時還有定奪得出者麽若定奪不出明日來向汝說。」

先是師貧而苦學寒暑如一早年夢入淨慈羅漢堂至東南隅忽一尊者指楣梁間詩示師云

一室寥寥絕頂開 數峰如畵碧於苔
等閑翻罷貝多葉 百衲袈娑自剪裁

初不諭其意及自仰山而陞雙徑良騐仰山有貝多葉經徑山楊岐衣也師之出處應真者為之前定非果位中人能致是歟

第四十九代 廣慈曇芳忠禪

南康禪師之神足也開堂示眾:「雲水之人不暫休問君著甚苦來由異鄉彼此皆為無事相干且縮頭行與住坐與臥兩片唇皮只管播是是非非誰箇無也須檢點自家過出家兒着便宜娑不是等閑披田不耕親不養不修道業更何為𨶒老子不懡㦬據你所作因還你所受果涅槃堂裏呌阿要行不得行要坐不得坐正與麽時是你是我?」

第五十代 佛慈法喜南楚悅禪

隆興上堂云:「聞聲悟道見色明心。」驀拈拄杖云:「遮箇是色。」卓一下:「遮箇是聲諸人總見總聞且那箇是明底心那箇是悟底道?」喝一喝貪他一粒米失却半年糧。」

第五十六代 象源淑禪

台州開堂示眾曰:「善知識何名坐禪法門中無障無礙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內不動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本性自淨自定即為見性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菩薩戒經:『我本性元自清淨。』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第五十八代 大宗興禪

台州師舉金峰示眾云:「老僧二十前有有老婆心二十年後無老婆心。」時有僧問:「如何是二十年前[A27]老婆心?」峰云:「問凡答凡問聖答聖。」僧云:「如何是二十年後無老婆心?」:「問凡不答凡問聖不答聖。」:「余當時若見只將五祖師底𡭊他。」遂舉手作鵓鴿嘴:「谷谷呱。」

第五十九代 止庵祥禪

杭州師作隱龜鑑曰

在塵出塵 如何處
見善努力 聞惡莫親
縱居暗室 如𡭊大賔
樂情養性 逢危守貧
如愚不愚 修仁得仁
謙讓為本 孤高作隣
出為貴 少語最珍
學無廢日 時習知新
榮辱慎動 是非勿詢 常切責己
切勿尤人
抱璞刖足 興文厄陳
古聖尚爾 吾徒奚伸
安聞世俗 自任天真
奇哉快哉 怛蕩怡神

第六十代 呆菴莊禪

台州或以儒釋內外之辨問曰:「昔宋儒晦翁:『釋所謂心上做工夫本不是。』程子:『釋氏之學於敬以直內則有之矣義以方外則未有之也故滯固者入于枯槁疏通者歸於恣肆此佛教所以隘也吾儒則不然率性而已斯理也聖人於備言之。』二翁之說何如?」師曰:「不然教有內外不同故造理有淺深之異之於內心性是也求之於外學解是也故心通則萬法俱融著相則目前自昧嗚呼外求之失斯為甚矣今儒學之弊浮華者固以辭章為事純實者亦不過以文義為宗其實心學則皆罔然也宋之真儒深知其病又知吾心工夫為有本是當教本抑末以斥其言語文字之之非可也而復以心上工夫不是何自為矛盾歟本既不是何謂却勝儒者乎此其不能窮心學之理于吾佛之道深自惑亂而不能取決也伊川之言亦然夫既愍吾道為有內無外矣果能以內為本得本何憂于末繼言枯槁恣肆又愍吾道之隘是未見其大者矣曰佛有覺之理為敬以直內復言要之亦不是皆反復自惑之言耳豈真知此理者哉若率性之說亦不出吾心上工夫必取證於》,《乃心上之妙理先儒不明本心之體遂不明良知良能之所自出謂有氣而後有知乃推性命之源於氣推性為氣中之理以性循理為道故隨事隨物以明理不知天地人物形氣皆生於覺性之中而吾之本心妙明徧照已在思慮未發之時若有得於此即時中之義也失此不能少存于內徒追求于事物之末謂之義以方外豈有是哉取證于,《[A28]神至聖皆指不可測不可知之地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又以無思無為為感通之本所證固非外矣夫了悟之地非學解所能到悟則謂之內解則謂之外則內教外教所以不同也儒者專用力于外凡知解所不及者不復窮究故不知允執厥中之道天理流行之皆在思慮不起物欲淨盡之時踐履雖專終不入聖人之域矣蓋因疑佛氏之迹為無父無君遂不究盡其使孔聖之道不明乃成毁佛之過也惜哉!」

第六十一代 岱宗泰禪

紹興王氏子依祥禪學篤行諸剎僉育王及兹山所著戒銘示眾略曰

卿以出家 永為死生
剃髮毁容 法服加形
辤親之日 上下涕零
剖愛崇道 意凌太清
當遵此志 經道修明
如何無心 故存色聲
悠悠竟日 經業不成
德行日損 穢積遂盈
師友慙耻 凡俗所輕
如是出家 徒自辱名
今故誨勵 宐當專精

第六十二代 伯蘊琇禪

姑蘓師引羅睺羅受佛誡云:「十方世界諸眾生念念已證善逝果彼既丈夫我亦爾何得自輕而退屈六凡四聖同此一性彼既如是我何不然直湏內外資熏一生取辦更若悠悠過日是誰之咎古德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A29]?』」

第六十四代 雷庵澤禪

蘓州或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金雞抱子歸霄漢玉兎懷胎向紫微。」僧曰:「忽遇客來將何秪?」:「金果早朝猿摘去玉花晚後鳳㘅來。」

第六十六代 雪崖珂禪

金華師云:「世尊於臘月八日[1]明星出時忽云:『一切眾生俱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𡚶想執著不能證得。』」師說頌曰

瞿曇失却眼睛時 雪裏梅花只一枝
而今到處生荊棘 却笑春風惱亂吹

第六十八代 宇中宸禪

金華師示人心要云:「近世多以問答為禪家家風不明古人事一向逐末不反可怪可怪昔人因迷而問故問處求證人得一言半句將為事究明令徹去不似如今人胡亂問趂口答取笑達者也。」

第六十九代 傑峰英禪

金華倪氏子上堂示眾云:「衲僧行李豈尋出匣吹毛不隱藏奪食驅耕全正令東西無復鬼分又清平世界罷干戈無奈兒曹籍甚何急水灘頭拋直釣錦鱗不遇枉多羅。」

第七十一代 無極灝禪

嘉禾舉頭云

但自無心于萬物 何妨萬物常圍繞
銕牛不怕師子吼 恰似木人看花鳥
本人本體自無情 花鳥逢人亦不驚
心境如如只遮是 何慮菩提道不成

第七十二代 宗勝㣧禪師

或問:「可方東土周孔之聖孰為優劣也?」師曰:「不知雖然余少時嘗觀外典商太宰問于孔子:『夫人聖人歟?』𡭊曰:『丘博識强記非聖人也。』又問:『三王聖人歟?』𡭊曰:『三王善用智勇聖非丘所知。』又問:『五帝人歟?』𡭊曰:『五帝善用仁義聖非丘所知。』又問:『三皇聖人?』𡭊曰:『三皇善用時政聖非丘所知。』駭而問曰:『然則孰為聖人乎?』孔子動容有間曰:『聞西方有聖人焉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人無能名。』據斯以言孔子深知為大聖也時緣未昇故默識有機故舉然未得昌言其致矣。」

第七十三代 正覺成禪師

初入堂

全提大用烏投網 絕照忘機龜負圖
入此門來都不是 如何陞降老臊胡

第七十四代 用璚琚禪師

嘗問諸學人曰:「若言舍穢取淨厭此欣彼則是取舍之情眾生𡚶想若言無淨土則違佛語修淨土者當如何修?」眾無語復云:「生則决定生去則實不去。」又云:「譬如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絕遺踪之意水無流影之心。」

第七十五代 竺芳蕋禪

[A30]元叟端之嫡孫也師作讃佛傳法:「𥡴首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三祗修鍊萬行功纖瑕去而法性凝清片善具而報化微妙爾後上生兠率下化王宮三十歲居道樹成佛四十九年住世教說法三百五十度宣演八萬四千門。」

王候外護于海九州師僧內傳於人間天上利益廣大道法難思

假使頂戴經塵劫 身為牀坐遍三千
若不傳法度眾生 畢竟無能報恩者

第七十六代 庭禮訓禪師

或問鎮州蘿蔔師曰:「鎮州蘿蔔話多年著津生齒頰邊多謝趙州言語直至今猶得見南泉。」

第七十七代 天才英禪師

嘗曰:「默堂和尚平地上湧起波濤虛空敲出木楔中人毒氣回來剛道親見寶月不知瞎劫多少人眼睛啞洎合饒舌。」

第七十八代 悅山愷禪師

讃佛云

六年辛苦絆蘆牙 途路盤桓不到
自謂睹星成正覺 依然元著眼中沙

第七十九代 石窗珉禪師

聖節拈香罷雷震師曰:「震法雷擊法皷慈雲兮灑甘露即今法雷已震法鼓已擊慈雲已布露已灑事上也合理上也合事理上既合作麽生?」(補遺終)

法侶()

智藏禪師

虔化廖氏子八歲從師二十五具戒叅禮百丈海禪師同為入室皆承印記大寂遣師詣奉書于忠國師尋又遣送書上徑山屬連帥路嗣延請大寂居府應期盛化師回郡得大寂付授衲袈裟有一俗士問:「有天堂地獄否?」師曰:「。」:「有佛法僧寶否?」師曰:「。」更有多問盡答言有:「和尚甚麽道莫錯否?」:「汝曾見尊宿來耶?」:「某甲曾叅徑山和尚來。」師曰:「山向汝作麽生道?」:「他道一切總無。」師曰:「渠有妻否?」。」師曰:「徑山和尚道無即得。」俗士禮謝而去穆宗[A31]大覺禪師」。

如會禪師

始興曲江人也初謁徑山後叅大寂(馬祖)徒既眾僧堂牀榻為之䧟折時稱折牀會也相國崔公出為湖南觀察使見師問曰:「師何以得?」師曰:「見性得。」師方病眼公譏曰:「既云見性其奈眼何?」師曰:「見性非眼眼病何害?」公𥡴首謝之公見鳥雀于佛頭上放糞乃問鳥雀還有佛性有無?」師曰:「。」公曰:「為甚向佛頭上放糞?」師曰:「是伊為甚不向鷂子頭上放?」唐長慶中寂[A32]傳明大師」。

鳥窠道林禪師

本郡富陽人也姓潘氏母朱氏夢日光入口因而有娠及誕異香滿室遂名香光九歲出家十一于荊州果願寺受戒後詣長安代宗國一至闕師乃謁之遂得正法及南歸孤山永福寺後見秦望山有長松枝葉繁茂盤屈如蓋遂棲止其上故時人謂之鳥窠禪師復有鵲巢于其側自然馴狎人亦目鵲巢和尚元和中白居易侍郎出守杭州因入山謁:「口禪師住處甚危險。」師曰:「太守危險尤甚。」:「子位鎮江山何險之有?」師曰:「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又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三歲孩兒也解恁麽道?」師曰:「三歲孩兒雖道得十歲老人行不得。」白作禮而退

丹霞天然禪師

本習儒業將入長安應舉偶禪者問曰仁者何往?」:「𨕖官去。」禪者曰:「𨕖官何如𨕖佛!」:「𨕖佛當往何所?」禪者曰:「江西馬大師出世是𨕖佛之塲。」遂直造江西見祖曰:「南嶽石頭是汝師也。」遽抵石頭:「槽厰去。」師禮謝入行者房隨次執爨役三年忽一日告眾曰:「來日剗佛殿前草。」至來日大眾諸行童各備鍬钁剗草獨師以盆水浴頭石頭前胡跪見而笑便與剃髮又為說戒師乃掩耳而出再往江西後杖策觀方天台華頂三年餘杭徑山國一禪師唐元和中洛京龍門香山伏牛和尚為友後于慧林寺遇天大寒取木佛燒火向院主訶曰:「何得燒我木佛?」以杖子撥灰曰:「吾燒取舍利。」主曰:「木佛何有舍利?」師曰既無舍利更取兩尊燒。」主自後鬚墮落

敬叟居簡

潼川龍氏世業儒幼頴異見佛書必端坐觀如宿習依邑之廣福院圓澄得度別峰塗毒沉默自究一日閱萬菴有省育王佛照機契自是往來十五年後走江西訪諸祖遺跡瑩仲溫嘗掌大慧之記庵于羅湖纂所聞成書發揮祖道[A33]議論奇之以大慧竹箆付之久之出世般若報恩[1]衲爭附碩儒錢竹巖葉水心莫不推重大叅真西山江東部使者東林命之以疾辤乃于飛來峰北澗掃一室居十年人不敢以字稱因此北澗稱之關一室以名曰薤室」,作賦以自見晚居天台委羽有二姓爭竹山不已仙居王君懌囑諷之乃作種竹賦一首而訟遂已所著有北磵十九卷行世

斷橋妙倫

天台黃巖徐氏母夢月而孕十八落髮永嘉廣慈院谷源道瑞巖麻三斤話疑之徧叩諸方機終未凑自謂口訥耳聵不若把本修行日以誦經為忽閱楞伽蚊蟲螻蟻無有言說而能辦事」,頓然有:「趙州栢樹子話可煞直截然不以語人。」還謁無凖狗子因何有業識令師下語凡三十轉不契師曰可無方便乎?」凖以真淨所頌答之[1]即竦然良久忽聞板通身汗下于是始脫然矣俾分座說法出世淨慈

上堂:「荊山有玉獲得者不在荊山赤水有珠拾得者不在赤水衲僧有無位真人證得者出入不在面門。」驀拈拄杖橫按云:「會麽幽州江口石人蹲。」將終與大眾入室索筆作書辤諸山及魏國公[1]公饋藥不受又使人問:「師生天台因甚死淨慈?」師答曰:「日出東方夜落西。」書偈而化

崇嶽

松源龍泉吳氏隆興二年得度于南屏白蓮精初叅淨慈[A34]菴永譏所得大慧杲應庵華之法無益後見密菴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師侍側憤激力忽大悟:「今日方會[A35]開口不在舌頭上。」[1]自後機辯縱橫出世平江澄照慶元三年詔住靈隱自後六住名山六年上章乞老帝許之退居靈隱東庵示寂於北高峰之原焉

恕中無慍徑山泰定初靈石芝淨慈遂隨例挂搭其時眾滿五百首座忠景初者德臘竝高後生多歸之方居學地偶于廊下見鬻文籍就購莊子一集持歸藏主寮圍爐閱之至見甚不樂:「汝初入眾不去衣单下做工夫而反從事雜學耶且圍爐乃延客論道之所而汝檢閱外書可乎?」復歸徑山二十年再到淨慈[1]凡寮舍圍爐但見少年叢或吟詩或撫琴或圍棋或吮墨圖山水如是而已檢外書者亦無其人矧衣单下做工夫者乎三思之言妙喜洋嶼眾寮所揭之牓何以異

大辨希陵

西白義烏何氏年十九落髮東陽資壽東叟頴淨慈掌內記石林鞏兼外記後至徑山峰高禪師尤敬之分座說法凛凛諸老之遺風元世祖召見說法稱旨賜號佛鑒成宗加號大圜仁宗又加號慧照[A36]壬戌四月十二日手書付囑說偈而逝[A37]」,塔曰寶華」,瀑巖集語錄行世

風穴延沼禪師

餘杭劉氏南院入門不禮拜:「門須辨主。」師曰:「端的請師分。」院于左𦡀拍一拍師便喝院于右𦡀拍一拍師又喝院曰:「左一拍且置右一拍作麽生?」師曰:「。」院便拈捧師曰:「莫盲枷瞎棒奪打和尚言不道。」院擲下棒曰:「今日被黃面子鈍置一塲。」師曰和尚大似持鉢不得詐言不飢。」院曰:「闍𥠖曾到此間麽?」師曰:「是何言歟?」院曰:「老僧好好相借問。」師曰:「也不得放。」便下叅眾了却上堂頭禮謝院曰:「闍𥠖曾見甚麽人?」師曰:「襄州華嚴廓侍者同夏。」院曰:「親見作家來。」院問:「南方一棒作麽商量?」師曰:「作奇特商量。」師却問:「尚此間一棒作麽商量?」院拈拄杖曰:「棒下無生忍臨機不見師。」師于言下大澈四眾請主風穴晉天福三年善法禪寺今稱安樂寺徑山接待下院

法師行靖行紹

錢塘同居石壁寺韶國師道大振初往從之國師觀其法噐即使往學三觀于[1]之席二師既偕往講求大義旦夜不息未幾所學已乃復回石壁為眾講說前後五十年確守山林之操未嘗出游閭里吳中宿學皆服其高潔(石壁在徑山今廢)

桐江紹大

入同里鳳山寺為沙彌私自計曰:「化龍之魚肻于蹄汵求生乎?」即上雙徑大辨陵久之辭三吳建鄴匡廬大江之西還止漢沔名德必往叅告之者不異徑山時復慨然嘆曰:「吾今而後知法之無異味也。」每夜敷席于地映佛前燈讀一大藏教至三過遂通其旨元至順壬申出世烏龍景德三坐道塲至己亥八月七日鳴鐘集眾訣別[A38]目危坐或請書偈接筆擲地云:「縱書到彌勒下生寧復離此耶?」遂翛然而化闍維舍利如紺珠色齒牙貫珠不壞會語錄》。

石室祖瑛

吳江陳氏齠年出家即策杖遊方初從虛谷仰山徑山晦機道化亟來投之一見契合遂留掌記聲聞日彰出世[A39]昌國隆教萬壽雪竇天童平石砥問疾有偈曰

是身無我病根深 慚愧文殊遠訪臨
自有巖花談不二 青燈相𡭊笑吟吟

後造一龕曰水裰」,日坐其中不涉世事至正癸未三月見一衰婦人叩頭請師應身為國王師曰:「吾不願生天王家。」逾十七日趺坐而化

一關正逵

番陽方氏晦機:「甚處人?」師曰:「番陽。」:「番陽湖水多少?」師曰:「瞪目不見底。」機曰:「恁麽則浸爛衲僧鼻孔也。」師曰:「終不借和尚鼻孔出氣。」機曰:「畢竟借誰鼻孔出氣?」師曰:「恭惟和尚萬福。」機肯之命克侍者復命掌記出世金陵崇因帝師授以佛日普照之號樸隱瀞禪師台宗諸大老競以書聘欲令出門下師不元叟端禪師說法雙徑山人尊之為當代妙喜師往從之入門厲聲一喝師若聞雷霆聲黏縛盡脫遽𥡴首作禮叟曰:「汝果何所見耶?」復問答三四轉皆愜叟意顧左右:「是般若位中人也。」遂錄為子命歸侍司尋遷掌記宋濂〉。

孚上座

初在徑山法會一日於大佛殿前有僧問:「上座曾到五臺?」師曰:「曾到。」:「還見文殊?」師曰:「。」:「甚麽處見?」師曰:「徑山佛殿前見。」其僧後適閩川舉似雪峰:「何不教伊入嶺來?」師聞乃趣裝而邁初至雪峰廨院憇錫因分柑子與僧長慶:「甚麽處將來?」師曰:「嶺外將。」:「遠涉不易擔負將來。」師曰:「柑子柑子!」

九仙清

慧日雅和尚閑居徑山佛日為座元:「一千七百大眾皆是英傑安敢行立其前耶!」堅不允佛日曰:「只如舉一不得舉二放過一著落在第二意作麽生?」清曰:「惺惺底惺惺懵懂底懵懂。」:「如何做徑山首座不得?」遂與眾送歸寮

高峰妙禪師

上見無凖徑山噐之一歸何處」,得東西不辨寢食俱忘一日行廊下見眾出堂不覺混入隊中三塔閣上諷經擡頭忽覩五祖演和尚真賛:「百年三萬六千日返覆元來是遮漢。」驀打破拖死屍之疑直得魂飛膽碎絕後再甦何啻如放下百二十觔擔子乃三月二十二日[1]少林[2]忌日也

[A40]如玉禪師

匡廬徑山雙溪陸羽泉上山麓森秀遂結茅息影持鉢乞食隨緣化導自號雙溪布[A41]久之扶策登凌霄依巖搆室三年不下山一日遙睇祥峰五色瑞雲:「此中必有靈氣。」遂尋至峰陰之坡寺成叢林焉後勅賜曰大安」。一日妙嵩禪師戲以詩之曰

繼祖當吾代 生緣行可規
終身常在道 識病嬾尋
貌古筆難寫 情高世莫知
慈雲布何處 孤月自相宐

師讀罷舉筆答曰

道契平生更有誰 閒鄉於我最心知
當初未欲成相別 恐誤同叅一首詩

投筆坐去六十年塔戶自啟真容儼然

寶徹禪師

南泉三人徑山路逢一婆乃問:「徑山路向甚處去?」婆曰:「驀直去。」師曰:「前頭水深過得否?」婆曰不濕脚。」師又問:「上岸稻得與麽好下岸稻得與麽怯。」:「總被螃蟹喫却也。」師曰:「禾好香。」婆曰:「沒氣息。」師又問婆住在甚處?」婆曰:「秪在這裏。」三人至店婆煎茶一瓶盞三隻至謂曰:「和尚有神通者即喫茶。」三人相顧間:「看老朽自逞神通去也。」於是拈盞傾茶便行

資壽尼無著妙總禪師

丞相蘓公頌之孫女也年三十厭世浮休脫去緣飾咨叅諸老已入正信休夏徑山大慧陞堂[A42]初叅石頭後見馬祖因緣師聞豁然省悟

安分庵主

少與木庵同肄業安國後依懶庵未有深證辤謁徑山大慧行次江干仰瞻宮闕聞街司喝侍郎來釋然大悟作偈曰

幾年個事掛胸懷 問盡諸方眼不開
肝膽此時俱裂破 一聲江上侍郎來

淨度

本縣人[A43]游獵常射孕鹿胎墮鹿母忍痛就地䑛因摧弓折矢出家蔬食誦經三十萬言屏處山澤

惠勤

餘杭嘗從歐陽修稱其聰明才智尤長于修與蘓軾俱有詩贈之

惟政禪師

餘杭山靜修時蔣侍郎堂錢塘與師為方外友師每來謁之則跨[A44]黃牛以軍持掛角上市人爭觀之師自若也至郡庭下牛笑語終日而去一日因會客欵師清話師許之蔣喜甚明日要之則留一偈而去矣

昨日曾將今日期 出門倚杖又思惟
為僧只合歸巖谷 國士筵中甚不宐

坐客皆仰其高韻又作山中偈曰

橋上山萬重 橋下水千里
惟有白鷺鷥 見我常來此

冬不擁爐以荻花作毬納足其中客至共之清論無窮秀氣逼人秋夏好玩月盤膝大盆中浮於水上旋其盆吟笑達旦

慧靜

餘杭姓邵氏勵行精苦行止可觀顏延之嘆曰荊山之玉是焉。」文翰集十卷

僧瑜

餘杭姓周氏孝建二年滅度後十有四日房中生雙桐其徒以為娑羅實木因號曰雙桐沙門」。平南吳郡張辨為讃

僧翼

餘杭廬山慧遠修學後止徑山

慧辨琦禪師

梵琦楚石嘗閱首楞嚴》,緣見因明暗成無見恍然有省歷覽羣書不假師授文句自通然膠于名相未能釋去纏縛元叟端禪師倡道徑山師往問云:「言發非聲色前不物其意何如?」元叟就以師語詰之師方擬議欲答叱之使出自是羣疑塞胸填鉅石元英宗粉黃金為泥書大藏經有司以師善書𨕖上燕都一夕聞西城樓鼓動汗如雨下拊几笑:「徑山鼻孔今日入吾手矣。」因成一偈拾得紅爐一點雪却是黃河六月冰之句翩然南還再入雙徑元叟見師氣貌克然謂曰:「西來密意喜子得之矣。」

來復

見心豐城始從笑隱出家後叅南楚悅得其心要幼有聲價洪武三年詔十大高僧于萬機之暇應宣說法大愜皇情遂賜金襴袈裟并御十五年陞僧錄司左覺義與諸大臣結方外交𣽃游集行世

懷玉用宣

四明彭氏子幼為僧徑超叢席泐潭晚叅有云:「一葉飄空便見秋法身須透鬧啾啾。」師聞領旨潭為證據後依大慧亦謂其類己以是名卿鉅公列剎迎禮不就嘗有頌大愚答佛話曰:「鋸解秤。」老杜:「香稻啄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

薦福本禪師

紹興十年首眾僧於徑山有偈示聰上座

毒蛇猛虎堂前立 鐵壁銀山在後橫
進既無門退無路 如何道得出常

聰還鄱陽取道徽州謁太守吳元因出似之

毒蛇猛虎空相向 鐵壁銀山謾自橫
長笛一聲歸去好 更於何處覓疑

吳與以同叅契更唱迭和若非透脫情境安能爾耶

無趣如空禪師

秀水姓施氏棄家叅訪得法于野翁禪師嘗駐錫傳衣庵有語錄行于世

無幻性冲禪師

秀水人姓張氏無趣懇求㨗徑以教外別傳之旨即欲出家母不聽後母終始剃𣑱結庵徑山辤趣趣囑曰:「子緣在水邊今姑從汝志。」趣欲焚棄生平所作偈頌師乞稿以集之既就往見趣問曰子向在甚麽處?」師曰:「徑山。」「做得甚麽事?」:「某甲買得一叚田收得原本契書請和書僉押。」即將集本呈上看曰:「這箇是我底汝底聻?」師曰:「和尚莫搶奪行市。」趣擲師即趋出已而呈四偈趣曰:「是汝作底麽?」師曰:「辜負和尚不少。」趣點首遂傳衣法趣入滅後師復住徑山因思水邊之囑下山禁足圓明三年復應車溪之請居二十年萬曆庚戌徑山請師主禪期不赴次年復請不得已赴之未幾脾疾作歸車溪囑後事端坐而逝維奉靈骨塔于徑山

達觀真可禪師

吳江塔于文殊臺詳塔銘

雲栖蓮池宏禪師

錢塘每歲以衣鉢之餘散給常住及諸靜室嘗曰:「相傳大慧杲老大悟一十八徧小悟不計其數愚按學道人時有覺觸謂之有省乍而省未大徹也則名小悟容或多遍至于大悟則世尊夜見明星而廓然大悟是一悟盡悟不俟二三矣即如諸祖有直至如今更不疑者有從此安邦定國天下太平者黃檗佛法無多子雖未至佛亦皆大悟也而必重重纍纍如是則向之不疑者當更起疑矣向之太平者當更變亂矣向之無多子者當更欠少矣云何得稱大若夫無明雖斷猶欲斷最後窮微至細之無明公案雖透猶欲透最後極則誵訛之公案則幾畨大悟者容有之但不應多之至于一十八遍也又云妙喜:『若是乾屎橛如是說得落時如鋸解稱槌麻三斤狗子佛性皆可如是說得既不可如是說須是悟始得你若實得悟師家故言不是亦招因果不小。』學者當切記妙喜此語息却口頭三昧而求實悟。」

古道禪師

笑巖弟子為刻笑巖集行于世創靜室于殊臺力叅大事徑山靜室之盛自師始

梅谷禪師

又號含輝華亭初住寂照能詩後返嘉禾三過堂東坡》。本覺寺遂坐化

密藏道開禪師

達觀弟子馮開之太史及諸縉紳輩寂照主刻方冊大藏詳緣起

幻予法本禪師

達觀弟子密藏主刻大藏詳請啟

幻居真界禪師

嘉禾文殊臺楞嚴纂註》。

化儀如顯禪師

嘉禾大千宗主法子少林書記八年後住徑山惟一室入寂塔于此

儀丰方彖禪師

蘷州年十八叅金佛山雲庵和尚如何是鬼神覻不破之機?」三年有省出峽依京師融和尚住有年生死大事猶未釋疑遂復南詢徑山結茆于寂照之後十餘年深究三玄三要之語一日午聞甑中作聲忽大徹作釋疑頌曰

三玄三要沒來由 用盡機思無處求
窗前移步灶前下 白雲青嶂齊點頭
齊點頭 南嶽天台共一疇

又曰

二八女子嫁新郎 績蔴撚線一如常
稱家豐儉隨時過 懶插堂前這炷香

憨山德清禪師

先禮徑山後入五臺嶺南南嶽會葬達觀于徑山有小叅及開示禪人諸語門人為刻雙徑行于世

洞聞法乗禪師

晚又號[A45]吳江嘗登山頌古[A46]語錄行于世後終于虞山破山寺

𣽃居法鎧禪師

江陰先住寂照後恢復化城詳見緣起諸詩文

萬松禪師

塔于菖蒲田詳塔銘

月亭禪師

塔于菖蒲田詳塔銘

寒灰如奇禪師

先住寂照後寂蘓州瑞光寺仍塔徑山虞山瞿元初純仁捐貲刻西方合論標註行于世

瓶匋聞谷印禪師

湖州先住徑山白雲庵後復于觀音閣結禪期三年一時究心之士多蒙證可後復念諸方叅禮徑山瓶窰而至者絕無寄息之地因覓故趾捐貲倡信施創真寂禪院不日落成歸者雲集師因避入閩中後瓶窰諸學人得師所在相率虔請得已復歸真寂至今稱東南叢林第一焉

湛然圓澄禪師

紹興萬曆乙卯登山上堂有語錄行于世

鶴林大寂禪師

嘉定先結茆徑山後登匡廬五臺杭州蓮居叅究惟識有省常熟瞿元初王季和受之諸公請藤溪因倡導虞山

漢月法藏禪師

無錫初住徑山寂照檢視大藏後創禪期于常熟三峰有山居詩及諸法語行于世

卷三終

𪔂 𨕖
徑山寺位杭州市-餘杭區,西徑山寺位杭州市-臨安市。(註:推定此「徑山」,應指西徑山寺而言。)
「趙婆呷醋」:出自《無準師範禪師語錄》:「淺聞深悟,深聞不悟。迷逢達磨,趙娑呷醋。」(X70n1382_p0233b07)
有數個福嚴寺,文本資料不足,無法判斷是何處的福嚴寺。
「大慈」:有數個大慈寺,文本資料不足,無法判斷是哪一間大慈寺。
「祖元與辨圓、普寧同為徑山無准師範門下之俊傑;太傅賈似道曾請住台州真如寺。」(註:由此可知賈似道與佛教及徑山出家人頗有因緣。)
「後來元兵首領伯顏特地上山禮謁妙高禪師,並布施寺院一百頭牛,齋糧五百石。」
「蔣山」:雲峰妙高嘗住錫蔣山,這裡代指雲峰禪師。
「遼東鶴」:晉.陶淵明《搜神後記》卷一:「丁令威,本遼東人,學道於靈虛山,後化鶴歸遼,集城門華表柱。」後用來表示懷著思戀家鄉的心情久別重歸,慨嘆故鄉依舊,而人世變遷很大。
一、至正十一年(1351),頴豪亂作。(X77n1524_p0460a04)二、指在元朝末年民間抗元起義之事,如張士誠、陳友諒……等人。
一、據載「丞相達識帖木邇延師入雲居庵,暇則詣師問道,請禮彌篤。」(X77n1524_p0460a07)二、至正十七年(1357),元朝江浙行省平章達識帖睦邇,派楊完者攻打張士誠。(註:至正十七年,達識帖睦邇任江浙行省平章(宰相),時間、地點、人物皆符合文本,故此丞相指達識帖穆爾無誤。)
一、據載「至正戊戌,將遷寂,致書囑里外護。正月日,語門人曰:『觀世音蓮臺至矣。』遂索筆書偈曰……。」(X85n1594_p0800c17)二、一說為「至正十九年,古鼎祖銘書偈而逝。」(淵四.元詩𨕖.二集卷二十六:26)
「數得出」三字底本闕漏,茲依《愚菴和尚語錄.卷第五.再住徑山興聖萬壽禪寺語錄》(CBETA, X71, no. 1421, p. 679, a2)補入。
「京」:明朝首都為應天府(1368年~1421年,即南京,後為陪都)
一、杭州徑山復原福報禪師遷東山智門。上堂。舉一不得舉二。放過一著落在第二。古人恁麼說話。正是抱贓呌屈。東山即不然。舉二不得舉一。(X86n1605_p0523a11)二、復原福報禪師出世慈谿蘆山。次遷越州東山。四明智門。(X84n1583_p0485a20)(註:「東山」原指越州東山寺,但在這裡為復原福報禪師的自稱。)
雪崖禪師,諱珂,金陵人。住持徑山,當六十六代,日晝沐浴坐逝。(T49n2038_p0944c04)
有數個水月寺,文本資料不足,無法判斷是何間水月寺。
月林禪師,諱鏡。正德己卯歸寂。(T49n2038_p0948c07)
「轉物庵」:李光牓所居之室曰「轉物」,蓋取《首楞嚴》「若能轉物,即同如來」之義,書來索銘。妙喜宗杲為之銘曰:「若能轉物,即同如來。咄哉瞿曇,誑諕痴呆。物無自性,我亦非有。轉者為誰,徒勞心手。知無自性,復是何物。瞥起情塵,捫空揣骨。此庵無作,住者何人。具頂門眼,試辨疎親。」(淵四.莊簡集.卷十六:16)(註:此為釋宗杲《李參政轉物庵》銘,不知為何此處載為澄慧淵禪師為蘇軾所作?)
「復是何物」:多餘的字。
徑山杲云。雲居拗曲作直。妙喜道要作臨濟烜赫兒孫。直須翻轉面皮始得。(X66n1297_p0436c14)
「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西元前一〇二七年)為佛降生。」
一、「老子於周定王三年生」二、周定王(?~前586年),姓姬,名瑜,中國東周第9代天子,前606年~前586年在位,周定王是匡王之弟。
「興化」:南宋興化有二,一在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市,另一在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因文本資料不足,無法判斷是何省的興化。
上堂:「拆去東籬補起西壁。徑山門下全無準的,有準的誰委悉?僧堂覷破香積厨,鴟吻咬殺佛殿脊。」(T47n1998Ap0821b08)
一、釋迦牟尼的生卒年歷來眾說紛紜,北傳佛教現在根據漢譯《善見律毘婆沙》的「出律記」推斷為公元前565年~前486年,南傳佛教則作公元前624年~前544年或公元前623年~前543年。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又傳有公元前1041年~前961年之說。(註:此為漢傳文獻,故採漢傳佛教的說法。)二、35歲時,前往菩提伽耶,後在菩提樹下禪定,到了第七日中的第七夜,天正曉明,瞻望明星而悟道。(註:釋迦牟尼35歲時,即西元前530年左右。)
杭州府淨慈北磵禪師先出世天台報恩光孝寺。退居杭飛來峯之陰。(T51n2077_p0707a03)
真淨頌文:「言有業識在,誰云意不深?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X66n1297_p0492c04)
一、「祖元與辨圓、普寧同為徑山無准師範門下之俊傑;太傅賈似道曾請住台州真如寺。」二、斷橋妙倫亦嗣法無準師範。(註:由此可知賈似道與佛教及徑山出家人頗有因緣。)
庵舉手云。明明向汝道開口不在舌頭上。
「二十年後(約於元至元年間)他再度到淨慈寺時,但見『人員叢雜』、『寮舍圍爐』、『撫琴弈棋』,卻很少有寺僧研習功課。反映了元代漢地佛教的衰落現象。」
寂師在中國的得法弟子有宗昱、澄或、寶翔、行紹、行靖等百餘人。
乃是辛酉三月廿二少林忌日也。其年恰廿四歲。(X70n1400_p0690b16)
「少林」:此「少林」極有可能是指徑山第三十三代列祖「少林妙嵩」,但查其忌日為「二月二十二日」(g032p0181),但此處文本的忌日為「三月廿二」。
正【CB】,西【志彙】 芳【CB】,方【志彙】 度【CB】,土【志彙】 紙【CB】,𥿄【志彙】(cf. X86n1605_p0510c13) 佰【CB】,伯【志彙】 丞【CB】,承【志彙】 鍛【CB】,鍜【志彙】 豪【CB】,亳【志彙】 紙【CB】,𥿄【志彙】(cf. X85n1594_p0801c08) 遣【CB】,遺【志彙】(cf. X77n1524_p0463c09) 日期【CB】,【志彙】(cf.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 識【CB】,失【志彙】 淨【CB】,凈【志彙】 數得出【CB】,[-]【志彙】 元【CB】,原【志彙】 斂【CB】,歛【志彙】 珂【CB】,頃【志彙】 己【CB】,乙【志彙】 瞿曇【CB】,[-]【志彙】 [-]【CB】,復是何物【志彙】 捫【CB】,門【志彙】 婺【CB】,務【志彙】 明【CB】,昭【志彙】 問【CB】,[-]【志彙】 有準的【CB】,[-]【志彙】 婺【CB】,務【志彙】 有【CB】,無【志彙】 至【CB】,【志彙】(cf.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 此【CB】,之【志彙】 秀【CB】,季【志彙】 諡【CB】,謚【志彙】 諡【CB】,謚【志彙】 師【CB】,[-]【志彙】 木【CB】,水【志彙】 木【CB】,水【志彙】 治【CB】,正【志彙】 諡【CB】,謚【志彙】 斂【CB】,歛【志彙】 昌國【CB】,明【志彙】 衲【CB】,納【志彙】 衲【CB】,納【志彙】 藥【CB】,樂【志彙】 少【CB】,小【志彙】 一【CB】,【志彙】(cf.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 柏【CB】,栢【志彙】 柏【CB】,栢【志彙】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